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红豆词》作品演唱技术分析及情感处理

发布时间:2021-03-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谈《红豆词》作品演唱技术分析及情感处理

一、前 ................................................................ 1 二、《红豆词》的背景介绍 .................................................. 2 (一)歌曲的创作背景 ................................................. 2 (二)刘雪庵的背景介绍 ............................................... 2 (三)作品创作特点 ................................................... 3 三、《红豆词》的情感处理 .................................................. 3 (一)歌曲的情感分析 ................................................. 3 (二)歌曲在演唱过程中的情感表达 ...................................... 4 四、作品《红豆词》的演唱技巧分析 ......................................... 5 (一)歌曲演唱中对气息运用的要求 ...................................... 5 (二)歌曲演唱中对吐字咬字的要求 ...................................... 6 (三)歌曲对演唱力度的要求............................................ 6 (四)歌曲音色的处理 ................................................. 7 五、小 ................................................................ 7 参考文献 ................................................................. 8
《红豆词》由现代我国著名作曲家刘雪庵先生所创作而成。作品取自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的第二十八回中,贾宝玉与宾客在饮酒行令时所作的词。《红豆词》是对刘雪庵先生创作的众多佳作的采掘,歌曲旋律深情,节奏简练,感情真诚,富有艺术特色与感染力,是音乐学者学习音乐专业理论的必学曲目。本文将从创作背景、情感处理以及演唱技巧方面,结合笔者自身的学习经历,对《红豆词》进行理论梳理,从而让声乐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红豆词》把握好《红豆词》的情感演绎,进而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诗歌文化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红豆词》;演唱分析;情感处理;
一、前
古今中外,感情中的“爱”让许多男男女女矢志不渝。在艺术的创作当中,赞美爱情是永恒主题之一。早在唐朝时,著名诗人王维便留下了千古名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往后红豆便成为了男女之间相爱相思的信物,历代文人墨客也以“红豆”“爱情”作为关键词进行诗歌的创作,撰著流传了许多千古佳作,流芳百世。
《红豆词》作为现代我国著名作曲家刘雪庵先生所创作而成的歌曲,早年由著名歌唱家周小燕所演唱,随后由百代公司出版制作成唱片放送。该曲目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在日后的中国声乐发展过程
中,不断地成为富有艺术特色与感染力的艺术歌曲,成为所有音乐学者学习音乐专业理论的必学曲目。本文将从《红豆词》的创作背景、演唱的情感处理以及演唱技术进行探析,从创作背景和演唱技术方面,对《红豆词》进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演唱的学习经历,试析《红豆词》的演唱要点与歌曲情感特征,从而让更多的声乐学习者能更加了解《红豆词》的深厚艺术底蕴,把握好《红豆词》的情感演绎,进而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红豆词》的背景介绍 (一)歌曲的创作背景
