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倪瓒

发布时间:2018-10-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书法》:倪瓒

倪瓒 安处斋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最为复杂的时代。在“复古”思潮中,赵孟頫无疑是众多书家中的核心人物,而张雨、倪瓒、杨维桢等,受赵氏书风影响,又不受其束缚,表现出激越独特、率真萧散的个性与面貌,以及不履不衫、任意纵横的精神与气质。本期“倪瓒书法特辑”将倪瓒作品作全方位的呈现,为广大读者提供较为全面的欣赏、学习与研究的资料。 倪瓒题款书法的分期及特点欧阳摩壹
作为“元四家”之一的倪瓒,不仅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写下光烁后世的重要一页,而且其书法功力深厚,格调高逸,饶有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据不完全统计,倪瓒的书画作品,约有二百六十多件。但遗留至今者,只有四五十件,而独立的书法作品更少。所幸在其画作上,还留存有一些款题书法,可以窥其书法面目、技法和神韵。
倪瓒,无锡梅里(今属江苏)人。初名埏,字泰宇,后字元镇,又字玄瑛,号云林,别号有朱阳馆主、萧闲仙卿、净名庵主等十余个,自称倪迂、懒瓒。其生年,以前学界多认为是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后经考证为生于大德十年1306倪瓒小像
倪瓒的艺术生涯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即居家读书、畅游交
友时期(1352年以前)和弃家隐遁、游荡江湖时期(1352年以后至1374年去世)。青壮年时代,倪氏家资巨富,他随名儒读书修习,受到较为系统的儒家传统文化教育。倪家建有清閟阁,“藏书数千卷,皆手自勘定。古鼎法书,名琴奇画,陈列左右”。这些书画中有许多为晋唐宋名画法帖,倪云林广习博览,并常外出写景,为其后的书画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功底。28岁那年,其兄及母亲相继去世,倪瓒颇受打击。他在应付俗事之余,依旧过着“闭户读书史,出门求友生。放笔作辞赋,览时多论评”的生活。其后,洪水、地震、瘟疫等天灾和农民起义频发,倪氏家道衰落,经济拮据,陷于内外交困之中。其间几次避难太湖,又时回家中。元至正十二年1352前后,他开始弃家隐遁,后携家避兵笠泽(今江苏吴江一带)漂泊、动荡、艰辛的生活,使倪云林跌落到社会的底层,但他并没有失去信心,而以达观心态和隐逸文化精神,勤奋创作,画风、书风和诗风也随之大变,而更为成熟,高逸天真,留下许多书画精品。
倪瓒 楷书跋张雨自书诗册(之一) 吉林省博物馆藏 倪瓒 楷书跋张雨自书诗册 吉林省博物馆藏
倪云林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他常在画上题诗,诗画相映成趣,时人以唐代王维比拟之。其画风疏远萧散,诗风简淡秀雅,画中所表现的意境与情思,在题画诗中得到了进一步阐发。值得注意的是,他不仅诗画合一,题画书法也熠
熠生辉。他的字古雅隽逸,题诗和款跋于画上,达到诗、书、画生发映带、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他的款题书法,为我们体悟其简远高洁之情志和创作时的心态意绪,认识、研析其书法艺术提供了新的路径。
