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湖交通系统规划探索

发布时间:2016-10-25 11:35: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摘要:科学规划环湖区域,提高湖区可达性和城区亲水性,是提高滨水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在中央城市会议提出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大背景下,本文对开县汉丰湖环湖周边区域现状发展情况进行了详实准确的梳理,同时结合控规和城市发展趋势,对环汉丰湖区域交通系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规划研究,尤其是对环湖绿道包括自行车道和人行步道,进行了选线和跨湖衔接处理等规划控制。本文对城市环湖交通系统的规划研究,可以给滨水城市一些启示,也可以给规划部门提供规划控制的思路。

  关键词:城市环湖;交通系统;绿道

  中图分类号:u4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018-03

  0 引言

  时隔37年后,中央城市会议召开,是继1978年后首次召开最高规格城市会议。会议提出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等理念,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等,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汉丰湖是构筑开县城市山水景观格局的核心,是城市生态与景观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汉丰湖环湖道路桥头节点存在通过效率低,交通秩序乱等问题,湖区可达性受限;环湖慢行系统不连续,且受消落带影响,涨水期二级平台会被水淹,景观效益差,未能发挥汉丰湖4a级景区对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坐拥汉丰湖的开县天时地利,宜充分利用“万开云”板块一体化协调发展的优越外部发展条件,以实现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为目标,打通局部断点,构建跨湖通道,将机动车、自行车、人行三个系统打造成线形平顺、独立连续的环线,通过环湖交通系统将沿线景观节点串联,对环湖带进行一体化设计,加强环湖交通系统与周边用地的协调发展,打造连续的滨湖景观带,建设美丽山水城市。

  1 环湖交通系统规划指导思想

  湖泊是城市的灵魂,提高湖区可达性和城区亲水性,是提高滨水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环湖交通系统起着衔接、协调城市与自然水体的作用,是展示山水城市风貌的纽带,宜同时具备交通与景观功能,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1.1 规划目标 实现全城景区化。提高湖区可达性,扩大景区辐射范围,拓展旅游空间布局,营造移步换景的旅游体验。构建交通系统化。贯通机动车、自行车、人行三个交通系统,构建连续的环湖交通系统,协调衔接城市与自然水体。打造交通方式多元化。打造特色旅游交通,丰富景区旅游交通方式,提高旅游趣味性。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化。丰富湖区旅游业态,提升环湖交通系统使用效益,带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

  1.2 规划策略 协调发展,推动环湖一体化。通过环湖交通系统将沿线景观节点串联,对环湖带进行一体化设计,加强环湖交通系统与周边用地的协调发展,打造连续的滨湖景观带。贯通连续,功能定位差异化。根据环湖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打通局部断点,构建跨湖通道,将机动车、自行车、人行三个系统打造成线形平顺、独立连续的环线。在系统共面路段进行功能划分,引导交通系统各行其道,打造亲水步行环、健康骑行环、通达车行环。打造特色旅游交通。开设观光有轨电车、水上巴士等多样化的特色旅游交通,丰富景区景观,打造具有趣味性旅游线路。丰富旅游产品。举办马拉松、环湖自行车赛等陆上体育竞技项目,游泳、赛艇等水上体育竞技项目。

  2 环湖交通系统规划条件

  环湖交通系统不是独立封闭的系统,而是与周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相辅相成的一部分,因此对其进行规划应全面考虑资源、水文、交通需求等一系列外部条件及内在特征。

