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2015-05-07 21:52: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师生关系研究现状

20060213 贺桂芬

【摘要】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因其各自的地位、任务及规范行为的不同,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师生关系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师生关系

众所周知,教师与学生是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始终的两个基本要素,师生关系的性质和模式影响着教育活动的一切环节(田国秀,2000)。师生关系问题是教育、心理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从其研究方法上看,经验总结与纯理论分析是大多数研究者惯常使用的方法,实证性研究占的比例很小。但近几年来,从心理学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研究越来越多,实证研究得以进一步的充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师生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的重点是对师生关系质量的测量,师生关系类型的探讨,以及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

一、 师生关系的基本概念

1.1师生关系的界定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系统。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教育活动的背景和情景,影响着最终的教育成效。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与集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的关系和体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化。从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李谨瑜(1996)认为,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

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是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

黄希庭等 (2004)认为,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类型,指在教育系统中教师和学生因其各自地位、任务及规范行为不同所形成的一种相互关系,一般有教师中心(集中型)、学生中心(松散型)和师生互动(温和型)三种典型的方式。

杨继平 (2005)认为,师生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关系,即以

教学内容为媒介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2)社会伦理关系,即以社会道德

规范为基础的师生共同遵守和学习的道德经验以及各自履行的道德义务;(3)人际关系,是以心理交往为基础的,包括因情感的交往和交流而形成的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教师和学生个体之间由于情趣相投而形成的非正式个人关系。

郑效全(2005)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师生关系的具体内容:(1)师生间的教与

学的关系。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组织课外活动,系统地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发展智力与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学生则从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当中,掌握“双基”,并从中学会学习、修养的方法。可见,双方任务不同,地位各异,扮演着不同的角色.(2)师生间的道德关系:即双方应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师爱生、生尊师,各尽其责,教学相长。(3)师生间的认知和情感关系。这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活动而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比如,小学生总是倾向于尊重、信任、服从老师的要求,喜欢那种热爱、尊重学生,知识渊博,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善于启发诱导、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以身作则、平易近人的老师,不喜欢缺乏同情心,动辄责骂、体罚学生,上课马马虎虎,方法枯燥乏味,主观傲慢且有偏见、不公正的老师。

1.2师生关系的类型

以往对师生关系的研究大多从教师的行为特点出发,如根据教师的领导行为、课堂教育行为来研究师生关系。

LippittWhite (1943)从教师权威的程度将师生关系的分为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类.

Siberma n( 1969)曾从学生特点和教师行为两个方面考察师生关系的变异,将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关系分成以下四种类型:(1)友好型(attachment); (2)冷淡型(indifference); (3)关怀型(concern); (4)拒绝型(rejection)

在友好型师生关系中,学生表现为较高学习成就,对教师顺从、合作,喜欢接近老师;教师则喜欢这类学生,但与学生的交往中大多并不表示公开喜欢与偏袒。在冷淡型师生关系中,学生在班上表现为被动与退缩并不引人注目,对教师无个别交往要求;教师与这类学生相互作用频率较低,对他们反应较为冷淡或无甚关心。在关怀型师生关系中,学生表现为低成就,但迎合老师要求,企望教师关心;教师则在合理的范围内接纳学生的要求,公开关心或互动较多。在拒绝型师生关系中,学生表现为低成就,并有违纪和不遵守纪律的倾向;教师对这些学生期望消极,较多注意其行为问题,忽视其学习努力,师生互动较多。

依照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我国有研究者(时蓉华,1993)把将师生关系分为三类。其一是友好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的显著特点是学生愿意亲近老师,能把自己的心里话、内心的欢乐与痛苦主动地告诉老师。其二是对立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疏远老师,与老师缺乏交流,有的甚至于故意与老师作对。其三是一般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介于友好型与对立型关系之间,表现为学生平时除了学习上的问题请教老师外,一般不主动接近老师,在校外看见老师总是尽量避开,不主动向老师问好。

我国研究者王耘等人(2001)运用编译Piana的师生关系量表施测,对结果进

行快速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小学生的师生关系表现出亲密型、冲突型和冷漠型三种类型。其中亲密型表明该类学生与教师亲密的情感联系比较多,与教师是相互信任、相互接纳的关系。冷漠型师生关系具有冷漠反应的特点,没有亲密和谐的情感联系。冲突型师生关系具有一定的情感联系,但对教师的冲突性较强。在其研究中,亲密型、冲突型和冷漠型师生关系的比例分别为43.3%, 33.7%, 23.0%