倪瓒在绘画上的款题书法,大概分为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在自作画上题写诗句、年代款、名款、跋文等;二是同时或后来的书画家、鉴藏家在他的画作上题诗、题跋;三是倪瓒在别人画作上题诗,如上海博物馆所藏元代画家张中《吴淞春水图》左上角倪瓒的题诗。后二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本文着重梳理、赏析倪瓒绘画上的自作款题书法(数量较多且呈系列),由此探讨他的书法演进历程及早、中、晚期书法风格,探析其书学渊源和书法艺术成就。 倪瓒 紫芝山房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倪瓒书法的分期,有论者将其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早期,自青少年至1349年;中年,大致从13501367年;晚年,13681374年,即进入明代以后的几年。但从他的绘画上的款题书法来看,这个分期似有不妥。笔者也将其书法分为三期,但起讫年代与之不同。
早期:大约在至正十四年(1354)以前,即青少年时代至49岁以前,其书法为稚拙期,这个时期的款题书法以《梧竹秀石图》《水竹居图》为代表。其特点为:字形多瘦长,纵向取势,笔画硬拙有力,顿按不明显,线条平匀。晚期书法
的某些特点已现,如主横画末端顿按回锋,或回钩,或轻挑出锋,瘦长字外杂以扁方和方形字(有的画如《水竹居图》款题扁方字更多些)但总的说,行气不畅,技法不够圆熟,风貌生拙。
中期:至正十五年至至正二十三年(13551363,即50岁后至58岁之间,以《竹石乔柯图》《江岸望山图》等款题为代表。其特点为:字形由瘦长向扁方字过渡,扁方字已占主流;主横画末端顿按加重,或起明显的圭角,左轻右重的态势已现,笔力清劲,笔法渐趋圆熟,行气较为流畅。 晚期:至正二十四年至明洪武七年(13601374,即59岁至他去世69岁)这一时期其款题书法精品较多,《溪山图》《竹梢图卷》《渔庄秋霁图》等款题为代表。其特点为:撇、捺画展逸多姿,主横画末端和有的点、捺画,或顿按回锋,或顺势回钩,或轻挑出锋,或起圭角,变化甚富,楷中带行,兼存隶意。字形宽扁,横向取势;结体宽博,略呈左轻右重、上紧下松之态势,并有正欹、疏密、跌宕、错落、照应等变化,笔力韧健,行笔流利,技法娴熟,神完气足,高逸冲淡,似嫩而苍,已形成成熟的书法风格。去世前几年,有的款题行笔从容,火气褪尽,平淡天真,呈现出不一样的风貌。
倪瓒 行楷书淡室诗轴 故宫博物院藏 早期稚拙期

《梧竹秀石图》,故宫博物院藏。画上无年代题记,有资料说其作于1340年,倪瓒时年35岁。此款题笔画瘦硬劲健,无多少弹性,粗细、提按等也少变化,如同以硬笔题写。字形瘦长,兼有方形或扁方字,结字或松散,或紧凑,姿态或平正端雅,或俯仰倾侧,字距或宽或紧,行线或弯或直,变化殊多,似在绘画之余信手而写,不事修饰,潇洒随意。应为其早年题写,但晚期书风已出现。如横画的末笔顿按回锋,或回钩,或微出锋,略带隶意;“梧”“云”“五”“廉”“户”等字,已颇似晚年书法。此款题虽风貌稚拙,略嫌生硬,但仔细读之,仍可体悟作者超逸拔俗之情怀,与简淡散逸之画面协和呼应。 倪瓒 梧竹秀石图 故宫博物院藏
《水竹居图卷》,元至正三年(1343)作,时年38岁。此诗题笔画清劲挺健,很有力感,章法上横平(每行第一字)竖直,疏朗齐整。明代鉴藏家张丑评此款题云“全师欧阳率更”。从用笔看,不乏欧阳询的痕迹。不过欧书筋骨过于外露,风格险劲,而倪氏此题则清劲无险。倪云林以隶书笔意作自己的发挥,起笔没有明显的露锋,而较为含蓄,有些字的捺脚舒展潇洒,严谨遒劲中融进了舒徐婉转的意致,整饬秀雅中又不乏字形大小等变化,避免了单调与呆板。此题诗精整匀称,未脱晋唐楷法,还处于学步而未形成自我面目的阶段。但其晚期书法的某些特点,如主横画收笔处加重,在此题上已出现,只是不如中、晚期那么明显;字形上也由瘦长向扁