  2.1 资源条件 开县新县城地势平坦,用地条件良好。汉丰湖沿线地形条件优越,工程可实施性强,利于打造绿色、亲水、人性化环湖旅游观光线路。开县自然资源丰富,作为三峡库区最大内陆湖景观,是国家级湿地多样性保护试点工程,沿线自然景观资源丰富,为打造环湖旅游交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天然条件。同时开县文化底蕴厚重,是著名的举子之乡和刘伯承元帅的故乡,将当地文化与生态文化融入环湖景区建设与活动打造,有利于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旅游景观。   2.2 水文条件 开县汉丰湖在三峡大坝和汉丰湖水位调节坝的双重调节作用下形成了有别于自然湖泊和三峡水库的特殊水位变动规律。根据开县县城规划区洪水分析计算资料,汉丰湖常蓄水位172.28m,三峡大坝百年一遇水位175m(水位均为吴淞高程,下同)。其中2-5月为挡水期,此时三峡水位下降至170.28m,调节坝泄水闸下闸,调节坝开始挡水。汉丰湖消落带水位消涨幅度约为2.2m,该消落区域属于开县陆域与水域的交错带,是阻止城市面源污染直接进入汉丰湖水体的最后防线,同时也是向市民提供休闲、游憩功能的开放空间。然而消落带长达3个多月的季节性出露会造成湖岸景观质量下降。因此一定要考虑湖区消落现象对打造环汉丰湖景区及其交通系统的影响。

  目前,汉丰湖南岸现状一级观景平台高程约为176m,二级护坡平台高程约为173m。综合考虑汉丰湖汛期时长、休闲体验等因素,建议规划高程控制不低于现状一级观景平台(约176m)。

  2.3 交通需求条件 2015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次达到520万,同比增长109%。结合开县经济发展情况、城市建设趋势、旅游发展态势,预测得到2020年开县旅游接待人次达800万,旺季平均日接待游客为3.1万人次。结合开县汉丰湖4a国家湿地公园发展定位,预测得到2020年汉丰湖高峰小时接待外地游客人数约为1622人次;分析汉丰湖周边用地规划及开发建设情况,预测汉丰湖对开县城区各片区的交通吸引和产生量,得到汉丰湖高峰小时出行量为2086人次。综上所述,汉丰湖高峰小时交通生成量为3708人次/小时。

  通过交通需求预测,汉丰湖步行出行量为2225/h,同时结合《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要求,建议在受一定地形、水位等条件限制时,汉丰湖人行道最小断面宽度为2m;在条件较好地段,可根据湖滨景观设计和步行需求适当加宽人行道断面宽度。

  根据需求预测,汉丰湖自行车出行量为1112/h,按照1人使用1辆自行车,自行车出行量为1112veh/h。为打造高品质环湖骑行绿道,保证汉丰湖沿线自行车道具有良好的服务水平,建议本次环汉丰湖自行车道最小断面宽度为3m,在不受地形限制且有条件打造更为舒适的自行车骑行环境的情况下,可适当拓宽自行车道。

  3 环湖交通系统规划

  环湖交通系统将环湖生态系统联系成统一的网络,包括外部交通“环湖机动车道”和内部交通“环湖绿道”两部分。环湖机动车道是滨湖空间联系外围城市生态走廊,保证外界至环湖绿道的交通可达性。环湖绿道是滨湖区域内环,是构成滨湖地区岸线完整的慢行体系,保证湖区的亲水性及环湖景观节点的趣味性。

  本文对开县环汉丰湖交通系统的规划中,充分考虑现状条件、周边地形条件,参考已有施工资料,以“经济、舒适、美观、多样性”等为原则进行通道的控制选线。

  3.1 环汉丰湖机动车系统 开县地势平坦,现状路网主要以方格网形式布局;道路建设与城市开发进度一致,南岸区域已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路网系统,北岸道路大部分处于在建及拟建状态,宜结合汉丰湖景区及环湖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一体化考虑。现状环湖道路主要以双向四车道为主,局部道路在人行道外侧设置有非机动车道(滨湖东路等);现状车行道路运行较为畅通,桥梁两端节点疏散效率有待优化。本次规划环湖机动车系统以规划路网系统中的环湖道路为主,利用滨湖中路等现状道路、在建道路及规划道路,形成环湖机动车系统,长度共计39.41公里。

