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小组活动与创造性技法

发布时间:2011-02-22 09:20: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QC小组活动与创造性技法

 

头脑风暴法和三大鸿沟(上)

 

(一)头脑风暴法的原则和应用程序

创造抒写了历史,创造改变了世界。可以说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而创造发明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右半脑功能的发挥。

如图5-1所示,左、右半脑的分工不同,左半脑是理性的、分析的、批判的,语言的功能,左半脑发达的人适合当律师、数学家。而右半脑则不同,右半脑是感情的、综合的、共感的,非语言的功能,右半脑发达的人善于创造发明,可以当艺术家和发明家。左半脑是靠逻辑分析,靠语言来解决问题,而右半脑却是靠形象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左半脑解决问题花费的时间校长,而右半脑一瞬间就能把问题解决,这是两个半脑根本不同之处。

5-1 人的大脑

据统计和研究,人的脑容量现在开发程度远远不够,只有10%,如果能达到50%,那么一个人能懂40门语言,能获取14个博士头衔。而右半脑是左半脑能量的10万倍,因此,如何开发右半脑就成为关键。

开发右半脑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一种激发个人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它采用会议的形式,引导每个参加会议的人围绕某个中心议题,广开思路,激发灵感,毫无顾忌地发表独立见解,并在短时间内从与会者中获得大量的观点。创新型QC小组选择课题和比较方案的时候,都要发动全体成员用头脑风暴法来思考。应用头脑风暴法必须遵守下列4个原则:即畅所欲言、强调数量、不作评论、相互结合。头脑风暴法的基本程序有:确定议题、会前准备、确定人选、明确分工、规定纪律、掌握时间。

 

(二)粮食扩大器的故事、金奖窨井盖、倒盖嘉峪关等

充分发挥右半脑的作用,就是发挥创造力、不受常规束缚、展开想像的翅膀,大胆驰骋。不少问题、难点,按常规思维无法解决,山穷水尽疑无路,若能另辟蹊径,有时会豁然开朗,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所以在解决难关、构思创造时,不要随便说别人异想天开、白日做梦,而要鼓励人们奇思妙想,运用灵感,由此及彼,心血来潮,心驰神荡。下面举一组创造发明和随机应变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1.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是北宋时最有名望的大臣之一,据说他7岁那年,有一次,他跟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实际上表明了一种创新思维。人和水是一对矛盾,人淹在水里的时候有两种解救办法,让人离开水或让水离开人。一般人通常想到的是前者,而司马光则想到了后者,逆向反思,有创新性。

 

2.运用灵感

灵感就是形成创造性认识的刹那间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具有突破性、新颖性。灵感是一种综合性突发的心理现象,是思维与其他心理因素协同活动的结果。

灵感是上帝对艰苦劳动的人们的奖赏。爱因斯坦在研究狭义相对论的时候三年想不出来,后来在一瞬间念头就出来了,他抓住这个念头一口气写了半个月,一个伟大的狭义相对论就问世了,从此人们跨入了原子能的时代。三毛写小说也是如此,通常是灵感出现后,几天内把一部小说完成。其实每个人都有灵感,据统计有50%的人经常有灵感,30%的人偶尔有灵感,灵感来的时候挡也挡不住。

 

3.金奖窨井盖

美国曾组织过一次防盗井盖的金奖发明比赛。结果比赛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90%以上的方案都是在防盗性能上下功夫。有的井盖一动之后就会发出警报;有的井盖是盖与井的主体连在一块,让小偷带不走;有的是非要有特殊的装置,才能打开井盖,等等。结果,这些想法全部落选,而一个用纤维板做的普通井盖则成功获奖。这个井盖由于材料过于普通,对于偷盗者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利用价值,因此有效地起到了防盗的作用。这个作品的发明者与别人的思维不同,别人想的是如何让井盖不被偷走,而这个人想的是如何使井盖没人偷,这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第六讲 QC小组活动与创造性技法(下)

 

头脑风暴法和三大鸿沟(下)

 

4.倒盖楼

大楼倒着盖不但速度快,而且能节省人力,降低成本。这种盖楼方法是在一个选定的地点按传统的方法进行地基施工,同时在另一个地方盖楼,并进行装修。一层楼盖好后,在电脑的控制下用起重机把它抬起来,接着再盖倒数第二层,就这样一层一层的盖下去,盖完之后,将它运到已打好地基的工地,把总电源,总水管连接上以后就可以交付使用。用这样的办法盖楼使盖楼实现了工厂化,进度能提高一倍,人工能节省50%,成本降低30%,但是这种方法的使用有个前提,就是这个楼房不能高于15层。

这种方法在我国古代建长城嘉峪关的时候就已被采用。它的盖楼方法是先在一个大土堆上盖楼顶,再把下面的土挖掉,接着往下盖,盖一点、挖一点,最后将嘉峪关建成。

 