我国研究者屈智勇(2002)在王耘等人(2001)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了Piana的师生关系量表,认为: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亲密性、支持性、满意度和冲突性四个方面。笔者以为,仍然可以按照屈智勇所指出的师生关系的这四个方面来对师生关系的类型进行区分。

二、师生关系的主要测量方法

就师生关系这一课题的实证研究不多,已有的师生关系研究一方面是关于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研究,一方面是师生关系与学生状况的相关研究。

2.1师生关系研究现状

据屠荣生 (2001)在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28.95%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一般,谈话处于表面,12%的学生认为师生处于紧张对立的状况。

倪美琪 (1996)在一次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师生关系多于半数的

(54 .94%)处于淡漠、缺少关心和爱的状况。在平时的师生交往中,谈得最多的是纪律问题和学习,缺少心对心的坦诚交流.

在沃建中等人(2001)的一项全国性中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中发现,中学生与

同伴的关系要好于与父母和教师的关系,中学生与父母、教师的交往水平从初一到初二迅速下降,到了高中阶段有所改善。

李彩娜、邹泄、杨晓莉(2005)的从亲密性、支持性、满意度、冲突性(其中,

亲密性、支持性和满意度为正向维度,冲突性为负向维度)等四个维度对青少年师生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以师生关系的四个维度为聚类指标,综合考虑类间均方与类内误差均方之比及各类别分数特点等因素,发现三类别的聚类最为合理.各类型的名称、所占比例及含义分别为:类型I:亲密型(33.3%),正向维度(亲密性、支持性和满意度)得分高,负向维度(冲突性)得分低;类型n:一般型,四个维度的得分均处于中等水平:类型II:冲突型,正向纬度的得分低,负向维度

的得分高.一般型所占比例最大,冲突型的比例最低。

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对师生关系的状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即以往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但这些研究向我们显示,师生关系并不融治。

2.2师生关系测量工具

(1) 明尼苏达教师态度问卷(MTAI)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比较流行的一个师生关系的测量工具是《明尼苏达教师态度问卷}(Minnesota Teacher Attitude Inventory,简称MTAI)。这是一个测量教师对待学生和教学工作的态度的问卷。后来有人对它的结构进行因素分析,发现有5个因子:学生免责倾向,师生兴趣冲突,处理学生问题严厉,僵化程度及学生顺从教师。然而这一量表容易引起作伪反应,而且其准则关联效度有问题。

(2)Barrett-Lennard关系问卷(BLRI)

Barrett- Lennard根据Rogers的当事人中心理论发展出《Barrett-Lennard关系问卷》(Barrett-Lennard Relationship Inventory,简称BLRI),可以用来评估师生关系。其测量维度分别是关怀的程度,同感,无条件性和真诚一致。然而这一量表没有做过结构的因素分析,在教育研究中很少被使用。

(3)师生关系量表(STRS)

90年代以来,Pianta等研究者在依附理论的基础上对低幼学童的师生关系进

研究,并发展出师生关系量表(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Scale,简称STRS)来测量教师意识到的师生关系.这是目前在低幼儿童的师生关系测量上应用较广的工具。STRS量表为三因子结构,分别为:冲突、亲密和依赖,并将师生关系分为三种类型:亲密(安全型),依赖(不安全一抗拒型),冲突(不安全一回避型)。由于这一量表是根据依附理论发展而来,而与依附模式相关的研究及所涉及的人群主要是学龄前的儿童,故该量表不适用于较大年龄的学生的师生关系研究。

(4)师生交互量表(QTI)

