浅谈文学作品的美育功能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文学作品的美育功能
作者:侯国玉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6
要:在文学作品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文学类课程的一大重要任务。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作品中蕴涵着诸多的美的因素,这些美的因素在教师授课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进而使之成为21世纪中高规格、高层次并具有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审美能力;文学欣赏;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侯国玉(1972-),男,湖北襄阳人,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6-0-02
20世纪初期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曾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尤其要重视审美教育,这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就要求高校必须培养出高、精、尖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因此,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审美培养就更加不能忽视。高校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既是美学课的核心任务,也是包括文学欣赏课在内的人文艺术课程的重要内容。那些流传千古、为人乐道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感染人,是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形式多样的美,这种不同形式的美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继而能够提升学生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的全面发展。”[1]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审美教育,而要把一个感性的人变成一个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2]有鉴于此,在文学欣赏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一、发现文学作品的真实美
文学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给人带来美感。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美。这样的文学作品描写的内容遵循现实规律,符合生活逻辑,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比如茅盾先生的小说《子夜》,它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动、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的社会面貌。赵伯韬依仗外国的金融资本做后台,处处与吴荪甫作对,加上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的工人怠工、罢工,尽管吴荪甫竭尽全力,拼命挣扎,最后也没有改变全盘失败的命运。这幕悲剧说明,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控制、压迫下,中国的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这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从城市到乡村真实面貌的写照。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发掘作品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59f5a7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f4.html

《浅谈文学作品的美育功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