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菏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发布时间:2023-03-16 08:11: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的家乡菏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雄厚,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主要涉及曲艺、传统戏剧、民间美术、舞蹈、音乐、文学、杂技与竞技、医药、军事等等。我的家乡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同样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曹州面人
曹州面人
菏泽古称曹州。曹州面人最早起源于(今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村。它是在古代祭天地、敬鬼神的“花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传早在尧舜时代,地处黄河流域的菏泽就常因黄河决口,天灾人祸几乎不断。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用面捏成猪羊,代替活的动物供奉神灵,即所谓的“花供”。这就是曹州面人中最早的面塑艺术了。“天下面塑出穆李。”数千年间,当地面塑历经沧桑变幻,几度沉浮兴衰。据碑文记载,清咸丰二年(1852年)江西弋阳的米塑艺人王清原、郭湘云来到穆李村,与当地的花供艺人郝胜、杨白四合作,把米塑与花供技艺结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从此,曹州面人脱离民俗功用,成为一种集观赏和把玩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
在面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穆李村面塑艺人走南闯北,影响全国,逐渐形成了三大流派,即山东菏泽的李派、北京的汤派、上海的赵派。三派各具特色,而山东菏泽李派一直独占鳌头,其代表人物先后有李俊兴、李俊福、李芳清、何晓铮、穆绪建等。
李俊兴(18951979)是100多年来穆李村面塑贡献最大、名声最响,手艺最绝的面塑名家。1935年,李俊兴改进面塑制作工艺,解决了面塑作品虫蛀、干裂问题。1956年经省政府批准,以李俊兴为主任,成立“济南面塑合作社”,承接了中国面塑史上第一次大宗出口业务日本10万套“西游记”面塑订单。1957年李俊兴荣获“国家工艺美术老艺人”称号,195911月李俊兴出席了省“文代会”,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并当选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李芳清(1930.3.302005.8.15)是李俊兴的侄子,也是其得意门生。1958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得到刘开渠、张仃等名家指导。19798月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华国锋、李先念、叶
剑英、邓颖超、邓小平接见。上世纪80年代后多次出访澳大利亚、瑞士、德国等。1995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成为我国面塑界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艺术家,从此“中国面塑第一人”的雅号便不胫而走,名扬天下。
发源于古曹州穆李村的曹州面人面塑艺术,是我国乡土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造型概括、简练生动、形象逼真传神、比例夸张适当、色彩艳丽单纯的特点,与我国的大写意国画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曹州面塑具有我国民间艺术造型简约粗犷生动的特征,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极广的受众面,且简单易学,易于普及,是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一枝艳丽多姿的奇葩,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曹州面塑作为一种艺术品,不但在国内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且曾被国家组织外销,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高水平的面塑作品都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曹州面人属于民间美术类,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人凭借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创造出了令世人惊叹的艺术。

杂技艺术在巨野的兴起,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明万历年间,河北沧州两位艺人,来此收徒传艺。大义镇孔楼村的孔广梅首先拜师。不久,学徒大增,渐成风气,至清代更加盛行。当时学杂技者多与武术结合习练,仅孔楼就有五六个班社、出师后结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f6ff192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ce.html

《我的家乡菏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