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儒道佛思想的融合

发布时间:2022-10-02 15:51: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苏轼 : 儒道佛思想的融合
苏轼一生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步入仕途之时抱着“修身、 家、治国平天下” 的宏伟抱负,然而在其政治受挫、遭遇“乌台 诗案” 后。身心疲惫的苏轼又试图在佛道中寻求心灵的宽慰。心胸 宽广、生性乐观的苏轼在与佛道的结合中自身的文人心态发生了积极 转变,他没有完全沉溺于佛道以寻求解脱和避世, 而是将佛道思想为 我所用,进而转化成为自己人生哲学的精华部分。 儒释道的积极融合 标志着苏轼人生哲学观的正式形成,而“超脱旷达、随遇而安 ”便成 为他人生的真谛 .
一、
苏轼从小便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尊尚孔孟, 十岁时便由母 教授儒书,他在启蒙学习中受书本的影响: “比冠,博通经史,属 文日数千言, 好贾谊、 陆贽书。” 贾谊是汉文帝时 “通诸家之书” 的 儒士,以儒治国。陆贽是唐德宗时名臣,以儒学为宗。苏轼以他们的 学习榜样,建构自己的政治蓝图。所以他曾对朋友这样说道: “我非 因农家,安能事耜耰,又非将帅种,不惯挥戈矛,平生负壮气,岂可 遂尔休。” 年轻的苏轼对政治抱着无比热忱与信心, 认为现实政治的 权力具有广泛改变一切的力量,只有全心全意投身于政治的洪流中, 才能完成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宏伟抱负。苏轼这种 早期的儒家思想主要是由家庭因素、 社会因素以及个人因素这三方面 共同形成的。
苏轼从儒家那里吸取的是经世致用 , 维护君国民生的社会利益 , 舍生取义的人格精神。他从道家那里吸取的是崇尚自然 , 在个人进退 得失、利害荣辱上无欲无争、随遇而安的态度 , 追求精神自由解放、
无往不乐的性格。他
从佛家那里吸取的是抛却名疆利锁的束缚 , 从内 心感悟中超越尘世欲求 ,得空明心境的精神。 同时,他又扬弃了儒家 绝对忠君的缺陷 , 他忠君是为了国家人民 ;为了国家人民就要敢于死 , 不从昏君。他也扬弃了道家反对一切人为努力的缺陷 , 他不主张完 全顺水推舟地盲目跟随王安石和司马光 , 主张在一切问题上绝对无 为无欲。他也扬弃了佛家抛弃尘世 ,沉醉于四大皆空的寂灭情绪 , 寄希 望于幻想的来世和天堂的缺陷 , 他始终是积极乐观地拥抱现实 , 在现 实中积极奋斗。
二、
“乌台诗案” 后苏轼对牢狱心有余悸, 人生态度由一个极端走向 一个极端,由批评朝政,积极用世到不问政治,心向佛教。苏轼刚 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此间他开始反思自己,转向佛教。在对佛老的 参化中, 苏轼逐渐从痛苦中体验出生命的实相与妙谛, 在对大自然的 观照中,悟出万物运行变化的奥秘, 超然于物外,抛弃了尘世的桎梏, 获得了精神上的完全自由。 他转而向往山水林泉, 渴望个体的真正人 生自由,渴望那种无拘无碍的闲适生活。 于是,我们开始看到一个 “放 浪形骸”的苏轼:此间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每饮村酒,醉后曳 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与武林旧游,未易议优劣也。得罪 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屡,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 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大悟之后的苏轼,词作的风格也开始了 明显的改变。先看《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词是 苏轼谪贬黄州第三年的春天写下的。
这首词一反苏轼前一时
期的消沉 之态,语气豁达豪迈,旷达超脱。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 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表现出面对人 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 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传达出一种搏击风 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结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 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自然 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 何足挂齿?纵观全词,苏轼那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 生哲学和处世态度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首词表明, 经过痛苦的 思想蜕变和精神挣扎之后, 苏轼已真正从前期的苦闷抑郁中走了出来, 达到了一种新的精神境界。
三、
苏轼对道家也有所选择和区别。 他说:“清诗健笔何足数 , 逍遥齐 物逅庄周” , 但他并非真要修道出世、 犹为关心佛学并非真要参禅出 , 他只是选取佛道中能在精神上超脱的力量 , 为任性逍遥的个性寻 找一种寄托。他有一首诗可以证明这一点 :“来往三吴一梦间 , 故人半 作家累然。独依旧社传真法 ,要与遗民度厄年 ,赵史近闻还印缓 , 竺翁 先已返林泉。何时策杖相随 , 任性逍遥不学禅。” 苏轼对道家思想的最精深的理解是齐生死、 等物我的境界。 他在 《苦于乐》一文中说: “乐事可慕,苦事可畏,皆是未至时心尔。及 苦乐既至,以身屡之,求畏慕者初不可得。既过之后复有何物?”这 种等同苦乐的观点既是作家在体验了黄州之苦与京城繁华之后的体 会,也是道家齐生死、等物我的旷达思想的体现。
四、 儒道释三种思想在苏轼身上的融合与发展最终形成了他独特的 生观。正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所表述的: “在玄学上,他是
佛教
徒, 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 是永恒精神刹那之 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 但是他却不肯接受人生是重担, 是苦难的说 法——他认为那不尽然。 至于他自己本人, 是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刻时 光。在玄学方面他是印度佛教的思想,但是在气质方面,他却是地道 的中国人的气质。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 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实践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 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1889dba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fd.html

《苏轼儒道佛思想的融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