5.搬楼的故事

在不需要现代化的装备和很少人力的前提下将一座6层的大楼搬离原来的位置,这并不是不可能实现的。河南孟州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这样的壮举。

第一步要使大楼和地面分开:在所有前后地面结交的地方都挖开一个口,并在上面浇铸钢筋水泥,钢筋水泥下面铺设外接无缝钢管,中间灌满水泥,水泥干了以后,把剩下的地方继续挖开,依然铺上管子,这时大楼已经不是大楼了,而是一个巨大的整装待发的车子。接着,可以把大楼用几十个钢丝绳固定起来,在每个钢丝绳的头部安一个机械式的千斤顶,以便卧倒还能继续工作,把每个钢丝绳调直、拉紧,这时再用人力牵引,激动人心的搬楼工程就可以开始了。

 

6.剥核桃

核桃的结构很复杂,因此核桃仁很不好剥。若用砸的办法剥开,那么用力过大就会把核桃砸碎,而用力太小就会砸不开。怎样剥出一个完整的核桃仁来呢?有人建议用机器剥,也有人建议用摩擦的办法,这些办法都是从外往里剥核桃,这必然会失败的,因为最灵巧的是人的双手,任何的机器都是双手的延长和延伸、夸大,如果手剥不好,那么机器仿照手的动作显然也是剥不好的,所以最有创意的办法是反过来从里往外剥,也就是利用热胀冷缩的道理,使核桃从内部涨裂。先把核桃装到一个密闭的容器里面,加上一定的温度以后空气就会膨胀,在里面产生很大的压力,当压力逐渐平衡以后,把盖子突然一打开,它会产生爆炸,这样剥核桃壳的问题就解决了。

 

7.粮食扩大器

爆米花的技术是中国人的一项独特创新。据说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恰逢中美要建交,尼克松派基辛格为前导,来和周总理进行技术谈判。基辛格一直很疑惑中国凭什么解决了10亿人的吃饭问题。后来他在北京的街头发现了爆米花的小摊,小小的大米放进去,一声响之后就变成了很大的米粒,基辛格感到很吃惊,以为爆米花的设备是粮食扩大器,并请求与中国交换这项技术。

 

(三)阻碍创造性发挥的三大鸿沟

 

1.认识上的鸿沟

认识上的鸿沟是指下述情景:没有发现问题的存在,即使知道有问题也难以查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有了认识上的鸿沟,那就很难有所发明创造。

 

2.文化上的鸿沟

文化上的鸿沟是指下述情景: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不可能提出好主意。事实上,文化程度与发明创造是不能完全划等号的。爱迪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发明家,一生发明了1700多项国家专利,但爱迪生也只是初中毕业。因此,文化水平不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创新能力。而且很多发明创造都出自外行人,因为外行人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更有可能有所创新。据统计,外行人的发明量占整个发明创造容量的百分之六七十。

 

3.感情上的鸿沟

对待事物总抱着“我喜欢”或“我讨厌”的情绪化心理,一遇上困难马上泄气、懒散不情愿,这种消极心态应该清除。

只有积极地消解上述三大鸿沟所造成的心理障碍,不断地清除头脑中的铁锈,才能迈出成为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人的第一步。

 

(四)中国人扼杀创造力的十句成语

出头的“椽子”先烂

千万不能当出头的“椽子”,否则就只能先烂掉。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总是“枪打出头鸟”,因此,行事要低调。例如,开会时大家习惯坐到最后一排,很少有人理直气壮地坐到第一排,好像第一排是给官员留的,这就是一种从众的心理。

人怕出名猪怕壮

猪怕壮,是因为猪一旦壮了,就要被杀掉。同样,人不能出名,出名后,是是非非就多了。

几十年如一日

表彰会上,通常总是赞扬劳动模范或领导干部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但细想起来,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任何改变、创造都没有,那就无法进步。因此,不能把这句话当作褒义词,而应该是落后、愚昧的一种代名词。

知足长乐

知足长乐可用于身体保健,但如果事业上也提倡知足长乐,那就是不思进取。

先入为主

人心里一旦对某一件事先有了条条框框,或对某个人有了成见,那么肯定就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就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异想天开

异想天开是个贬义词,指的是一个人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实际上,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从异想天开开始的。牛顿曾指责莱斯兄弟创造飞机的构想是异想天开,但结果是牛顿错了。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顺从我的就可以存在和发展,违抗我的就叫你灭亡。

随大流

中国有句俗话叫法不责众。因此,人们认为随大流最安全、最可靠,但同时这种行为也会扼杀一个人的创新思想。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中国人比较习惯于墨守成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十全十美

十全十美表面看来很好,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完美无缺,追求十全十美,实际上既不能达到又延误了时间。

 

创造性技法

 

(一)应具备成为“天才”的特长

每个人都希望成才,而人才的标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创造。请记住:最重要的是创造,创造永无止境,创造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创造是人才最显著的特点,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赢得未来。

 

(二)创造发明的瑰宝——十九聪明法

 

1.加一加

在一件产品原来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新的材料和功能,就能变成另外一个新产品。那么,需要思考的是:在这件产品上添加些什么?是否需要加上更多的时间或次数?把它加高一些、加厚一些行不行?把这样的产品与其他东西组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汇集建议,开讨论会,组合一下如何?

