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发布时间:2020-02-15 00:44: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放射诊断

名词解释

1. 螺旋(): 螺旋扫描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移动而实现的,管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因而称为螺旋扫描。

2. :是静脉内注射对比剂,当含对比剂的血流通过靶器官时,行螺旋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该器官的血管图像。

3. :磁共振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无创造影技术。常用方法有时间飞跃、质子相位对比、黑血法。

4. :磁共振波谱,是利用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5. :是磁共振胆胰管造影的简称,采用重T2水成像原理,无须注射对比剂,无创性地显示胆道和胰管的成像技术,用以诊断梗阻性黄疽的部位和病因。

6. :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在透视引导下经体表直接穿刺肝内胆管,并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管系统。适应症:胆道梗阻;肝内胆管扩张。

7. :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在透视下插入内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再通过内镜把导管插入十二指肠乳头,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胰管;适应症:胆道梗阻性疾病;胰腺疾病。

8.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成像清晰的成像技术。

9. 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显影。

10. 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

11. :高分辨,为薄层(1~2)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

12. :以影像板()代替X线胶片作为成像介质,上的影像信息需要经过读取、图像处理从而显示图像的检查技术。

13. T1: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14. T2:即横向弛豫时间常数,指横向磁化矢量由最大值衰减至37%所经历的时间,是衡量组织横向磁化衰减快慢的尺度。

15. 水成像:又称液体成像是采用长技术,获取突出水信号的重T2,合用脂肪抑制技术,使含水管道显影。

16. 功能性成像:是在病变尚未出现形态变化之前,利用功能变化来形成图像,以达到早期诊断为目的成像技术。包括弥散成像,灌注成像,皮层激发功能定位成像。

17. 流空现象:是成像的一个特点,在序列,对一个层面施加90度脉冲时,该层面内的质子,如流动血液或脑脊液的质子,均受至脉冲的激发。中止脉冲后,接受该层面的信号时,血管内血液被激发的质子流动离开受检层面,接收不到信号,这一现象称之为流空现象。

18. 部分容积效应:层面成像,一个全系内有两个成份,那么这个体系就是两成份的平均值,重建图像不能完全真实反应组织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19. :又称回波时间,射频脉冲到采样之间的回波时间。

20. :又称重复时间,信号很弱,为提高的信噪比,要求重复使用脉冲,两个90度脉冲周期的重复时间。

21. T1:即T1加权成像,指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1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T1的差别,有利于观察解剖结构。

22. T2:即T2加权成像,指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2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T2的差别,有利于观察病变组织。

23. 像素:矩阵中的每个数字经数模转换器转换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称之为像素。

24. 体素:图像形成的处理有如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之为体素。

25. 数字X线成像:是将普通X线摄影装置或透视装置同电子计算机结合,使X线信息由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而得到数字图像的成像技术。

26.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用介入的方法来治疗门脉高压症,在肝内形成一个门静脉与肝静脉分流,降低门脉压力。主要用于不能手术的门脉高病人,如布加氏综合症。

27. 肺野: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称肺野。

28. 肺门影:主要由肺动脉、肺叶动脉、肺段动脉、伴行支气管及肺静脉构成。正位胸片上,肺门于两肺中野内带第2~5前肋间处,左侧比右侧高1—2。

29. 肺纹理:为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影,由肺动脉、肺静脉及支气管形成,其主成分是肺动脉及其分支。

30. 空气支气管征:又称支气管气象,在X线胸片及片上,实变的肺组织中见到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可见于大叶性肺炎和小肺癌中。

31. 卫星灶:是指在结核球病灶的周围肺野见到的散在的增殖性或纤维性病灶。

32. 肺上沟瘤:又称瘤是指发生在肺尖部的周围型肺癌,并与脏层胸膜接触,易破坏第1 3胸椎及相邻的肋骨。可侵犯臂丛神经、迷走神经、颈上交感神经并出现相应的症状,其中侵犯交感神经可出现综合征,表现为同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下陷及额部无汗。

33. 胸膜凹陷征:是指肿瘤与胸膜之间的线形或幕状阴影,也可为星状阴影,系肿瘤瘤体内的瘢痕组织牵拉邻近的脏层胸膜所致。以腺癌和细支气管肺泡癌多见。有时良性病变如结核球等也可以出现此征。

34. 肺门舞蹈征:肺血增多时,在透视下可见到肺动脉段及两侧肺门动脉博动增强,称肺门舞蹈征。

35. 反“S”征象:发生在右上叶支气管的肺癌,其肺门部肿块与右上叶不张连在一起而成,他们的下缘呈反S状。

36. 空洞:为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而形成的,空洞壁可由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纤维组织,肿瘤组织等形成。

37. 空腔:是肺内生理的腔隙的病理性扩大,肺大泡、含气肺囊肿及肺气囊等都属于空腔。

38. B线:是间质性肺水肿间隔线的其中一种,多位于两下肺野的外带,以肋膈角区多见,短而直,一般不超过2,与胸膜相连并与其垂直。病理基础是小叶间隔水肿、增厚的结果。

39. 中心型肺癌:指发生于肺段或肺段以上支气管的肺癌。

40. 肺隔离征:又称支气管肺隔离征,为胚胎时期一部分肺组织和正常肺分离而单独发育,与正常支气管树不相通,而且其血供来自体循环的异常分支,引流静脉可经肺静脉,下腔静脉或奇静脉回流。

41. 分叶征:肿块的轮廓可呈弧形凸起,弧形相间则为凹入而形成分叶状肿块,称分叶征,多见与肺癌。

42. 空泡征:瘤体内有时可见直径1~3的低密度影,称空泡征。

43. 毛刺征:瘤体边缘可见不同程度的棘状突起,称毛刺征

44. 轨道征:柱状型支气管扩张时,当支气管水平走行而与层面平行时表现为扩张增厚的支气管壁呈平行排列的轨道状称轨道征。

45. 戒指征:柱状型支气管扩张时,当支气管和层面呈垂直走行时可表现为管壁圆形透亮影,呈戒指征。

46. 空气半月征:是指在肺曲菌球与空洞或空腔之间形似月牙的空气透明区,该新月形空隙总是位于空洞或空腔的最高位置,而曲菌球在洞(腔)内是移动的,总是处于近地位。

47. 干酪性肺炎:是指大量结核杆菌经支气管侵入肺组织而迅速引起的干酪样坏死肺炎,可表现为肺叶和肺段样的实变影,其内可见大小不等不规则透亮区(虫蚀空洞),还可见经支气管播散的病灶。

48. 手套征:是指发生在阻塞性支气管扩张时,引起一个肺叶或肺段范围内的带状及条状高密度阴影,从肺门向肺野方向分布,近端相互靠近,形态似手套状而称为“手套征”。

49. 艾森曼格综合征:开始为左向右分流的先心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当肺动脉高压严重,形成右向左分流或双向分流,临床上出现发绀者,称艾森曼格综合征。

50. 法洛四联征:为一种先天性心脏病,病理畸形为: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其中以肺动脉狭窄和室间隔缺损为主要畸形。

51. 骨折:尺骨上1/3骨折伴桡骨小头脱位,合并有前臂旋转功能障碍,称为骨折。分为屈曲型和伸直型。

52. 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消失而形成骨质缺损。

53. 骨质坏死: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

54. 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所引起的骨质增生。X线表现为与骨皮质平行排列的线状、层状或花边状致密影。

55. 骨膜三角:肿瘤浸润性生长侵犯骨膜,引起骨膜成骨,继而破坏骨膜成骨,使两端残存的部分在影像学上成三角形改变,称为骨膜三角,恶性骨肿瘤征象。

56. 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X线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

57. 骨质疏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内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正常。X线表现主要是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细、减少,骨皮质变薄。

58. 结节:表现为椎体上下缘边缘清楚的隐窝状压迹,多位于椎体上下缘中后1/3交界部。

59. 肿瘤骨:出现于病变骨和(或)软组织肿块内的由肿瘤细胞形成的骨质。

60. 硬化性骨髓炎:又称骨髓炎,特点为骨质增生硬化,骨外膜与骨内膜都明显增生。骨皮质增厚,骨髓腔变窄,骨干增粗。

61. 关节破坏:是关节软骨及其下方的骨性关节面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侵犯、代替所致。

62. 棕色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在骨内形成破骨细胞瘤,病理解剖上呈棕色,影像学上呈一个低密度影。

63. 交通性脑积水:蛛网膜下腔阻塞或脑脊液分泌或吸收障碍引起的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同时积水,称为交通性脑积水。

64. 梗阻性脑积水:第四脑室出口以上阻塞所引起的脑积水限于脑室系统,称阻塞性脑积水或脑内积水。

65. 脑膜尾征:脑膜瘤增强扫描时,除了肿瘤本身明显强化外,还可以见到与肿瘤相邻的硬脑膜也线样强化,如同肿瘤的尾巴,称为“脑膜尾征”。

66. 腔隙性梗塞: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性坏死。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好发生于基底节区和丘脑区。

67. 模糊效应:脑梗死2~3周,平扫显示病灶呈等密度,与正常实质难以辨别,称为“模糊效应”。这是因为此时期脑水肿消失而吞噬细胞浸润,组织密度增大所致。

68. 基底节回避现象:大脑中动脉闭塞在豆纹动脉的远端,病灶多位于基底节以外的颞叶,不累及基底节区,呈矩形低密度区,称为基底节回避现象。

69. 岛带征:大脑中动脉闭塞早期平扫,出现患侧脑岛、最外囊和屏状核密度减低,与邻近脑白质密度相仿的现象。

70. 跳跃征(线样征):溃疡性肠结核时,回肠末端和盲、升结肠因为炎症刺激痉挛,排空加速,钡剂呈线样充盈或者完全不充盈,其上、下端肠管充盈正常,称为跳跃征(线样征)。

71. 龛影:由于胃肠道壁产生溃疡,达到一定深度,造影时被钡剂充填,当X线呈切线位投影时,形成一相对高密度区或突向腔外的高密度团。为溃疡性病变的造影表现。

72. 充盈缺损:指充钡胃肠道轮廓的局部向腔内突入而未被钡剂充盈的影像。

73. 粘膜线:良性溃疡的征象,为龛影口部一条宽1~2的光滑整齐的透明线。

74. 项圈征:良性溃疡的征象,龛影口部的透明带,宽0.5~1,犹如一项圈。

75. 狭颈征:良性溃疡的征象,龛影口部明显狭小,使龛影犹如具有一个狭长的颈。

76. 早期胃癌:癌仅限粘膜及粘膜下层,无论大小及范围,有无转移。

77. 指压迹:表现为龛影口部有凸面向着龛影的弧形压迹,病理基础为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结节状癌侵润所致。

78. 裂隙征:表现为从龛影口部向外伸出数毫米至2厘米左右长的钡剂充填树根状影,或表现为两个指压迹之间向口部外方伸出之尖角状影。病理基础为溃疡周围的破溃裂痕或两个癌结节之间的凹陷间隙。

79. 环堤:是指龛影周围一圈不规则的透亮区。其病理基础为溃疡破溃后留下的一圈不规则的边缘。

80. 半月征:是指位于胃轮廓内的巨大溃疡,呈半月形龛影,其周围可见不规则性环堤、指压征或裂隙征,是恶性胃溃疡的典型X线征象。

81. 皮革胃:癌累及胃的大部或全部导致整个胃壁弥漫性增厚,胃壁僵硬,胃腔狭窄,如皮革状,多见于弥漫性浸润型癌。

82. 食管::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取代,以食管与胃的连接线(齿状线,对称Z线)为界,在齿状线2以上出现柱状上皮即为食管。

83. 反“3”字征:胰头癌肿块较大侵犯十二指肠时,进行低张十二指肠钡剂造影检查,可见十二指肠曲扩大,其内缘出现压迹,可呈双重边缘,由于乳头较固定,压迹常呈“ε”型,称为反“з”征。

84. 假肿瘤征:绞窄性小肠梗阻,梗阻以上肠腔扩大积气积液表现,当扩大很大时,形似肿瘤,称假肿瘤征。

85. 灯泡征:肝海绵状血管瘤检查时,T1肿瘤表现为均匀的低信号,T2肿瘤表现为均匀的高信号,随着回波时间延长信号强度增高。

86. 牛眼征:少数的肝转移瘤中央见无增强的低密度,边缘强化呈高密度,外周有一稍低于肝密度的水肿带,形如牛眼状。

87. 水上百合征:肝棘球蚴病中,内囊完全分离悬浮于囊液中呈“水上百合征”。

88. 笔杆样压迹:相当于肠系膜动脉走行一致的局限光滑整齐的纵形压迹,状如笔杆,粘膜皱襞可变平。常见于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89. “咖啡豆”征:见于不完全性绞窄性肠梗阻。近端肠管内的大量气体和液体进入闭袢肠曲,致使闭袢肠曲不断扩大显示呈椭圆形,边缘光滑,中央有一条分隔带的透亮阴影。因形如咖啡豆,故称“咖啡豆”征。

90. 马蹄肾:为肾上或下极,多为下极的相互融合,状如马蹄。

91. 肾自截:肾结核时,全肾钙化,导致整个肾脏失去功能。

92. 超声:是指振动频率在20000 以上,超过入耳听觉阈值上限的声波。医学诊断用超声的频率范围约1~20兆赫兹()。

93. 声影:当超声声束传播至结缔组织、钙化、结石或骨骼等表面时,由于其与周围组织间有明显声阻抗差异而在界面产生强反射,其后方因声能衰减出现无回声区,称为声影。

94. 反射:超声波在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同介质构成的大界面时即发生反射,反射的方向遵循定律。

95. 折射:超声通过声速不同的两种介质界面时,其传播方向;呈生改变,称为折射。折射可能引起声像图伪像。

96. 散射:超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如遇小界面时,在该界面产:生的反射失去方向性,向各个方向分散辐射,称为散射。

97. 衰减:超声在传播的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弱,称为衰减。衰减主要是由于反射、折射、扩散及组织吸收引起。

98. 超声多普勒效应:超声束遇到运动的反射界面时,其反射波的频率将发生变化,此即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

99. 彩色多普勒显像:由流动血液中的血细胞散射体形成的超声多普勒频移图像,用红、蓝、绿颜色及混合色标志血流方向和性质,用颜色的亮度标志血流速度,这种图像成为彩色多普勒显像。

100. 征:系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指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在收缩期段不是一个缓慢的上升平台,而出现一个向上(向室间隔方向)突起的异常波形,这种现象称为收缩期前向运动( , )。

101. 彗星尾征:超声波遇到金属、气体等声像图表现为强回声及其后方的狭长带状回声,形如“彗星尾”闪烁,称为彗星尾征。

102. 靶环征:病灶中心为强回声团,周围有弱回声环绕,形似“靶环”,常见于肝脏转移癌。

103. 牛眼征:靶环征中病灶中心强回声区出现液化坏死形成的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类似“牛眼”,称牛眼征,常见于肝脏转移癌。

简答:

1大叶性肺炎的病理分期及X线表现

答:充血期:可无明显阳性发现或仅表现为病变区肺纹理增多,紊乱或密度稍增高的模糊影。

实变(红色肝样变期及灰色肝样变期):大叶实变,密度均匀的致密影,范围和肺叶轮廓相同,可有支气管气相;

消散期:实变区的密度逐渐减低,显示不均匀,可呈条索状,斑片状,最后可完全吸收。

2大叶性肺炎的表现

答:①病变呈大叶性或肺段性分布②病变中可见空气支气管征③病变密度均匀,边缘平直④实变的肺叶体积通常与正常时相等⑤消散期病变呈散在的大小不一的模糊影。

3.中心型肺癌的X线表现

答:肺门肿块;②支气管阻塞征象: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肺不张(右上叶的肺不张与肺门肿块可形成横“S”征);③体层照像或支气管造影可显示支气管腔内的肿块、支气管管腔狭窄及阻塞

4. 中心型肺癌的表现

答:①肺门区肿块②支气管内肿块③支气管壁增厚④支气管腔狭窄与阻断⑤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⑥病灶附近和(或)肺门的淋巴结肿大。

5.围型肺癌的X线表现

答: 肺内球形肿块;②边缘分叶状或脐样征;③边缘细短毛刺;④癌性空洞:肿块内透亮影,偏心、厚壁

6.围型肺癌的表现

答: 主要表现为肺内球形肿块。肿块常可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和不规则的厚壁空洞。直径3以下的小肺癌还可见空泡征和支气管充气征。增强扫描肿块呈密度均匀的中等强化,值可增高20以上。增强扫描对发现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更敏感。

7.支气管肺炎的X线表现

答:小叶分布,多在两肺下野内、中带;②为多数大小不等的点片状阴影,模糊不清,分布不均,可融合成大片。

8.原发综合征的X线表现

答:原发病灶,肺内模糊片状影;②淋巴管炎,条索状影;③肺门淋巴结结核,肺门淋巴结肿大

9 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的X线表现

答:早期仅见肺野呈毛玻璃样密度增高;②典型者病灶大小、密度、分布均匀,称“三均匀”;③可融合成较大病灶;④治疗后可吸收

10浸润型肺结核的X线表现

答:①继发性肺结核,是成人中常见类型,表现多样病变多在肺尖、锁骨下区及下叶背段渗出病灶为云絮状,增殖病灶为花瓣状结核空洞:薄壁空洞,其它肺野有播散灶结核瘤:球形病灶,直径2-3,边界光滑锐利,内有钙化(体层像显示),周围有子灶干酪性肺炎:干酪坏死为主的肺叶实变,以右上叶多见;实变内有大小不等的虫蚀样空洞肺叶体积略缩小其他肺有播散灶

11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按肿瘤的原发部位可分为几种类型?

答:中心型:发生于主支气管、叶支气管及段支气管的肺癌;②周围型: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到细支气管以上的肺癌;③弥漫型:发生于细支气管或肺泡上皮的肺癌

12肺转移癌的X线表现

答:多发球形病灶,密度均匀,大小不一,轮廓清楚,似棉球状;②多发粟粒状病灶;③单发球形病灶应和原发性肺癌鉴别

13阻塞性肺不张的常见原因及其基本X线表现

答: 常见原因:支气管异物,血块,痰栓,支气管肺癌,炎性肉芽肿,支气管结核

基本X线表现:肺叶体积缩小,密度增高,肺血管、肺门及纵膈不同程度的向患侧移位,邻近肺叶可出现代偿性肺气肿。

14支气管扩张的高分辨力表现

答: ①柱状支气管扩张:“轨道征”:当支气管水平走行而与层面平行时,扩张增厚的支气管壁呈平行排列的轨道状称为“轨道征”。“戒指征”:当支气管和层面呈垂直走行时可表现为管壁圆形透亮影,称“戒指征”

②囊状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远端呈囊状膨大,成簇的囊状扩张可形成葡萄串状阴影,合并感染时囊内出现液平及囊壁增厚。

③曲张型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管径呈粗细不均的囊柱状改变,壁不规则,呈念珠状。

扩张的支气管腔内充满黏液栓时,表现为棒状或结节状高密度阴影,呈“指状征”改变。

15.左房增大的X线表现(请按体位分别描述X线表现)

答:①正位:心右缘见双心房影,心左缘见四弧征,主支气管夹角增大。②右前斜位:左心房食管压迹加深,食管向后推移。③左前斜位:左心房向上增大,左主支气管受压抬高、变平。

16左室增大的X线表现

答:①心尖向左下延伸②相反搏动点上移③左室段延长,向左扩展④左前斜左室与脊柱重叠⑤左侧位心后间隙消失。

17房间隔缺损的X线表现

答:① 肺血增多心脏二尖瓣型增大,右房、右室增大肺动脉段膨隆,肺门血管扩张肺门舞蹈征

18何为“肺动脉高压”有哪些X线表现?

答:定义:当肺动脉收缩压大于30毫米汞柱,平均压高于20毫米汞柱,即为肺动脉高压。分为高流量性(肺血增加性)和肺循环阻力增高性(小血管收缩、阻塞)两种。

表现:①肺动脉段凸出(突出);②肺门动脉增粗(右下肺动脉干大于1.5等);③肺血管搏动增强(肺门舞蹈);④右心室增大;⑤肺动脉分支失去比例,形成肺动的截断现象或残根征。

19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X线表现

答:肺气肿及肺纤维化肺动脉段膨隆,外围血管纤细右肺下动脉横径宽度>15心脏不大或轻度增大 右心室轻度肥厚,心尖上翘圆钝

20在X线片上肺野是如何分区的?

答:将一侧肺野纵行分为三等分,称为内、中、外带;在第2、4肋骨前端下缘画一水平线,将肺野分为上、中、下三野。

21心包积液的X线表现

答:①心脏呈烧杯形或球形②上腔静脉增宽③主动脉影短缩④心脏搏动减弱或者消失,主动脉搏动正常⑤肺血管纹理减少或不显影,心衰时可出现肺淤血。

22纵隔肿瘤常见有哪些,有何X线特征。

答:纵隔肿瘤常见有神经纤维瘤,恶性淋巴瘤、胸腺瘤、畸胎瘤,胸内甲状脉肿,支气管囊肿等。

①前纵隔肿瘤:

胸腺瘤:呈圆形、椭圆、梭形或薄片状,恶性者分叶,密度均匀,有纹理或弧形钙化。

畸胎瘤:可为囊性或实性,实性者密度不均匀,内含脂肪、骨骼、牙齿等多胚层组织结构。

胸内甲状腺肿:位于上前纵隔,和颈部甲状腺相连,随吞咽上、下移动,推压气管向侧后方移位,肿块内常有钙化。

②中纵隔肿瘤:

恶性淋巴瘤:常见有淋巴肉瘤,何杰金氏病和网状细胞肉瘤,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巨大分叶状肿块,突向两侧肺野,可伴有肺门淋巴结肿大,肺内浸润,胸膜或心包积液。

支气管囊肿:多位于气管旁和分叉部,呈均匀性含液囊肿,随呼吸运动而变形。

③后纵隔肿瘤:主要是神经源性肿瘤。良性者有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和节神经细胞瘤等;恶性者有神经纤维肉瘤和神经母细胞瘤等。X线上良性者边缘清楚,压迫椎间孔使其扩大,肋骨和脊椎产生光滑压迹;恶性者常引起骨质破坏,肿块较大且分叶、神经母细胞瘤可见肿瘤钙化。

23在X线侧位胸片上,纵隔是如何分区的?

答:将纵隔划分为前、中、后及上、中、下九个分区。

前纵隔:胸骨之后,心脏、升主动脉和气管之前的狭长三角区。

中纵隔:相当于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所占据的区域。

后纵隔:食管及食管以后。

上纵隔:自胸骨柄、体之交点至第4胸椎体下缘连一横线,横线以上。

纵隔中部:上述横线以下至肺门下缘水平线之间。

下纵隔:肺门下缘水平线以下。

24简述早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

答:早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

①平坦型:切线位可见管壁边缘欠规则,扩张性略差或钡剂涂布不连续;粘膜粗糙呈细颗粒状或大颗粒网状提示癌性糜烂。病灶附近粘膜粗细不均扭曲或聚拢、中断。

②隆起型:病变呈不规则扁平隆起,分叶或花边状边缘,表现呈颗粒状或结节状之充盈缺损,可有溃疡形成。

③凹陷型:切线位示管壁边缘轻微不规则,正位像可为单个或数个不规则浅钡斑,其外围见多数小颗粒状隆起或粘膜皱襞集中现象。

25.食管静脉曲张X线表现

答:早期下段食管粘膜皱襞增粗,中晚期呈串珠状,或蚯蚓状之充盈缺损,管壁边缘不规则。

26.简述中晚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

答:髓质型:范围较长的不规则充盈缺损,伴有表面大小不等的龛影,管腔窄,与正常食管分界欠清。

蕈伞型:管腔内偏心性的菜花状的充盈缺损,边缘锐利。

溃疡型:其长径与食管纵轴一致,龛影位于腔内。

腔内型:大的充盈缺损及浅溃疡。

27.胃癌的钡餐X线表现

答:①充盈缺损、胃腔狭窄;②粘膜中断、破坏;③胃壁僵硬、蠕动消失;④胃腔内龛影、半月综合征。

28进展期胃癌的X线表现?

