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全球网络流行语大盘点 看外国网友怎样说给力

发布时间:2011-05-03 17:42: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美媒 英媒

Geili 给力

Chinese Internet buzzword which means “cool,” “awesome” or “exciting.” Literally, “giving power.”

中国的网络词汇,含义是很棒或者有劲,字面意思是给予力量

A test of a Chinese jargon word’s trendiness is if users translate it into a foreign language, according to its pronunciation. “Geili”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the English-sounding “gelivable,” and “ungelivable,” and the French “très guélile.”

检测一个汉语流行语新潮程度的方法之一是看有没有使用者把它翻译成外语(请允许小编偶吐槽下,这是谁定的标准啊~),根据它的发音,给力已经被音译成英语的 “gelivable” “ungelivable”,以及法语的“très guélile”

But it was the word’s antonym “bugeili” – meaning dull or boring – that first grabbed wider public attention after it appeared online in May in an episode of a Chinese-dubbed Japanese comic animation.

但实际上最先引起广泛注意的是这个词的反义词不给力,意思是单调无趣的,这个词最早是五月出现在一部汉语配音的日本动画的某集中。

本内容出自纽约时报SCHOTT'S VOCAB 专栏。简单的说,这个专栏就是个词库,收集全世界新闻站上各种正式的不正式的好玩的词汇。

环球网记者王欣报道,随着“给力”、“我爸是李刚”等网络流行语在各大论坛博客中的横飞不止,2010年即将在网友们的各种欢笑与无奈中悄然逝去。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网络流行语已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记录着社会和民生中的点点滴滴。

  然而,世界如此广博,说到网络语言文化,自然也绝非中国一家独大。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网友都在说些什么?老外们用什么词汇来形容“给力”的事物?想必这些问题正撩拨着无数中国网民的好奇心。

  下文将为细心又好奇的你盘点2010年各国网络流行语,让你真切地体会到文化隔阂神马的,都是浮云。

  美英:缩写与符号缔造新式网络英语  比“火星文”更难懂

  多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聊客”们一直在使用自己独有的符号语言进行交流,他们的词汇往往令外人感到费解,如“lol”、“lmao”、“53X”等等。久而久之,这种用单词首字母、数字和拟声词组成的“网络英语(leetspeak)”渐渐在网友中普及。由美国网站Netlingo评选出的“2010年十大英文网络流行语”中,这种奇怪的网络英语就占了绝大多数。

  今年,在千奇百怪的“网络英语”中,使用率高居榜首的是两串浪漫的数字1431432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它们的含义是“我爱你”和“我也爱你”,但谈到其来历连一些美国本土网友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记者几经周折终于问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英语I love you”中的三个单词字母数量分别为1个、4个和3,代表“我爱你”的“143”便由此产生。而英语中的“2”发音与“too(也)”相同,所以“1432”代表的是“I love you, too(我也爱你)”。



  就如这两串数字一样,网络英语从来没有固定的语法和规则,2010年英语国家的另一个网络流行语182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三个数字连读后发音就像I hate you(我恨你)”一样,因此“182”表示的是与“143”正好相反的意思。同样靠谐音表意的流行语还有10Q,它代表的是发音相近的“Thank you(谢谢你)”。这些数字、字母甚至是数学符号混搭的表达方式几乎占据了英语国家网络所有的论坛、博客与聊天室。这些网络英语对外行者来说,简直比中国年轻网友把玩的“火星文”还要难懂

当然,就像中国网友耳熟能详的“给力”一样,一些美国网友在今年还创造了几个新的网络词汇,其中使用率最高的叫做“数码囚禁(Digitally Grounded)”。这个词汇的发明者大概是美国青少年,因为它用来形容的是“受到家长惩罚、无法接触网络”的状态。互联网的普及虽然带来了便利,却也增加了青少年接触到不良信息或是上网成瘾的机会。一些美国家长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学坏或染上网瘾,会在期末考试等“非常时期”没收他们的手机并切断电脑网络,被这样对待的孩子就处在“数码囚禁”当中。

  所以,如果一个美国网友对你说“我从明天开始就要被数码囚禁了”,可千万不要想成什么可怕的事情。说出这话的人多半是因为上网过度影响了学习或工作,要被自己的父母惩罚了。看来,即使到了美国家长那里,孩子染上网瘾也是令人头痛的问题。

日本:游戏动漫文化遍布网络  “妥妥的,没问题”遭恶搞

  日本作为一个动漫及游戏产业发达的国家,其网络流行语自然与ACG,即漫画、动画及游戏紧密相连。日本网络调查机构在今年1118日到24日期间举办了题为“网络流行语大赏2010”的投票活动,有多达18.8万的日本网民参与。最终,来自游戏《全能之神》中的经典片段“这样的装备没问题吗?妥妥的,没问题!”夺得了头名。