 

【案例】

有一个商店老板,库存了许多毛巾卖不出去,整天愁眉苦脸。有人就给他老板出主意,让他在毛巾上印上十二生肖。老板采纳了此建议,针对不同属相的人推销印有不同生肖的毛巾,结果积压的毛巾很快就销售一空。

牙膏本来只是用来清除口腔污垢、清洁牙齿的,但现在各种各样的药物牙膏应运而生,如降血压型,洁齿型,美白型。商家在牙膏的原有功能上又加入一些功能,于是牙膏就成了一种新产品。

 

2.减一减

减一减,就是把原来的东西减掉一些,省掉一些。如在生活中常见一些现象:一个靴子很复杂,一剪就能变成一个矮的靴子,剪到后来就成了拖鞋。有些人过去节省衣服,把袖子剪短了成了短袖,把裤子剪短了成了短裤,这都属于减一减的范畴。

减一减前需要考虑:可在这件东西上减去什么?可以减少些时间或次数吗?把它降低一点、减轻一点行不行?可省略、取消什么东西?

 

【案例】

日本的随身听就是通过减一减创造出来的新产品。当世界最盛行收录机的时候,日本有家电子厂商的工人向老板建议:收录机功能太复杂,可以制作一个只有播放功能的小型音乐产品,专供人们听音乐、念外语。后来老板采纳了该项建议,注册了随身听的商标。随后,随身听风靡全球。

 

3.扩一扩

扩一扩,就是把一个物品进行放大扩展。扩一扩能把小玩具变成大机器,最初的台灯只能放到桌子上,然后扩展出来落地灯。空调最初是窗机,后来变成分体机,再变成柜机,再扩大就变成了中央空调。

扩一扩前需要考虑:使这件东西放大、扩展后会怎样?加长一些、增强一些能否提高速度?

 

4.缩一缩

与扩一扩相对应,缩一缩也是发明创造的有效方法。例如,保温瓶最初都太大了,后来出现了熬中药的小热水瓶,最后出现了更小的保温杯。

缩一缩前需要考虑:使这件东西压缩、缩小以后会怎样?拆下一些、做薄一些、降低一些、缩短一些、减轻一些、再分割小一些,这些方法是否可行?

 

5.改一改

改一改,就是改掉原有缺点,并使其变为优点。

改一改前需要考虑:这件东西还存在什么缺点?还有什么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进?它在使用时是否给人带来不便和麻烦?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吗?可否挪做他用?保持现状还是做稍许改变?

 

【案例】

现在的服装太复杂了,一年四季都要换。将来会发明这样一种服装:夏天能透气,冬天能保暖,雨天能防雨;既能塑身,又能变换颜色。这样的服装已经开始在研制,有很多功能已经实现。

 

6.联一联

联一联,就是联想法,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例如,某个事物的结果与它的起因有什么联系?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吗?把某些东西或事情联系起来,能帮助人们达到新的目的吗?

 

【案例】

海南岛海风制药厂想要制造人工牛黄,因为牛黄是牛的胆结石,制造原理与人工珍珠异曲同工,沙子放入蚌壳中就能够人工养殖出珍珠,由此海风制药厂想到将某种异物放入牛胆是否能制造出牛黄呢?经过实验,终于成功地制造出了大量的牛黄,证明了此种方法是可行的。

 

7.代一代

代一代,就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例如,用别的材料、零件、方法代替;换个人做;使用其他动力;换个机构;换个音色;换个要素;换个模型;换个布局、顺序、日程等。

 

8.搬一搬

搬一搬也是切实可用的创造发明的方法。例如,把一件东西搬到别的地方;将一个想法、道理、技术转用到别的地方;从别处听取到意见、建议用到企业的生产中;借用他人的智慧为本企业服务等。

 

9.反一反

反一反也能使思路更加明确、丰富、具体,从而创造出新的产品。例如,把一件东西、一个事物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后、横竖、里外颠倒一下,可能就会受到新的启发,创造出新的产品。

 

【自检5-1

头脑风暴法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52ce2ff04a1b0717fd5ddc7.html

《QC小组活动与创造性技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