方演变过渡,扁方字较多。元 倪瓒 水竹居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六君子图》,款题有两处,其中一处明确题为至正五年1345)题写,时年40岁。此题与《水竹居图》款题不一样,它不似欧书精整中的遒媚,倒有钟、王的高古萧散。该题款的一个特点,是对横笔和捺脚作了适当的夸张,制造了张力与字的情趣。“每”“之”等字,隶意浓厚,横、捺都超出了正常长度;“大笑”的“大”字,呈现歪倒的态势,突出了趣味。“笑”等字写得较随意,有行草的意味,显示他题款时的轻松随意。整幅题款追求的是写意书风,笔势灵动有生气,笔画掺以隶意而神气雅逸。元 倪瓒 六君子图 上海博物馆藏 《岸南双树图》作于1353年,时年48岁。此题也属早期题字,笔画多瘦劲硬挺,但有提按顿挫等变化,转折处干净利落,骨力笃定遒健。横画多稍向上取势,主横画末端多顿按,粗重回锋。隶意减弱,除了“余”等少数字撇捺较舒展外,其他字撇捺均较收敛。结体纵向取势,字形多修长,且有揖让、倾侧、大小、呼应等变化,如“思”字下半部偏右,“忆”字右半部上下不在一条直线上,下半部偏左,破平正之乏味,得揖让之拙趣。字字随势生形,或欹或正,或疏或密,或长或扁,或刚或柔,笔画之间、字行之间气息连贯而多有变异,避免整齐划一产生的算子之累,生动有情趣,但总体来说,此题劲健有余,温雅秀逸不足,略有生硬造作之弊。最后“至正十
四年二月”数字,却与前几行不同,字形扁方,潇洒流畅,已近乎晚期成熟风格。元 倪瓒 岸南双树图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
《松林亭子图》,作于至正十四年(1354,时年49岁。此款题与《梧竹秀石图》等早年画作所题相似。字形多瘦长,笔画瘦劲硬挺,无明显粗细变化,可以想见其题写时用力平匀。但为破其板滞,其体势除少数平正外,多向右上倾侧;有行无列,行也不直,另在字形、结字等方面,也别具匠心,随手生发,变化多多,风格简逸率性。与前几幅题记一样,此题虽为早年书法,自我风格尚未成熟,但已蕴含晚年风格端倪。如“至正十四”等字,形体宽扁,笔法精熟,已近于其晚期书法风致。元 倪瓒 松林亭子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期演变发展期
《古木幽篁图》,年代不详。此图款题字势及行线略向右上倾侧,字形除长方外,还有方、扁方等变化。横画末端多顿按回锋,或轻挑出锋,有的已显露圭角;竖画挺健,撇画展长,点、宝盖折钩处回钩有力,转折处较为方楞。线条硬挺,骨力骏健,瘦硬如铁,力透纸背,刚强奇崛有余,秀润雅正不足。兼具早期和晚期书风某些特点,处于倪氏书法中期的演变过渡阶段,约创作于50岁左右。 倪瓒 古木幽篁图 宫博物院藏
《竹石乔柯图》,作于至正十七年(丁酉,1357,时年52
岁。其横画顺锋起笔,笔画较细,收笔时作顿笔回锋,或回钩,或起圭角,有的字已呈现其晚期常见的左尖右钝、左轻右重等笔法和态势特点,如“两”“三”“言”“二”“仲”等字。撇捺舒放自然,“春”“起”“乔”“奉”“文”“夏”“征”诸字,带有隶意,展逸多姿。结字匀称,字形或长或扁或方,这些长方字或依结构及笔画多寡,或拖长竖画,随手变化,散落点缀,为精整的字行带来节奏感。点画精丽,挺拔隽美,出尘拔俗,耐人品鉴,洵为倪氏中期书法佳作。 倪瓒 楷书竹石乔柯图跋 海博物馆藏
《江岸望山图》,作于至正二十三年(癸卯,1363,时年58岁。此款题仍有早期书风痕迹,字形以扁方为主,但杂以长方字;笔画遒健,但行笔的顿按和线条的弹性比早期增强,如“晴”“明”“奇”“舟”等字竖钩柔弯,有的字弯的幅度过大,而略有软弱之弊。主横画收笔处重按回锋,有的字顿按过于粗重,而形成圭角,如“杨”“程”“江”等字;有的字捺笔舒展,带有明显隶意,如“余”“癸”等字;而“云”“友契”等字已为晚期成熟风貌。看似写得随意,因字变形,随手生发,而有避让、趋就、穿插、向背、呼应等多种变化,笔力劲拔,风骨棱棱,力透纸背,但不一味霸悍,刚柔相济,正欹互映,生拙劲逸。早、晚期书风在此汇聚孕化,代表其中期晚段之书法风格。 倪瓒 楷书江岸望山图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林亭远岫图》,作于癸卯年,即1363年。线条生拙,行气