答:充盈缺损: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滑。管腔狭窄:恶性狭窄表现。粘膜皱襞中断破坏。管壁僵直,蠕动消失。龛影:A形态:正位不规则;切线位:半月形且位于腔内;B:龛影周围:环形充盈缺损——环堤;指压迹征

X线分型:①增生型:以大块充盈缺损为主,管腔偏心狭窄;②浸润型:管腔对称性狭窄(环形狭窄);③溃疡型:明显腔内不规则形或半月形龛影。

29胃钡餐造影检查中良、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要点有哪些?

30.绞窄性肠梗阻特殊的X线表现

答:①假肿瘤征;②咖啡豆征;③多个小跨度卷曲肠袢;④长液面征;⑤空、回肠换位征(或空、回肠排列紊乱); ⑥结肠内一般无气体,但绞窄时间过长时,可有少量气体出现。

31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典型X线表现:

答:①小肠扩张积气,鱼肋征,弹簧征;②肠腔内积液,阶梯状液气平;③胃、结肠内气体少或消失。

32.肝硬化的表现:

答:肝脏形态改变:肝脏体积缩小,肝轮廓呈结节状凹凸不平,肝叶比例失调,尾叶与左叶较大而右叶较小,肝门及肝裂增宽。肝脏密度改变:肝脏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减低。门脉高压表现;脾大,腹水,静脉曲张。

33.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标准

答:①平扫表现低密度区;②增强扫描从周边部开始增强,增强密度接近同层大血管的密度,随时间延续增强范围向中心扩展且增强密度逐渐下降;③最后增强密度下降变成等密度。

34.肝癌的征象:

答:①在T1上肿瘤表现稍低或等信号,肿瘤出血或脂肪性变表现为高信号,坏死囊变则出现低信号,40%的肝癌见到肿瘤假包膜,T1上肿瘤表现为环绕肿瘤周围,厚0.53的低信号环。②在T2上肿瘤表现为稍高信号,80%大于5的癌块,T2上信号多不均匀,呈“镶嵌征”。门静脉周围出现高信号套袖状水肿,或肿瘤内出现偶数回波重聚性高信号血管影提示肿瘤侵犯血管。③肿瘤假包膜和血管受侵犯是肝癌诊断的可靠征象。

35.胆管细胞癌的表现:

答:平扫表现边缘不清的低密度肿块,有时肿瘤内可见钙化灶。对比增强:肿瘤多表现不均匀性强化,部分肿瘤对比增强有随时间逐渐增加趋势,即动脉期肿瘤强化不明显,至平衡期对比增强逐渐明显,这与原发性肝细胞癌不同。肿瘤靠近肝门附近时,肿瘤周围可见扩张胆管或肿瘤包埋胆管表现。附近肝叶萎缩和门静脉分支闭塞也是常见的征象。

36.肝转移瘤的与表现

答:肝转移瘤的检出率为7796%。平扫可见肝实质内小而多发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密度肿块,少数可见单发。肿块密度均匀,发生钙化或出血可见肿瘤内有高密度灶,肿瘤液化坏死、囊变则肿瘤中央呈水样密度。对比增强扫描动脉期出现不规则边缘增强,门静脉期可出现整个瘤灶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平衡期对比增强消退。少数肿瘤中央见无增强的低密度,边缘强化呈高密度,外周有一稍低于肝密度的水肿带,构成所谓“牛眼征”。有时肿瘤很小也发生囊变,表现边缘增强,壁厚薄不一的囊状瘤灶。

:显示肝内多发或单发、边缘清楚的瘤灶。T1常表现均匀的稍低信号,T2则呈稍高信号。25%肿瘤在T2上中心呈高信号,T1呈低信号,称为“环靶征”。有时肿瘤周围T2表现呈高信号环,称为“亮环征”或“晕征”,这可能与肿瘤周边水肿或丰富血供有关。

37.胰腺癌的表现:

答:胰腺局部增大,肿块形成,胰管阻塞,胆总管阻塞,侵犯周围血管及脏器。

38.慢性胰腺炎的表现

答:胰腺体积变化,胰管扩张,胰管结石及胰腺钙化,假性囊肿。

39.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表现:

答:胰腺体积弥漫性增大,平扫低密度,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分界不清,胰周出现脂肪坏死和积液,可合并胰腺蜂窝组织炎和胰腺脓肿,假性囊肿。

40.胆囊癌的线表现:

答:表现分三种类型:即胆囊壁增厚型、腔内型和肿块型。胆囊壁增厚型占1522%,胆囊壁呈不规则或结节状增厚;腔内型占1523%,表现胆囊腔单发或多发乳头状肿块,肿块基底部胆囊壁增厚;肿块型占4170%,胆囊腔几近全部被肿瘤所占据,形成软组织肿块,可见累及周围肝实质。对比增强,肿瘤及其局部胆囊壁明显强化。同时可见胆管受压、不规则狭窄和上部扩张,晚期可见肝门部、十二指肠韧带及胰头部淋巴结肿大。有时伴有胆囊结石。

41.简述肝细胞癌的表现.

答: 表现:、平扫多呈不均匀低密度,边界不清,少数有假包膜。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门脉期和肝实质期病灶密度迅速下降,逐渐低于正常肝,对比剂呈“快进快出”特征性表现。常见门脉受侵,表现为门静脉增粗,动态增强门静脉期门脉癌栓所致的充盈缺损;淋巴转移时可见肝门、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表现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不均。如瘤灶内有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囊变等,可呈不均匀混合信号。增强特点同它的优点在于发现小病灶和等信号病灶。

42.肝血管瘤的CT表现:

答:①平扫表现:均呈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境界清楚,密度均匀。大的血管瘤,通常4以上,瘤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呈裂隙状,星形或不规则形。②增强表现:早期病灶边缘呈高密度强化;增强区域进行性向病灶中央扩大散,持续时间长;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等密度持续时间10—15分钟。③小的血管瘤病灶强化不太显著,动脉期可以低于肝脏密度,延迟期继续强化,均呈等密度填充,不出现裂隙低密度区。

43.试述原发型肝癌、肝脏海绵状血瘤的鉴别诊断

答:平扫原发型肝癌、肝脏海绵状血瘤不易鉴别;动态是两者鉴别的主要手段,由于肝癌90%以上是肝动脉供血,正常肝实质80%由门静脉供血,所以动脉期肿瘤很快出现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正常肝实质强化明显,而肿瘤呈相对低密度改变,边界较为清楚,反映了造影剂呈“快进快出”的特点;肝癌还易出现肝内转移,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受侵和癌栓形成,淋巴结转移,前腹壁直接侵犯和远处转移等;肝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从周边部开始强化,动脉期肿瘤边缘出现斑点、棉团状染色,密度接近同层大血管密度,门静脉期逐渐向中央扩散,延迟期可使整个肿瘤增强,持续时间较长,整个增强过程表现为“早出晚归”的特征。

44.试述肝脏分区(8区法)

答:斜裂(胆囊窝)将肝分为左右两叶;纵裂即肝圆韧带裂隙,将肝左叶分为内侧段、外侧段;左叶外侧段间裂,将左叶外侧段分为上下两段,在裂的上部有肝左静脉通过;右叶间裂(在肝表明难确定,内有肝右静脉)把右叶分为前段和后段;背裂(内含左中右肝静脉的根部)的后方为尾状叶;斜裂把尾状叶分成内侧段、外侧段。

45肾癌的表现

答:在T1上肿块信号强度多低于正常肾皮质,在T2上呈混杂信号,且与病变周边常见低信号带,代表肿瘤的假包膜;增强后肿块呈不均匀强化。检查的重要性在于确定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内有无瘤栓及其范围,发生瘤栓时,血管内流空信号消失。

46急性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诊断。

答:急性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诊断详见下表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临床表现

原发昏迷—中间清醒再度昏迷

持续性昏迷

受伤部位

多发生于直接损伤部位

多为对冲部位

暴力性质

多为加速伤

多为减速伤

出血来源

动脉为主

静脉为主

血肿形态

双凸透镜型

新月型

血肿范围

局限

广泛

血肿是否跨越颅缝

一般无

经常

合并脑实质损伤

多无

经常同时存在

血肿部位有无合并颅骨骨折

多有

多无

47.试述脑内血肿不同时期表现

答:表现(血肿分为三期):

急性期≤1周,圆形或肾形,均匀高密度,周围伴有水肿,增强无强化。

吸收期 2周~2个月,血肿中央高密度,边缘模糊,占位效应明显,周围水肿由重到轻。增强可有薄环状强化。

囊腔期 ≥2个月,低密度囊腔,水样密度,无水肿和占位效应。增强无强化。

48试述脑内血肿不同时期表现

答:

时间

血肿成分

T1

T2

急性期

<3天

去氧血红蛋白

等信号

低信号

亚急性期

3~14天

血肿周边去氧血红蛋白逐渐变为高铁血红蛋白,并逐渐向血肿中心演变

早期(3~7天)呈外高内等信号,晚期(8~14天)为均匀高信号

早期(3~7天)仍为低信号,晚期为高信号

慢性期

>15天

血肿囊变,在周边可有含血铁黄素沉积

低信号,与脑脊液相仿

高信号,与脑脊液相仿,周围可有低信号环

49.试述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特点。

答: ①颅骨内板下方梭形或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区,值40~100,边界清楚锐利;②范围局限,一般不跨颅缝;占位征象较硬膜下血肿轻;骨窗显示局部颅骨骨折;开放性骨折血肿内可见低密度气体形。

(病理:头部受外力作用紧靠颅骨内板的动脉或较大静脉窦破裂,血液进入硬膜外间隙而形成,由于内板与硬膜粘连紧密,血肿范围多局限。)

50.简述星形细胞瘤的分级及表现。

答:依肿瘤细胞的成熟程度,星形细胞瘤分为级。级为良性,与脑实质分界较清。表现为:脑实质内低密度病灶,与脑实质分界较清;占位表现较轻;增强后无强化或轻度强化。级为良恶性之间,级恶性程度较高,呈浸润性生长,与脑实质分界不清,易发生液化坏死。表现:脑实质内不均匀低密度区,与脑实质分界不清,不规则;增强后呈斑片状或明显环形强化,环壁厚薄不均,有时可见壁结节;占位征象及水肿明显。

51试述脑动静脉畸形的影像学表现

答:绝大多数发生在幕上(85%)而且单发(98%);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平片价值不大。

①脑血管造影:是诊断最可靠、最准确的方法。典型表现:动脉期可见粗细不等、迂曲的血管团,供血动脉多增粗,引流静脉早期显影。

②:平扫为混杂密度灶,其中可有等或高密度点状、线状血管影、高密度钙化以及低密度软化灶,边界不清;周围脑组织常伴萎缩改变;增强扫描可见畸形血管团以及引流血管影。

③:的血管成分由于血液流空效应在T1和T2均表现为低或无信号,呈毛线团状或蜂窝状;增强扫描可以更清楚显示畸形血管以及与引流血管关系。

52松果体区肿瘤鉴别

答:

表现

肿瘤

诊断要点

实性密度影

生殖细胞瘤

松果体钙化被肿瘤包埋,男性小儿,2左右,三脑室后杯口局限性扩张,可有脑积液种植转移。

松果体细胞瘤

中青年多见,松果体钙化被肿瘤推挤向一边,三脑室后部局限性杯口样扩张。

脑膜瘤

中年女性多见,一般在3以上,三脑后部杯口样局限性扩张少见。

低密度影

蛛网膜囊肿

球形脑脊液密度影,边缘光滑,三脑室后杯口样扩张少见。

表皮样囊肿

不规则形,值10-20,“见缝就钻”

皮样囊肿

球形,边缘光滑、锐利,值-50左右。

混杂密度影

胶质瘤

形态不规整,花环样增强,三脑室后受压变窄及向一侧移位。

畸胎瘤

钙化、脂肪及软组织密度影混杂在一起,形态不规整。

松果体母细胞瘤

不规则环形增强,一般无三脑室后部变窄及向一侧移位。

53听神经瘤的鉴别

答:①三叉神经瘤:位于岩骨尖、分叶状,不规则,骑跨中、后颅窝,增强后可强化,四脑室受压向后对侧移

位。

表皮样囊肿:囊性病变,值约10-20,靠近脑沟、脑裂部位,密度低,增强后不强化,分叶明显,

见缝就钻。

蛛网膜囊肿:球形脑积液密度影,边缘光滑,增强后不强化。

脑膜瘤:宽基底与颅骨相连,引起骨质增生,可以明显强化,可以囊变。可见到砂粒状钙化,内听道不

扩大,四脑室受压后移。

血管母细胞瘤:低密度,多位于小脑半球,小孩多见,增强后见壁结节强化。四脑向前移位。

胶质瘤:四脑室向前移位,不均匀强化,有囊变,实质部分增强。

54.垂体瘤(腺瘤)的鉴别:

答:①颅咽管瘤:蛋壳状钙化,年龄30岁左右,蝶鞍上肿瘤,后床突骨质增生。

动脉瘤:不侵犯鞍底,可以钙化,强化明显(与血管强化一致)

胶质瘤:常见成年人,临床症状,不侵犯颅底骨质,常位于蝶鞍的后方。

脑膜瘤:可以累及骨质,以骨质增生为主,不侵犯颅底,强化明显。

畸胎瘤:有脂肪密度,牙凿,有骨影等改变。

55颅内占位性病变呈环形强化主要有哪些病?如何鉴别?

答:脑脓肿;胶质细胞瘤级;转移瘤;脑膜瘤(囊性);血管母细胞瘤;听神经纤维瘤;表皮样囊肿(偶尔边缘轻微指强)。

脑脓肿:病史有发热,中性粒细胞增高,头痛,呕吐,环形强化,强化的环均匀一致强,壁光滑,无壁结节。

胶质细胞瘤级:不均匀低密度肿块、囊变、环形不完整的强化,水肿明显,占位效应明显,位脑

皮质髓质交界处,可出现钙化,3级可见,4级可出现环形强化,强化环强化不均匀,有壁结节。

转移瘤:常见多个病灶,环形强化,厚薄不均匀,肿显著,占位效应明显,年龄大。

囊性脑膜瘤:位于脑外,可见壁结节,宽基底与颅骨相连,无水肿,出现脑膜尾征。

血管母细胞瘤:发生于小,多见于小脑,圆形低密度灶,见高度强化的壁结节。

听神经纤维瘤:囊变者明显,听力下降,与颅骨呈锐角,内听道扩大。

表皮样囊肿:靠近脑池、脑裂生长,有见缝就钻的特点,值10-20。

56常见的脊髓外硬膜下肿瘤有哪些,举出两个,并说出两者的鉴别要点

答:脊膜瘤与神经鞘瘤均为常见的髓外硬膜下肿瘤,而且密度或信号改变相仿,但是前者多发生于胸段,女性多见,容易出现钙化,肿瘤很少向椎间孔侵犯,很少出现哑铃状改变,但在 T2为等或稍高信号。后者以颈、胸段多见,无性别差别,可以沿神经根向神经孔方向生长,使相应神经孔扩大,呈哑铃状改变, T2多为高信号。

57.平扫右顶叶大片状低密度影,有哪些可能?如何进一步确诊?

答:①炎症:脓性炎症:高热、疲劳等临床症状,表现:①早期(<4天)为边界模糊低密度及灶,占位效

应不明显,可有斑片状或脑回样增强。②晚期(4-10天),病灶仍为低密度,病灶有环形增强及占位效应

和水肿,对侧脑室扩张,病灶中心有强化。脓肿壁形成早期(10-14天),可见完整壁和厚度均一的明显

环状强化。④脓肿壁形成晚期,14天后,脓肿较小时,可呈结节状强化,脓腔内可见气体,形成液平面。

②肿瘤:如胶质瘤、转移瘤、囊性脑膜瘤、皮样囊肿或表皮样囊肿。

③梗塞:年龄大,有脑血管病病史,突然发病,形态、部位与血管分布有关,多形成楔行改变,占位效应

轻。

④脑白质病:往往呈对应性低密度及灶,占位效应不明显。

⑤脑囊虫病:有疫区病史,可分为脑实质型和脑室型:急性脑炎型表现与一般脑尖类似,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髓质区低密度片状影,脑室变小,脑沟裂池明显减少或消失。增强扫描低密度灶无强化,中线结构无移位。

主要根据病变部位、形态、密度、年龄、平扫加增强表现,以及临床鉴别。

58骨样骨瘤的表现

瘤巢所在的骨破坏区为类圆形低密度灶,其中央可见瘤巢的不规则钙化和骨化影,周边密度较低为肿瘤未钙

化的部分,骨破坏区周围不同程度的硬化环,皮质增厚和骨膜反应

59 椎间盘突出的X线表现:

答:椎间盘变窄或前窄后宽,椎体后缘唇样肥大增生,骨桥形成或出现游离骨块。脊柱生理曲度异常或侧弯。

60.椎间盘突出的表现

答:椎间盘突出时,直接征象是突出于椎体后缘的弧形软组织密度影,其内可出现钙化;间接征象是硬膜外脂

肪层受压,变形甚至消失,硬膜囊受压和一侧神经根鞘受压。

61良、恶性骨肿瘤如何鉴别

答:

良性骨肿瘤

恶性骨肿瘤

生长情况

生长缓慢,不浸润邻近组织,但可使之压迫移位,无远处转移

生长快,常侵犯邻近组织器官,可远处转移

局部骨变化

呈膨胀性骨质破坏,与正常骨界线清晰,边缘锐利,骨皮质变薄,保持其连续性

呈浸润性骨破坏,病变区与正常骨界线模糊,边缘不整。

骨膜增生

一般无骨膜增生,病理骨折。后期可有少量骨膜增生,骨膜新生骨不被破坏。

骨膜新生骨多不成熟,并可被肿瘤侵犯破坏。

周围软组织变化

多无肿胀或肿块影,其边缘清楚。

长入软组织形成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62.脊柱结核的典型X线表现

答: 骨质破坏,后突畸形,死骨形成,冷脓肿形成,椎间隙狭窄。

63.类风湿关节炎的X线表现

答: 关节周围软组织梭形肿胀,关节间隙早期增宽(积液),关节软骨破坏后变窄,关节面骨质侵蚀变模糊,且不规整。关节软骨下骨质吸收,囊变。关节邻近骨质疏松,可有层状骨膜增生,晚期四肢肌肉萎缩,纤维性关节强直,半脱位或全脱位。

64.关节结核的X线表现

答: 滑膜型:较多见,多累及大关节。早期表现为关节肿胀,病变发展时关节面边缘出现虫蚀样骨质破坏,上下关节面同时受累,进而整个关节面破坏,关节间隙变窄,可发生关节半脱位,邻近骨骼骨质疏松明显,肌肉萎缩。除非继发化脓性感染,一般无骨膜增生。晚期病变愈合后,多遗留纤维性关节强直。

骨型:继发与骨骺或干骺端结核,故早期即有明显的骨质破坏和关节肿胀,以后见关节间隙不对称性狭窄,关节面骨质破坏。

65.多发性骨髓瘤与转移瘤的鉴别

答:

多发性骨髓瘤

转移瘤

不同点

以疼痛为主,尿内有本周化蛋白

可找到原发灶

普遍性骨质疏松基础上出现骨质破坏(如颅骨有穿点样改变)

只在病灶有骨质破坏

附件不受累,主要病变在椎体

累及附件明显

少见软组织肿块

可伴有软组织肿块

疼痛较轻

可有剧烈骨痛,神经根性疼

只有破骨改变

可有破骨或成骨改变

相同点

两者都有年龄大,多发生于椎体,也可发生于骨盆、颅骨的表现。

66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答:当X线透过人体不同组织结构时,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光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有差异。这样,在荧光屏或X线胶片上就形成明暗或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67成像基本原理

答:①利用X线束从多个方向对人体检查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②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换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换为电信号。③在经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处理。④扫描所得的信息经计算而得到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排列成矩阵。⑤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经数模转换器转换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像素),并按原有矩阵顺序排列,即构成图像。

68磁共振成像原理:

答:①人体内的每一个氢质子可被视为一个小磁体。②正常情况下,这些小磁体自旋轴的分布和排列是杂乱无章的。③若将人体置于一个强大磁场中,这些小磁体自旋轴必须按磁场磁力线的方向重新排列。④在坐标系中,顺主磁场方向为Z轴或称纵轴,垂直于主磁场的平面为平面。⑤平衡态宏观磁化矢量M0绕Z轴以频率自旋,如果额外再对M0施加一个也以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之产生共振,M0就会偏离Z轴向平面进动。从而形成横向磁化矢量。⑥当外来射频脉冲停止后,由M0产生的横向磁化矢量在晶格磁场(环境磁场)作用下,将由平面逐渐恢复到Z轴,同时以射频信号的形式放出能量,其质子自旋的相位一致性亦逐渐消失,并恢复到原来状态。⑦这些被释放出的,并进行了三维空间编码的射频信号被体外线圈接收经计算机处理后重建成图像。

69房间隔缺损的超声表现

答:①房间隔回声失落是诊断房间隔缺损的直接征象,表现为正常房间隔线状回声带不连续,缺损两端房间隔常稍增厚。②右心房、右心室增大;肺动脉及肺动脉瓣环增宽,搏动增强;左房扩大;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同向运动,是诊断房间隔缺损的间接征象。③彩色多普勒显示房间隔缺损处以红色为主的五彩穿隔血流,左向右分流占据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期。频谱多普勒于缺损的右房侧显示来源于左房的湍流频谱,呈典型的双峰或三峰波形,流速较低,最大血流速度常在1.01.3。合并肺动脉高压时,若左、右房压力相等,则在缺损处无分流。当右房压力大于左房时,缺损处显示右向左的以蓝色为主的穿隔血流。

70室间隔缺损的超声表现

答:①室间隔回声失落是诊断室间隔缺损的直接征象,相应缺损部位室间隔回声连续中断,断端回声增强。②左室左房扩大,小型缺损左、右室扩大不明显,中等以上的缺损左向右分流量多,出现左室、左房扩大,房室间隔向右膨出,左室壁搏动增强,二尖瓣活动幅度增大。③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径扩大,搏动增强。④肺动脉高压,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肺动脉扩张,肺动脉瓣开放时间缩短及收缩期振动。M型超声心动图肺动脉左瓣曲线常表现为a波消失,段平坦,段见扑动波,呈“W”形。⑤ 彩色多普勒显示于室间隔缺损处一束红色为主的五彩血流,从左室进入右室。彩色分流信号的起始部位能准确显示缺损部位,并指导频谱多普勒取样。⑥ 频谱多普勒,将取样容积置于室间隔缺损处的右室侧,显示收缩期左向右分流频谱,呈单峰波形,速度较高;但缺损较小的小梁部肌部缺损、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及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者,分流速度可较低。巨大室间隔缺损者,两侧心室压力基本一致,分流速度很低,甚至无分流。

71法洛四联症的超声表现

答:①肺动脉狭窄,心底短轴切面可见漏斗部、肺动脉瓣环、肺动脉瓣和(或)肺动脉主干及分支有不同程度狭窄。②室间隔缺损,一般为嵴下型流出道缺损,表现为主动脉根部前壁与室间隔连续中断。③主动脉骑跨,主动脉增宽,前壁前移,后壁与二尖瓣前叶仍相连,形成“骑跨”征象。④右室前壁增厚,右房右室轻度增大,左房左室正常或略小。⑤彩色多普勒显示左室长轴一束红色血流从左室流出道进入主动脉,同时右室侧见一束蓝色血流经室间隔缺损进入主动脉。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在右室流出道和肺动脉内可见以蓝色为主的五彩细窄射流束,射流束越窄则流出道或肺动脉狭窄越严重,肺动脉闭锁时射流束消失。⑥将取样容积置于右室近室间隔缺损处见收缩期向下舒张期向上的血流频谱,提示法洛四联症在收缩期大量右向左分流,舒张期存在少量左向右分流。将取样容积置于肺动脉瓣下,可记录到收缩期负向湍流频谱。