Wubbels等研究者们在临床心理学家Leary的人格理论模型和测量工具的基础上发展出一个教师交互量表(Questionnaire of Teacher Interaction,简称QTI)QTI来源于Leary (1957)的人际间行为的“交流模型”,该模型有亲密性与影响力两个维度。亲密性维度,也叫合作性/敌对性维度,反映了师生交流中的合作程度:影响力维度,又叫支配性/服从性维度,反映了师生交流中的控制程度。分别以这两个维度为横轴和纵轴,可以将平面空间分为四部分,在此基础上,将每一部分平分两部分,共得到八部分,分别代表八种行为类型,它们是领导、友好帮助、理解、学生自主、犹豫、不满、惩戒、严格八种行为,对于每种行为都有若干种陈述项目,这样就组成了QT工问卷。多年以来,Wubbels等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明了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是研究师生交往的有效工具。在应用中,QTI不但有100,65,48等不同项目数的多个版本,而且还被译成多种语言在许多国家使用,我国己有相关的修订本(辛自强等,2000)。经过检验,QTI的各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多在0.80以上,而量表之间的排列分布也与理论推论相吻合

(5)中小学生师生关系量表

刘万伦沃建中(2005)依据R.C .P ianta等人的依恋理论和师生互动理论将师生关系剖析为三个质的特点:亲密、冲突、依赖。在此基础上对结构作了调整,将量表按照亲密性、合作性、主动性三个维度编制,共24个项目。要求学生按5点量表回答。试测后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检验量表的结构。运用主成分分析,通过方差极大旋转,获得3个因子,其中因子1(亲密性)包括9个项目,因子2(合作性)包括8个项目,因子3(主动性)包括6个项目。原量表中的1个项目难以解释被删除。三个因子的总变异解释率为42.39%,旋转后的因子模型与原设计维度相符。量表三个维度的Cronbach'sa系数分别为0.72, 0.79, 0.80。二周后再测的Pearson相关分别为0.73, 0.59, 0.64,相关的显著性在0.01水平上.以教师对学生与教师交往的亲密性、合作性、主动性上的评分为效标,求量表测量得分与教师评定分的效标关联效度,所得Pearson相关分别为0.25, 0.280.30,相关的显著性在0.01水平上。

(6)师生关系调查问卷

阳德华 (2001)自编了师生关系调查问卷,该问卷是参照国内外有关理论和研究确定维度自编的,其过程是首先进行文献检索和综述,然后初步形成问卷维度和项目,最后进行专家评定与项目分析。该问卷由23个项目组成,由被试从1-5在五点等级上进行自我评定。经检验其同质性信度系数,结果表明其信度较好(总问卷及积极情感、消极情感、支持与帮助、参与、约束与控制五个维度的信度指标分别为0.74, 0.79, 0.75, 0.78, 0.78, 0.79);其结构效度亦较好(项目的因子载荷范围为0.50 3-0.82 6,特征根均大于1,它们的方差解释之和为53.507%)

(7)师生关系问卷

屈智勇(2002)在王耘等人(2001)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了Piana的师生关系量表,形成了师生关系问卷,该问卷包含23个项目四个维度(正向维度:亲密性,支持性和满意度:负向维度:冲突性),四个维度的Cronbach' s a系数在0.71-0.87之间,量表采用五点计分。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发生着直接和间接的交往和联系。在师生的交往和联系中,教师与学生因其各自的地位、任务及规范行为不同所形成的一种相互关系,就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系统。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教育活动的背景和情景,影响着最终的教育成效。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教育新人就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与集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的关系和体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化。从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而师生关系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参考资料】

1.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92.

2.高厚,现代教育学 北京师大出版社,1995

3.韩洪燕,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前提 四川民族教育报,2006722

4.何晓燕,张雳,等.高中生师生关系、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6,3 1( 1):1 52-158.

5.姜立利.初中生师生关系与其人格、交往归因的相关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6.李彩娜,邹泄,杨晓莉青少年的人格、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7中国临床心理学

7.李瑾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57 - 6 1.

8.李壮成,张丽.大学师生关系现状及原因分析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4): 88-91

9.刘静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述评 教育探索,2003,(3)

10.倪美琪关于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报告 上海教育科研,1996,(4) : 36-38

11.阂容,罗嘉文.师生关系研究综述 教学研究。2006,29 (1): 26-29.

12.孙炜,王欣,李隽琼.师生关系调查 现代教育报,20041222日第003

13.屠荣生.师生关系现状 解放日报,2001512

14.汪馆琪.谈师生关系 教育探索,2001,(2): 6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0706ea7a5e9856a561260ca.html

《师生关系研究现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