  3.2 环汉丰湖绿道系统 目前汉丰湖南岸已建成环湖慢行通道主要为汉丰湖南侧寨子坪至文峰半岛段,北侧慢行通道基本未建成。南侧滨湖慢行通道分为一级、二级两层,一级平台为沥青路面,二级平台为石材铺装;目前一、二级平台基本宽度均为5m,两级平台间通过梯道连接。受消落带影响,二级平台(标高172.91m)可能被水淹没,对步行者吸引力有限;现状一级平台人行、自行车混行,存在安全隐患,有待规范;一级平台局部存在未连续情况(如文峰岛段),在后续规划建设中应重点关注。

  本次规划结合现状地形、现状马道及洪水位线等情况,沿汉丰湖机动车环道内侧布设自行车道、人行步道,其中自行车道长度38.55公里,人行步道约38.78公里。其中自行车、人和机动车三者共面段长度约8.39公里,人与自行车共面段长度约25.67公里,自行车与机动车共面(自行车道与人行步道分离段)长度约4.71公里。

  3.3 跨湖桥梁 现状环湖系统已建成桥梁有东河大桥、九孔桥、石龙船大桥、宏源大桥,基本为双向四车道,断面设计均未考虑非机动车行驶;部分桥梁存在人行道过窄(石龙船大桥、东河大桥人行仅2m)、纵坡过大(九孔桥最大纵坡7%),不利于打造舒适、连续的环湖慢行系统,应考虑重新布设人行或自行车桥梁。

  规划连接丰太片区与西部新区的景观桥梁1,供自行车及人行使用,直线长度约280m,桥梁平均纵坡2.8%;规划连接大丘片区与安康片区的景观桥梁2,供人行使用,直线长度约220m,桥梁平均纵坡3.9%;针对汉丰湖湖面季节性变化的特点,规划沿东部新区河岸线的景观浮桥3,供人行使用,可与周边景观平台共同打造,直线长度约180m,可根据湖水季节性涨落而快速安装及拆卸。

  4 环湖交通系统衔接

  为打造良好的亲水平台,滨水绿道应结合湖区景观规划,与机动车道等其他交通系统进行转换衔接,构建水系与城市的联系通道。

  契合城市用地功能。汉丰湖周边主要以居住、公园绿地为主,慢行系统与车行系统之间衔接通道应根据周边用地特征,结合居民出行需求,在出行较为集中区域规划衔接通道。确保系统连通度。建议在轨道跨越行人及自行车处,采取简易工程措施,以警示标牌等方式提示行人和自行车跨越轨道。加强与大型休闲服务设施衔接。为增强市民出行的便捷性,结合湖岸周边广场、公园以及娱乐设施规划布置情况,应加强该区域各交通系统与大型休闲服务设施之间的出行通道。构建系统间紧密换乘通道。结合汉丰湖周边自行车租赁点、公交站点布设及停车场等情况,合理规划各交通系统间的换乘通道,如图1所示。

  根据《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与生态绿道建设标准》,自行车租赁点在中心城区应每隔500-1000m设置一个;根据《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公交站点间距宜为500-800m;根据相关规范和实际经验,路外公共停车场服务半径一般为400-600m;根据以上原则,考虑到人行步行速度为60m/min,本次规划环湖区域系统衔接通道间距约为500m

  5 总结

  本文针对汉丰湖环湖交通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梳理,进而结合交通功能、景观效益、旅游效益等方面对环湖交通系统进行了规划设计。环湖交通系统完善了滨湖区周边道路网络,串联沿线的景点和公园,提供公众亲近自然的途径,增强了环湖公共空间交通可达性,保证了滨水空间的亲水性,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然而作为水体环境和城市陆地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其生态效益尤为重要,尤其在对湖区旅游产业开发和体育文化产业打造的过程中,应该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这是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4461818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81.html

《城市环湖交通系统规划探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