不畅,但横画的顿按回锋、回钩等特征明显。与《江岸望山图轴》等同年创作的《江渚风林图轴》,横画处顿笔明显,有圭角,捺的收笔有顺势斜钩,如“怀”“征”等字,同属书风转型即将完成时的作品。 晚期成熟期
《溪山图》作于至正二十四年(甲辰,1364时年59岁。虽同为行楷书,但行意增强,“为友”“轻舟”“一日”等字,笔画自然映带,字里行间有清雅之气韵流动,而有秀润超逸之韵致。字形扁方,笔画遒劲,转折处多圆融,点、捺、主横画末端或出锋,或重按回锋,或起圭角,皆粗重有力;撇、捺舒展,灵动有致。结体旷逸多姿,左轻右重、上轻下重、上紧下疏之态势明显。全无晋唐小楷的拘谨,晚期书法风貌显著。技法圆熟,笔意洒脱,格调雅逸,风神隽美。《琪树秋风图》与之风格相类,同样精彩,约作于同时或稍早。 《竹石霜柯图》年代不详。从风格看,应为晚期前段作品,《溪山图轴》创作年代大致相当。横画末端一般不显圭角,或顿按回锋,或轻按出锋,或向上下回钩,后者如“戏”“便”“五”诸字;撇画多敛细,捺画展逸,转折圆润,线条秀劲。字形以扁方为主,瘦长字少见,结体宽疏,体势多向右上倾侧,而间以平正。虽有笔画勾连之势,但行笔较为迟缓,笔法、行气不如晚期后段圆熟流畅。元 倪瓒 楷书竹石霜柯图跋 上海博物馆藏

《树石幽篁图》,作于至正二十八年(戊申,1368,时年63岁。此款题与晚期倪氏其他画作题字有同有异。同者,势左轻右重,上小下大,主横画收笔处顿按回锋或呈圭角。异者,“云林”“树石”“东林”等字笔画映带,行笔匆捷,行草意增加;撇画长,锋颖尖锐,舒展飞扬,呈左放右收之态势,但用得多了,便有尖锋过多之弊。笔力雄健,遒劲爽利。同作于戊申年的还有《雨后空林图》《江亭山色图》等,各具特点。如《雨后空林图》,点、捺和横画起笔顺锋轻细,末端特别粗重,多重按回钩,不见圭角,圆和肥厚,如“复”“有”“陆”“玄独听”“栖”“三”“五”“生”诸字皆是,但骨力自在,不显软弱臃肿,与同时期书风同中有异,另具一格。而《江亭山色图》除具备其晚期笔法共性特点外,笔画润劲,骨肉停匀,结体大致平正,左轻右重之态势不明显,骨力劲拔,端庄俊逸。元 倪瓒 树石幽篁图 故宫博物院藏
《丛篁古木图》作于洪武二年(己酉,1369时年64岁。此画款题有二,其长题起笔多顺锋,字形扁方、横画顿按回锋等晚期共性特点不变,但捺、撇画收敛,竖画变化甚富,有粗细、直弯、正欹、刚柔等多种变异,可谓字字不同。一字之内,作为末笔的横、点、捺等笔画,常见有顺势斜钩,以与下一字相映带,笔势顺连,意气贯通。章法上有行无列,行也不直,每行第一字也参差不齐。风神萧散,温润蕴藉,与画面内容、意境相得益彰。试想,此画上如题写险峻之欧
字、庄严之颜字,与画面不谐,可谓煞风景也。此画倪氏另一题为:“云林生为元晖都司马写。”笔意连带,行意增多,润劲雅逸,同样为画面增色不少。元 倪瓒 丛篁古木图 京博物院藏
《竹梢图卷》作于明洪武四年(辛亥,1371时年66岁。线条润劲流畅,笔法富于变化。撇画或放或敛,并一味张扬,有时竖画或竖钩也写成撇画,如“停”“竹”等字;横画或顿按回锋,温和静敛;或起圭角,或顺势斜钩,峻棱突起,圭角者如“看”“春”“江”等字,斜钩者如“一”“三”“廿五”“吉”等字。行意为主,楷意减弱,行笔迅疾,笔意勾连,顾盼生辉,隽朗飘逸,可以想见倪氏书写时情志畅达,心绪快意,为倪氏晚年行书佳作。元 倪瓒 楷书竹梢图跋 上海博物馆藏 《虞山林壑图》,作于明洪武四年(辛亥,1371,时年66岁。此题行笔迟缓,含蓄平和,但自有骨力在。转折圆润,横画的收笔处,多轻按回锋,不见圭角,也不见斜钩。结体疏散,但仍有高下、倾侧、疏密、大小等诸多变化,如“蕃”“门”“游”“依”“写”等字,即破一般结体法则,而出奇入妙,令人耳目一新。字与字之间的勾连较少,行意弱而楷意多。不火不燥,温和静默,淡逸天真,犹如繁花退尽后归于本色。题诗书法与画面意境自然切合,为其晚年行楷书精品。 虞山林壑图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渔庄秋霁图》此图作于1355年,而题款于壬子年1372