72.二尖瓣狭窄的超声表现

答:(1)M型超声心动图①“城墙波”出现:由于二尖瓣波群可见斜率减慢,EA两峰间凹陷消失,两峰

相连呈平顶形而称之为“城墙波”。② 二尖瓣前后叶同向运动:正常人二尖瓣前叶于舒张期向前运动,E

A两峰呈M形;后叶对应向后运动,呈W形,称E'和A'峰。二尖瓣狭窄时,前叶向前运动,后叶受牵

拉亦向前运动,故呈同向运动。

(2)二维超声心动图① 二尖瓣口开放幅度减小及二尖瓣口面积变小,是超声诊断二尖瓣狭窄的最主要依

据。瓣口开放幅度小于20,二尖瓣口面积小于2.02可诊断二尖瓣狭窄。② 二尖瓣增厚、钙化、呈团块状回声,瓣叶边缘粘连,腱索及乳头肌增厚,使瓣膜开放受限。轻度二尖瓣狭窄舒张期二尖瓣前叶呈圆顶状突向左室流出道,呈“气球样”改变。③ 左心房扩大,这是二尖瓣狭窄时心脏结构的重要改变,左房扩大与瓣口狭窄程度呈正比。④ 肺静脉扩张,心尖四腔切面可显示肺静脉明显扩张。⑤ 肺动脉高压,长期肺淤血导致肺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表现为肺动脉增宽,右心室及右心房扩大。

(3)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于心尖二腔或四腔切面将取样容积置于二尖瓣口左室侧,显示舒张期宽大的湍流频谱。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1.5,舒张期平均血流速度()>0.9。彩色血流显像:舒张期二尖瓣口见从左房进入左室的红色为主的五彩镶嵌的血流信号。

75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超声表现

答:(1)二维超声心动图① 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者,二尖瓣增厚,回声增强,二尖瓣前后叶不能对合。② 左

房及左室增大,左室壁及室间隔搏动增强,右室亦可增大。

(2)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频谱多普勒于心尖四腔切面将取样容积置于二尖瓣口左房侧,可显示收缩期的返

流血流,最大速度可达34以上。彩色多普勒显像:二尖瓣口收缩期从左室向左房方向的返流,方向

为垂直左房顶部或斜向左房侧壁。

76二尖瓣脱垂的超声表现

答:(1)二维超声心动图:① 二尖瓣前叶和/或后叶收缩期瓣体向左房内膨出,超越瓣环连线>3。脱垂的

前叶与主动脉后壁夹角、脱垂后叶与左房后壁夹角<90°。前后叶闭合点向后移位② 舒张期左房血液快速

充盈,圆隆形突向左房的瓣叶迅速向前运动与室间隔碰撞,瓣叶出现随心动周期来回于左房、左室摆动的

梿枷运动。

(2)M型超声心动图:二尖瓣曲线段于全收缩期,或收缩中晚期向下凹陷,呈吊床样改变,低于连

线>3。脱垂瓣叶活动幅度大。

(3)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取样容积置于二尖瓣口左房侧,见收缩中、晚期或全收缩期宽带湍流频谱。 彩

色血流显像:左房内见收缩期返流信号。前叶脱垂时二尖瓣返流朝向左房外侧壁,后叶脱垂时二尖瓣返流

朝向房间隔。

77主动脉瓣狭窄的超声表现

答:(1)二维与M型超声心动图:① 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可显示主动脉瓣无正常的三叶瓣,代之以回声增强

的二叶瓣或四叶瓣;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可显示主动脉瓣明显增厚回声增强,同时可伴有二尖瓣增厚增强;

老年性主动脉瓣狭窄与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回声相似。② 于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可测量主动脉瓣开放

幅度小于16。③ 左室向心性肥厚。

(2)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于心尖五腔切面取样容积置于主动脉瓣上,可检测到收缩期的射流束。 彩色血流显像:主动脉瓣口见收缩期五彩射流从左室流出道流向主动脉。主动脉瓣瓣口越小,通过瓣口的彩色

射流束越细,甚至难于显示。

78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超声表现:

答:(1)二维与M型超声心动图:① 先天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显示主动脉瓣无正常的三叶瓣;风湿性主动

脉瓣关闭不全可显示主动脉瓣明显增厚回声增强,同时可伴有二尖瓣增厚增强;老年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与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回声相似。② 主动脉瓣不能对合。③ 由于主动脉瓣返流冲击二尖瓣,二尖瓣前叶

见舒张期振动。④ 左室扩大。

(2)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取样容积置于主动脉瓣下左室流出道内,可检测到舒张期正向的湍流频谱。彩色

血流显像:舒张期显示自主动脉瓣口流向左室流出道的返流血流。

79.肝硬化的超声表现;

答:肝形态失常,肝叶比例失调,肝表面不光滑,呈锯齿状或波浪状。肝实质回声增强增粗。肝静脉扭曲变细。门脉高压的征象,包括门静脉及脾静脉增宽,脾大,腹水,侧支循环开放,示门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栓形成等。

80原发性肝癌的超声表现

答:(一) 直接征象

超声声像图根据肿瘤的超声形态分为以下几型:

1.结节型:(1)癌肿可为多发或单发,边界多不清楚,如有假包膜形成,边界常清晰规整,其外周常见2-5的低回声圈,称之为声晕或晕环。(2)多数表现为结节状,呈不均匀高回声或不均匀低回声;少数结节内部有出血、坏死和液化,可表现为混合型。

2. 巨块型:(1)肿块边界清楚,形态比较规则,其外周常有声晕。(2)肿块的内部回声多不均匀,以混合回声及高回声多见。若肿块是由数个癌结节融合而成,其形态不规则,肿块内部可出现“结中结”状。

3. 弥漫型:(1)癌结节数目众多,弥散分布于整个肝脏,其大小不一,多数直径在1.0左右。(2)癌肿结节以低回声多见,少数为高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周围常不伴有声晕。(3)如伴有门静脉和肝静脉内的癌栓以及肝脏深部组织回声衰减,有助于本型肝癌的诊断。

各类原发性肝癌的内部回声不尽相同,超声声像图上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高回声型;(2 )低回声型;(3) 混合回声型;(4) 等回声型。

(二)继发征象

1. 肝内挤压征象:(1)肝包膜局限性隆起;(2)肝内血管压迫及绕行征;(3)胆管受压。

2. 肝内转移征象:(1)卫星癌结节;(2)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癌栓。

81脂肪肝的超声表现

答:脂肪肝可以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两种。

(1)弥漫性脂肪肝①肝脏体积均匀性增大,各径线测量都超过正常值。②肝内回声呈增强的,密集的细小光点,而且脂肪堆积越多,回声越强。同时,脂肪颗粒使超声声波能量显著衰减,而使深部肝组织回声减弱,甚至为无回声。典型的脂肪肝回声表现为前部明显增强,后方衰减。③肝内的管道结构显示不清楚,重者可以不显示正常管道。

(2)局限性脂肪肝①叶段型:脂肪浸润局限于肝脏解剖的叶与段,呈扇形或地图形高回声,肝内管道走行正常,而无脂肪浸润的肝组织回声正常。②局灶型:脂肪浸润呈高回声团块,可单发或多发,形态欠规则,边界清晰,大小直径一般小于5.0。③正常残留型:该型大部分的肝实质被脂肪所浸润,但仍残存小部分正常肝组织,表现为在增强回声的背景中出现一处或多处大小不等的低回声区域,多呈片状,形态不规则,没有立体感,可见正常管道在其内走行。

82肝囊肿的超声表现:

答:典型肝囊肿声像图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区,囊壁菲薄,光滑整齐,呈高回声,与周围肝组织界限清楚,囊肿后方肝组织回声增强。囊肿合并出血感染时,囊壁增厚,不光滑,囊内可见细小光点或光带漂浮。

83肝血管瘤的超声表现

答:临床上最常见的回声型为高回声型,多见于较小的肝血管瘤(一般小于3.0),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光团,边界清楚,无球体感,内部回声均匀,呈细小网络状回声,瘤体与周围正常肝组织之间可见小血管相通,或可见血管穿过病变区,其后方回声略增强。较大的肝血管瘤可以表现为低回声型和混合性回声型。

84.肝脓肿的超声表现:

答:肝脓肿的超声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一般将其分为脓肿早期,脓肿形成期及脓肿吸收期,超声声像图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各异。

①脓肿早期:出现边界模糊不清的低回声区,内部回声欠均匀,与周围肝组织相延续。

②脓肿形成期:表现为边界较清楚的无回声区,大多数具有厚的脓肿壁,呈高回声,厚薄不均,外壁较整齐,而内壁常不光滑。脓肿的内部回声依其液化情况及脓汁的均匀程度有所不同。

③脓肿吸收期:表现为实质性片状高回声。

85急性胆囊炎的超声表现:

答: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可显示胆囊略增大,壁略厚,声像图往往缺乏特征性改变。形成化脓性胆囊炎后声像图出现特征性改变,主要表现如下:①胆囊增大、饱满。②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呈“双边影”改变,表现为高回声的胆囊壁中间出现间断或连续的低回声带。③胆囊腔内出现密集或稀疏的点状或絮状回声,为胆囊蓄脓的表现。④胆囊周围可出现局限性液性暗区,可能为炎性渗出或胆囊壁穿孔所造成。⑤多合并胆囊结石,多嵌顿于颈部。⑥超声的莫非氏征阳性。⑦可合并胆囊穿孔:胆囊壁不规则,可见局部连续中断。

86慢性胆囊炎的超声表现:

答:轻型慢性胆囊炎缺乏特征性改变。炎症进一步发展,胆囊壁增厚,毛糙,回声增强,胆汁无回声内出现片状、絮状或团块状回声,为胆汁淤积或炎性渗出物,多合并胆囊结石。病程较长者可表现为胆囊壁明显增厚,胆囊腔缩小;也可以表现为胆囊不同程度地缩小,甚至萎缩。

87.胆囊结石的超声表现:

答:(1)典型声像图表现具有以下三个特征:①胆囊腔内出现形态稳定的团块状强回声。结石的强回声边界清

楚,形态稳定,能在两个垂直方向的切面中得到证实。②团块状强回声后方伴有声影。声影在结石的诊断

上非常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其比强回声更具特异性。③团块状强回声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除了太大的

结石或结石发生嵌顿,大多数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2)非典型声像图表现①充满型结石:声像图表现为“征”,即囊壁、结石、声影三合征。②胆囊颈部

结石:有胆汁衬托而且结石较大时,在颈部横切面上表现为靶环征。当结石在胆囊颈部发生嵌顿时,结石与胆囊壁紧贴,其团状强回声常不易显示,仅表现为胆囊肿大或颈部有声影。③泥砂样结石:表现为细小颗粒状或细小碎片状强回声,常堆积在胆囊后壁,出现条形或不规则形强回声带,该强回声带可随体位改变而发生形态变化,后方伴有声影。④胆囊壁内结石:胆囊壁增厚,壁内见单个或多个小强回声光斑,后方伴有“彗星尾征” 。

88.胆囊癌的超声表现:

答:胆囊癌的声像图表现根据不同超声特点及发展阶段可分五种类型:①小结节型:病灶一般较小,约12.5,好发于胆囊颈部。典型的表现为乳头状中等回声团块,自囊壁突向腔内,基底较宽,表面不光滑。②蕈伞型:表现为低回声及中等回声,呈蕈伞形向胆囊腔内突出,基底部较宽,表面不光滑,多发者可连成一片。局部胆囊壁受破坏可见连续性中断。③壁增厚型:胆囊壁呈局限性或弥漫性不规则增厚,以颈、体部多见,内壁多不规则,整个胆囊壁僵硬变形。④混合型:为壁增厚型和蕈伞型的混合表现,此型较多见。⑤实块型:胆囊腔内胆汁无回声暗区消失,内呈杂乱的低回声或中等回声实质性团块。胆囊与肝脏间的正常高回声带被破坏,发生中断甚至消失。本型被认为是以上各型胆囊癌的晚期表现。

89.胆管癌的超声表现:

答:根据肿瘤的大体超声形态特点不同,一般在声像图上将胆管癌分为三种类型:①乳头型:又称息肉型,肿

块呈乳头状高回声,自胆管壁突向扩张的胆管腔内,边缘不整齐,不伴有声影,肿瘤所在部位的胆管壁可

见连续中断。②结节型:又称截断型,肿块呈不规则结节状,多数为中等回声或高回声,与管壁界限不清,

无声影,扩张的胆管远端突然被肿块截断。③狭窄型:又称硬化型,管壁不均匀增厚,呈中等回声或高回

声带,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管腔逐渐狭窄或闭塞,梗阻端可呈鼠尾样或“V”字型改变。

胆管癌的间接征象:肝门部胆管癌表现为肝脏增大,肝内胆管显著扩张,胆囊缩小或不充盈,肝外胆管不

扩张;位于中下段的胆管癌出现病灶以上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增大。

90.急性胰腺炎的超声表现:

答:①胰腺弥漫性肿大,边界模糊。②水肿型胰腺实质呈典型的低回声型。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胰腺实质大多数呈高回声型,声像图显示密集的较粗的不规则的高回声,分布不均匀。③胰腺周围可见无或低回声区,为胰腺周围渗出和水肿所致。④重症急性胰腺炎常伴有肠麻痹,胃肠道内积气,因超声显示强气体反射,使胰腺显示不清,胰腺区,尤其是胰头部气体反射增多可能是急性炎症的一种表现。⑤出现腹水、胸水。

91.慢性胰腺炎的超声表现:

答:①胰腺轻度肿大或局限性肿大,轮廓不清,边缘不整齐。②胰腺的实质回声多增强,分布不均匀,呈条状或带状。③主胰管不规则扩张,呈囊状或串珠状。胰管内可见结石回声,后方伴声影。胰管内结石对确诊慢性胰腺炎有重要价值。④并发胰腺假性囊肿。⑤部分慢性胰腺炎可在胰头、体或尾部形成局限性炎性肿块。

92.胰腺癌的超声表现:

答:(1)直接征象①胰腺癌肿块所在部位的胰腺局限性肿大,呈结节状、团块状或不规则状或局部隆起。②胰腺癌肿块轮廓不整齐,呈蟹足样向周围浸润,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楚。小胰腺癌轮廓清楚,边缘规则。③胰腺癌肿块内回声以低回声为主,少数为高回声和混合回声。小胰腺癌以低回声为主。④肿块后方回声常有衰减,小胰腺癌后方回声无衰减。

(2)间接征象①胆道扩张;②主胰管扩张;③胰周围血管和脏器受压现象;④常有肝脏及周围淋巴结转移征象。

93.脾破裂的超声表现:

答:⑴真性破裂:大多数表现为脾包膜连续中断,局部回声模糊,或有局限性无回声区。严重破裂者脾脏失去正常轮廓。在脾脏周围或腹腔内显示异常无回声区,此乃重要的间接征象。

⑵中央型破裂:脾脏不同程度地增大,轮廓清楚、光滑,实质内回声不均匀,可见不规则的回声增强或减低区。有血肿形成者,脾实质内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

⑶包膜下破裂:脾包膜下见局限性无回声区,多呈月牙状,其间可有细点状回声。

94.胰腺癌的典型声像图征象。 

答:①胰腺轮廓改变。肿瘤所在部位可见局部稍向表现突出,使胰腺轮廓限限性 不规则,形态失常。②胰腺大小改变。多为局限性肿大,全胰腺癌时可呈弥漫性肿大。③胰腺肿块回声多为低回声,光点分布不均匀,后方呈实性衰减。癌块边界不规则,常呈蟹足样向周浸润。少数由慢性胰腺炎恶变者可能为分布不均匀之强回声。肿瘤内有出血坏死时见到液性暗区。④胰头癌浸润压迫胰管引起胰管扩张,浸润压迫胆管引起肝内外胆管扩张及胆囊肿大。⑤周围结构受压、移位等。如下腔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之受压、变窄。晚期可见转移征象:肝转移癌、淋巴结转移之声像图、腹水征等

95.胰头癌的超声表现:

答:胰头部出现肿块声像多呈低回声,也可呈高回声或混合回声。主胰管扩张明显,总胆管扩张显著,转移病灶如淋巴结肿大,肝内转移病灶等。

96.胆管癌的超声表现:

答:乳头状型:胆管腔内可见肿块声像,高或低回声,呈乳头状,后无声影。结节型:肿块也可呈团块状,与胆管壁分界不清。浸润型:常表现为扩张的胆管突然狭窄或截断。病变以上胆管明显扩张,进行性加重。肝门区可有淋巴结肿大,肝内可出现转移病灶。

97.胆囊癌的超声表现:

答:隆起型:胆囊内有结节状肿块,基底宽,边缘凹凸不平。

厚壁型:胆囊壁不规则增厚,以颈部、体部明显。

混合型:具有前两型的表现。

实块型:胆囊内无回声区消失,充满低回声或不均匀实质肿块。

常伴胆囊结石强回声伴声影。可侵犯肝脏及有远处转移病灶如淋巴结肿大等。

98.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在超声上的鉴别:

答:原发性肝癌单发、多发均可,转移性肝癌往往多发。原发性肝癌往往合并有肝硬化,转移性肝癌则多无肝硬化的表现。转移性肝癌可表现为靶环征、牛眼征,即高回声结节周围有低回声带包绕,中心因坏死液化出现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原发性肝癌病灶内血流丰富,呈高速高阻或高速低阻频谱,转移性肝癌血流往往不丰富。转移性肝癌有原发病灶。

99.脾血肿的超声表现:

答:包膜下血肿表现为脾包膜下可见扁长形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内有许多细小光点。实质内血肿表现为脾实质内回声杂乱,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可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脾真性破裂表现为脾包膜回声中断,脾周可见不规则低回声团块,内有许多光点,脾实质内可有血肿声像,往往合并有腹腔积血。

100膀胱结石的超声表现:

答:①膀胱液性暗区由可见致密的强光团或光斑。②结石强光团随体位改变而游走。③强光团后方伴声影。④如为数毫米小结石则无声影。

101肾结石的超声表现:

答:在肾盂或肾盏内可见到大小不等的强回声光团,中等及大结石后方伴有声影,较小的结石可无声影。结石伴有肾积水者,在积水的远端能发现嵌顿的结石回声和声影。

102 输尿管结石的超声表现:

答:输尿管结石好发于输尿管三个生理性狭窄处,即肾盂输尿管移行处,输尿管跨越髂血管处和输尿管膀胱壁段。肾窦分离扩张,输尿管积水扩张并突然中断,在其无回声管腔内显示小团块或斑点状强回声,边界清楚,后方伴声影。较粗糙疏松的结石及小的结石后方声影较弱或无明显声影。结石部位以上的输尿管及肾盂扩张积水呈无回声区。

103 肾积水的超声表现:

答:①肾盏和肾盂积水后,其内滞留的尿液使肾窦回声分离,出现液性暗区的大小、形态与肾积水的容量、类型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轻度肾积水肾窦分离扩张宽径小于2。中度以上肾积水分离成液性的肾窦与扩张的输尿管所组成的外形类似“烟斗”状或“手套”状。重度肾积水呈现“调色碟”状。

②轻、中度肾积水肾实质无明显改变。重度肾积水肾实质变薄。

③梗阻部位在输尿管或输尿管以下者可以探测到输尿管积水回声。

104 肾囊肿的超声表现:

答:可单发或多发。囊肿呈圆形或椭圆球形,位于肾实质部,可向肾表面突出。内部呈无回声,壁薄,光滑,后壁回声增强。多个囊肿可相互挤压重叠、形态变形,但无囊肿的肾实质部分与正常肾完全相同。囊肿内可见多房样改变,可合并出血、感染。另外还有肾盂源性囊肿、肾盂旁囊肿、肾髓质囊肿等。

105肾肿瘤的超声表现

答:①肾细胞癌:肿瘤较小时,肾轮廓可无明显改变。较大肾肿瘤肾轮廓局限性增大,表面凹凸不平。肾内出现占位性病灶,呈圆形和椭圆形,有球体感。中等大肾癌多呈低回声,小的肾癌最常表现为高回声团块,较大肿瘤内部有出血、坏死、液化时,局部显示不规则的无回声。晚期于下腔静脉和肾静脉可探及不规则的低、中等回声的团块填塞。

②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小肿瘤表现为边界清楚的高回声,内部结构粗乱,声衰减不明显。大肿瘤内部组织界面较大,表现为高、低回声相间的杂乱回声,有的呈层状分布,呈洋葱样改变。

106.乳腺纤维瘤的超声表现

答:多为椭圆形的低回声病灶,多有完整的包膜,边界清楚,部分可伴有侧方声影。病灶后方的腺体回声多数正常。显示部分病灶内可见血流信号。

107乳腺癌的超声表现:

答:①肿块形状不规则,无包膜,边界不清,可呈毛刺样或蟹足样改变。②多数病灶内部呈不均匀的低回声,少数为等回声或略高回声。③病灶后方回声多衰减。④病灶合并坏死时,内可见不均匀的低回声区或无回声区。⑤在绝大多数病灶中可探及血流信号。

108甲状腺腺瘤的超声表现:

答:①多为单发,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有完整包膜,其周边可见晕环。②滤泡状腺瘤内部常呈较均匀的低回声或等回声。如果合并囊性变,结节内部可见无回声区及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或等回声团块。伴有钙化时内可见点状或条状的钙化灶。③乳头状腺瘤常呈囊实相间的混合性肿物,壁薄,外壁光滑,内壁可见乳头状或半圆形等形态较规则的高回声突入无回声区内。④肿块后方一般无声衰减。

109甲 亢的超声表现

答:①甲状腺体积明显增大,呈对称性均匀性肿大。②甲状腺实质内回声变化多样,呈弥漫的较均匀的中低回声;也可见散在分布的形态不规则的片状低回声;或呈弥漫的、不均匀的类结节样回声改变,但无明显的立体感,不合并液化和钙化。③:弥漫性增大的甲状腺内布满斑片状五彩血流信号并呈搏动性闪烁,这一征象称之为“火海征”。双侧甲状腺上动脉内径增宽>0.2,血流速度加快,通常>40,有时可>100。

110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超声表现

答:甲状腺两侧叶不均匀,不对称性增大。甲状腺实质内见多个结节,结节边界清晰,形态尚规则,无包膜,周边多无声晕。③结节回声强度不一,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无回声区(结节液化改变)及强回声钙化斑或弧形钙化环。④:以增生为主的结节周边和内部血流较丰富,以退化为主的结节血流信号较少。

111.子宫内膜癌的超声表现:

答:早期无特征性改变,中晚期可出现以下改变。子宫增大,宫腔线显示不清或有中断。宫腔内实质呈不均匀的回声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不整齐。宫腔积液,积血或积脓。示肿块内血流丰富,呈低阻动脉频谱。

112.子宫肌瘤的超声表现

答: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肌瘤结节呈圆形低回声或等回声或高回声,有假包膜,分界清楚,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呈栅栏样改变。肌壁间肌瘤在时可使宫腔线受压移位,粘膜下肌瘤显示内膜增宽或显示不清。

113.卵巢囊腺瘤的超声表现:

答:肿瘤体积较大,单房或多房,多房者分隔厚薄较均匀一致,无回声区可有许多细弱光点。

114.肾癌的超声表现

答:肾实质内可见肿块声像,呈低回声,高回声或混合回声,内部回声分布不均,边界清晰或不清晰,肿块内血流较丰富,晚期肾静脉可有癌栓,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远处有转移病灶。

115.流产和死胎的超声表现:

答:流产:孕囊皱缩,边缘不完整,孕囊下移至子宫下段或宫颈部,随诊孕囊无增大。死胎:胎心胎动消失,相隔一周孕囊无增大,若在孕14周后,还显示胎头,胸腹部皮肤,皮下组织呈双线状回声,胎儿颅骨重叠,脊柱失去正常的弯曲或呈直角。

