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慎独本义及其现实意义(一)

发布时间:2019-01-24 04:50: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析儒家慎独本义及其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儒家慎独本义道德修养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对该概念本义的解读学界始终未有定论。从慎独传统解读和本义入手厘清其含义,认为慎独意在强调内心对于仁义礼智圣的专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慎独在当今社会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何为慎独

慎独源于儒家的《大学》、《中庸》。《大学》有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舍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东汉郑玄的解说中最早提出慎独一词,他说:小人闲居而不善,无所不至也,君子则不然,虽视之不见,听之无声,犹戒惧恐怖自修正,是其不须臾离道也。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必肆尽其情也,若有觇听之者,是以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由此可见,郑玄的所谓慎独就是指一个人在独居、独处时,在其行为不为他人所见所闻之处,也要时刻做到谨慎遵守道德规范。郑玄之说与刘向在《说苑·敬慎》中的说法相似,之后北齐刘昼的《刘子·慎独》、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南宋朱熹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中关于慎独的解读实际上都继承了郑玄对于慎独的阐说。

而这其中朱熹虽然在一定意义上继承了郑玄的说法,但他的解读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慎独的传统理解。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舍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舍其恶而卒不可舍,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在《中庸章句》中,朱熹又注:独者,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着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通过对朱熹的章句集注以及其他文字的研习,我们不难看出朱熹除了沿袭自郑玄以来的传统看法,即认为慎独就是在独处时更要谨慎戒惧,在人所不知不闻之地加紧个人道德养成,不可自欺,要在个人修养上实当用力之外,还将的内涵扩大了。例如,朱熹强调“‘慎独,亦非特在幽隐人所不见处。只他人所不知,虽在众中,便是独也。朱熹还说这独又不是恁地独时,如与众人对坐,自心中发一念,或正或不正,此亦是独处。由此可以看出,朱熹的解读较之郑玄的进步之处在于使包含了精神性与内在性的意义。在郑玄看来,慎独只是空间上的独处,是别人无法干预的地方。而朱熹理解的慎独除了上述之义外,还指一种内心意念刚刚萌发而众人不知我独知的,由此可以说,朱熹把从个人独居的空间推致到了一个虽在众人中但缺乏外界舆论监督与压力的空间。这是对于的理解上的深化。

上述从郑玄到朱熹的关于慎独之义的传统解读,着力都在于强调慎独的实质是要慎重对待他人不知的隐蔽处之所作所为,努力地做到不欺暗室、不愧屋漏。

随着2O世纪7O年代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篇及20世纪90年代郭店楚简《五行》篇的出土,学界在对简帛文献进行整理和解读的过程中,看到了与传统解读不同的慎独,由此对于慎独本义的讨论重新拉开了序幕。

清华大学的廖名春教授在其《慎独本义新证》一文中认为,庞朴先生《帛书五行篇校注》一书第5254页的内容说明帛书《五行》篇的慎独说与《礼记·礼器》篇、《苟子·不苟》篇说同,而与《礼记·中庸》、《大学》篇迥异。并提出,“‘慎独就是不重外表,只重内心”3]52。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梁涛先生通过对简帛《五行》篇原文和传文的解读与分析,认为该篇讲仁、义、礼、智、圣五行“……是形成于内心的,但它还有的嫌疑,还没有真正统一于心,所以,《五行》中的慎独实际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指内心专注于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的状态。在梁涛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大学》中的两个慎独,前一个是指诚其意,后一个强调只有诚于中,才可能做到形于外,由此可见慎独必须落实在诚于中上,这实际还是要诚其意,而《中庸》中的慎其独则从道人手,君子慎其独所需要戒慎的就是那个不可须臾离也的道,要时时保持内心的诚,这与《大学》的诚其意是一个意思。通过三者的对比分析,可以说三个慎独都是诚其意,强调要端正内心的意念,从本原上杜绝一切不善行为的出现,这些无一不在突出儒家内省的工夫。所以,《大学》《中庸》以及《五行》的慎独的本义均是指内心对于儒家涵含仁、义、礼、智、圣五行的完满人格的专一,指内在的精神状态。郑玄和朱熹的错误在于把诚其意的内在精神仅仅理解为慎其闲居所为的外在行为,把精神专一理解为独居、独处,因而造成整个意义发生改变。通过对慎独本义的追根溯源,以及对其传统解读的辨析,我们看到了儒家一贯的对于内省的重视,对于修己工夫的强调。

那么,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个人,在理解了慎独的本义后,我们该如何联系时代联系自身,深刻而又发展地理解它运用它呢?这个过程中我们既不能违背本义,也不必完全抛离传统解读。我们首先要确定这是一种强调内心对于道德境界和人生修养目的专一专注的功夫(本义强调对于仁义礼智圣的合一状态的专注),是对内心的关照,它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意义。同时,我们也可以于传统解说中汲取其合理的因素,那就是把慎独的形上意义下达到形下层面。每一个人都有独居、独处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注意慎独传统解读中对于闲居时道德自制力的强调。这样才能将慎独更好地融人到当今社会,也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个儒家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36c3877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9d.html

《浅析儒家慎独本义及其现实意义(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