  为了解释这句流行语的含义,我们必须要交代一下这款名为《全能之神》的游戏的背景。该游戏的男主角伊诺克是一名天界的官员,他在下凡执行任务时,选择了一套非常一般的装备。这时身边的天使路西法问了他:“这样的装备没问题吗(そんな装備で大丈夫か)?”伊诺克自信满满地回答道:“妥妥的,没问题(大丈夫だ、問題ない)!”随后,这位可怜的主角差点被凡间的杂兵杀死,那些所谓“妥妥的”装备瞬间被打得七零八落,他只好将时光倒退回去重来。

  这段经典的对白立即被日本网友疯狂恶搞,有时用来警醒世人不要盲目自信,有时则用于表达对某事物的怀疑。在日本的各大论坛博客当中,各种“这样的〇〇没问题吗?”应运而生。后半句“妥妥的,没问题”因为不方便改编而不如前半句流行,不过这句话却辗转流传到了中国,成为中国网友的流行语之一。

  同样来自ACG的日本网络流行语,还有这句“原来如此,不是〇〇么”。其来源是某少年漫画角色在星期天跑到学校,结果发现日期搞错了,发出感叹“原来如此,不是星期天么(なるほど、SUNDAYじゃねーの)”。后来这个句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地方,其出现频率几乎和中国网友的“〇〇神马的都是浮云”不相上下。

当然,日本网络流行语并非全部来自游戏动漫,比如这句“我反省!”就来自体育赛事。在2010年冬奥会上,被日本民众期待夺取金牌的男子单板滑雪选手国母和宏因着装不整,被禁止参加开幕式。国母和宏便用这句“我反省!(反省してます)”作出道歉,但大部分民众并不买账。于是,这句带有些许轻浮讽刺意味的“我反省!”便在论坛流传起来。

  除以上几条之外,还有很多五花八门的网络流行语在日本论坛和博客中传播。例如形容通读历史小说、精通历史的女生的新名词“历女(歴女)”、源自社交网站Facebook并用以表达好评的感叹语“真不错(イイネ)”等等。此外,钓鱼岛撞船视频流出者的IDsengoku38、日本民众用来谴责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在普天间问题上无能的“蠢货(ルーピー)”等词汇,也成了日本网友的流行语。

韩国:影视剧元素独领风骚  “妈妈的朋友的儿子”堪比“我爸是李刚”

  近几年来,中国网友最为熟知的韩国文化产品,恐怕非韩剧莫属了。这些多以爱情为主题的肥皂剧不仅远销海外,在韩国国内也掀起了一股热潮。2010年红遍韩国的网络流行语中,有一大半都是来自韩剧的对白或剧情。

  韩国网友今年诸多的高频词汇当中,最有意思的便是“妈妈的朋友的儿子(엄친아)”。在不少韩剧当中,男主角的妈妈的朋友的儿子常常是才貌双全、腰缠万贯、几乎没有缺点的完人。这类角色的存在,往往被用来衬托主角的悲惨人生。久而久之,“妈妈的朋友的儿子”渐渐成了韩国网友的流行语,被用来指代生活中那些容貌过人、出身优秀且自己无法超越的人。



  在韩国网友的博客上,偶尔会出现这样的抱怨:“今天的面试又没通过,肯定是因为我妈妈的朋友的儿子也来参加了!”这里的“妈妈的朋友的儿子”已经失去了表面含义,它只是对那些自己无法超越的优秀同龄人的一种象征,并非真的指自己妈妈的朋友的儿子。当然,如果想形容的对象是女性的话,这个词汇就会变为“妈妈的朋友的女儿(엄친딸)”

  有心的读者或许已经发现,“妈妈的朋友的儿子”的修辞手法,和中国的年度网络流行语“我爸是李刚”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毕竟这里的“李刚”也不是特指那位在保定市当公安局副局长的李刚,它可以说是所有手持特权者的象征

另外一句来自韩剧并被广泛使用的流行语,叫做“眼睛里犯潮(안습)”。这是韩国网友们的自造词汇,它其实是把“眼睛”和“潮湿”两个词合在了一起。这个词汇来自于某位人气爆棚的韩剧明星的演技,他常常能摆出一个受到委屈、“将哭却未哭”的表情来,令人忍俊不禁。现在,韩国网友常常用“我眼睛里犯潮了”来形容自己激动、感动或受到委屈时的感受,用法像极了中国网友耳熟能详的“泪流满面”。