116.简述肿瘤代谢显像原理

答:肿瘤细胞,尤其是恶性肿瘤细胞细胞分裂增殖速度加快,代谢率增高,细胞代谢物质需求量增加。应用正电子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细胞代谢所需的代谢物,如脱氧葡萄糖,氨基酸,磷脂类物质,通过细胞代谢过程进入细胞或参与细胞的代谢,从而使肿瘤在分子影像水平的基础上显示出来,较准确的达到定性,定位的目的。

117.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

答:平扫病变呈均匀低密度,病变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楚,但无假包膜显示,动态增强扫描时,动脉期病灶边缘呈明显的结节状强化,静脉期强化区域进行性向中心扩展,延迟扫描病灶呈高密度充填,呈现“早出晚归”的征象。

118.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表现:

答::眼球后部圆形或椭圆形肿块,与玻璃体相比为高密度,密度不均,钙化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T1与玻璃体相比呈轻至中度高信号,T2呈明显低信号,肿块内常伴钙化,在T1呈低信号,肿瘤内有囊变或坏死时,T2可见斑片状高信号,增强扫描时肿瘤中度至明显强化。

119.甲状腺同位素显像的临床意义:

答:异位甲状腺的定位诊断,甲状腺结节功能的判断,甲状腺冷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颈前肿物的鉴别诊断,甲状腺重量的估计 甲状腺癌转移灶的探测。

超声影像

名词解释

1、超声医学:是利用超声的物理特性用于诊断人体疾病的一门影像学科。

2、声波:是一种机械波,是由频率在20~20 000 之间声振动源激起的疏密波,该疏密波传播至人的听觉器官(耳)时,可以引起声音的感觉。

3、超声波:声波按其频率分类:<20 为次声波,低于人耳听觉低限;频率20~20 000之间为可听声;>20 000 为超声波,高于人耳听觉。诊断用超声波的频率在1~300 之间,常用2~20 。

4、频率(f):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每秒钟质点完成全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

5、波长(λ):声波在一个周期内振动所传播的距离,单位是毫米()。超声波波长愈短,频率愈高,分辨率愈强。

6、声速(C):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单位时间内所传播的距离,单位是米/秒()。人体软组织的平均声速为1 540 ,和水的声速相近。

7、声阻抗:即声阻抗率或声特性阻抗,可以理解为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所受到的阻力,等于介质的密度与超声在该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乘积。设Z为声阻,ρ为密度,C为声速,则Z=ρ·C。两介质声阻相差之大小决定其界面处之反射系数。两介质声阻相差愈小,则界面处反射愈少,透入第二介质愈多;反之,声阻相差愈大,则界面处反射愈强,透入第二介质愈少。

8、反射、透射与折射:声波从一种介质向另一种介质传播时,由于声阻抗Z不同(密度ρ、声速C不同),在二种介质之间形成一个声学界面,如果该界面尺寸大于超声波波长,则一部分超声波能量返回到第一介质此即反射。另有一部分能量穿过界面进入第二介质并继续向前传播,称为透射。当两种介质的声速不同时,就会偏离入射声束的方向而传播,称折射。

9、散射: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如果介质中含有大量杂乱的微小粒子,超声波激励这些小粒子成为新的波源,再向四周发射超声波。

10、衍射: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如遇到的物体其直径小于1~2个波长时,则绕过物体继续向前传播,这种现象称为绕射(也称衍射)。

11、吸收与衰减:当声波穿过介质时,由于“内摩擦”或所谓“黏滞性”而使声能逐渐减小,声波的振幅逐渐减低,介质对声能的此种作用即为吸收。这种在介质中传播时出现的声波衰减称为吸收衰减。而声波在前向传播过程中因发生反射、折射及散射等现象使声能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此种现象称为距离衰减。吸收与衰减的程度与超声的频率、介质的黏滞性、导热性、温度及传播的距离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12、换能器:能使电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变的装置,又称探头。

13、正压电效应:某些特异性的材料,在外部拉力或压力的作用下引起材料内部原来重合的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偏移,在材料表面出现符号相反的表面电荷,即由机械力的作用产生了电场,这种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效应称为正压电效应。超声接收换能器用的就是正压电效应,将来自人体的反射(散射)超声波转化为电压。

14、逆压电效应:在压电材料表面沿着电轴方向加上电压,由于电场作用,引起材料内部正负电荷中心位移,这一极化位移使材料内部产生应力,从而导致宏观上的几何形变,这种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的效应叫逆压电效应。超声波发射换能器采用了逆压电效应,将电压转变为声压,并向人体发射。

15、近场:指探头内平面型压电晶体发出的高频超声波在开始的一段距离内以平面波方式传播,束状的超声场不扩散称为近场。

16、远场:指在近场以远,声束开始扩散为之远场。

17、显现力:能探及回声而发现的物体的最小直径即为超声的显现力,从理论上看,最大的显现力是波长的1/2。频率愈高,波长愈短,能探及的物体愈小,其显现力亦愈高;反之则显现力较低。

18、

分辨力:是指超声波检查时能在荧光屏上被分别显示为两点的最小间距。依方向不同可分为纵深分辨力与横向分辨力。

19、纵深分辨力:是指声束穿过之介质中能被分辨为前后两点的最小间距。此种分辨力之高低与发射脉冲宽度(即持续时间)有关。

20、横向分辨力:是指与声束相垂直之直线上,能在荧光屏上被分别显示之左右两点的最小距离。此距离大小与声束之宽窄以及发射声束的数量有密切关系。发射声束的数量越多,横向分辨力越好,反之则较差。

21、无回声:无点状及其他形状的回声,呈一片黑色暗区。

22、等回声:病变回声辉度与周围正常组织几乎相等。

23、低回声:病变回声辉度低于周围正常组织。

24、高回声:病变的回声辉度高于周围正常组织。

25、点状回声:细小的亮点回声,直径通常小于0.2 。

26、片状强回声:为片状明亮回声,直径0.3~0.5 。

27、团状强回声:为大于0.5 的团样明亮回声。

28、带状强回声:为线条样明亮回声。

29、环状强回声:为圆环状明亮回声。

30、透声:声波能良好地透过组织或病变,致后方回声增强。

31、声影:声波传播途径中,因反射吸收等因素,使声能大量衰减,阻碍声的传播,引起回声明显减弱。

32、靶环征:病灶中央呈等回声小团块,四周有较宽的弱回声环。

33、牛眼征:为强或等回声团块,周围有环状暗带,团状中央液化,酷似牛眼。

34、平行管征:胆管增粗与门静脉内径相似,形成平行管征。

35、彗星征:团状强回声后方有数条平行的条状回声。

36、假肾征:声像的形状像肾脏,但并非为肾脏。多见于胃肠道肿瘤。

37、声晕:实性肿块周围出现环状暗带。

38、卫星征:病灶周围出现小病灶,犹如卫星环绕。

39、镶嵌征:瘤体内包含小肿瘤,瘤体之间互相有隔带。

40、心底波群:于胸骨左缘第3肋间探查时,在心底短轴切面或左心长轴切面上经过主动脉根部选择取样线即可见此波群,其解剖结构自前至后分别为胸壁、右室流出道、主动脉根部及左房。由于此等结构均在心底部,故称心底波群。主要有主动脉根部曲线和主动脉瓣曲线。

41、二尖瓣波群: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探查时,在左心长轴切面上经过二尖瓣前叶选择M型取样线时即可见一组比较特异的波群,有二尖瓣前叶曲线、二尖瓣后叶曲线。

42、心室波群:于胸骨左缘第4肋间探查,在左心长轴切面上经过二尖瓣腱索水平选择M型取样线时可见心室波群。可见室间隔曲线、左室后壁曲线。

43、三尖瓣波群:在胸骨旁四心腔图检查时选择经过三尖瓣前叶的取样线,可见一活动幅度较大的双峰曲线,距体表较近(5 左右),为三尖瓣前叶的反射。

44、肺动脉瓣波群:于心底短轴切面上选取通过肺动脉长轴及肺动脉瓣后叶的取样线,即可记录肺动脉后瓣曲线,收缩期肺动脉瓣开放,曲线向后;舒张期瓣膜关闭,曲线向前。

45、多普勒效应

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在观察星球运动时发现的,即当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所接收到的光波的频率会与发射频率出现差异称多普勒效应。由此频率差异(频移)可推算相对运动的速度。当超声用于血流测定时,血细胞的后散射能量虽小,但亦可产生多普勒效应。多普勒诊断仪可以截取这些信号,并分析血细胞运动的速度。用于诊断的超声频率为2~10 ,由细胞运动而产生的多普勒频移一般为0.5~10 。根据血细胞的频移大小即可计算出血液流速和血流量。

46、彩色多普勒:在进行超声多普勒检测时,将扫描线上各点的频移方向、大小,均以伪彩色编码红、蓝、绿等颜色显示,此即彩色多普勒,能显示出血流的方向、速度、动态、有无反流与分流等多种信息。

47、频谱多普勒:利用多普勒效应进行超声检测,将多普勒频移大小在零线上下显示为波幅高低的曲线,此即频谱多普勒,在观察血流方向与速度上有重要意义,其中包括脉冲型和连续型两种类型。

48、脉冲重复频率:是指每秒钟超声脉冲群发射的次数,它不同于超声发射频率,后者是指每秒钟内超声振荡的次数,即探头的频率。在超声仪器中,超声发射频率一般为数兆赫兹,而脉冲重复频率只有数千赫兹。超声换能器在发出一组超声脉冲波之后,需经过时间延迟后才发出下一组超声脉冲,因此,超声的脉冲重复频率为=1。在多普勒检查时,根据取样定理,脉冲重复频率必须大于多普勒频移的2倍,即<1/2 才能准确地显示频移的方向和大小。

49、声像图伪像:是指超声显示的断层图像与其相应的客观的解剖断面之间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声像图中回声信息特殊的增添、减少或失真。

50、混响伪像:是指超声垂直照射到平整的界面如胸壁、腹壁上,超声波在探头和界面之间来回反射,所引起的多次反射。混响的形态呈等距离多条回声,回声强度依深度递减。

51、振铃伪像:超声束在一些“异物”内来回反射并逐步衰减所致。如胆囊壁罗阿氏窦中存在胆固醇结晶时可表现为“彗星尾征”。

52、切面厚度伪像:亦称部分容积效应伪像。超声束形状特殊而且波束较宽,即超声断层扫描时断层较厚引起。例如:肝脏深部的小囊肿内可能出现一些点状回声,这些点状回声来自小囊肿旁的部分肝实质;在胆囊也可见这种伪像,有时酷似分层的胆泥。

53、旁瓣伪像:由主声束以外的旁瓣反射造成。旁瓣现象在低档超声仪器和探头比较严重,图像清晰度较差。如结石、胃肠气体等强回声两侧出现的“披纱征”或“狗耳征”图形,即属旁瓣伪像。

54、折射声影:声束通过囊肿边缘时,由于折射(入射角超过临界角)而产生边缘声影或侧边“回声失落”(全反射)。边缘声影也见于细小主胰管的横断面,呈小等号“=”而非小圆形。超声引导穿刺时,人们经常遇到针管或导管显示不清的困扰,皆因声束斜行(而非垂直)入射针管的壁,引起“回声失落”(全反射)的缘故。这种现象也发生在大量胸水、腹水时,平行于声束的脾上缘及部分横膈面显示“中断”的伪像。

55、后方回声增强:是由于囊液的衰减系数远低于肝实质,而距离增益补偿()作用的结果。利用后方回声增强,通常可以鉴别液性与实性病变。如肝囊肿时其后方组织回声增强。

56、声影:当声束遇到结石、瘢痕并完全被遮挡时,在其后方出现条带状无回声区即声影。例如肝内胆管出现强回声和边缘模糊的声影,常是胆管内积气的伴随现象。

57、镜面伪像:当声束斜行(而非垂直)遇到声阻差很大的膈—肺界面时,会发生全反射和镜面伪像。如膈下肝内有一肿瘤或囊肿回声(实像),膈上对称部位会出现一个相应的肿瘤或囊肿伪像。

58、“窗口”:是指超声波束能穿透颅骨而没有衰减的通道,有颞窗、眼窗、枕骨大孔通道。

59、白瞳孔:视网膜母细胞瘤是3~5岁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常以“白瞳孔”而就诊,多单眼发病。临床上可分为眼内生长期、眼内压增高期(青光眼期)、眼外扩展期和全身转移期四期。

60、“挖空”现象: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超声显示内部回声前部光点密集,后半部衰减即所谓“挖空”现象,可有声影。

61、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正常心脏的活动由一连串的心动周期组合而成。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肌肉有次序地收缩和舒张,使心腔内的压力和容积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62、心指数:人体静息时的心排血量,并不与体重成正比,而是与体表面积成正比。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排血量,称为心指数。中等身材的成年人体表面积为1.6~1.7 m2,安静和空腹情况下心排血量为5~6 L/

,故心指数为3.0~3.5 L/(·m2)。安静和空腹情况下的心指数,称为静息心指数,是分析比较不同个体心功能时常用的评定指标。

63、射血分数:每搏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射血后尚存留在心室内的血量称为残余血量。健康成年人每搏量较大时,射血分数为55%~65%。

64、前负荷:前负荷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可使心室肌的“初长”加大,收缩增强;相反,若心肌的初长过小,则使心肌的收缩力减弱。

65、后负荷:即心室压力负荷。后负荷加大时,心室肌的收缩性能也将发生相应的增强,起到补偿每搏量的作用,如果后负荷过度增大,超过了心室的代偿能力,则会导致心排血量的减少,这便是后负荷增重型心力衰竭发生的原因之一。

66、“键盘征”(“鱼刺征”):肠梗阻患者肠管积气、积液,超声检查示肠壁垂直的肠黏膜皱襞线状回声呈“键盘征”或称“鱼刺征”。

67、“”征:胆囊充满结石时胆囊缩小,囊壁增厚,胆汁少,囊内充满多个强回声团块,囊腔前壁紧贴形成半月状强回声带,后壁不显示,后方一片声影,囊壁结石团块,声影构成三联征(征)。

68、妊娠囊:妊娠6~7周妊娠囊显示出周边清晰、轮廓完整、密度均匀一致的圆形或椭圆形光环。

69、亮度调节:使灰标中的最高灰阶显示适当的亮度,而灰标中的最低灰阶隐约可见,适当使室内光照度变暗,避免灯光直射屏幕。

70、对比度调节:最大限度地使灰标中的灰阶等级显示清晰可辨,做到屏幕上的字符笔画显示清晰,图像层次丰富、柔和。

71、深度增益补偿()调节:超声波在人体内的传播过程中具有吸收和衰减的物理特性,因此会产生近场回声强、远场回声弱的现象。为此,适当调节,对近场进行抑制,对远场进行补偿,使整幅图像回声均匀一致。

72、动态范围调节:是指超声仪器能够显示的从最低到最高回声信号的范围,一般为30~70 左右。动态范围应根据观察不同的脏器目标进行选择。

73、声束聚焦功能调节:可提高深部目标细微结构的分辨力,减少超声伪像发生,使图像更具真实性。一般目标距离皮肤5 以内采用近程聚焦,5~10 采用中程聚焦,10 以上采用全程聚焦。

74、直接法:是常规使用的方法,即探头与被检查部位的皮肤直接接触。

75、连续滑行扫查法:探头在皮肤上做连续、缓慢的滑行扫查。通过一系列的连续扫查,可以作纵向、横向或任意方向的连续平移扫查,也可使探头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作连续旋转滑行扫查。适用于较大的脏器和病变的检查。

76、扇形扫查法:扫查平面按顺序作扇形移动,以形成立体概念,此法可避开骨骼和含气器官的影响,对感兴趣区进行系统扫查。适用于心脏及较小脏器的检查。

77、十字交叉法:以病变区为中心,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作连续纵切和横切扫查。使用该方法可以确定被检查目标的整体空间方位,常用于病变定位。

78、追踪扫查法:发现某一异常结构或病变后,沿其走行进行追踪扫查,以全部显示其结构。适用于管道结构如胆总管、输尿管、胃肠道、血管的超声检查。

79、对比扫查法:对对称性器官,如肾、肾上腺、卵巢、甲状腺的左右侧叶、肢体、眼球、颅脑等,除仔细检查患侧病变之外,应对健侧进行常规性检查。这样可以判断病变的存在和健侧的状况。

80、加压法: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时,若因胃肠气体影响而显示不清,可通过加压探查,驱散局部的胃肠气体,缩短探头与被检查脏器或病变之间的距离,使其得以显示。

81、磁性试验(眼科检查):当急性眼外伤疑及眼内异物是铁屑时,将特制的电磁棒石通电并接近眼球的睫状体扁平部,如果观察到异物回声移动或颤动,即提示异物具有磁性。

82、运动试验(眼科检查):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转眼时,脱离的网膜上下飘动,停止转动后该网膜回声光带仍然飘动不止,称后运动试验阳性,不飘动则为阴性。后运动阳性一般说明病变位于玻璃体内。

83、压缩试验(眼科检查):发现球后占位性病变时,用探头置于眼睑上轻轻向眼球加压,使压力传递到病变区,如果病变变形,则多为囊性占位或海绵状血管瘤。

84、介入性超声:就是在超声影像监视下,将探头、穿刺针、引流管等正确地置于体内的特定部位或病灶内,进行扫查、活检、抽液、注药、造影、置管引流等,以达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简答题

1.什么是波长?

波长是指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即波在振动一次的时间内所传播的距离称为一个波长。

2.何谓超声声强和第二次声源?

(1)超声声强又称强度,它是指垂直于单位面积的声能量,单位为2或mW2

(2)超声在传播途中遇到各种大小不同界面产生反射或散射,即再一次向周围发出超声时,则该物体称为第二次声源。

3.试说明逆压电效应。

给晶体施加交变电压后可造成机械变形并产生超声,此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

4.何谓声阻抗?

声阻抗系指超声波通过介质遇到的阻力。一般它随介质和声波频率等不同而异,但在平面上的纵波的声阻抗与频率无关,而是等于组织的密度乘以声波在组织中的传播速度。公式:Z=ρ×C(Z为声阻抗,ρ为物质密度,C为声速)

5.试述超声探头的作用。

超声探头又称换能器,它具有发射超声和接受返回超声的能力,也就是能够将电能转变成机械能(声能),又把声能转变成电能。

6.试述超声束在聚焦区能量的变化

在超声聚焦区的声束直径较小,胜强是指单位声束截面积上的能量。声束截面积减少,强度增加。

7.试说明超声在软组织中传播的平均速度。

在标准大气压和室温(17~25℃)控制下测定人体不同软组织,具有不同的声速,如肝1549、血1570、肌肉1581…故仪器上对软组织取其平均值1540。

8.超声传播产生衰减的原因是什么?

是由于声速的扩散、散射以及反射造成,也可因组织吸收造成衰减。

9.增加脉冲重复频率(周期)的作用是什么?

.增加脉冲重复频率(周期)并不能改善分辨力,但可以增加最大显示深度,故有利于深部位的检查。

10.试说明超声轴向分辨力和横向分辨力的含义。

(1)轴向分辨力是指超声能区分平行于声束的两个物体的能力,也称纵向分辨力。它取决于波长,通常频率越高,波长越短,轴向分辨力越高。

(2)横向分辨力指区分垂直于声束的两个物体的能力,也称方位分辨力。它取决于声束直径的大小,声束直径随离开探头的距离而变化。如声束直径大横向分辨力差。

11.何谓超声脉冲宽度、动态范围和宽带?

脉冲宽度指超声周期与某个脉冲的循环周期数之积。

动态范围指超声系统可控制的最大能量与最小能量之比。

超声宽带是指一个超声脉冲所包含的频率范围。

12.超声出现镜面反射的含义是什么?

当物体界面大于波长时,称为镜面反射体。当超声束落在镜面反射体上时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此在形成声像图时反射就成为一个关键因素,当探头垂直于界面时,可得到最强反射回声。

13.试解释彗星伪像、边缘伪像和混响伪像。

彗星伪像(超声尾征)是混响伪像的一种,声阻抗失配越明显,伪像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边缘伪像是由于声束在曲面上相互作用(折射和反射)而产生的声影。

混响伪像是呈一条条平行等间隔线的伪像。它是由于声束内存在两个或多个强反射体所造成的,其中一个可能是探头本身的强回声界面。

14.何谓超声多普勒效应?

当声源和受体在连续介质中有相对运动时,所接受的振动频率不同于振源所发生的频率,其间有频率差(频移),其差别与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此现象即为多普勒效应。

15.多普勒频移的大小变化因素是什么?

多普勒频移大小改变主要由血流速度决定,并与声束和血流方向的夹角的余弦有直接关系。

23.试述甲状腺瘤的超声诊断依据。

在甲状腺内可见到较正常组织回声稍强或稍弱的结节图像,且内部回声光点均匀,并具有完整的纤维包膜。

24.试述乳腺癌的声像特点。

肿瘤形态不规则,无包膜,界限不清,内部多为低回声,光点分布不均匀,后壁回声减弱,癌组织可向皮下组织侵润而成蟹足状,有坏死液化时可出现无回声区。

25.试述胸膜腔积液的A超诊断依据。

在胸膜腔体表投影范围内出现液性平段,液平段后方为肺波反射。

26.试述第三脑室位置及其左右前后毗邻关系。

第三脑室位于大脑中央,有室间孔与两侧的侧脑室相沟通,有大脑导水管与第四脑室沟通,其顶部为透明隔,其上方为胼胝体,其后为松果体。

27.脑中线偏移大于多少毫米才有临床意义?

通常以偏移5为诊断依据,但若偏移大于3,结合临床同样有意义。

28.试述脂肪肝声像特点。

正常肝脏内含脂肪5%,当肝内脂肪含量明显增加,肝细胞内出现大量脂肪颗粒时,称脂肪肝。经治疗后可以恢复。脂肪肝声像图特征如下。(1)肝脏轻度或中度增大。(2)肝内回声前半增强,光点细而密,呈云雾状改变。(3)肝内管系显示不清。

29.试述肝脓疡的声像特点。

(1)肝脏常增大,活动度减小。

(2)肝切面内间圆形或近似圆形液暗区,周边有厚而不光滑的包膜,其后方回声有增强效应。

(3)当脓液稠厚并含有脱落坏死组织时,常呈不规则分布的低回声及中等回声光斑,易误诊为实质性占位病变。

(4)肝脓疡位于近膈面处时,常可导致胸腔反应性积液,超声易于检出。

30.临床怀疑肝癌,B超检查应注意观察那些内容?

(1)肝内有无肿块声像,肿块位置。(2)肿块距体表、第一肝门及第二肝门的距离

(3)门静脉内有无癌栓,肝门区、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周围有无肿大淋巴结。

31.试述小肝癌的定义及主要声像特点。

直径小于或等于3的癌称小肝癌。肿块多呈圆形、椭圆形或略呈分叶状,边界较清楚,轮廓线完整,多为低回声。

32.应用介入性超声有何优点?

(1)在实时超声监视下提高穿刺准确性,避免盲目性。(2)超声监视下可避免损伤重要器官和血管,减少并发症。(3)由于实时动态监视,对目标小或移动性大的脏器不受影响。(4)操作简便迅速,费用低。

33.试述肝肿块介入超声的适应证。

(1)肝内局灶病变或弥漫性实质占位病变性质不明者。(2)肝肿瘤放疗或化疗前的确诊。(3)临床疑为肝癌而图像不典型者。(4)肝内转移病灶原发部位不明者。

34.试述肝血管瘤典型声像图特点。

肝血管瘤的回声可以是强、低、无或混合回声。强回声者多见,其边界清楚锐利,无晕环,有时结节周边回声比中央相对增强,内部呈网格状改变。

35.超声多普勒能提供那些信息?

