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红:写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

发布时间:2020-07-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近几年来,美女写手像花儿一样一朵接一朵绽放,成为文坛一道靓丽的风景,她们个个胸有才情,灵性飞扬。人生感悟,爱情故事,琐碎生活,被她们打理成诗,撰写成文,吸引了众多读者。《误读红楼》《她们谋生亦谋爱》《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等作品的陆续出版让70后”女作家闫红的作品越来越成熟,受到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喜爱。

将阅读与生活打通

安徽才女作家闫红,一向以敏锐独到的观察视角和犀利洒脱的文风赢得众多网友的追捧。当闫红的第一部作品出版时,著名作家王蒙曾如此评价过“我很喜欢闫红的语言,舒服,干净,恰到好处。她的误读其实就是活读,就是用自己的经验、性情、信息、聪明来补充阅读的所获,用活生生的生活来解读作品;同时以作品解读自己的人生。作者当编辑,也写小说。我曾有缘阅读过作者的一些散文,写得聪慧精细,洁净空灵。她的文字颇大气,不拘一格,振聋发聩,言前人所未言,堪称启人心智,动人心魄。

闫红说,王蒙老师是自己的偶像,曾经只要看到与王蒙与关的作品就会买下来。“应该说,我的‘误读’很大程度上是受他的影响,他对《红楼梦》、李商隐的解读,于我都有很大的启发,他曾说,你东拉西扯的本事跟我很像。又特地打了个括号说,非贬义。”闫红认为可以把“东拉西扯”4个字换成“触类旁通”“我觉得阅读并非是把每个字看懂就可以了,还应该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积攒下来的经验与智慧去理解。一句话,将阅读与生活打通。所以我看《红楼梦》里那些人,不是扁扁的纸上人,而是像我的同事和邻居那样有血有肉的人,我也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其他人,包括张爱玲,在我眼中,她固然有盖世才华,但是,撇开这些才华,面对生活,她亦如一个寻常女子,会纠结不安,会惶恐无助,会惊慌失措。

时隔4年,闫红的新作《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展现在读者面前。该书主要讲述了和张爱玲有关的一些人,她的外曾祖父李鸿章,祖父张佩纶,她的才子父亲,淑女母亲,“剩女”姑姑和弃儿弟弟,还有两任丈夫胡兰成和赖雅等的人生,通过他们的人生,尤其是他们和张爱玲交集的那一部分,闫红通过对于他们的命运的叙述与梳理,表现出新旧交替的时代里,一种特殊的气氛。

用“爱”解读张爱玲

在《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这本新作中,闫红将隐藏在张爱玲背影中的那些人一一请到幕前,还原成有血有肉的真实个体,借由对他们的性格、际遇的观察走入他们的人生,通过他们与张爱玲的情感联系探求张爱玲独特的心灵世界,用闫红的话说,是“通过她的亲人,还原一个张爱玲的前世今生”

该书出版后,新浪、搜狐、腾讯等网站的读书频道纷纷隆重推荐,刚出版10多天就紧急加印。其实,“张爱玲”这么一个老话题能让人感兴趣是很难的,但闫红选取了“张爱玲的爱”这样的独特视角,试图去更透彻地理解张爱玲。她说,因为自己喜欢张爱玲,也就顺便了解了张爱玲的家人,比如她的祖父、父母、弟弟、姑姑以及两任丈夫等等。了解得越多,她发现,这些人,即使不是张爱玲的亲人,也有被叙述一把的价值。他们经历了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在时代的夹缝中,因由各自的性情与文化背景,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比如张爱玲的父亲,原本是个地道的旧式才子,但不幸的是他晚生了许多年,擅长的那一套全都过了时。更不幸的是,他有一个对新时代很向往的老婆,和一个受老婆影响很严重的女儿,她们一起鄙
视他,他被妻女激怒,其实更是被那个他看也看不懂、赶也赶不上的时代激怒。闫红说“张爱玲家人的命运,是和时代紧密相连的,写好了他们,就能描出那个时代的侧影。闫红还想通过梳理张爱玲的感情历程,来与自己的人生相对照。比如当写到张爱玲父母给她的伤害时,闫红认为对于一个孩子,父母就是全世界,她在父母那里受了伤,是无处叫屈,无法疗伤的。而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也决定着他/她将来和世界的关系,跟父母之间是轻松,是紧张,是尖锐,还是柔和,/她将来和世界的关系也是这样。童年留下的心理暗疾,就像一棵树苗上的伤痕,会随着树的长高长大而慢慢扩展,变成一生的隐痛。