  在韩国论坛中广为流传的词汇里,还有来自采矿业的“坑道施工现场(막장)”。这个词汇的本意,是指一座矿井中正在施工的最深处,现在则被引申为“糟糕得不能再糟糕”之意。如果有韩国青年每天不学习、游手好闲而又不思进取的话,就会被人们形容为“坑道施工现场”,约等于中文里的“无可救药”

法国:平民文化征服论坛与博客  人人争当“纯爷们”

  长久以来,法国文化在中国人心中都是“浪漫”的代名词。然而,也许是受到了金融危机和罢工潮的影响,法国网友今年的流行语却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浪漫。环球网记者通过在华法籍学生和教师收集了大量法国网络流行语,其中大部分都与法国的社会现状有着紧密的联系。

  2010年,法国互联网内外最常见的新词当数“平凡人(Vrais Gens)”21世纪以来,风靡全法的选秀电视节目和英雄主义教育,导致无名人士的声音在社会中渐渐消失,现任法国总统特使的法国前总理拉法兰首度提出了“Vrais Gens”这一概念。这个法语词的本意是“真正的人”,与传媒包装下略显不真实的明星和政治家等人物相对应,用以强调任何平凡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和耀眼的明星。



  拉法兰提出的新概念可以说迎合了时代的需要,“平凡人”这个词汇也迅速在法国媒体中传播,最终成了法国网友们也津津乐道的一个词汇。在法国网友的博客中,一种“我是平凡人我自豪”的精神正在悄无声息地蔓延。毕竟无论是农民、屠夫、花匠还是厨师,这些“平凡人”才是法国社会真正的中流砥柱。



  值得一提的是,Vrais Gens能令人联想到的意象,比其中文释义“平凡人”要更丰富些。这个词和英文“True Man(真男人)”是同义词,所以除了“平凡人”之外,它还带有一点“纯爷们”的含义。这一含义也为这个听起来本有点严肃的流行语,添加了一些诙谐搞笑的意味。

背景丰富、用法多变的法国网络流行语还有很多。例如用来形容年轻人离开父母的家或女人离开丈夫的家的动词“解同居(décohabiter)”,此词正成为作家和网络写手的时髦用语;用以描述爱好用手机客户端上网者的“手机上网迷(Mobinaute)”,该词汇随着3G网络的普及而诞生;还有用来形容行为举止像青少年的成年人的“后青春(adulescent)”,等等。

  此外,法国网络在今年还刮起了一场“倒装”旋风,很多网友喜欢将法语词汇的音节颠倒创造出新词,形成了一种潮流。例如流行语“ouf(疯狂、愚蠢)”就是由法语词“fou(疯子、狂人)”倒装而来。这种倒装风气,和一些中国网友将汉字拆开使用(如用“彳亍”代表“行”等)的习惯如出一辙。

德国:低调网友高调造新词  德语中也有“越发不给力”

  与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影视或动漫作品的输出国相比,德国的流行文化传播到中国来的途径十分有限,这也造就了德国人在中国网友心目中略为“低调”的印象。实际上,德国网民同样拥有着丰富多彩的网络流行语,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自创词汇。

  在2010年德国年度青少年流行词评选中,高居榜首的是一个叫做“水平凌波舞(Niveaulimbo)”的词语,它在德国人的现实生活与网络中的使用率均居高不下。“水平凌波舞”由两个德语词“Niveau(水平)”和“Limbo(凌波舞)”组成。凌波舞本是西印度群岛的一种舞蹈,舞者须向后仰并穿过一支水平杆。而一个体态保持水平来跳此舞的人,身躯必然会越压越低,这个词由此衍生出了“越来越糟糕”之义。

  现在,德国的年轻人常常使用“水平凌波舞”来形容某一档粗制滥造的电视节目、群龙无首的混乱派对或是越来越没有意义的对话等让人提不起劲的东西。记者请教了几位德语专业的学生,有人提出“水平凌波舞”的最恰当翻译应该是“越发不给力”。可见万事“越发不给力”并非中国特色,德国网友也开发出了独有的词汇来宣泄不满。

 如果说“水平凌波舞”只是“越发不给力”的翻版,另一个红极一时的网络流行语“屁股传真(Arschfax)”则绝对是德国的独有文化。就在今年,几名德国年轻女孩有意无意地上传了一些露出内裤商标的照片,以显示自己“连内裤都是名牌”的时尚品味。她们的行为迅速引起了大批德国网友的效仿,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潮流。人们由此发明了“屁股传真”一词,来称呼这种故意露出内裤商标的照片。德国网友这种标新立异又开放的行为,与中国的“非主流”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除了上述两词以外,德国网友在今年还创造了很多新词,例如形容身材肥胖却穿着过于紧身者的“肥肉芭比(Speckbarbie)”等。不少德国网友有着将自己的名字输入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的习惯,他们为此特意发明了“自私搜索(Egosurfen)”一词,来形容这种行为。

美媒:网络流行语符合青少年诉求 属自然现象

  看完丰富多彩的各国网络流行语后,部分读者可能会有疑问:针对在网络中横飞并逐渐渗透到现实生活中的流行语,外国媒体是怎样看待的?