超声多普勒能检出肝内的管道是胆管还是血管;可区分各脏器内动脉和静脉;

对脏器内的肿块可区分良、恶性;可确定心脏或血管内血流的方向、血流的速度以及有无因部分阻塞或扩张引起的涡流;通过有关公式可以计算血流量以及血管阻力,间接了解血管的功能状态和器官或病变区的血运情况。

36.为什么超声多普勒能够判断肝内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

肝癌与良性占位病变不同,其内外血管增生扩张,血运活跃,用脉冲多普勒可在癌块的血管入口处检到有特异性的高速血流频谱,用彩超更可直观显示癌块内外的血管分布情况,这些都是良性占位病变没有的。彩超还能为脉冲多普勒快速找到检测血流频谱的血管,加速定量诊断的进行。

37.应与肝内胆管结石鉴别的病变有那些?

管壁纤维化增生、肝实质钙化灶、血管瘤钙化、肝内增生性小结节、胆管内气体声像、化脓性胆管炎、正常的圆韧带。

38.哪些疾病可引起胆囊壁呈双边影?

急性胆囊炎、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急性黄疸型肝炎。

39.试述胆固醇性息肉典型声像图。

(1)囊壁轻度增厚,自壁向腔内突起乳头状或桑葚状回声结节,无声影。

(2)结节一般不超过1。

(3)结节多数有长短不等的蒂,一般基地较窄。

40.那些方法可提高总胆管下端结石超声诊断的阳性率?

(1)采取多体位扫查,如坐位、直立位或右侧卧位。

(2)探头横扫胰头部。

(3)扫查时可稍加探头。

(4)饮水500~800后先右侧卧位4分钟,然后左侧卧位或坐位扫查。

41.试述肝内胆管结石声像图特点。

(1)肝内出现强光团伴声影。

(2)光团沿胆管分布呈索状。

(3)光团或索状光带与门静脉支平行。

(4)结石远端胆管可有不同程度扩张。

42试述机型胰腺炎声像图特征。

(1)全胰腺肿大,轮廓可见,有时可局限性肿大。

(2)胰腺内部呈弱回声或近似无回声。

(3)间接征象表现下腔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受压。部分病人因胃肠道内积气,可使胰腺显示不清。

43.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肝内外胆管扩张,且多数伴胆囊肿大。

44.常用来定位肾动脉的界标是什么?为什么?

定位肾动脉的界标是肠系膜上动脉。

因为腹腔动脉干平第12胸椎,在腹主动脉裂孔的稍下方,自主动脉前壁发出,肾动脉在肠系膜上动脉在腹腔动脉的稍下方起于腹主动脉的前壁,肾动脉在肠系膜上动脉下方平对第2腰椎高度,起于腹主动脉,横行向外,因此用肠系膜上动脉定位肾动脉。

45试述肾组织学活检的适应证。

包括:肾实质性肿瘤,肾实质弥漫性病变,原因不明的血尿、蛋白尿,原因不明的肾功能衰竭,移植肾疑有排异反应和神外周病变累及肾脏。

46.试述膀胱乳头状癌的声像图及分期。

肿瘤部位膀胱壁回声光滑、整齐,连续性好,显示清楚为A期;

肿瘤基底宽,该处膀胱壁不清晰为B1期;

基底宽,该处膀胱壁回声零乱不清,侵入肌层,膀胱变形或同侧肾积水属B2以上。

47.试述睾丸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及其声像图的表现。

最常见为精原细胞瘤。其声像表现为睾丸肿大,形态规则,内部中等回声,光点细,分布均匀,颇像正常睾丸声像图,少数可呈不均匀回声。

核医学简答题

1. 核医学的定义是什么?

核医学( )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理论的学科。应用放射性核素或核射线诊断疾病、治疗疾病或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核医学是医学与核物理学、核电子学、化学、生物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和平利用原子能的重要方面。

2. 核医学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核医学以其应用和研究的范围侧重点不同,可大致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两部分。

3.什么是放射性药物?

放射性药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能直接用于人体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放射性药物于普通药物的主要区别是含有放射性,通过药物发射的射线作用达到诊断、治疗以及示踪研究的目的,而不依赖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4. 放射性药物的质量控制包括哪些内容?

1)物理性质检测  (2)化学性质检测  (3)生物学检测5.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定义和基本原理是什么?有何优缺点?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  )是以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探测仪器设备来检测其行踪,以研究示踪物在生物体系中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技术。示踪原理: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主要是基于放射性核素示踪物与被研究物质的同一性和可测量性这两个基本性质。  与其它类型的示踪方法(如酶标、荧光标记等)相比,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优点:  (1)灵敏度高。(2)方法简便、准确性好。 (3)合乎生理条件。  (4)定性、定量与定位研究相结合。  缺点与局限性:  ① 需要专用的实验条件;② 需要具有一定专业训练的技术人员;  ③ 有时需要必要的防护。

6. 核素显像诊断与其它影像学诊断的本质的区别在哪里?

核素显像是建立在器官或组织血流、功能和代谢变化的基础之上,而、和超声显像等是建立在解剖结构改变基础上。7. 核素显像的类型有哪些?

静态显像、动态显像、局部显像、全身显像、平面显像、断层显像、早期显像、延迟显像、阴性显像、阳性显像、介入显像。

8. 核素显像的条件选择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显像剂及其活度、准直器、显像时间、显像体位与方式、仪器及其采集最佳条件选择等。

9. 核医学图像分析的要点是什么?静态图像的脏器位置 、形态、大小、放射性分布以及动态图像的显像顺序及时相变化等。

10.什么是体外放射分析?主要包括哪些类型?

体外放射分析是一类以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配体为示踪剂,以结合反应为基础,在体外完成的微量生物活性物质检测技术的总称。

它包括:放射免疫分析、免疫放射分析、竞争性蛋白质结合分析法、放射受体分析法、放射酶学分析法、放射微生物分析法、受体放射分析法、酶的放射化学测定。11.放射免疫分析与免疫放射分析的主要异同点有哪些? 

相同点 都是特异性免疫结合反应,测量待测抗原浓度;

不同点 结合反应分别为竞争性/非竞争性,特异性抗体为有限量/过量,灵敏度高/更高,特异性强/更强,反应速度较慢/快,检测范围较窄/广,标记的是抗原/抗体。

12 常用的非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有那些?

酶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分析、时间分辨分析及电化学发光分析等。

13 放射受体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放射受体分析法是用细胞受体蛋白作为结合剂,根据受体可与其配体(如激素、介质、药物)特异性结合的特点测定配体。本法所测定的值代表配体的生物活性,而不是免疫活性。其原理是利用标记配体与非标记配体竞争性结合受体蛋白,通过测定结合于受体蛋白的标记配体的放射性,推算非标记配体的化学量。14.分子核医学的定义是什么?

分子核医学(  )是核医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新的核医学分支学科。分子核医学是应用核医学的示踪技术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阐明病变组织受体密度与功能的变化、基因的异常表达、生化代谢变化及细胞信息传导等,为临床诊断、治疗和疾病的研究提供分子水平信息。

15. 分子核医学理论基础是什么? 

分子识别是这一新兴领域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抗原与抗体的结合、配体与受体结合、多肽类药物与相应靶细胞的结合、反义探针与癌基因的结合以及酶与底物的结合都是以分子识别为基础。

16. 简述当前分子核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代谢显像、受体显像、放射免疫显像、反义与基因显像、凋亡显像。

17.局部脑血流显像的基本原理。

小分子、不带电荷、脂溶性的显像剂静脉注射后,能穿透完整的血脑脊液屏障入脑细胞,经脑内酶水解或构型转化转变为水溶性化合物不能反扩散出脑细胞而滞留其内,其进入脑细胞量与局部脑血流()成正相关,因此用或进行脑断层显像,可以评价局部脑血流情况。

18 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主要有哪些?并写出各自的主要影像特征.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部或动脉供血区的放射性分布减低,放射性稀疏的程度与缺血严重程度相关,部位,大小,范围与痉挛的脑血管供血区一致.

(2)脑梗塞:病灶部位放射性明显减少,发病2-3天内所发现的病灶较Χ、大.发病数日后,由于侧枝循环建立,病变四周放射性可出现过度充盈,有时还可见对侧小脑放射性减低.

(3)癫痫病灶的诊断和定位:发作时局部血流量增加,间期则减低.

(4)脑瘤的诊断:脑膜瘤血运丰富,放射性增高,其它肿瘤聚集放射性的多少常可反映恶性程度的高低.

(5)痴呆分型:早老性痴呆:双顶叶、颞叶血流减低;多发性梗塞性痴呆可见散在分布多个血流减少区综合征则多显示额叶灌注缺损.

(6)偏头痛:发作时局部放射性增多,症状消失后,血流恢复正常.

(7)研究脑生理功能活动.

19.脑葡萄糖代谢显像的基本原理、适应证是什么? 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原理:葡萄糖几乎是脑组织的唯一能源物质。18为葡萄糖类似物,具有与葡萄糖相同的细胞转运及已糖激酶磷酸化过程,但转化为186后不再参与葡萄糖的进一步代谢而滞留于脑细胞内。受检者禁食4 h以上,静脉注射18 185 370 4560 进行或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计算大脑各部位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和全脑葡萄糖代谢率()

 适应证:1) 癫痫灶的定位诊断;2) 痴呆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3) 脑肿瘤的良恶性鉴别、分级、疗效评价、复发或残余肿瘤的检出;4) 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5) 脑生理与认知功能的研究;6) 精神疾患的研究。

20. 简述甲状腺功能测定的方法有哪些?

甲状腺功能测定的方法包括甲状腺摄131I功能试验、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甲状腺兴奋试验和过氯酸钾释放试验。

21. 怀疑甲状腺包块时,可考虑哪些核医学检查?

通过甲状腺静态显像观察结节是单发抑或多发、甲状腺血流灌注显像了解包块处的血运丰富情况、亲肿瘤阳性显像是否为阳性以及抑制或兴奋显像等。

22. 简述甲状旁腺显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原理:功能亢进的甲状旁腺病变组织对99清除多慢于正常甲状腺组织,通过进行早期和延迟显像,可也显示功能亢进的甲状旁腺病变。  临床应用:功能亢进的甲状旁腺腺瘤和增生、甲状旁腺腺癌的诊断和定位;异位甲状旁腺的定位。

23. 简述肾上腺髓质显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原理:肾上腺髓质是体内合成和分泌去甲肾上腺素()。131可被肾上腺髓质细胞摄取而储存于囊泡中,并浓聚于交感神经原内。肾上腺髓质显像(  )可了解肾上腺髓质形态和功能、辅助诊断富含交感神经原的多种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用于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髓质增生的诊断、恶性嗜铬细胞瘤及其转移灶的诊断、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等。

24. 甲状腺的核医学检查方法有哪几类? 每一类各举两法说明之。  研究甲状腺的核医学方法有四类:

1>反映甲状腺摄取无机碘,有机化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等过程的方法.如甲状腺吸131率的测定,甲状腺显像的检查.

2>反映循环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方法.如血清游离甲状腺激素浓度测定.

3>反映下丘脑垂体前叶甲状腺相互关系的诊断指标.如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浓度的测定,促甲状腺释放激素的浓度的测定.

4>反映甲状腺免疫机能状态的诊断指标.如甲状腺珠蛋白抗体测定,甲状腺微粒体的机能测定.

25、运动试验心肌显像诊断早期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原理是什么?

在正常情况下,当剧烈运动时,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并通过体液调节使冠状动脉扩张,增加冠状血流量(一般可增加3-5);而冠心病早期患者,静息时心肌血流仍可维持正常,但运动负荷后,因其动脉狭窄不能相应扩张,致使冠脉的相对血流量更加不足,故心肌显像时病变区表现放射性分布减低更明显,达到早期诊断冠心病的的目的.

26、心肌显像的适应证是什么?

 适应证:A.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B.心肌梗死的评价;C.心肌细胞活力的判断;D.冠状动脉搭桥术或成形术前病例选择和术后疗效评估;E.探测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F.心肌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7、简述心肌细胞活性测定的方法。

1)心肌代谢显像估计心肌活性:A.葡萄糖代谢显像B.心肌脂肪酸代谢显像C.有氧代谢显像2)心肌灌注显像法估计心肌活性:A.硝酸甘油介入99心肌显像B.201再分布/延迟显像C.201再次注射()3)心肌乏氧显像估计心肌活性28、利用心肌灌注显像及运动实验如何判断心肌梗塞、心肌缺血和梗塞伴缺血?

  运动心肌显像  静息心肌显像 临床意义 局部放射性分布缺损/稀疏 缺损/稀疏  心肌梗塞  缺损/稀疏稀疏/缺损区消失或接近消失 心肌缺血  缺损/稀疏 原稀疏/缺损区部分消失 心梗伴缺血29.用于消化道出血显像的显像剂有哪些类型?其应用范围有何不同?主要有99红细胞和99胶体(或植酸钠)两类。前者在血池中停留时间较长,可以用于间歇性消化道出血的诊断,而后者在血中存留时间短暂,仅用于急性持续性消化道出血的显像。30.肝血管瘤在肝静态显像、肝血流显像和肝血池显像的影像特征是什么? 

肝血管瘤在肝实质显像时多为放射性缺损,而肝血池显像常为过度填充,也有极少数患者,病灶区可有早期动脉灌注影像

31.如何选用核医学检查方法来鉴别肝内占位性病变的性质?

肝实质显像肝血池显像 血流灌注显像肝血管瘤 缺损 过度填充 大多数为缺损肝囊肿、肝脓肿 缺损 缺损 缺损肝癌 稀疏或缺损 填充 早期动脉灌注显影

介入放射学:

1.介入放射学概念与分类

概念: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分类

介入放射学可以根据操作方法分类;也可以按照血管系统和非血管系统来分类。

(一)按照方法分类

1 .穿刺 / 引流术 ( )

1 )血管穿刺,如动静脉或门静脉的穿刺。

2 )囊肿、脓肿、血肿、积液的穿刺治疗,如肝囊肿的穿刺治疗。

3 )实质脏器肿瘤的穿刺治疗 ( 消融术 ) ,如肝细胞癌的穿刺治疗。

4 )采取组织学标本,如经皮经肝的穿刺活检。

5 )阻断、破坏神经传导用于止痛,如腹后壁神经丛的固化治疗晚期胰腺癌的腹痛。

2 .灌注 / 栓塞术 ( )

1 )各种原因出血的治疗,如消化道出血。

2 )实质脏器肿瘤的治疗,如肝细胞癌的栓塞治疗。

3 )消除或减少器官功能,如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4 )非特异性炎症,如非特异性结肠炎的治疗。

3 .成型术 ()

1 )恢复管腔脏器的形态,如动脉狭窄;

2 )建立新的通道,如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

3 )消除异常通道,如闭塞气管食道漏。

4 .其他:未包含在以上三项内的内容,如医源性的血管内异物取出术。

(二)按照治疗领域分类

1 .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

1 血管本身的病变,利用成型术及灌注(栓塞)术治疗血管狭窄、血管畸形、动静脉漏及血管破裂出血。

2 利用灌注(栓塞)术对肿瘤性疾病进行治疗,如化疗药物混合碘油加明胶海绵栓塞肝动脉治疗肝细胞癌。

3 利用动脉栓塞术消除器官功能,如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4 利用动脉灌注术治疗非特异性炎症,如非特异性结肠炎。

5 血管造影及其与其他影像设备相结合的侵袭性影像诊断。

2 .非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

1 利用成型术治疗各种原因造成的管腔狭窄,如食道狭窄。

2 利用穿刺(引流)术治疗囊肿、脓肿、血肿、积液和梗阻性黄疸、肾盂积水等。

3 利用穿刺术采取组织、病理学标本。

4 利用穿刺术通过穿刺针注入药物或施加物理、化学因素治疗肿瘤或治疗疼痛

2.介入放射学技术种类

、血管介入放射学  亦称介入性血管造影学(),是指在诊断性血管造影的同时,自导管向血管管腔内注射药物或某些物质或施行某种措施,以达治疗目的。常用血管介入技术有三种。1、血管内灌注药物治疗(1)血管收缩治疗 经导管向有关动脉内滴注加压素,以控制胃肠道出血,例如食道胃静脉曲张出血、胃粘膜弥漫性出血及结肠憩室出血等等。(2)肿瘤化疗 导管留置于供应肿瘤的动脉,滴注化疗药物,使局部用药浓度加大,避免或减轻化疗引起的全身反应。2、经导管血管栓塞法()  经原血管造影的导管或特制的导管,将栓塞物送至靶血管内,一是治疗内出血如外伤性脏器出血、溃疡病、肿瘤或原因未明的脏器出血。另一是用栓塞法治疗肿瘤,因肿瘤循环部分或全部被栓塞物阻断,以达控制肿瘤之生长,或作为手术切除的一种治疗手段;亦可用于非手术脏器切除,例如注射栓塞物质于脾动脉分支内,即部分性脾栓塞,以治疗脾功亢进,同时不影响脾脏的免疫功能。  常用的栓塞物质如自体血凝块、明胶海绵、无水酒精、聚乙烯醇、液体硅酮、不锈钢圈、金属或塑料小球及中药白芨等。3、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60年代开始应用于动脉,使狭窄的血管扩张,70年代研制双腔气囊导管成功后,得到广泛应用,多用于髂、股、腘动脉及肾动脉。肾动脉(或)多用于肾源性高血压,使狭窄肾动脉扩张,从而降低血压。亦可用于冠状动脉,称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使硬化的冠状动扩张,以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使用的导管为带胶囊的双腔导管,将胶囊段置于狭窄血管处,囊内注入含有造影剂的液体,加压至36个大气压,每次持续10—15o。加压可重复34次,多数能使狭窄血管达到扩张的效果。  多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管,其机理是粥样斑块受压,内膜和中层撕裂、伸展,使管腔增宽。其他原因的血管狭窄,如多发性大动脉炎,先天性血管狭窄,有时也可用治疗。、非血管性介入放射学1、经皮穿刺活检()  使用细针(2223号,外径0.60.7)经皮直接穿刺身体各部位病变区,由于针头有特殊装置,便于取出病变的活检标本。也可用细针直接抽吸病变的组织碎块,再作活检。  胸部用以诊断肺脏、纵隔和胸壁病变,对肺内球形病籵及纵隔包块的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准确率可达85%。较常见的并发症为气胸、出血、但用细针的并发症甚少,腹部应用较多,肝、胆、胰、脾、肾及腹后壁包块均可,诊断准备性亦高;骨骼穿刺须用较粗骨穿针,可诊断骨肿瘤。此外还用于穿刺甲状腺肿块,眶内肿块等等。  为保证针刺安全到达待查病变处,须用电视荧屏、、B超、及有关造影检查,以便指引穿刺方向。2、经皮穿刺引流  (1)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或)由于恶性(如胆管癌、胰头癌)或良性(如总胆管结石)病变,引起肝外胆道梗阻,临床出现黄疸。可行胆道内或胆道外胆汁引流,故而缓解梗阻,减轻黄疸,为根治手术提供有利条件。行前需先做经皮肝穿胆管造影(),确定胆管梗阻的部位、程度、范围与性质。有内外引流之分,通过的穿刺针引入引导钢丝,而后拔出穿刺外地,沿引导钢丝送进末段有多个侧孔的导管,导管在梗阻段上方的胆管内,其内口亦在该处,胆汁经导管外口连续引流,是为外引流;若导管通过梗阻区,留置于梗阻远端的胆管内或进入十二指肠,胆汁则沿导管侧孔流入梗阻下方的胆管或十二指肠,是为内引流。  (2)经皮肾穿肾盂造瘘术() 主要用于尿路梗阻引流,也可利用造瘘术的导管将肾盂或输尿管内结石向下推移,送至膀胱排出。造瘘术方法同上,使用细针经皮穿肾,进入肾盂,先做经皮顺行肾盂造影()观察尿路形态、狭窄或梗阻部位及其程度,而后沿穿刺针送进引导钢丝,再将导管插入,留置于肾盂内。

3.介入放射学设备与专用器械

(一)影像监视设备

1 X 线透视是传统的、基本的监视手段。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计算机技术消除骨骼软组织对于注入血管对比剂影像的影响,提高了血管显示的清晰度,是血管系统介入主要和首选的方法。但 X 线透视由于成像层次重叠,密度对比小,需依据对比剂的使用,且对术者和病人的 X 线放射损伤是其不可忽视的缺点。

2.超声超声波诊断仪具有使用方便和实时显像的特点。特别是对于胸、腹腔积液或脓肿,腹部实质性脏器以及胸膜病变,乳腺或其他体表病变的穿刺定位,超声检查仪具备良好的监视能力。但部分脏器无法使用超声检查,适合扫查的目标还会出现相对的“盲区”(如肝脏紧贴膈下的部位等),另一方面,由于探头对于靶器官的位置千变万化,对于操作者的经验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除同样具有 X 线影像的特点外,由于是断层影像能够使病灶显示更加清楚,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透视更加为介入放射学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如颅内出血穿刺抽吸减压治疗、肺内病变的活检等。但是由于机价格远远超过超声,所以在治疗费用上较高,且具有放射损伤,所以不应作为首选的监视方法。

4 .作为特殊的介入放射学监视方法,由于其没有射线损伤,观察范围大,近年来出现的开放型和透视技术,方便了介入放射学的操作,并且可以达到实时监视的程度,从而越来越被临床所认识,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虽然现在由于设备的普及程度、性能和专用无磁性介入放射学器材开发程度所限,尚未在临床得到广泛使用,但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使用器材

1 .穿刺针是最基本的器材。经过穿刺针建立通道,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在完成通道建立的前提下,如何尽量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是穿刺针研究及发展的关键。穿刺针的外径是用 G 表示。

2 .导管是介入放射学的主要器材,根据使用目的可分为造影导管、引流导管、球囊扩张导管等,分别用于造影、引流、扩张狭窄管腔之用。在造影导管中又有出厂时就塑好型的,如 C 型导管;引流管由于使用部位和用途的不同,长短、粗细、形状均不同,如引流管;球囊导管则仅仅是导管直径和球囊直径的差别。

3 .导丝是引入导管,或利用导丝导向性能,将导管选择性插入的重要器材。根据物理特性不同可以分为超滑导丝、超硬导丝、超长的交换导丝,根据用途的不同可以有中空的溶栓导丝等。导丝的直径用英寸表示。常用 0.035 0.038 两种。

4 .导管鞘为了避免导管反复出入组织或管壁对局部造成的损伤,尤其在血管操作时使用的一种器材。它由带反流阀的外鞘和能够通过导丝的中空内芯组成,用硅胶制成的返流阀在防止血液外逸同时,可以反复通过相应口径的导管,而血管壁不会受损伤;内芯较硬,前端成锥状,以保证导管鞘可以顺利沿导丝送入。

5 .支架用于支撑狭窄管腔以达到恢复管腔流通功能之用。广义上可以分为内涵管和金属支架,狭义上,仅指金属支架。内涵管仅用于非血管系统,外径虽然有粗细之分,但是内腔直径远小于金属支架所能达到的内径,由于管腔内沉积物的附着,容易早期出现再狭窄是其缺点;但是可以通过介入放射学技术或内窥镜将其取出后,重新留置则又是内涵管的优点。金属支架根据其扩张的特性可分为自膨胀式和球囊扩张式,其中又有性能略有差异的不同材料和方法制成的支架,如:、 Z 等。金属支架可用于血管系统和非血管系统管腔狭窄或建立新的通道之用。

6 .其他上述 5 种是在介入放射学中基本的器材,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根据介入放射学治疗的要求还有很多特殊器材,如:用于防止下肢静脉血栓脱落造成肺梗塞的下腔静脉滤器,用于取异物或结石的网篮导管,用于肿瘤穿刺治疗用的激光、微波、冷冻等器材,用于治疗血栓的旋切导管等。介入放射学使用的器材种类繁多,随着介入放射学和医疗器械工业的发展,将不断有新的器材被开发,并在临床得到应用和推广。

4.介入放射学常用药物

(一)血管收缩与扩张药物

血管收缩与扩张药物主要用于需要改变血流速度的造影或治疗,使用得当会带来很好的造影及治疗效果。

血管扩张类药物主要用于血管造影时增加被造影血管的血流量,使图像更加清晰。常用药物有罂粟碱、前列腺素两类。常用血管扩张类药物:

1.罂粟碱(帕帕非林):对血管、支气管、胃肠道、胆管等的平滑肌都有松弛作用。常用剂量:肌注或静脉注射,每次306024小时不超过300

2.前列腺素():目前最理想的血管扩张剂。常用剂量:注射剂:2支,另附每支1碳酸氢钠溶液及10生理盐水,用以稀释,静点,每次2

血管收缩药物主要用于减少或降低动脉血流速度或减少正常组织的血流量,常用于小量消化道出血的造影,治疗或肿瘤栓塞。肿瘤血管减少或没有毛细血管前动脉,对血管收缩药物没有或者缺少反应。常用血管收缩药物:

1.肾上腺素():最常使用的血管收缩剂,常用于肾动脉造影,肾上腺动脉造影和肾静脉造影。剂量:0.3次,不宜超过1.