在张爱玲悲凉的一生中,胡兰成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闫红坦言,自己对胡兰成是反感的。“但我对他的反感跟张爱玲无关,也不完全因为他做过汉奸。我反感他的‘伪’即便是忏悔的文章,他的叙述也是避重就轻的,而且诗词歌赋齐上阵,说禅论道做大旗,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得意洋洋的风流才子,这种虚伪让人不耐。从某种程度来说,有着炫耀的意味在其中。这种人若是活在当下,一定会乐于把自己的24小时放在网上直播,并不停地刷新观众的评论。对于张爱玲和胡兰成这段恋情,闫红的总结是“谁年轻的时候不曾爱过个把人渣”“不管最后结局多么无趣,胡兰成这个人多么猥琐,起码张爱玲在爱着的时候,是快乐的,她轰轰烈烈地绽放过一场,谁也不能把她当时的快乐、当时的绽放拿走,这就已经很好了”“我一直都很喜欢茶道里的一个说头――‘一得永得’得到了一次就是得到了永远,使最后落花流水,仍然不能否定当初的意义。

当阅读成为习惯

很多人都知道闫红是报社的编辑,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是先开始写作后做的编辑。1998年,闫红进入了安徽江淮晨报社,2000年进入新安晚报,都是破格录取。从小打下爱读书的基础,写作对闫红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闫红小时候有点笨拙,踢毽子跳绳什么的都不会,只喜欢看书。她的父亲是一位编辑,在她还没上学的时候就开始指导她进行阅读,从儿歌,到“三百六十五夜”以及童话故事等等。那时候闫红会组织院子里的小朋友一起表演她编的故事,后来,长大一点,闫红开始读父亲喜欢的《三国演义》。她笑言“当时不能完全读懂,半读半猜跳着看,现在对这部小说也不是很熟,但是这种阅读经历使得我对于历史的古典的东西一直有一种亲近感。

父亲有个大书柜,当时闫红个子小只能“拖下”哪本就看哪本。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父亲跟亲戚谈话,正好说到金钱也很重要。因为闫红看过《中国戏曲故事》她马上接着大人的话茬儿说是啊,如果没有那20两银子,卖油郎也见不到花魁。父亲大为尴尬,后来告诫她不要随便翻他的书。闫红回忆说,父亲每次出差都会给她带一些书,上三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给闫红零花钱。于是她把钱偷偷地攒起来买了生平的第一本书――《苏东坡的故事》可笑地是她向营业员买书时居然把“坡”念成了“披”

学生时期,闫红很喜欢古典诗词。她说,那时心思单纯,看看就能背下来,而现在能够成诵的一些诗,也都是拜那时所赐。有一位邻家叔叔是某报纸副刊部的编辑,他家的书特别多,人又很大方,一有好书就会向她推荐。在他的推荐下,闫红接触到了《读书》这种偏重于思想的读物,尽管很多篇章看不懂,但是有向往之心,这对于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
也是有好处的。

长大之后闫红看书的口味很杂,基本上碰到哪本是哪本,这样做的好处是不“挑食”“营养”相对全面,坏处是没有什么专长,有时就会遗人以“东拉西扯”之讥。“我从中学时候直到现在的阅读,大多数都是囫囵吞枣、一目十行。我觉得读书如读人,三言两语间就有一个确认,气场对不对,不用琢磨太久。一般来说,觉得气场对的,我会再看一遍或几遍,气场不对的,翻几页就可以丢下了。当然,有的传说中比较‘高级’的书,若是我看不下去,一般也会多看几遍,有的渐渐的也会喜欢上,有的费很大劲儿也喜欢不上,实在是没缘分,也就算了。

“当阅读变成生活习惯时,不必焚香洗手,像我的书也常有水渍或其他来历不明的杂渍,这些杂渍有时让我想起读这本书时的一些场景,觉得挺亲切。”闫红说,“我记得以前冬天晚上泡脚时,兑多了热水,为了等水温便随手拿过一本《红楼梦》,就这么看入神了,回头发觉水又太凉了,重新加上热水。这是《红楼梦》的魅力,那种投入的阅读经验回想起来也挺温馨的。

1110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15f9e6b86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5.html

《【闫红:写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