  在美国,尽管有人曾提出网络流行语是“英语语言退化的表现”,但美国多家媒体在2010年都一反常态地对网络流行语给出了偏向正面的评价。它们普遍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鲜明的青少年特点,能够满足他们的交流诉求,是一种很正常的语言演变现象。

  美国《华尔街日报》在一篇题为《网络语言悄然兴起》的社论中指出,在当今的美国,某些网络词汇正悄悄渗入流行文化,甚至开始出现在了口语中。一些网络词汇习惯用符号或数字来代替外形相似的字母,比如用“3”代替“E”等,这种词汇有时被称为“精英语言”,或者叫做“网络英语(leetspeak)”。报道称,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网络英语也开始悄然流行,这些词汇中包括过去只在文字短信里使用的一些首字母缩略语,如“LOL(即Laughing Out Loud,意为放声大笑)”等。这些词汇现在已从网上流行到网下,语言学家、家长等群体曾对此大表不满,他们甚至指责这是“英语语言退化的表现”。报道评论说,这类网络新造词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而是语言演变的自然现象。在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印刷媒体和戏剧的兴起曾催生大批新颖的词汇。而电脑革命当然也需要属于自己的语汇,就如“登陆”、“网站”等都是以前时代的人从未见过的新词。

美国《西雅图时报》则撰文称,缩写和符号表示的缩略英语绝非网络首创。例如全世界通用的词汇OK,其实最早出现在1839年出版的一份波士顿报纸上,当时它是“Oll Korrect(完全可行)”的缩写。互联网催生出一些语言使用方式的改变,在学者们看来其实再正常不过。

  报道援引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新媒体专业的凯瑟琳·布拉斯基教授的话说:“网络英语之所以流行开来,部分原因在于年轻人想在上网时更快地表达自身想法。和其他‘行话’一样,网络流行语还能增强使用者的集体归属感。说到底,他们只是想发明一种能私下交流的语言,可以把自己与别人区分开。”

英媒:网络流行语渗入生活 将侵害语言文化

  如果说美国媒体和学者对网络流行语抱有一种开放的态度,英国方面则显得保守得多。2010年,英国媒体一如既往地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讨伐”,它们将网络英语日渐流行甚至渗入生活看成是“文化侵蚀”和“语言危机”

  英国《每日邮报》127文章称,以缩写和符号为主的“网络英语(leetspeak)”不仅进入了英国青少年的生活,甚至已经开始向成年人的世界中渗透,这一现象将使英语的前途“陷入危机”。

  英国语言学家玛丽·克莱尔教授指出,由于青少年在英国社会中有着特殊的影响力,他们的流行文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其他年龄段人士的思想认知。如果年长的人持续受到青少年的影响、在生活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话,英语可能会遭受“难以挽回的损失”。

  文章评论说,英国年轻人通过推特(Twitter)、脸谱(Facebook)等社交网站,创造出了一系列属于自己的网络流行语,其主要动因是“不想让自己显得和老气横秋的成年人一样”。然而这一现象的结果是,成年人正在反过来模仿这些青少年,无视英语语法而使用大量的网络缩写和自创词汇。长此以往,英语将受到“破坏性的冲击”。

  文章指出,现在全英国已有很多家长甚至是英语教师,注意到了网络流行语对语言的危害,他们正在进行抗议并向语言组织发出求助信号。造成网络流行语侵蚀传统语言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英国的学校在近几年来减少了对学生写字的训练。即使是年幼的小学生,也有大量的作业被从纸张转移到电子平台来完成。

  另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首相卡梅伦曾在电视采访中公开使用“Tweet”一词。这个词汇指的是英语微博网站推特上的“博文”,与中国网友常用的“围脖”一词相似,属于非正式口吻的网络流行语。卡梅伦这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曾在英国引起轩然大波。

  报道称,语言专家们纷纷表示首相的这番措辞非常不妥,对英语的标准化有着不良的影响。有语言学家甚至谴责称:“我们的首相竟然在公众场合说出网络语言,他看起来简直像个白痴一样。”

(江淼、麻丹彤、刘昌伟、彭大伟、刘水茵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53017d7360cba1aa811da41.html

《2010全球网络流行语大盘点 看外国网友怎样说给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