2.加压素( )既作为诊断性药物血管造影,又用于治疗胃肠道出血。剂量:5

(二)止血与抗凝、溶栓药物

止血与抗凝类药物主要用于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放射学治疗。

止血类药物多用于防治各种出血,主要通过导管注入局部,局部毛细血管等大面积造影不明显出血的小血管出血有效,对较大血管出血仅起辅助作用。

常用止血类药物:

1.维生素K3 K3)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患者,常用剂量:肌注,4次,23/日。

2.维生素K1 K1)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患者。剂量:10次,2/日。肌注或静注。

3)氨甲苯酸(止血芳酸)多用于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亢进引起的出血,介入放射学主要用于出血的全身治疗和穿刺等操作造成的并发症出血的治疗。剂量:0.10.3g/次。静注。

4)鱼精蛋白()在体内与肝素结合,使其失去抗凝作用。用于抗凝治疗中肝素过量引起的出血的止血。剂量:抗肝素过量的治疗用量须与所用肝素(最后一次使用量)相当,4050本品可以中和5000u肝素(1次使用量不超过50),由静脉缓慢注入。

5)酚磺乙胺(止血敏)主要用于防治各种手术前后的出血。常用量:1030分钟肌注或静注 0.250.5g

6) 凝血酶()主要用于肝硬化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及穿刺局部的出血。常用量:消化道出血用生理盐水或牛奶溶解本品,使每毫升含50500u溶液口服或灌注。用量500-2000次。16小时使用1次。

抗凝药物主要用于防治深部的动静脉血栓,肺血栓及其它血栓性疾病。在介入放射学中,除去治疗血栓外,还主要用于血管系统的球囊扩张或留置金属支架后的抗凝治疗。机理主要是阻止纤维蛋白的形成。

常用抗凝药物:

1.肝素钠(肝素)肝素在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中应用最广泛,几乎与造影剂相同。剂量:6250u加入生理盐水500,制成肝素盐水,用于导管的冲洗和抗凝。 625012500u加入10生理盐水,直接注入血管内,达到全身肝素化,防止血栓形成。操作时间超过4小时,可追加1次。

2.华法林钠()主要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的形成发展,溶栓治疗后、球囊扩张术后、留置金属支架术后的抗凝治疗。口服、肌注。

3.阿司匹林() 主要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的形成发展。剂量:口服40-100

4.双嘧达莫(潘生丁,)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的形成发展。剂量:口服25100

溶栓药物主要用于动脉血栓的介入放射学治疗及部分静脉血栓的治疗。

常用溶栓药物:

1)链激酶():临床用于多种血栓栓塞疾病,以急性广泛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大块肺栓塞,动静脉栓塞造成阻塞和周围动脉急性血栓栓塞最为有效。常用剂量:介入治疗术后直接动脉灌注 100万小时,利用微汞或手推缓慢注入。

2)尿激酶():与链激酶相比,副作用小,疗效高,是介入放射学治疗血栓的最常用药物。常用剂量:介入治疗术后直接动脉灌注501小时。利用微汞或手推缓慢注入。

(三)抗肿瘤药物

常用的抗肿瘤药物目前胺药物来源一般分为6:即烷化剂、抗代谢药、抗生素、植物药、杂类及其他类型。

1. 烷化剂:烷化剂为细胞周期作特异性药物,对增殖细胞群和作增殖细胞群的肿瘤细胞都有杀伤作用。常用烷化剂抗癌药 :环磷酰胺:主要杀灭G2期细胞,常用于肺癌的灌注治疗。剂量:200-400溶于50生理盐水,经导管注入。

2. 抗代谢药:主要可抑制细胞增殖,导致细胞死亡,达到抗癌目的。

常用抗代谢抗癌药:氟尿嘧啶(5-)主要在肝脏代谢分解,为广谱抗癌药,主要用于治疗消化道癌,常于丝裂霉素,阿霉素等联合应用。常用剂量:0751次,经导管缓慢注入。

3. 抗肿瘤抗生素: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结合而发挥它的细胞毒性作用。

常用抗肿瘤抗生素类药物:

1)丝裂霉素C()抗肿瘤谱较广,作用迅速,但治疗毒性较大。

临床适用于消化道癌,如胃癌、肠癌、肝癌及胰岛素癌等,对肺癌、乳腺癌、宫颈癌及绒毛上皮癌也有效。还可用于恶性淋巴瘤,癌性胸腹腔积液。常用剂量:1020次溶于生理盐水50中,直接导管动脉内缓慢注入。

2)阿霉素()抗瘤谱较广,对S期及M期作用最强,在肝脏代谢,又心脏毒性。临床适用于白血病、恶性淋巴瘤、胃癌、肺癌、膀胱癌、软组织肉瘤、骨肉瘤、胃肠道癌、神经母细胞瘤等。常用剂量:4080次溶于50生理盐水中,直接动脉内灌注。

3) 表阿霉素() 同阿霉素,但心脏毒性较小。

4. 植物类抗肿瘤药:是从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类,他们是有丝分裂的抑制剂,他们对组织的刺激很强,必须保持小心,防止外渗。常用植物类抗肿瘤药:足叶乙苷(16)作用于细胞周期的S期和G2期,临床用于小细胞肺癌,睾丸癌。 常用剂量:100-200次,稀释后动脉缓慢注入。

5. 杂类

常用杂类抗肿瘤药物:

1)顺铂():抗瘤谱广,临床用于卵巢癌、前列腺癌及睾丸癌等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有较高的疗效,与其他抗癌药物(长春新碱、、5-等)联合作用。常用剂量:40-80次,溶于生理盐水50中直接动脉内缓慢注入。

2) 卡铂():对小细胞肺癌、卵巢癌、睾丸肿瘤、头颈部磷癌等恶性淋巴瘤有较高的疗效。常用剂量:同顺铂,但肾毒性较小。

6.激素类 激素是一类对机体功能起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常用激素类药物:

1).性激素:雌、雄激素及孕激素。雌激素对前列腺癌及绝经后转移性乳腺癌有效。雄激素对乳腺癌有效,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癌及肾癌有效。

2).肾上腺皮质激素:为细胞周期作用特异性药物,作用于S及G2期,并对G1边界有延缓作用。

5 介入手术前患者状态评估

1肝、肾、心功能检查2凝血功能检查3血常规检查,失血性贫血者予以纠正

4心理准备5碘过敏实验6纠正电解质紊乱

6 介入手术术中患者处理

1随时观察生命体征2注意栓塞顺序3观察患者呼吸和心跳,防止出现麻醉意外

4保持呼吸道畅通5有血栓形成时,先行充分有效的溶栓后,在行穿刺、扩张。

7 介入手术后患者护理

1卧床休息2. 抗感染3.   抗凝治疗4对症、支持治疗5术后随访

8 对比剂不良反应的急救处理

1对比剂过敏轻中度反应:减慢注射速度或停止给药,嘱其大量饮水,以加速排泄。必要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30.5,或肌注异丙嗪25苯海拉明20

2对比剂过敏重度度反应:立即停止给药,平卧,皮下注射肾上腺0.51。给氧,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补液维持血压。清洁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呼救临床医生参与处理。

9 介入放射学禁忌症与并发症

禁忌症:1严重的心、肺、肾功能不全2凝血机制异常

并发症:1脏器损伤2感染3出血4误栓

10 穿刺术和超选择性插管术

穿刺术:以带针芯的穿刺针直接经皮穿刺管,当针尖穿透血管前后壁,缓慢退针进入血管腔,有血液从针尾喷出时,立即退出针芯,然后插入导丝、导管。

超选择性插管术:在介入手术中

11 经导管血管灌注术适应症、禁忌症与并发症

适应症:1.异常血流动力学的纠正或恢复

1 )动静脉畸形( 2 )动静脉瘘( 3 )静脉曲张( 4 )填塞异常血管腔

2.止血 3 血流重分布 4 肿瘤的治疗 5.内科性器官切除

禁忌症:1难以恢复的肝、肾衰竭和恶病质患者

2导管未能深入靶动脉,在栓塞过程中随时有可能退出者

3导管端部前方有重要的非靶血管不能避开,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者。

并发症:

1 过度栓塞引起的并发症。其后果是造成大范围组织坏死,引起相应的肝功能衰竭,胃肠、胆管穿孔,胆汁湖,皮肤坏死,脾液化等。

2 误栓:是指非靶血管或器官的意外栓塞。

3 感染:可发生于所用器材和栓塞剂污染及手术场所消毒不严的情况下,栓塞后大量组织坏死时亦可为感染埋下伏笔。

16常用栓塞剂

一生物栓塞物质1 血凝块2 冻干硬脑膜

二海绵类 1 明胶海绵 2聚乙烯醇

三簧圈类 1 不锈钢圈 2/球栓 3微型铂金丝圈 4可动性导丝

四可脱落球囊 1球囊术 2 球囊术

五组织坏死剂 1 无水乙醇 2 鱼肝油酸钠

六粘胶类 1 氰基丙烯酸异丁酯 2 乙基阻塞胶 3蓝色组织胶4

七微粒、微球、微囊类 1 微球2 氧化纤维 3 微纤维胶原 4聚丙烯腈

5 真丝微粒与线段 6葡聚糖凝胶 7 丝裂霉素葡聚糖 8顺铂-乙基纤维

八碘油九中药 1白芨2鸦胆子油微囊

十物理因素 1 电凝法 2 热造影剂

17 栓塞反应与并发症

反应:疼痛发热消化道反应

并发症:一过度栓塞引起的并发症后果常常造成大面积组织坏死

二误栓 1 反流性误栓栓塞剂由靶动脉反流出来,而栓塞其他动脉2顺流性误栓

三感染

18 消化道出血的动脉造影诊断及治疗

消化道出血的最可靠征象造影剂溢出于血管外。一般出血量超过每分钟0.5时,可见到造影剂外渗形成血窦、血池。除此之外,有时可见引起出血的原发病征象,此为间接征象。由于病种不同,造影的间接征象也有所不同。如原发病为肿瘤,可在肿瘤部位见到粗细不等、紊乱和结节状肿瘤血管。

治疗:介入治疗的原理出血动脉内灌注血管收缩剂,使血管收缩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为外科手术做准备或是将出血动脉的远侧分支及近侧供血动脉同时栓塞,即不仅使近侧供血中止,而且将侧枝供血也予以阻断,所以可达到立即和永久止血的目的。只要栓塞剂选用合适,保留器官毛细血管和吻合支,栓塞后就不会出现气管坏死等并发症

19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一球囊血管成形术

 适应证及禁忌证

根据血管造影所见、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资料来确定该病变能否进行血管成形术

适应证

动脉粥样硬化及大动脉炎所致的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血管狭窄或闭塞

血搭桥术后所致的吻合口狭窄或移植血管闭塞

血管肌纤维发育不良所致的局限性狭窄

肾动脉血狭窄引起的肾性高血压或肾移植后肾动脉狭窄

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膜性或节段性不全梗阻闭塞及肝静脉狭窄、闭塞

血管移植术前病变血管扩张的辅助措施;缺血造成截肢,术前挽救肢体或减低截肢水平。

禁忌证

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凝血机制异常

病变部位有动脉瘤形成

大动脉炎活动期

长段血管完全性闭塞,伴流出道不通畅

二血管支架

 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1术后并发症或不成功者。2.狭窄段病变动脉累及主动脉壁或动脉粥样硬化明显者。3颈部及颅内动脉具有血流动力学上的狭窄。4腔静脉或较大分支静脉狭窄或闭塞(布加综合征、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5.重建血管通道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6.动脉瘤或动脉夹层(支架移植物)。7.粥样斑块溃疡(金属支架)8.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弹簧圈前,搭桥血管再狭窄

禁忌证:严重心功能不全、大动脉活动期、严重末梢血流障碍、生长发育未成熟者禁用。

24 椎间盘介入技术一 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术

一)概述

椎间盘由纤维环和髓核组成,髓核为半液体胶状物,病理上椎间盘突出为髓核突破纤维环,未突破后纵韧带。

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术基本原理为机械性切割减压。(髓核组织取出和纤维环开窗)

二)器械

穿刺定位引导器械:穿刺定位针、扩张异管

切除器械:手动式、往复式、螺旋式

动力装置及负压抽吸装置

三)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1)      体位:侧卧位,患侧在上

2)      选择穿刺点:根据影像学资料体表定位,L51间隙可选择髂骨钻孔.

3)      穿刺:消毒、铺巾、局麻,穿刺针经后侧方穿刺于间隙中央,扩张并插入套管至纤维环外缘,环据针切开纤维环即开窗。将套管插入间盘内。

4)      切割、抽吸 500生理盐水+24-48u庆大霉素

四)临床应用

1、适应证:

     临床症状重,保守治疗68周无效者

     影像确诊与椎间盘突出(无椎管狭窄、韧带肥厚、隐窝狭窄等

     突出椎间盘未游离者,病史不超过5年,年龄小于50

2、禁忌证:

     椎间隙明显狭窄(膨出或钙化)

     椎管狭窄(骨质增生、韧带肥厚、钙化)③     纤维环破裂,髓核游离于椎管内

     既往有外科手术史或溶解术者⑤     椎体滑脱者⑥     心、肺、肾功能不全者

3、术前准备

常规准备:明确诊断;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术前谈话与同意书;冲洗液(500生理盐水+24-48u庆大霉素)

器械准备:穿刺定位导引器械、椎间盘切除装置、髓核切除器械等

药品:麻醉剂、止痛剂、镇痛剂

4、术后处理

卧床休息2-4

抗感染3-5

地塞米松及脱水药2天,促进神经根水肿吸收。

口服布洛芬(具有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椎生素C、维生素B6 B12(减缓夜间肌肉的痉挛、手的麻痹等各种手足神经炎的病症)

5、并发症:

神经损伤

腰肌血肿

椎间盘感染

临床表现:一般于术后420天出现,剧烈腰痛,发热、血象升高,下肢运动或感觉异常;

影像表现:骨质增生和骨质破坏(一个月左右出现)

感染因素:器械消毒不彻底或移动、使用过程中有污染;穿刺方法不正确,经损伤肠道后进入椎间盘

处理方法:卧床休息;足量广谱抗生素;原部位穿刺高浓度抗生素椎间盘内冲洗;手术方法病灶清除术

二 经皮穿刺椎间盘溶解术

1、概述

原理:利用胶原酶选择性溶解髓核和纤维环,而不损伤神经、血管及其它组织,使其降解为氨基酸并被血浆中和吸收

溶解剂:木瓜凝乳蛋白酶(以前)、胶原酶(现在)

2、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胶原酶: 300-600u胶原酶+2生理盐水在(纤维环膨出或纤维环未破裂),1200u胶原酶+5生理盐水(纤维环破裂、后纵韧带破裂)

操作:

1)      体位:侧卧位,双腿曲屈

2)      选择穿刺点:根据影像学资料体表定位

3)      穿刺:消毒、铺巾、局麻,穿刺针经后侧方穿刺于间隙,盘内型针尖位于椎间隙中心略偏后;盘外者针尖达椎间孔部位后注入少量造影剂确定针尖位于硬膜外腔,

4)      注入胶原酶5)      拔针、止血,包扎

3、适应证:同上

4、禁忌证:胶原酶过敏者;椎管狭窄(骨质增生、韧带肥厚、钙化);孕妇、14岁以下儿童及患有代谢性疾病;椎间盘感染;椎间盘脱出呈游离型或钙化骨化。

术后处理与并发症:

并发症:

半数患者腰痛加剧(炎性刺激反应),可给予消炎镇痛,1-2周缓解消失;过敏反应。

25 影像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经皮介入活检术是指通过介入的方法,在影像学设备监视下,经皮穿刺器官或组织取得细胞学或组织学标本,达到细胞或病理学诊断。经皮介入活检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诊断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全身各部位。

导向设备:电透、、、(应根据病灶的所在位置、范围、大小,适当地选择导向设备)

活检方法

1. 影像设备导向下选定穿刺点和途径

2. 常规消毒铺巾

3. 穿刺点局部麻醉(1%利多卡因)

4. 在皮肤上刺小针眼或作皮肤小切口

5. 在影像监视下进行定位于穿刺

6. 确定针头位置并采用抽吸法或切割法取材

7. 改变方向定位进行取材(边缘部分较好)

26 经皮穿刺消融术实体肿瘤介入治疗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经皮穿刺肿瘤内酒精注射消融与栓塞化疗相结合,对于实质性肿瘤的治疗尤其合适。也可适合于止痛治疗,如神经阻滞术等

导向手段:(简单、方便、灵活、费用低)(定位准确、显示清楚、费用较高)

器材与药:常用的介入器材包括治疗针,常用21-22G的针。常用的药物即无水乙醇或醋酸

操作方法

1. 影像导向下确定穿刺点与穿刺路径2. 局部皮肤消毒铺巾与麻醉

3. 沿预定的穿刺路径将穿刺针推进至肿瘤内

4. 核准位置后拔除针芯、回抽无血后注入无水乙醇,同进观察药物弥散情况

5. 自穿刺点边退边注至病灶近侧,改变穿刺路径后重复注射(多点穿刺或分点注射)

6. 注射速度要慢同时要充分弥散7. 术毕拔管压迫包扎

出现下列情况要停止注射:1.出现剧烈疼痛、暂停注射后不缓解。2.注入的无水乙醇迅速向周围血管或正常组织渗漏。3.患者出现晕厥或烦躁不安

无水乙醇的用量:小于3,一般每次注入2-8;大于5的肿瘤,每次注射10-30,但最多不超过50

副反应与并发症:1.胸膜或腹膜刺激性疼痛。2.吸收热。3.醉洒现象

临床价值:1.取得细胞学与组织学资料进行定性诊断。2.选择与制定治疗方案3.随访与预测预后

27 经皮穿刺引流术一、概述

穿刺引流术的全称为经皮穿刺引流术(),即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和引流导管等器材,对人体管道、体腔或器官组织内的病理性积液、血肿、脓肿或胆汁、胰液、尿液等体液淤积进行穿刺抽吸、引流,达到减压和治疗的目的。经皮穿刺引流术常用于全身各部位的脓肿、囊肿、浆膜腔积液、胆管或泌尿道梗阻、颅内血肿的穿刺引流。在对抽出液进行细胞学、细菌学和生化检测,作出鉴别诊断和指导用药的同时,还可以经引流导管进行局部抗炎、引流等治疗,达到减压、消炎等作用。

二、器材与药物

(一)穿刺针

常用 17~ 23G 的各型穿刺针与套管针。 20~ 23G 的穿刺针主要用于穿刺管腔,如胆管或肾盂等,进入管腔后引入 0.018 英寸细导丝,然后逐渐扩大穿刺道,最后放入引流管。细针因其创伤轻微,对细小管腔与重要器官在一次穿入有困难时,可以反复穿刺。粗针反复穿刺,尤其对肝、肾等能随呼吸移动的脏器,可能造成严重切割伤。对于病灶较大,定位容易而浅表的病灶如脓胸、巨大肾囊肿、尿潴留的巨大膀胱等则可用粗针(图 10-1 )一次性穿入到位,然后直接引入导管或通过 0.035 -0.038 英寸导丝引入引流管。

10-1

10-1 引流穿刺针

a .穿刺针; b .猪尾状引流管; c .套合后状态

(二)导丝

所用导丝主要采用血管造影用的普通导丝和超滑导丝两种,导丝头端均为软头,其形态有 J 型或直型,直径 0.018~ 0.045 英寸,可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非血管介入专用的有导丝,为一段不锈钢丝,一端有软的钢丝圈。

(三)扩张器

扩张器前端较细,后端渐粗。可对从皮肤穿刺点到病变区的软组织通道进行预扩张,使引流管容易进入引流区域。临床选用的扩张器多为 7~ 14F ,其质地较硬韧,也可以用相应直径的导管鞘芯代替,通过导丝为支撑作轴心扩张。当扩张器不能顺利通过穿刺通道时,也可以用球囊导管扩张通道,达到预扩张的目的。

(四)引流导管

引流导管粗细的选择应根据引流液粘稠度不同来决定。稀薄的引流液(如囊液、尿液等)可用较细的引流管,稠厚的脓液或血肿血凝块宜用较粗的引流管。常用 7~ 14F 引流管,其进入引流区的一段应有多个侧孔。为防止游走滑脱,常将头端制成猪尾状卷曲、蘑菇状膨大或单弯状。有的脓腔因其脓液稠厚、腔大,为了便于冲洗引流,引流管内有二个腔,一个腔注入冲洗液,一个腔引流脓液。

(五)固定器械

为了固定引流导管,常用丝线将导管与皮肤缝合固定,在短期内非常有效,但会因缝线切割皮肤或针眼感染而失去固定作用。用涂上安息香酸酊的胶布粘贴引流导管于皮肤,只要保持干燥也能长期有效,而由于分泌液或引流液渗漏等原因使之粘性降低则也会失去固定作用。自从固定盘问世后,各厂家已设计出大小、形态各异的固定盘,这是解决长期固定引流管的较好器械之一。它的缺点为盘下可能有分泌物潴留,不容易清洗,须定期更换。(图 10-2

10-2

10-2 固定盘

a .扣带; b .固定盘下面观; c .固定盘用扣带扣紧

(六)药物

除造影用对比剂外,术前用药与外科手术相同,如鲁米钠与阿托品;术中应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皮肤消毒液与器械消毒液用碘伏与戊二醛;囊腔内用无水酒精或二氧化碳固化囊壁;脓腔内用溶解纤维组织与杀菌、抗菌药物,如纤维蛋白酶与各种抗生素,此外,还应备有各种急救药物。

三、方法

(一)术前准备

1 .设备及器材准备经皮穿刺引流术须有超声、电视透视、、或等影像导向设备。多数引流术只需其中一台设备,有时则需联合运用(如超声与或透视)。根据疾病情况选择穿刺针具与引流管。

2 .患者准备术前检测血、尿、粪常规、出凝血时间、必要时查凝血酶原时间、肝肾心功能、青霉素及碘过敏试验;与患者及家属谈话说明治疗过程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取得配合并签字。术前禁食 2~4 小时,术前 30 分钟肌注解痉镇静药。由医师仔细分析临床超声或等影像学资料,确定最佳引流途径。

3 .穿刺及引流通道设计选择穿刺途径应尽量避开占位性病变、正常的生理管道(如血管、胆管等)和邻近脏器,必要时口服对比剂后再作确认病变与胃肠道的位置关系。由于胃肠道常随体位而改变,故在穿刺时应作即时影像学导向,定好进针方向和深度。先在皮肤做好穿刺点标记,消毒铺巾,穿刺点局麻。用 21~ 23G细针穿刺,令患者在浅吸气后屏气,穿刺到位后平静浅呼吸。退出针芯,经针鞘试注 3 稀释对比剂,以进一步明确引流区的大小、形态、部位以及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有无其它窦道等,再用18G针按上述部位与方向穿刺插管。在穿刺脓肿时,为防止脓液经穿刺口向体内扩散,选择的引流管道中应包含1以上的脓肿壁与脏器表面之间的正常组织,还应使引流途径最短,两者兼顾。

