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书法中技巧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对于书法中技巧的再认识
作者:范正霞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1
要:技巧是任何艺术来讲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人们对书法有个约定俗成、根深蒂固的认识:用毛笔和汉字。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技巧和意境上达到一定的水准。技法并不等同于艺术,从上升到,再从升华到,这是中国人在书法中修炼的典型经历。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54-01
书法的载体是文字。任何一种文字,在使用的过程中,人们都会逐渐产生将文字加以美化的要求,渐渐地,书写变有了各种细心的修饰,年深月久,修饰的技巧达到一定程度,经过修饰的文字便与日常使用的文字有了明显的区别。这种着意书写的文字,逐渐成为了具有艺术性的文字,也就是书法。技术的锤炼对于任何艺术来说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书法亦然。书法艺术有着一套与其自身相应的规定,每个学书者都必须遵循这套规定,掌握其中的书写和表达技巧,才能不至于误入歧途。因此,对于初学书法的人而言,技尤为重要。技法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好的书法作品必须有精湛的技法作支撑。不掌握扎实的技法,却想要在作品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性情或者创立自己的风格,那便犹如空中楼阁一般,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形质尚不具备,谈何性情?
技法是一种手头功夫,它有赖于学书者通过长期的、艰苦的训练才能逐渐掌握。写好颜柳是一种功夫,写好二王是另一种功夫,真草隶篆皆有不同的技法要求,转笔、藏头、护尾、疾势、藏锋……需要不同的功夫,而这些功夫也就是驾驭毛笔的能力。师古便是学习书法者造就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古人传下来的技法是长期研究的成果,也是经过证明了的艺术规律,不好的已被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洗去,精髓的部分沉淀下来成了经典。孙过庭在《书谱》中谈到古质而今妍古厚而今薄。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历代书家都提倡到古人经典中去学习技法、汲取营养。古代名家名作之所以成为经典,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他们在实践技法上千锤百炼,出神入化,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所以,一个人要想成为这样的大家,首先必须做技法上的超人。但值得注意的是,每位书家的用技不同,如苏东坡用单钩握笔、刘墉管随指转。这些并非适合大众,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技也是如此,想兼众美于一身,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我们在师古学技的同时,也要懂得取舍。
虽说技术很重要,没有技巧或技巧水平不高的作品难以经受住历史长河的检验。但是由于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蕴含着中国哲学的辩证规律,那么,我们就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书法之。老子的《道德经》中提到道法自然。自然非造作,过分强调技法便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为造作。一个人只吃一样东西必然营养不全,一个研习书法的人只在书法之技上下苦工也必然成不了书家。
技法并不等同于艺术,从技术上升到艺术层面,还有很多的因素。中华民族汉字的产生与其他民族一样,都有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这些书法都用于特殊的场合,例如抄写重要文件、宗教典籍,或是书写一些纪念性的文字。总之,它与人们的日常书写密切相关。在书写过程中,唤起了人们的美感。在美感意识与书法技巧不断的进步时,不断上升到艺过程。书法的最高境界则是从升华至。书以载道,书法最终承载的是道,是精神。道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老子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亦云:一阴一阳谓之道。优秀作品的诞生是仅凭一个人的智慧、才华、技巧所不够的。孙过庭《书谱》中说:至于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有很长时间无法把握作品的微妙关系,要领会、把握这些关系,一定是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练,到你能够从容驾驭这些关系的时候,人已老,书亦老。技进乎道,不只是对追求的结果,而是与人的整个生活状态密不可分。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言的五合并非写字中的技巧,但它又是优秀的书法作品产生的必要条件。笔下技巧,最终是为艺术创作服务,只有把扎实的基本功运用于艺术创作才有意义。因此,学习书法者在重视技巧训练的同时,也一定不能忽略自身的学养。高境界之作应是书家修养和技术的全面反映,是自然流露。如《兰亭序》中所蕴含的气度、风神和襟怀,作者全然不为所谓的创作而创作,却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技道双修,才能有此佳作。
中国书法是一种极为精微的艺术,看得见的形式、技法,与看不见的内心生活,需要在长期的磨合中达到一种默契。到达这种境界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则是到达这种境界的不同阶段。而书道则是书法中的至高境界。五合交臻,神融笔畅。流露出自我,不用强于注入技巧,这才最接近艺术的本质。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2]邱振中.神居何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4]陈旭光.艺术问题.上海三联书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1fb2a14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0a.html

《对于书法中技巧的再认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