《红豆词》是传统技法艺术歌曲的代表作之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糅合,将中国诗歌与西洋音乐进行结合,赋予诗歌音乐性,给予音乐诗性,同时融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创作的技法元素,具有浓郁的中国味。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处于政治动荡、经济和文化浪潮激荡的历史阶段,而艺术歌曲创作的风潮在这一时期兴起。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下来灿若繁星的优秀文学作品,为创作者提供了海量的创作素材,使创作者有充分的发挥空间。其中,有一批留洋归来的创作者开拓出一条中国优秀传统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创作之路,以此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刘雪庵先生创作的作品风格既有西方作曲技法也有中国民族作曲的调式和风格,使中西文化琴瑟和谐地交汇在一起,乐曲的行腔与和声都带有浓厚的中国韵味,《红豆词》正是此类佳作的代表作之一。优美的旋律体现了古代诗词的意境美。从侧面证明了诗歌和音乐在艺术层面是相连相通的,“诗中有音,音中有诗”
(二)刘雪庵的背景介绍
刘雪庵(1905-1985,又名晏青、苏崖,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自小学习昆曲,对音乐戏曲的兴致浓厚,在幼年便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经过不断的努力,刘雪庵先生在1930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作曲家黄自、萧友梅等老师,跟随学习作曲、钢琴技艺等。在学习音乐之余,刘雪庵先生对中国传统诗词等文学方面的内容颇有研究,为其今后在融合中西艺术的发展奠定基础。经过多年的学习作曲与研究文学,刘雪庵先生的技法和文学功底得到提升,并在完成学业后,在苏州社教学院执教。刘雪庵先生所创作的作品前期风格主要为婉约抒情,例如《红豆词》《飘零的落
花》等,旋律优美,富含深厚的艺术情感,将诗词与音乐相结合,利用音乐缓述心声,深受文艺爱好者的追捧。随着历史背景的变化,政治的动荡激发了刘雪庵先生的爱国创作热情,他以抗日战争为主题,撰著了一系列反映民族反抗斗争的作品,代表作主要为《流亡三部曲》《长城谣》等,同时他还创办了以抗战为题材的刊物《战歌》,以笔为戈,为人民抗战注入精神力量。刘雪庵先生用钢琴创作了第一首钢琴组曲《中国组曲》,还利用所学的钢琴技法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结合,取材我国著名的古琴曲《平沙落雁》进行改编,编成钢琴曲《飞雁》。他所创作的作品主要特点为词和曲完美匹配,浑如天成,旋律荡气回肠,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是一位将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相结合,深具艺术特色的音乐家。
(三)作品创作特点
刘雪庵先生的创作理念与我国道家哲学“大道至简”有相似之处。其在创作过程中用最简单直白的形式来呈现歌曲,以期能够符合观众的审美习惯,拉近观众与艺术的距离。在歌曲的创作方面,刘雪庵先生主要利用不同的旋律创作手法和简单的一段体曲式或二段体曲式结构来将作品进行整体呈现,篇幅短小,音域适中,音调设计主要用平进、级进型旋法,为了增强歌曲所表达的强烈的情感常用跳进型旋法来呈现。
三、《红豆词》的情感处理 (一)歌曲的情感分析
《红豆词》整首歌曲在音调处理上统一采用了降e小调的处理手法,使得歌曲在旋律上更加优美动听;在节奏的处理上的采用四四拍的节奏方式,总体上属于中速行板;在情感上呈现出婉转又略带伤感的情感气氛,吸引听众回想歌曲中作者诗情画意背后表达的忧伤困苦的情感。因此,在对歌曲的情感分析上第一要务是能深刻地剖析作者在曲中的真实用意,感悟其中的韵味与情感,从而才能表达出真实的意境。
《红豆词》歌词简单明了,全篇采用了“红豆”“春柳”“春花”“纱窗”等元素来制造唯美忧伤的意境。整首曲子在演唱过程当中,既有悲伤痛苦,又有诗情画意的唯美,两者相辅相成,从而烘托出男女相思期盼的情感。
歌曲在节奏速度上较为适中,不快不慢。速度如果放慢,整首曲子显得略有拖沓,缺乏古诗词凝练的韵味特点;速度如果过快,曲子
的意境无法烘托出来。歌曲中有不少休止符,但是同样也保证了时值。总体而言,节奏可以说是整首歌曲情感烘托的“精髓”所在,而旋律创作时所采用的模进与跳进手法则将歌曲的情感进一步推向高潮,整首歌曲更加贴合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想表达的情感。
(二)歌曲在演唱过程中的情感表达
在《红豆词》的演唱过程当中,歌曲乐段大多以多句体为主,在歌曲的首句当中便采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寻求歌曲曲调的变化,从而让歌曲的曲调富有“灵性”,为后面的感情做好铺垫。歌曲的接下来两句话衔接较为紧凑,但歌曲在结尾的部分与歌曲首句相互呼应,从而增强了整首曲子的统一性,也烘托出了《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两者相互相爱相思的情感,加强了歌曲情感的艺术创作表现。