(二)操作方法

1 .两步法

确定最佳引流途径后,在皮肤穿刺点局麻,局麻皮丘直径以 5~ 10 为宜,然后作皮下麻醉。局麻深度达病变脏器的包膜。作皮肤小切口 2~ 4 ,如引流管较粗,切口长度也相应增加,以略小于引流管外径为宜,切口方向与皮纹平行。穿刺针经切口向预定的引流中心穿刺。如随呼吸移动的穿刺通道,在进针时必须令患者浅吸气后屏气,以免穿刺针切割组织。进针达预定深度时,拔出针芯,经套针抽吸,如有引流液抽出,取少许作细胞培养或生化检测。如无引流液抽出,将针退出,调整穿刺方向再进针。穿刺进入引流区后,经穿刺针或外套管引入导丝,退出套管针,在导丝引导下引入扩张管,逐渐扩张穿刺道,最后置入引流管,退出导丝(图 10-3 ),经引流管冲洗脓腔,吸尽脓液,造影证实引流管的侧孔段全部在引流区,在体表缝扎或用固定盘固定引流管,接上引流袋。

10-3

10-3 两步法引流管置入术

a .穿刺进入腔隙; b .拔出针芯; c .经外套管送入导丝; d .拔出外套管经导丝送入引流管; e .拔出导丝留置引流管

留置引流管时,侧孔段应尽量置于引流区的最低处,冲洗引流管需慎重,应避免加压冲洗。引流期间,嘱病人避免牵拉引流管,以防脱出。如缝线失去固定作用,应重新设法固定导管(如改用固定盘)。

2 .一步法使用套管针在影像学导向下一次性完成穿刺和引流操作称为一步法。

先作皮肤穿刺点局麻后再作一小切口。在透视或超声引导下,套管针直接向引流区中央穿刺,预计到位后,退出内针芯,见腔内容物流出后,将外套引流管推送至管腔内,在影像导向下略作导管侧孔段的位置调整,经引流管注射稀释对比剂作引流区造影留片,略抽吸后固定引流管,连接引流袋。

由于套管针的针芯、套针与引流管在首次穿刺时同时进入引流区,故针道较细针穿刺道粗,不宜反复穿刺,因此在术前设计引流路径时必须十分准确。穿刺进针过程中,也同样令患者浅吸气后屏气。

四、临床应用

(一)正常人体管道阻塞,引起阻塞段以上液体过量积聚,不能完成生理过程,或引起的病理改变,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泌尿道梗阻。

(二)体腔内由于炎症、外伤或其他原因引起腔内脏器受压,功能受损,或毒性物质不能排出而大量吸收有害于机体时,如气胸、脓胸,心包积液、积脓、积血、腹腔或盆腔等脓肿。

(三)实质脏器内的积液或积脓,如肝、脾、胰、肾等处的脓肿或巨大囊肿引起症状者。

28 非血管管腔扩张术一 概述

非血管管腔主要指体内的消化道、气道、胆管、尿路及输尿管等软组织的中空管腔。当这些管腔发生狭窄或阻塞时,可通过球囊成形术及内支架置入术来重建管腔

 器材

一 双腔球囊:导管外径(7F-14F)球囊直径(20-30mm)球囊长(3-10cm)球囊内压最高耐受值(6-8个大气压)导管长度(70-100cm)

二 支架

食道支架:Z形支架(带刺支架、喇叭状支架)、网状支架( 支架、 支架)其它支架(覆膜支架 瓣膜支架 回收支架)

前列腺支架:双螺旋支架 双蕈状支架 永久性支架

第二节 应用范围

气道:先天性或后天性气管支气管狭窄、气管软化等

消化道:先天性或后天性食道狭窄、贲门失弛缓症

胆管:良性或恶性胆道狭窄

泌尿道:输尿管良性狭窄

输卵管:输卵管阻塞再通术

29 肾动脉狭窄血管腔内治疗

概述

在局麻下经股动脉或腋动脉穿刺插管,将肾动脉狭窄病变处进行球囊扩张或支架成形,以达到治疗肾血管高血压的一种介入放射学治疗方法

肾动脉狭窄病因:1.大动脉炎。2.动脉粥样硬化。3.纤维肌增生。4.先天性肾动脉发育不良。5.其它:神经纤维瘤病、腹膜后纤维化。

适应证:1.单侧肾动脉狭窄(短段、单发、无钙化)。2.狭窄大于70%3.患侧肾功能降低、但肾萎缩不明显。4.健侧肾内小动脉未出现弥漫性硬化。5.大动脉炎静止期

禁忌证:1.肾动脉狭窄小于70%2.未出现相应的症状与体征。3.肾功能丧失,肾严重萎缩。4.肾动脉闭塞。5.大动脉辞活动期。

支架适应证:1失败。2中发生血管痉挛或内膜剥离等并发症。3后再狭窄。4.肾动脉闭塞再通后。

支架禁忌证:1.肾动脉狭窄小于70%2.未出现相应的症状与体征。3.肾功能丧失,肾严重萎缩。4.年龄较小的患者。5.大动脉辞活动期。

介入治疗技术

球囊血管成形术

1、穿刺股动脉腋动脉或肱动脉

2、插管造影导管插入并造影交换导丝并插入球囊导管

3、球囊扩张球囊大小:46mm,先小后大压力:10ml注射器或46个大气压持续时间:3060秒间歇时间:34分钟

4、跨狭窄段压力差测定

5、复查血管造影

6、球囊扩张成功标记:1.球囊凹陷变平或消失。2.造影复查狭窄解除或残存狭窄小于30%3.跨狭窄压差小于204.肾动脉无明显剥离

7、术后处理1.抗凝经导管可静脉给肝素5000单位静脉滴注低右一周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36月。2.测量血压。3.复查肾素、肾图、造影

支架置入术

1.抗凝静脉给肝素10000单位、持续24小时静脉滴注低右一周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36

2.支架定位

疗效评价指标血压肾素测定肾功能血清肌酐下降肌酐清除率增加肾动脉狭窄段恢复情况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血压恢复到140/90以下,不再需要降压药

显效:仅用少量降压药,血压榀维持在正常水平

好转:血压有所下降,服药量减少,但血压未降至正常水平

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30 血管内支架.移植物治疗胸主动脉疾病

血管支架

血管内支架机理血管内支架是指在管腔球囊扩张成形的基础上,在病变段置入内支架以达到支撑狭窄闭塞段血管,减少血管弹性回缩及再塑形,保持管腔血流通畅的目的。部分内支架还具有预防再狭窄的作用。

血管内支架再狭窄机理与防治

机理血管壁的修复反应,血管壁弹性架缩与重塑形、内膜与中膜增生、血栓机化;血管壁对置入支架的反应,支架内膜化与支架的嵌入引起的内皮细胞和纤维增生。

防治

1、抗血栓形成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生长因子抑制剂

2、抗增滑肌增生的基因治疗反义核酸技术

3、抑制结缔组织增生的放射治疗放射性支架等

39.泌尿道梗阻

病因:结石、炎症、创伤、结核、肿瘤

临床资料:病史,症状与体症,试验室检查(肾功能、尿毒症等并发症)

影像学资料:梗阻时间与功能恢复(1周完全恢复、1270%3430% 4周以上完全丧失)

介入治疗方法:1)经皮肾盂造瘘术 2)取石术 3)扩张成形术 4)支架置入术

一)经皮肾盂造瘘术

适用证

介入诊断:梗阻部位与原因;鉴别梗阻性与非梗阻性尿路扩张;肾盂输尿管刷片活检

介入治疗:解除肾盂积水与输尿管扩张;上段尿路分流;扩张狭窄输尿管;引流后作其它介入治疗

禁忌证:出血性或凝血障碍性疾病;严重高血压;活动性肾结核

穿刺路径:肾脊角区超声导向穿刺作肾盂造影;腑后线肋缘下透视导向选择最佳穿刺方向与穿刺点

穿刺术:法法

操用方法

1、穿刺点局部麻醉并作皮肤小切口2、影像导向细针穿刺并引入细导丝

3、退出细针引入套管针4、退出套管针与细导丝,引粗导丝

5、退出套管鞘,引入扩张管6、引入引流管7、确定引流管位置正确后退出导丝、固定引流管

术后处理

1)术后可有少量出血,定期作冲洗,以免血块堵塞

2)如肾盂积脓或肾脏感染可用11000新雷索溶液定期冲洗(34/日)

3)应记录尿量,定期测定肾功能与电解质

并发症:尿瘘、疼痛、出血、感染与毒血症、导管阻塞、肾周围脓肿、尿囊肿

肾囊性病变

病因:发育性、后天性、遗传性

常见类型单纯性肾囊肿多发性肾囊肿多囊肾

适应证:1)压迫肾动脉引起高血压、疼痛。2)压迫尿路引起肾积水。3)肾皮质萎缩。4)肾静脉血栓形成而致蛋白尿。5)囊肿并感染

操作方法

1) 超声导向确定穿刺点与穿刺路径

2) 局部消毒铺巾并局部麻醉

3) 患者吸气后屏气用2022G套管针穿刺

4) 抽吸少量囊液后造影证实并观察有无外漏及与尿路相通

5) 抽取适量囊液并注入抽出囊液量相当的50%无水洒精

6) 改变体位(5分钟1次)

7) 15分钟后抽出酒精,拔针局部加压包扎

注意事项

1) 无菌操作原则

2) 穿刺时患者应屏气

3) 穿刺囊腔针尖尽可能位于囊腔低位处

4) 多囊肾或多发性肾囊肿应选择最大囊腔

5) 良性囊液为黄色清澈透明,恶性或感染时囊液混浊或为血性,应作离心沉淀并送入病检.

B超或的引导下,进行穿刺,先将囊肿里面的囊液抽干净,然后往囊腔里注射一定量的无水酒精,再将无水酒精抽出来就可以了。注射无水酒精目的是破坏掉囊肿囊壁细胞,否则即使已经抽净囊肿里面的囊液,过一段时间囊肿又会复发。经过反复几次注射无水酒精再抽出来就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肾囊肿的介入治疗,囊肿的诊断比较容易,B超或均能明确诊断。原则上讲,囊肿<5 又没有任何症状,不需要做任何治疗。可定期复查B超,观察囊肿大小的变化即可。若囊肿较大,超过5 且有不适,那么可以可虑治疗。目前介入治疗最为有效,我们在B超或的引导下,进行穿刺,先将囊肿里面的囊液抽干净,然后往囊腔里注射一定量的无水酒精,稍等片刻再将无水酒精抽出来就可以了。注射无水酒精目的是破坏掉囊肿囊壁细胞,否则即使已经抽光了囊肿里面的囊液,过一段时间囊肿又会长起来。经过反复几次注射无水酒精再抽出来就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子宫肌瘤栓塞术

(1)可以直接切断子宫肌瘤的血液供应,瘤体缺血坏死,逐渐萎缩变小,并改善由于肌瘤占位所引起的压迫症状。子宫动脉栓塞后,子宫血供显着下降,子宫内膜生长受到抑制月经量减少,经期恢复正常。贫血逐渐得到改善和恢复(2)子宫肌瘤具有性激素依赖性,雌激素能促进肌瘤生长。切断肌瘤供血能阻雌激素经血流进入肌瘤内,瘤体雌激素水平显着下降,局部形成一个类似绝经期的激素内环境,肌瘤进一步萎缩。子宫肌瘤

适应症

育龄期女性绝经期之前

诊断明确症状明显

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术后复发者

拒绝手术要求保留子宫及生育能力者

肌瘤>4 无症状但心理负担重要求手术者

合并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禁忌症

一般造影禁忌症

妇科急慢性炎症未能得到控制

带蒂的浆膜下肌瘤

子宫肌瘤生长迅速疑有恶变者

方法

两侧髂总动脉髂内动脉子宫动脉造影

选择栓塞物质

释放栓塞物质

造影复查

术后合并症

栓塞后综合症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

肌瘤坏死脱落致腹痛子宫出血

闭经多发生于45-50

感染

其他阴道排液间断性 2月左右消失

疗效主要在于肌瘤的缩小异常子宫出血压迫症状的改善

产科出血的介入治疗如果已明确出血的确切部位,行健侧动脉入路,否则选择易于穿刺侧股动脉入路,行法穿刺将导管(导管5F即可)放置于髂内、外动脉或腹主动脉下段内(腰4椎体水平)造影,原则上要两侧髂内、外动脉造影或进一步小分支血管造影如超选择性子宫动脉造影等,以明确出血部位、范围、程度和供血动脉。然后尽可能将导管超选入该供血分支动脉内,在透视“冒烟”或造影证实选择无误后在透视跟踪下采用低压流控技术缓慢注入明胶海绵颗粒(大小约2.0×2.0×2.0)与造影剂的混合物若干毫升进行栓塞,直到其内栓塞剂停滞为止。同侧选择性或超选择性造影栓塞采用血管内导管成袢技术完成。栓塞完毕再进行造影了解出血是否停止,如若仍有出血则需要再行栓塞直到出血确已停止。必要时可短期内留置导管鞘,以备再次栓塞时方便。

43、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动脉内溶栓治疗

一、适应证

急性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

血管内治疗过程中意外形成血栓栓塞。

二、禁忌证

有活动出血者。

血液病患者。

严重心肺功能、肝肾不全或其它严重代谢性疾病者。

三、术前准备

血常规、血型及凝血功能检查。

或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

术前谈话,交代疾病的可能预后及治疗可能出现的情况,并签协议书。

四、必备设备及器械

具备麻醉及抢救设施、药品的导管室。

动脉造影机。

s穿刺器械,包括局部麻醉剂,动脉穿刺针及动脉鞘。

动脉造影器械,包括造影管,导引导丝。

指引导管,包括交换导丝及指引导管。

微导管及导丝,包括漂浮导管或/和导引导管。

其它附件,包括注射器,Y型接头,连接管,三通接头等。

手术包,包内至少应包括敷料,消毒钳,止血钳,手术刀及刀柄,小药杯,弯盘,不锈钢盘等。

溶栓药物,如尿激酶、等。

五、血管内治疗基本步骤

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局部麻醉、镇静或全身麻醉。

局部消毒铺巾。

腹动脉s穿刺(或颈动脉穿刺),导入动脉鞘,用空针抽出动脉血证实动脉鞘位于动脉内,动脉灌注系统持续向动脉鞘内滴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

由动脉鞘或静脉通路给予肝素进行系统抗凝(约60单位/公斤体重/小时)。给药后每一小时检查一次,控制为正常的2-2.5倍,病人发生出血情况时,立即停止肝素,并用同等剂量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一只2的肝素为100,12500国际单位)。

行动脉造影(局部或全脑),了解血管形态、梗塞部位、血管间吻合、毛细血管的染色、静脉及静脉窦的显影及显影时间等各种情况。

将指引导管送入患侧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内。

通过指引导管向病变部位送入微导管,在操作微导管时保证指引导管及微导管内保持持续滴注。

微导管到位后根据情况选择溶栓药物及剂量,并实施溶栓治疗。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凝血状态。

六、并发症

继发颅内出血:一旦出现应停止溶栓药物的使用,改保守治疗,必要时手术清除血肿。

再灌注损伤:严格掌握适应证,尽量避免。处理原则为降低颅内压。

七、术后处理

术后继续肝素化,并严密监测凝血状态。

内科治疗血栓栓塞或血栓形成的原发疾病。

穿刺局部加压处理,并严密监视病人的状态。

对症处理头痛等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

44 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答:适应证:动静脉畸形血管造影可以显示一支或数支增粗的供血动脉,一团走形紊乱、官腔粗细不均的畸形血管,以及异常的、扩张的引流静脉。有点动静脉畸形尚可显示伴发的动、静脉瘤。动静脉畸形循环时间缩短,引流静脉往往提早显影。由于盗血现象,向周围正常组织供血的动脉变细。

方法: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均要求超选择性插管至供血动脉。常用医用胶,入、、微球、无水乙醇、鱼肝油酸钠等末梢长期性栓塞剂。存在直径较大的动静脉瘘时,可采用钢圈等大型栓塞剂。栓塞前,需行供血动脉超选择性造影,了解供血动脉是否同时供应周围正常组织;计算动静脉循环时间,作为调节栓塞剂浓度的参数;行区域性功能实验,以明确供血动脉不向有功能的脑组织供血。动静脉畸形的栓塞原则是闭塞畸形血管团。单纯栓塞供血动脉,术后侧枝血供形成,不能达到治疗目的。畸形血管团未完全栓塞时,尽量避免栓塞主要的引流静脉,否则血流受阻,供血不断,很容易发生畸形血管团破裂出血。

疗效:在较小和较单纯的病变可起到根治的目的,而在病变范围较大,血供较复杂的病变,常作为术前的辅助治疗,对于更大更复杂的病变,则作为姑息性疗法而起作用。

45 颅内动脉瘤治疗

答:栓塞治疗适合于绝大多数的颅内动脉瘤。感染性、肿瘤性动脉瘤禁忌栓塞;很小的动脉瘤、腔小而颈宽的动脉瘤、或瘤颈太窄以至微导管难以进入者首选手术治疗。

治疗原则:栓塞治疗的原则是闭塞瘤体,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当动脉瘤瘤颈与瘤腔的比例>1,健侧代偿循环良好时,也可以闭塞载瘤动脉,使瘤腔内血栓形成而闭塞。

方法:①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观察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数量,尤其要明确动脉瘤颈的大小、形状以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了解健侧颈内动脉代偿情况。②栓塞剂的选择经历了一个从可脱性球囊至可脱性弹簧圈的过程。后者更易成形,对动脉瘤影响小,并发症和死亡率低,而且小于5的动脉瘤也可以栓塞。③闭塞动脉瘤腔。栓塞时,先将微导管送至瘤腔,并经造影证实后,选择直径大于瘤颈、等于瘤腔的安装在推进器上。当弹簧圈在瘤腔内缠绕满意后,解脱弹簧圈。④造影复查,观察瘤体是否闭塞彻底及载瘤动脉的通畅性。

46 经导管支气管动脉栓塞

答:确认无明显禁忌症,60例均采用“”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置管,用5.、或C型导管,右侧支气管一般用. 、,左侧用C型导管,导管进入支气管动脉前灌注地塞米松10恩丹西酮8(或灭吐灵30).进入靶动脉后,用300优维显或欧乃派克造影摄片,并仔细观察其肿瘤血供情况,有无其它供血动脉,必要时应行肋间动脉和胸廓其它动脉造影,如果是多根血管供血,应逐一进行灌注。

47 胸腔脓肿的介入治疗

答:由医师仔细分析临床超声或等影像学资料,确定最佳引流途径。

一步法使用套管针在影像学导向下一次性完成穿刺和引流操作称为一步法。先作皮肤穿刺点局麻后再作一小切口。在透视或超声引导下,套管针直接向引流区中央穿刺,预计到位后,退出内针芯,见腔内容物流出后,将外套引流管推送至管腔内,在影像导向下略作导管侧孔段的位置调整,经引流管注射稀释对比剂作引流区造影留片,略抽吸后固定引流管,连接引流袋。由于套管针的针芯、套针与引流管在首次穿刺时同时进入引流区,故针道较细针穿刺道粗,不宜反复穿刺,因此在术前设计引流路径时必须十分准确。穿刺进针过程中,也同样令患者浅吸气后屏气。

两步法

确定最佳引流途径后,在皮肤穿刺点局麻,局麻皮丘直径以 5~ 10 为宜,然后作皮下麻醉。局麻深度达病变脏器的包膜。作皮肤小切口 2~ 4 ,如引流管较粗,切口长度也相应增加,以略小于引流管外径为宜,切口方向与皮纹平行。穿刺针经切口向预定的引流中心穿刺。如随呼吸移动的穿刺通道,在进针时必须令患者浅吸气后屏气,以免穿刺针切割组织。进针达预定深度时,拔出针芯,经套针抽吸,如有引流液抽出,取少许作细胞培养或生化检测。如无引流液抽出,将针退出,调整穿刺方向再进针。穿刺进入引流区后,经穿刺针或外套管引入导丝,退出套管针,在导丝引导下引入扩张管,逐渐扩张穿刺道,最后置入引流管,退出导丝(图 10-3 ),经引流管冲洗脓腔,吸尽脓液,造影证实引流管的侧孔段全部在引流区,在体表缝扎或用固定盘固定引流管,接上引流袋。

48 气管支气管球囊扩张成形及支架置入术

答:方法和步骤

  气管狭窄部的定位根据术前影像检查资料、结合纤维支气镜检查结果,在狭窄中心部位所对应的体表做金属标记,供释放支架时参考;亦可参考狭窄区与邻近解剖结构(如锁骨头、胸骨柄、主动脉弓、气管隆突等)的关系进行定位。采用经导管注入碘油或水溶性造影剂虽然可清楚显示狭窄区,但可加重呼吸困难,甚至导致窒息,故不作为常规方法。

  喉头麻醉用1%利多卡因行喉头喷雾34次,基本操作同常规支气管碘油造影术。环甲膜穿刺麻醉仅适用于常规喉头喷雾麻醉失败的病例。

  气管-支气管插管和麻醉在X线电视透视下,经口插入56F多功能导管至气管上段,此时患者多出现剧烈呛咳,术者应将1%利多卡因23迅速经导管推入、麻醉气管及隆突,约3060秒后患者转为安静;然后将导管分别插入左右主支气管,在左、右后斜位下各注入1%利多卡因34麻醉支气管及其分支。对于插管有困难的病例,可以在纤维支气管镜协助下进行。

  用球囊导管扩张狭窄段此步骤不作为常规,多在瘢痕性狭窄及支架置入后不能展开的情况下应用。在超滑导丝引导下使导管通过狭窄区,然后交换入支撑力强的超强导丝,并使导丝的远端进入一侧下叶的基底段支气管内,然后沿导丝送入球囊导管扩张狭窄区,选择球囊的直径应略小于拟置入支架的直径。当气道狭窄(特别是气管)属于重度狭窄(直径<5)时,宜先用直径较小(58)的球囊导管对狭窄区进行预扩张,以防止在导入较粗的导管鞘时造成患者窒息。

  植入金属支架将球囊导管撤出后沿超强导丝导入支架推送系统,在透视下将支架释放于狭窄段。目前应用各型支架的推送装置有所不同,但基本释放原理一样,既支架送至狭窄区后一只手固定推送内杆()、另一只手回(后)撤外鞘()、在患者摒气下释放支架。选择支架的长度应比病变的范围长1.52。如前所述,如果支架植入后展开小于支架设计直径的60%,可送入球囊导管进行扩张。

  撤除支架送导管及导丝,摄X线胸部正、侧位片留记录。

49 肺动脉栓塞的介入治疗

答:国内专家提出的介入治疗肺栓塞的适应症:急性大面积肺栓塞伴进展性低血压、严重呼吸困难、休克、晕厥、心跳骤停者;溶栓禁忌症者;开胸禁忌症者和/或伴有极易脱落的下腔静脉及下肢静脉血栓者。

导管内溶栓:

理论上肺动脉内局部用药比经静脉的全身用药有优势,其起效迅速、剂量较小、出血可能性小,但等对比了导管到达血栓处溶栓与静脉溶栓的疗效,发现血栓溶解的速度及肺动脉压的下降在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肺动脉内局部用药特别是小剂量时可减少出血并发症。

但局部治疗的不利方面是需要通过肺动脉导管,而后者在到达血管时增加出血的危险性,故现已多采用外周静脉给药方法。

导丝引导下导管血栓捣碎术:

报告可用旋转猪尾导管进行碎栓

M进行了一组体外实验包括4种装置:猪尾导管、 、导管以及改良的导管,结果发现在肺栓塞的治疗中,这4种装置均有效。猪尾导管虽然较简便,但同其它三种装置比较而言,它相对费时、粉碎栓子的效果弱。该作者认为4种装置导管是最有希望的

