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中国古典诗歌之“月”

发布时间:2018-10-25 18:04: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品读中国古典诗歌之

天涯同一月,笔下万千情。在月光世界里,中国人那根极轻妙、极高雅而又极为敏感的心弦,每每被湿润晶莹、流光迷离的月色轻轻拨响,一切的烦恼郁闷,一切的欢欣愉快,一切的人世忧患,一切的生离死别,便被月光无端地招惹出来,而人们种种飘缈幽约的心境,不但能够假月相证,而且能够在温婉宜人的月光世界中得以响应。这一轮轮知情知义、多愁善感的明月,牵系着诗人们无限的情怀,成为古典诗歌中令人品味不尽的意象。

一、品读月光意象中的爱国之情

古典诗歌中有许多篇都借月光表现了诗人胸怀天下,立志报国,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起即是一轮光耀千古的明月,明月之下便出现了一道千百年来横亘在边疆的城墙。以这轮永恒的明月和这道无人的城墙为背景,诗人道出具体事件——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以这两句为基调,发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月亮为意象,抒发了自己要保卫国家、建树功勋的爱国情感。

秦淮夜艳,自古有名。乘着月色,杜牧来到了烟雾笼罩的秦淮河。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朦胧中,诗人听到隔江的歌女唱的亡国之曲《玉树后庭花》。听着这早已使陈王朝寿终正寝的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对那些整日只知寻欢作乐腐朽而空虚的灵魂的憎恶和对国家日益凋零的忧患,月色之下,可见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二、品读月光意象中的励己之志

翻开中国文学史长卷,文人的命运多蹇,贬谪似乎和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无不经受过贬谪的磨砺。贬谪使诗人有接触、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于是,多情的朗月便往往会抚慰他们经历过炼狱的心灵,使诗人沉醉其中,诗情联翩,感受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一生中三次归隐,最后因不为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乘着月色,扛着锄头归来的诗人,没有人生如寄的感叹,没有漂泊天涯的愁思,没有怀才不遇的忧伤,只有躬耕田园的喜悦。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在皎洁的月色下,诗人不卑不屈的品质更具有不可企及的美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4ae4a6a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3b.html

《品读中国古典诗歌之“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