时年67岁。此款题为晚年典型风格。字形宽扁,体势大致平正,横画多有弹性,末笔粗重,变化甚富,或顿按回锋,或起圭角,或回钩。有的点、捺、横画则微出锋,带有明显的隶意。骨气洞达,温雅自然,格调俊逸。董其昌在该画幅上题跋云:“倪迂蚤年书胜于画,晚年书法颓然自放,不类欧、柳。而画学特深诣,一变董巨,自立门庭,真所谓逸品,在神妙之上者。”董氏此评,有对有错。对其晚年书法“不类欧柳”而贬斥为“颓然自放”,这是偏见。其画评,允称客观;但其书评,则正好相反。其早年书法硬拙拘谨,中年摩习演进,晚年则书艺大进,融汇前人成法与感悟心得,熔楷、行、隶于一炉,形成自我面目,堪称嘉善。笔者以为,其早中期,书应逊于画;晚年书甚佳,与画相得益彰。元 倪瓒 楷书渔庄秋霁图跋 上海博物馆藏
同作于1372年的还有《苔痕树影图》《松亭山色图》《幽涧寒松图》《容膝斋图》等。《苔痕树影图轴》行意减弱,笔画劲挺,点和横画末端多带圭角,峻整有余而生动不足。《松亭山色图轴》笔画较为生拙,结体疏散,行气不畅。《幽涧寒松图轴》年代不详,一说其作于洪武五年(壬子,1372一说作于1374年。从书法风格看,应为晚期佳作。笔力清劲,行笔流畅,而骨力自在。点和横画特征明显,转折处多圆润,方圆相济;撇画长而放逸,锋颖尖锐,类似于作于1368年的《树石幽篁图》。字之大小、轻重得宜,疏密有致,行
气贯通,无形中赋予其节奏感,如幽涧寒松般清气逸荡。《容膝斋图》书风类于《渔庄秋霁图》和《幽涧寒松图》,但字之体势和行列均向右上明显倾侧,笔力沉着,健遒多姿。另外,《紫芝山房图》和《筠石乔柯图》等款题与《渔庄秋霁图》《幽涧寒松图》等所题大同而小异,皆为六十多岁所作晚年精品。上述这几幅画或作于同一年,或创作时间相近,倪瓒根据不同的处境、心境、画境,在大同的基础上作变异,不是百幅一面,而是多有变化,幅幅不同,由此可见作者创新精神之一斑,这也许就是大书画家与一般书画家或书画匠的区别所在吧。元 倪瓒 幽涧寒松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 倪瓒 幽涧寒松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修竹图》,作于洪武七年(甲寅,1374,时年69岁。仍是其晚期常见的行楷书风,但点、横画收笔处的圭角大为减少,多顿按回锋。有的点、捺或横画轻挑出锋,隶意明显。线条含蓄,运笔从容,字形、结体变化多姿,行气畅通,温雅秀逸。虽题写于其生命的最后一年,但笔力不减,依然劲健,完全看不出字不称画的衰颓,为画面增色多多。 《竹枝图卷》,年代不详,应作于其晚年。倪氏画作上的题款,一般为小楷或行楷书,行书甚少,其晚年题款中出现了行书。现在犹能见到的《竹枝图》卷,颇能体现他晚期题款书法自然率意的风格。两行字一气贯注,如一股清流倾泻而下,无一点滞涩停顿的犹豫,肆笔率意而为。有的字如“手”“乎”,