局部机械消散术:

()是一种机械性的血栓切除装置,利用再循环式装置可以将血栓块溶解成13微米的微粒。

应用进行的肺动脉血栓切除术适用于致命性、循环低血压者、不伴低血压的急性右心扩张者、有溶栓禁忌证者,其最适于中心型栓子,对新鲜血栓有较好疗效且无需完全溶解血栓。

球囊血管成型术:

通过球囊扩张挤压血栓使得血栓碎裂成细小血栓,利于吸栓或溶栓。若急性肺栓塞合并肺动脉狭窄,球囊扩张还可使管腔扩大,必要时行支架置入术。

导管碎栓和局部溶栓的联合应用:

报告用旋转猪尾导管破碎巨大血栓同时局部应用溶栓剂,48小时后肺动脉平均压明显下降,有效率为60%,死亡率为20%

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经皮放置下腔静脉滤网预防,近来广泛应用,其原理是拦住血栓和保持静脉开放。

50肢体创伤的动脉造影及经导管治疗

答:动脉造影:造影的顺序一般是先作非选择性造影,然后再行选择性或超选择性造影。非选择性造影观察范围大,对病变所侵犯的部位、范围、程度可以较全面地了解。继而再做选择性或超选择性造影,对病变局部做详细了解。除注意血管形态改变,不可忽视的是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

四肢动脉损伤的经导管治疗

在行经导管治疗动脉病变前,应明白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其风险和获益。动脉可结扎、直接修补、静脉补片修补、静脉搭桥、或动脉搭桥。经皮治疗包括栓塞和经导管放置裸支架和覆膜支架。

直到不久前放射的处理还主要局限于栓塞疗法,即有意阻塞某支血管。经这种方法治疗的血管必须是可牺牲的。这些血管也可手术结扎。经导管栓塞通常用于非主干动脉(例如股深动脉、膝动脉)或远端的多支性主干动脉(例如胫动脉)。

每个病人和每处损伤的治疗选择都应个体化考虑。当严重损伤时手术暴露及/或血管控制较困难时(如在远端股深动脉),倾向于采取经导管栓塞。在这类病例中,手术暴露可能需要分离出供应远端肢体的侧枝血管。在老年患者中,应小心别使这些血管闭塞了。幸运的是大多数肢体创伤的患者为年轻人,没有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

栓塞的技术取决于血管损伤的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说,肢体有丰富的侧枝循环。因此重要的是将损伤部位的近端和远端同时栓塞以避免逆向的动脉充盈或侧枝的复充。如远端动脉已有血栓形成,则栓塞近端往往即可。对于极外周的分支血管,栓塞损伤动脉的近端部分即可。

有许多材料可用于栓塞。材料的选择常常和个人偏好和经验有关。在创伤中,暂时性的堵塞物质如明胶海绵理论上很有益,因为大多数病变会愈合。另外纤维弹簧圈尽管是永久性堵塞,但其优点是可以精确的定位。在肢体中,精确的定位常常是最关心的问题,故更倾向于使用弹簧圈。标准的弹簧圈是0.038英寸或0.035英寸的铁丝或铂丝圈,而微弹簧圈则为0.018英寸或0.010英寸的铂丝圈。这些弹簧圈上覆盖聚酯纤维以增强血栓形成性,可用于多种大小和直的、弯的、复杂的等不同走行的血管。可拆卸的球囊和组织粘合剂如丁基氰基丙烯酸酯可能也有用但尚未获批准用于该指征。无论选择何种材料,都推荐使用动脉鞘维持动脉通路以防栓塞材料黏附在导管内。

栓塞需要在损伤处放置导管。当确定动脉损伤适合于经导管栓塞后,必须将诊断导管送至目标血管。达到合适的导管位置为栓塞成功的关键因素。一旦导管到达合适的栓塞位置时,应将一软导丝插到导管尖部以检查其稳定性。若导管稳定,则可使用合适大小的弹簧圈。

离重要动脉近端太近的栓塞可能不安全。若目标血管很小或迂曲,或者诊断导管不稳定,应共轴使用微导管,可减轻血管痉挛,而其稳定性的增加则可使非目标栓塞的危险降低。超选择共轴系统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血管。

应小心选择适合目标血管的弹簧圈的大小。太大的弹簧圈不会起效,反而会将导管推出目标血管,造成非目标部位的栓塞。太小的弹簧圈则会移到过于远端,可能造成危害其它组织或穿过动静脉瘘,将不能在适当部位阻塞损伤的血管。ԌÀ¿£“û³nà²Óö[

51脾外伤的经导管动脉栓塞处理

答:1.置管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从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在X线透视下,将导管送至腹腔动脉,然后以6的速度注入造影剂,同时快速连续摄片做腹腔动脉造影,作为选择栓塞材料和判断栓塞范围的依据,同时观察肝脏及胃左、胃十二指肠动脉的走向分布。

2.超选择性脾动脉插管 根据腹腔动脉造影片,明确脾动脉走向和分支后,借助X线透视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脾动脉。根据栓塞范围决定导管置入脾动脉的深度。

3.栓塞

(1)栓塞材料:包括吸收性明胶海绵、硅橡胶、不锈钢圈、组织粘合剂、无水乙醇、自凝血块等。其中最常用的为吸收性明胶海绵,通常在使用前把它剪成13大小的微粒,泡在含有抗生素的生理盐水之中。

(2)栓塞途径:将栓塞材料用注射器经导管注入脾动脉阻断脾动脉血流,当栓塞达到需要的程度即停止注入栓塞剂,根据脾动脉栓塞的部位和栓塞范围的大小,脾栓塞可分全脾栓塞、脾动脉主干栓塞及部分脾栓塞3种。

①全脾栓塞。采用较小体积的栓塞材料将脾动脉所有分支栓塞称为全脾栓塞。除偶用于脾脏恶性肿瘤外,基本上被放弃。

②脾动脉主干栓塞。用带有可分离囊的导管或大体积的栓塞材料(如不锈钢圈)栓塞脾动脉主干可减少脾脏血流,由于该法可迅速出现侧支循环,脾脏常不发生梗死,并发症少。

③部分脾栓塞。用小体积的栓塞材料,经导管注入到脾动脉,随血循环流至脾动脉远端小分支,阻塞部分脾实质血流,常为2070%,同时保留部分正常脾组织,由于该法可达到栓塞的目的,术后并发症少,又可重复进行栓塞,是治疗脾功能亢进最好的栓塞方法。

栓塞公式:G=(11.5)0.05,A代表直径约1左右的脾内动脉分支数,E表示预期栓塞程度×100,G表示新鲜的大小约1×1×1的明胶海绵颗粒数。

造影复查评估脾栓塞程度。

52肝外伤的栓塞治疗

53 经皮脓肿引流

54 经皮椎体成形术

答: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新的脊柱微创技术,采用经皮穿刺的 方法 ,通过椎弓根或直接向椎体内注入人工骨,以达到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缓解腰背疼痛,甚至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的目的[1]。近年来逐渐推广用于脊椎血管瘤、骨髓瘤、溶骨性转移瘤和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顽固性疼痛等患者,具有增加椎体强度、稳定椎体、止痛作用。

  1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掌握恰当的适应证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或肿瘤浸润引起的疼痛,并增加椎体强度,但不能缓解神经根或脊髓压迫症状,也不能抑制肿瘤生长。治疗中是选择单纯治疗,还是联合应用外科手术、放射治疗、药物治疗,受多种因素 影响 ,应综合考虑。

  1.1适应证

  1.1.1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据统计,美国每年有50万例患者发生与老龄化有关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并引起持续性腰背痛;25%的月经后女性发生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其中大部分伴有不同程度的胸腰椎椎体骨折,10%的月经后女性X线可见明显塌陷,而X线可见椎体压缩塌陷的,84%伴有腰背部疼痛,4%的月经后女性引起神经症状[2]。脊柱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并发症之一,腰背疼痛是主要的症状,虽然通过休息、药物或传统手术治疗亦可缓解症状,但多数药物有不良反应,而传统手术治疗创伤较大,骨质疏松椎体内固定不牢靠,即使作内固定,其固定节段要很长,要固定到T4水平,显然难以接受。椎体后凸畸形脊柱后截骨矫形术也因其创伤太大而一般不予考虑,所以对活动较多或年龄较大的患者,无疑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1.1.2椎体肿瘤椎体成形术最早是用于椎体肿瘤的,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用于肿瘤的主要有:椎体血管瘤、骨髓瘤、椎体转移性恶性肿瘤及原发恶性肿瘤。椎体的良胜肿瘤只要是椎体骨折塌陷引起疼痛的均是椎体成形术的指征,包括嗜酸性肉芽肿、椎体淋巴瘤等。转移癌局部椎体切除重建术常反而使局部肿瘤扩散,患者全身情况无法耐受;骨髓瘤常为多灶性而无法做到多节段切除融合,放射治疗常于治疗开始后10~14d才使90%的患者疼痛缓解或消除,而且放疗会削弱骨重建能力,常于放疗后2~4个月才开始重建[3]。尤其是骨髓瘤的患者,放疗后使椎体塌陷进而神经受压的危险性增加。而能立即缓解疼痛,增加脊柱的强度和稳定性。脊柱血管瘤绝大多数是无症状的良性病变,个别血管瘤侵袭椎体较严重,致椎体微骨折或明显塌陷,引起疼痛或压迫神经或脊髓,可增加椎体强度,止痛、栓塞瘤体。必要时再行后路椎板减压,这样简化了手术,而无须椎体切除。对于椎体恶性肿瘤,只要是溶骨性的,通过椎体内注入除可获得稳定外,还可同时做肿瘤活检。通过的热作用和毒性作用,还有较好的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

  1.2禁忌证

  有凝血功能障碍及不能行急诊椎板切除减压的患者不宜作。相对禁忌证为:椎体广泛性骨质破坏,后缘不完整者;椎体压缩程度超过75%者;椎体塌陷或肿瘤扩散致硬膜囊及神经根压迫者;成骨性转移瘤。

  2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技术要点

  2.1术前准备

  以疼痛为主诉的患者,在行椎体成形术前务必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以明确诊断。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没有明显的外伤史,要注意鉴别良性和恶性骨折,目前已公认鉴别良恶性骨折效果最好,达到94%,优于骨核素扫描[4]。骨折急性期或肿瘤浸润时,加权像可见骨髓信号减弱。骨扫描可见放射性核素活性增加。术前应行X线和检查,评估椎体塌陷程度、椎体破坏的部位和范围,椎体皮质尤其是后壁的完整性情况及是否有骨块或肿瘤所致的硬膜外或椎间孔狭窄。准备好穿刺针及填充材料,颈椎一般用7长的巧号穿刺针;胸椎用10长的10号针;腰椎用15长的10号针。根据不同的病因选择可降解或不可降解骨水泥作为填充材料。

  2.2操作方法

  手术采用局部麻醉,在C臂机透视下,透视机显像质量要好。颈椎手术常用前外侧入路,胸腰椎可用经椎弓根入路或后外侧入路。经椎弓根入路减少了节段神经损伤、椎旁渗漏的危险,但溶骨性病变侵及椎弓根或椎弓根显影不清时不宜采用。后外侧入路在腰椎手术时较容易,但在胸椎有引起气胸的危险。透视下行椎体穿刺时,针尖应达椎体前部,针尖的斜面朝向注射的部位。肿瘤性病变可先取活检。注射前骨内静脉造影虽可估计椎体完整性及椎体内静脉与硬膜外的 交通 关系,但一般不会据此改变操作计划,有时反而会干扰灌注剂的观察。灌注剂呈液态时易渗漏,须当黏滞度增加呈糊状时再注射。当注射感到阻力增大或灌注剂达椎体后壁时停止。一旦发现灌注剂向硬膜外、椎间孔或静脉从内渗漏时应立即停止。根据灌注剂在椎体内分布情况可一处或多处注射,对于血管瘤或骨质疏松椎体,灌注剂常分布均匀,可单处注射;对于转移瘤或骨髓瘤,充填情况变化很大,可能由于不同的结构特征所致[5]。

  3椎体成形的材料

  3.1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是最初使用的成形材料,也是临床最常用的骨水泥材料。由液态单体和多聚体粉剂混合组成,注入椎体后单体和多体发生产热聚合反应而凝固。目前使用的有三种:、、。使用该材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止痛效果明显。各国学者报道的疼痛缓解率为60%~100%,多数在90%以上[6],但是使用存在很多 问题 ,如病变椎体术后与相邻椎体的力学强度不同,因应力集中易导致相邻椎体的骨折,注射后易泄漏,若流入静脉可引起肺栓塞,组织相容性差,无成骨作用,无生物降解性,最终不被自体骨取代,可能引起排斥反应,单体有细胞毒性,放热反应,其体外聚合温度达40~122℃,术中可能会引起邻近组织和神经元的热损伤。此外,还可能引起低血压、脂肪栓塞等并发症。3.2磷酸钙骨水泥( ,)

  是从20世纪90年代对骨结构化学和细胞成分的深入了解以后 发展 起来的,主要组分是两种不同的磷酸钙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沉淀反应,形成羟基磷灰石结晶。 目前 较多报道认为可能作为的替代材料。使用作为成形材料须按一定比例的液体调配,通常粉液比为0.5 。与一样,的调配 方法 也可 影响 材料的可注射性和生物力学性能。骨水泥的生物力学强度不如高,其压缩和拉伸应力和分别为65、10.6 [7],但术后足可让病变椎体的强度得到恢复,而刚度的恢复则稍差。

  3.3其他材料

  包括: ①复合材料:复合性骨水泥较单一材料有明显的改进,且有可注射材料配方,如和的复合配方,和(或)与其他一种或几种生物材料的配方。但是这些配方在的 研究 中多处于探索阶段,还不能确定是否能用于临床。②负载材料:根据不同疾病的 治疗 要求,可在成形材料中添加各种负载材料,如骨形态发生蛋白( ,)、各种抗癌和抑癌基因的载体、抗生素、抗炎镇痛药物等。这些负载材料多处于探索阶段,因为加入负载材料后是否影响成形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加入这些材料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还需进一步研究。

  4 发展方向

  4.1探索理想的成形材料

  理想的生物材料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生物活性好;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好;良好的渗透能力;与病变椎体紧密结合,不但能迅速而持久地维持椎体的生物力学性能,而且能修复病变椎体;适当的黏滞度,便于注射;宽裕的固化时间,利于充分操作;良好的放射显影,便于影像引导下操作和术后影像观察;可负载生物材料,如抗肿瘤、抗感染药物及骨诱导因子等;不放热或低放热;无毒、无致畸作用[8]。到目前为止,还未找到一种真正理想的成形材料。和虽然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都不完全符合理想材料的条件。改进的新型复合型材料可克服单纯材料的缺点,有望成为理想的成形材料。

  4.2脊柱骨折治疗的展望

  椎间稳定结构保持相对完整的脊柱骨折,手术减压复位后,如果理想的灌注材料能立即重建有足够强度的脊柱,则单纯椎体成形术可望达到脊柱稳定的目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对某些不需减压的脊柱骨折,如对于神经功能完好、后凸畸形小于20℃、椎体压缩小于50%[7]、脊柱稳定或相对稳定的新鲜胸腰椎骨折,有望取代外科手术达到复位、固定的效果,这将无疑会是脊柱外科的一场变革。

55 静脉溶栓和支架植入

56 静脉通道

答人体的循环系统有动脉和静脉2种血管,将液体和药物等注入动脉或静脉就叫动脉注射和静脉注射,如果用输液管建立持续的输入,就叫动脉通道和静脉通道。

57 腔静脉滤器

答:下腔静脉滤器置放术是近几年来不断成熟和完善起来的一种预防肺动脉栓塞的介入放射学技术。它是利用介入放射学的经皮静脉穿刺、引入导丝、导管等一系列技术,将一种能够滤过血栓的特殊装置放置于下腔静脉内,使血栓不能随静脉回流至右心造成肺动脉的栓塞。

肺动脉栓塞大多数是由下肢及盆腔的深部静脉血栓脱落造成的,是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

该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介入放射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下腔静脉滤器装置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该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二)器材

较好的下腔静脉滤器应该符合以下标准:①能够阻止较大的血栓块通过;②不影响正常的血流;③易于置放;④置放后稳定,不移位。

六脚滤器:它是由钛合金制成的由6个支脚构成的锥形不锈钢装置,每个支脚的末端都有一个弯曲向上的钩,置入时所需导管鞘口径为12~14F。置入途径可经右侧或左侧股静脉,或经右侧颈内静脉。

鸟巢式滤器:是由四根长25,直径0.18的不锈钢丝构成。每根钢丝预先弯曲成许多小弯曲,其末端都固定在一个V型金属结构上。有两个是小钩形的支脚,用以固定在下腔静脉壁上,可以使用在直径大于2.8的下腔静脉内,甚至当下腔静脉直径4.2时,亦可成功放置。置入时所需导管鞘口径为12~14F。

西蒙记忆合金滤器:是镍钛热记忆合金,该滤器优点是置入系统直径小,所需导管鞘口径为9F。故可经肝前静脉等入路置放。这样就避免了股静脉的穿刺,对于正在接受抗凝治疗而又必须安置下腔静脉滤器的患者来说是很适用的。

(三)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1.下腔静脉造影 采用法行右颈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置入导管鞘。经导管鞘送入带侧孔造影导管(5~7F猪尾形导管)。

2.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1)入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股静脉,右颈静脉。

(2)引入输送装置:将选定的入路皮肤切口开大,用扩张器扩张后,插入与输送装置相匹配的导管鞘。因各种下腔静脉滤器的输送装置形状大小及结构均不相同,需根据不同的操作程序,经导管鞘将滤器送入预定位置。

(3)留置:下腔静脉滤器置放完成后,撤出输送装置及导管鞘,压迫静脉穿刺部位10分钟~15分钟,术毕立即摄取腹部平片,以观察滤器的位置等情况。

(四)临床应用

1.适应证

(1)患易引起肺动脉栓塞的各种疾病者,如下腔静脉、髂及下肢等静脉内有游离血栓,并抗凝治疗无效或不能接受抗凝治疗者。

(2)盆腔及下肢外科手术前,疑有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者,可放置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

2.禁忌证

(1)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者。

(2)下腔静脉发育畸形或已阻塞者。

(3)下腔静脉以上水平静脉内血栓所引起的肺栓塞不是安放下腔静脉滤器的适应证。

3.术前准备

(1)患者准备:①胸部X线平片、扫描及同位素肺灌注扫描。②血常规、血型及出凝血时间测定等常规检查。

(2)药品及器械准备:①5~7F导管(猪尾状多侧孔导管及眼镜蛇形导管);②0.035~0.038英寸的各型导丝;③导管鞘(常用口径为7~8F);④合适的下腔静脉滤器及输送装置。⑤心电监护装置;⑥肝素钠12500u;⑦离子型或非离子型对比剂。

4.术后处理及并发症

(1)术后一般处理:①患者卧床12小时,注意静脉穿刺部位有无渗血。②颈内静脉穿刺入路者,应注意观察有无气胸并及时处理。③应用广谱抗生素3天。④可行溶栓治疗。⑤术后一周摄腹平片,了解滤器位置,6个月复查一次,以后每年复查一次。

(2)并发症:①再发肺动脉栓塞:大多数由于滤器功能失常或侧支血管中有大的栓子所致。②滤器移位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③滤器未打开或非对称性打开。

58 经皮血管和非血管异物取出术

答:基本操作法经皮穿刺、引入导管导丝及取异物装置等

1)圈套法:经皮穿刺或血管切开引入812F的端孔导管,将直径0.0280.035英寸,260厘米长的软导丝中点对折,送入导管内形成圈套。套住异物后向外拉导丝,经圈套,勒紧后,连同导管一起拉出。

圈套法适用于取出长条状异物如导管、导丝等,但异物必须有一端是游离的,可让圈套将其套住。此法适于心腔内、腔静脉、主肺动脉及主动脉等腔内异物。尤其适于取心腔内异物。

2)网篮导管:经导管鞘导入,抵达异物附近后推出网篮。然后顺一个方向轻轻旋转,使异物进入网篮框架内,再拉住网篮钢丝推送导管或固定好导管向外抽紧网篮钢丝,使网篮将异物紧紧抓住,然后连同导管一起轻轻拉出。

网篮导管适合于取大血管内异物,可网住不锈钢圈、紧贴血管壁的导管等各种形状的异物。

3)钩状导管法:导管从股动脉送入抵达异物处,与其平齐,然后向一个方向旋转导管,利用管端的弯钩与异物绞合,然后轻轻向外拉出。一般仅能将断落的导管拖带到接近血管出口处,随后经切开血管取出。

钩状导管法主要用于拖带在血管内断落的较长段导管和导丝,对松动粘连于血管壁的异物也很有价值。

4)带囊导管法:带囊导管从异物一侧通过达异物远端,然后充胀胶囊向外拉带出异物。该法一般只用作辅助措施,将异物移动到较有利的位置后再采用其它方法取出。

5)钳取法:经血管或切开后送入纤维内窥镜钳可直接取除异物。也可送入心肌活检钳、支气管镜钳、胃镜钳等。一般只用于取出右心房和腔静脉内异物,也可用于末梢血管腔内异物的取出。类似网篮导管,抵达异物后,推出爪状钳。固定爪状钳钢丝推送导管,使爪状钳合拢钳住异物的游离端,然后连同导管一起缓缓拉出。

4.临床应用

1)适应证:经证实的心血管腔内各种异物并可能引起相应并发症者。

2)禁忌证:已同心血管壁牢固粘连的异物或已发生心血管穿孔的异物,以采用外科手术取除为妥。

3)术前准备:

①患者准备摄片或透视以确定异物所在位置、形态、大小,用以选择取除方法、器械及入路。其它准备同于常规的血管造影。

②药品准备常规局麻药、肝素盐水、对比剂和抢救药品。此外尚须尿激酶等溶栓类药。③器械准备 常规器械、异物取除器械:圈套导管、网篮导管、钩状导管、转向导丝、带囊导管、爪状钳导管及其它各种内窥镜钳取装置。心电监护仪、心脏除颤器等。

4)术后处理与并发症

常规处理。给予抗菌素预防感染。心脏内异物取除术者作心电图短期监视。

血管损伤。诱发心律不齐甚至发生心脏穿孔。肺栓塞或末梢血管栓塞。预防上述并发症,全部操作应在肝素化下进行。操作要轻柔,密切注意有否损伤或栓塞的症状及体征,以便及时处理。

59 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

介入栓塞技术(1)操作过程在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2)常规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并分别行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椎动脉造影,详细了解供血动脉、瘘口位置、引流静脉及类型(3)将导引导管或造影导管引至颈外动脉的责任血管内(4)微导管同轴超选择进入到异常血管团内,栓塞前造影显示的只能是异常血管团和回流静脉,而供应动脉不显示,这说明微导管位于异常血管团的中央(5)血管内途径不能完成输送器的准确置位时,可选择直接穿刺的方法达到异常血管团的中央。(6)注射无水乙醇前,静脉推注凯时、地塞米松和信法丁(7)经到位的输送器推注无水乙醇,每一次推注后需等待1015分钟后再次行造影,根据造影情况判断是否再次推注以及推注多少。无水乙醇一次用量需低于每公斤体重1,每次总量小于50。(8)颌骨中央性动静脉畸形的单囊型,需首先直接穿刺到达颌骨中央释放弹簧圈降低病变的流速,然后注射无水乙醇(9)术后动脉造影,了解异常血管团是否完全闭塞60 手术

答:心脏杂交技术,又称复合技术(),是把原本对心脏病分而治之的心外科搭桥术、先心病矫治术和主动脉替换术等与心内科介入治疗和影像学诊断等集纳起来,同时实施,以求取得112的效应。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0baea6f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25.html

《影像诊断学名词解释、简答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