从钢琴伴奏的过程中来看,歌曲的前奏是一个从渐弱到渐强再到渐弱的过程。歌曲前头的总体情感应该凸显含蓄委婉,虽然整体的音不高,但是在演唱时还是需要有饱满的气息,在演唱的过程中不能将声音压得过低,位置不能盲目地跟随音高的变化走向而进行演唱,该要和唱高音一样,尽可能保持位置不变。在第二句的演唱中,要在第一句的演唱基础上更加婉转含蓄。而歌曲第三句主要表达了主人公在深夜寂静的夜晚忧愁的情景。因此歌曲第三句在演唱中需要做好曲子中要求的休止符停顿处理,“睡不稳”后面要留意后半拍的休止,从而凸显出主人公深夜辗转未眠的忧愁。“黄昏后”在演唱时,演唱者需要有情绪地带入,进一步烘托情感意境,钢琴伴奏在此处也要做出渐强的处理。“后”字在演唱时,演唱者需要有一个肯定的口吻和语气,力度做出中强的处理,让声音的音量加强,突出主人公忧愁又无奈的情绪。
在歌曲的第四句中,“新愁”二字在演唱的过程当中,要做一个强调的处理,并在休止符后,将“新”字做充分的强调,加深歌曲情感与意境的烘托,进一步表达出主人公在旧愁未解时又添了新愁的苦闷之情。而歌曲的第六句“花容瘦”的旋律采用了低走的处理方式,这里想表现出主人公在照镜子时对着自身憔悴的面容而感到忧伤无奈,所以演唱者在演唱此处时要将音量适当减弱,将“花容瘦”三字做渐弱的处理。随后出现的“展不开”与“捱不明”,在歌曲的旋律上走上行,将歌曲的情感逐渐往上推,力度也从前一句的渐弱变成中强,突出歌曲情感逐步的增强。演唱者在演唱“展”“捱”这两个字
头时要表现出坚定的神情,从渐强的旋律过程中将声音由低到高进行呈现,并把第一个“捱”字的弱与第二个“捱”字的强做出明显的对比,把歌曲的情绪推到最高点,另外歌曲的“啊”这一感叹词,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力度要做到比前一句更强一点,但随后要适当减弱,从而慢慢地将“青山隐隐,绿水悠悠。”引出来,将歌曲的感情充分的宣泄出来。

1 《红豆词》的谱例
四、作品《红豆词》的演唱技巧分析 (一)歌曲演唱中对气息运用的要求
《红豆词》整首歌曲的曲调婉转,节奏缓慢,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要把控好自己的气息,演唱的过程当中,如果气息不稳的话往往会影响到整首曲子的曲调以及破坏了歌曲的意境氛围。
在演唱首句“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的时候,由于第一个“滴”字是闭口音,所以在演唱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提前找好歌唱的位置,口腔内的空间打开,使气息流动,不要在演唱时用力过度,这样会加重歌曲整体的僵硬感。带入节奏之后,始终要保持好气息的流动性,让音乐听起来流动优美。歌曲看似简单节奏缓慢,但是歌曲的和谐韵律却是每一位演唱者难以把控的地方,这就需要演唱者在演唱时要时刻把气息保持平稳。

歌曲在进入第七句“展不开眉头”时,整体歌曲旋律将逐渐变得舒缓,旋律高低起伏。此时演唱要控制好共鸣,将演唱的音量慢慢增强,在气息上要更加富有张力,从而让音量得到提升的同时显得音色更加饱满。在“捱不明更漏”乐句中,“捱”作为开口音,演唱者要提前做好气息控制的准备,在口腔打开的同时,控制气息不被一呼而出,这样做可以避免后半句出现气息不足或换气不当等问题。当唱到“更漏”时,声音要做好停顿并收音,随后歌曲将进入到高潮的部分,这更要求演唱者需要有充足的气息,从而保障歌曲的情感表达到位与声音更加富有张力。
(二)歌曲演唱中对吐字咬字的要求
歌曲的意境渲染离不开歌词辞藻的堆积创作,歌曲的传唱需要演唱者对咬字吐字有着一定的基本功要求,发音的准确性与演唱者能否准确传达歌词的词意有着直接的关联。部分演唱者由于自身口音影响或者语言习惯的影响,使歌词中某些字词发音往往不够准确,所以在演唱的过程当中无法保证曲词的准确性。例如南方的方言普遍没有翘舌音,北方的方言中“儿”话音偏多,这些地域方言的影响都会影响歌曲的演唱,除了字音的关系,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当中也要做到“字正腔圆”,让人听清楚你说的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更完整地演绎这首作品。
另外,根据歌曲的演唱特点也要适当地做出声音技巧的改变,如歌曲中第一个“滴”字,其是闭口音,闭口音相比而言是较为沉闷,且与后边字音不相统一的,因此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要发“滴”字音时,要把握好开口音的感觉,从而使得歌唱的位置在整个演唱中能得到一个平稳的保持。在我们追求咬字要清晰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不要把这个字咬的过紧,否则会使声音听起来不够流动而导致字与字、句与句之间的连接听起来不够连贯。
(三)歌曲对演唱力度的要求
《红豆词》在全曲的曲调中,歌曲的力度以弱及中强为主,通过对力度的控制加强叹息。从谱例来看,力度的标记也符合传统审美的趋向,整体为弱―中强―强―弱;从旋律线条的走向来看,也可看出曲调在力度上做出了更细致的处理。每个句子的句首以弱起头,句腹开始逐渐增强。在句尾又重新以弱收回,总体而言符合旋律的走向。除此之外,《红豆词》自带的古典诗词的艺术韵味以及东方美韵,也需要通过演唱力度的控制进行演绎。为了突显作品中“相思”的情感,
每段乐句之间应控制好力度,通过力度的调节将轻、重、缓、急的各种变化使情绪表现出来,加深歌曲忧伤的意境。