随势而倒,仿佛清竹偃地,“倦”字则粗重平稳,如劲柯挺立,使行气跌宕起伏有波澜。整幅字歪歪斜斜,粗粗细细,牵连映带,具老人特有的天真幽趣,无一点规模古人的痕迹,流露了真性情之美。倪云林晚年以书画自娱,淡泊自守,这种高洁超逸的襟怀,傲岸不驯的人格,使他厌恶一切“法”的束缚而走向无“法”的抒写。元 倪瓒 竹枝图 故宫博物院藏 观察倪瓒不同时期绘画上的款题书法,并结合以上评述,综析可知,倪瓒早年学书,应是从欧体等唐楷入手,字形瘦长,笔画瘦硬。中年以后,一系列家庭和世事变故,使倪氏在山水和释老经籍中寻找解脱,逸出尘世,是他的儒家道德人格走向审美人格的标志。另一方面,倪云林或许感到,光有遒劲,锐力猛,就有伤清雅之致,所以必须融以秀逸,方获得淡逸天然情韵。倪瓒便由唐溯晋,从魏晋钟王书法汲取营养,追求温雅秀逸之风韵。再由晋溯汉,摹习、汲取汉隶之体势、笔法,融而化之,逐步摆脱晋唐楷书的工细严谨,至晚年而形成楷中带隶、古雅俊逸的成熟面目。其去世前几年,书风天真率意,萧散超逸,人书俱老。
值得一提的是,倪瓒书法之演变是与其画风转变同步的。1368年,倪云林在《为以中画疏竹图》题跋中提出了著名的“聊写胸中逸气”的理论,主张脱略技法束缚,抒写怀抱情志。其实,倪氏以“逸气”创作书画,自中年即开始了。中年以后,其画风由早期的详整转趋简逸冲淡,书风也转向古雅
超逸。古今大画家均多重视诗书画合一,于此又添一证也。 倪瓒 容膝斋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 行楷书容膝斋图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瓒”与“瓉”的写法
据刘九庵先生研究,倪氏晚年将“瓒”写成“瓉”,其改写名款的时间应为至正十四年1354时年49岁。其后的书画作品皆书作“瓉”字,字形则趋向扁方形。通过对倪瓒绘画上的款题文字作梳理,发现其中晚年的作品上,除落款“云林子”和“云林生”等外,的确将“瓒”写成“瓉”,未见一例写成“瓒”的。但是,改“瓒”为“瓉”的时间真如刘九庵先生所说的至正十四年1354)吗?显然不是很确切。由倪瓒画作的款题可知,除《水竹居图卷》《六君子图》分别作于至正三年(1343、至正五年(1345,两画题款均不太清楚,似为“倪瓉”外,《梧笔秀石图》尽管没有题确切年代,但其风格为早期作品,却题写“倪瓉”;《岸南双树图》作于至正十三年(1353,也题款“倪瓉”。可知在至正十三年之前,倪氏除题写“瓒”外,也题写“瓉”,不是很固定。至正十三年之后,才固定题写“瓉”字。这与倪瓒书法早期和中晚期(中晚期题款为“瓉”)书法分期大体一致,但并不完全同步。
倪瓒绘画上的款题书法,经过早中期的摹习和演进发展,至晚期而形成鲜明的自我面目,笔力遒劲,率意自然,气格超逸,与其萧疏简逸的诗风和画风相得益彰,诗、书、画得到
有机统一。其款题书法,不仅是可独立欣赏的艺术品,同时也为鉴识其书画的真伪、年代(倪氏无年代款的书画)提供了参考的坐标。他的师法传统而不拘于传统,不断变法和升华,在功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脱略成法,直写胸中逸气,诗书画合一的路径和创新精神,是值得后人效仿学习的,而事实上也对明清以来书画发展产生了长远而积极的影响。 倪瓒 楷书赠叶诚等杂诗七首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元 倪瓒 楷书题所寓屋壁诗二首呈德机征君 吉林省博物院藏 倪瓒 楷书跋杨维桢、张适楷书周文英志传卷 倪瓒 汀树遥岑图 上海博物院藏 倪瓒 雨后空林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倪瓒古木竹石图 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 楷书杂诗五首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f61b871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8.html

《《中国书法》:倪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