曲子中出现了两次的“展不开眉头”与“捱不明更漏”,虽然歌词一致,但旋律的总体走向却是逐渐向上走的,其力度标记也呈现出“中强—弱—强—中强”的变化,所以在演唱的过程中,要突出其的力度变化,才会使得歌曲听起来富有层次感,也为歌曲的高潮起到了推进作用。在第九句中“啊”作为歌曲高潮的一部分,其在拖腔的处理上让整首歌曲达到了高潮,渲染出了歌曲的情绪,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在情绪随之上扬的基础上,音色要保持圆润,在“啊”字的发音力度上,注意要比前一句的力度强一点,随后再慢慢回到平稳的音调上来。最后在全曲结束时,力度上要做出渐弱的处理,这样才能达到抒情的效果及使歌曲听起来有终止的感觉。
(四)歌曲音色的处理
《红豆词》取自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原是贾宝玉所唱小曲的歌词,属于我国传承下来的优秀古诗词文化,而后其1943年被改编,由刘雪庵作曲,周小燕进行演唱的艺术歌曲。刘雪庵先生将西方创作技法与我国民族调式进行融合,所创作出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因此对唱法和音乐有特别的要求。由于作品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因此不能使用演唱西方歌剧所采用的纯美声唱法,否则便失去了这首歌曲中所特有的中国古风韵味。同时也不能完全使用传统戏曲的唱法,与现代人的审美习惯不符。纯民族唱法的音色过于清亮,无法准确表达古诗词的韵味和意境,与含蓄的古诗词风格有所背离。了较好的呈现这一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作品,利用民族化的美声是为最佳。在演唱这一作品时,利用音乐的字腔韵律来满足情感表达的需要。例如全曲高潮部分的词“展不开眉头,捱不明更漏”,其曲调主要从低声部转至高声部,表达浓浓情意深埋在内心深处的痛苦,主人公承受着相思之苦、相思之痛。为了准确表达这一情绪,在演唱“漏”字的时候后面加入的“啊”,需要以“一唱三叹”的情绪来表现。这一句的情绪在压抑中暴涨,利用圆润的音色呈现,使歌声充满压抑和挣扎,同时又饱含感伤。“啊”字使旋律回到主题,逐渐收尾,升华主题,使全曲统一。

五、小
《红豆词》作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歌曲广为流传,堪称中国近
现代音乐史上融贯中西的经典力作。整首曲子在婉转伤感、情凄意切的基础上承托出男女相思相爱的爱情。歌曲中的歌词意境悠远,体现着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红豆词》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以及意境韵味是以作品的情感走向、歌词辞藻的创作以及节奏的强弱来进行表达的。现今,许多如《红豆词》一般经典的艺术歌曲逐渐回归人们的审美视野当中,给音乐爱好者带来了声律上的享受。本文探析《红豆词》的演唱的情感处理以及演唱技术,其主要意义在于学习其中的歌曲演唱与文化背景,传承我国的音乐艺术传统,深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为音乐艺术理论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兴梅. 古典艺术歌曲《红豆词》研究[D]. 山西师范大学, 2018. [2] 杨哲. 刘雪庵声乐作品《红豆词》的演唱分析与版本比较[D]. 山东师范大学, 2018. [3] 高效鸣. 中外声乐作品吐字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8. [4] 田爽. 相思染红豆[D]. 山东师范大学, 2018. [5] 黄丹. 互文性对框架理论的补充——以《红豆词》及其译本为例[J]. 西部皮革, 2017, 39(24: 105. [6] 沈苑. 歌词、歌曲与钢琴伴奏的完美结合——歌曲《红豆词》的赏析与弹唱[J]. 众文艺, 2017(21: 142. [7] 胡贝茜. 浅谈刘雪庵的艺术歌曲[D]. 上海音乐学院, 2017. [8] 张辰璐. 论声乐作品《红豆词》演唱的声情并茂[J]. 北方音乐, 2016, 36(14: 55. [9] 周圆. 刘雪庵艺术歌曲探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6. [10] 伍配霆. 桑桐配伴奏的《红豆词》中和声民族化的应用分析[J]. 北方音乐, 2015, 35(15: 10-12. [11] 韩再红, 陶美良. 《红豆词》的作品分析及主要成就[J]. 艺术评鉴, 2019(06: 15-16. [12] 王平俊. 歌曲《红豆词》作品分析及艺术处理[J]. 黄河之声, 2015(10: 83.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51080fd81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dc.html

《谈《红豆词》作品演唱技术分析及情感处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