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中的知识与求知

发布时间:2018-09-18 22:19: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伊斯兰教中的知识与求知

伊斯兰教中的知识与求知(周传斌)关于伊斯兰教的话题,在座的老师、同学比我了解的更多,但我还是想从我个人理解的角度进行阐发,希望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这个题目跟我前面所讲的几个问题从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首先伊斯兰教非常重视知识和求知,这一点没有怀疑。伊斯兰的先知他不识字,但是他所接受到的第一段启示(第5615节)恰恰是有关知识的,这标明伊斯兰对求知对教育的重视。然后古兰经中有大量的内容都在讲到学习、知识,其中有一个广泛使用的反问句就是:难道他们不思考吗?列举了很多的自然现象。比如提到真主在空中降下雨水使大地复生,这些问题的含义是什么,它就是在叫人去思索问题。伊斯兰世界最著名的科学家,巴勒斯坦的阿布杜·赛俩目曾经在197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经有一篇讲话专门讲到伊斯兰与科学的关系,其中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古兰经与科学的关系。第一条他就说古兰经里面大概有650节经文,占全部古兰经的八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在讲自然现象的,鼓励人要去研究自然,研究这个世界。第二条他说,迄今为止,没用发现古兰经的任何一节经文同现在的自然科学相矛盾的。这个跟基督教的圣经比较就有些差异。基督教的圣经里面很多论述,很明显的跟现在自然科学相抵触,所以有那么多人反宗教,但是在古兰经里面没有。第三条他说在伊斯兰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迫害科学家的事件,这个也是与基督教的欧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以这几个方面来说明,从伊斯兰的经典开始,它就是一个非常重视求知和知识的这样一个宗教体系。这是古兰经。在圣训里面也有大量的篇幅论述知识与求知的,我们经常引用的,比如说:求学从摇篮至坟墓;学习是男女穆斯林的主命;知识是穆斯林丢失的骆驼。可以说圣训中有非常多的内容来讲述知识和求知。通过上面可以看出伊斯兰是很重视知识的,在伊斯兰以后的发展中,在阿巴斯王朝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如果我们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就可以看出,当时它的学术文化是十分繁盛的。希提在他的阿拉伯通史中也承认,当时的伊斯兰是整个世界文明的最高点。为什么会这样呢,实质上跟伊斯兰教重视知识有关。阿巴斯王朝的哈理发大都尊重学者,尊重知识,比较主命的一个例子就是在当时的巴格达修建了一座智慧宫,这个智慧宫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图书馆,藏书量非常之多,多到什么程度呢,后来有记载说,在公元1258年蒙古人西征攻下了巴格达,放火烧毁了智慧宫,智慧宫中那些图书的灰烬堵塞了幼发拉底河,从中可以想见这种规模。还有就是现在伊斯兰世界的最高学府,就是爱兹哈尔大学,应该说它是整个世界上最早的一所大学,大学的出现实际上是在伊斯兰世界。穆斯林曾经拥有的那个辉煌时代,是跟他们重视求知重视知识有密切关系的。同样,以后穆斯林世界的衰落跟它不重视求知不重视知识也有极大的关系。这是我说的第一个方面,伊斯兰是重视知识与求知的。二、什么是知识既然伊斯兰重视知识,我觉得就有必要讨论到底什么是知识。什么样的东西算是知识,值得我们去追求。在回族当中,大家一般称呼一个念经人为“而淋”,“而林”就是有知识的人。在阿拉伯语中,“而林”这个词跟世界这个词来自同一个词根,所以说知识是跟世界联系到一起的,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知识就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把握和一种探索,这个东西就是知识。如果笼统的从学术的角度来说,即使是西方的学者,他们都认为人类对知识的认识就是起源于对世界的认识,就是一种分类,知识起源于分类。所有的知识,从简单到复杂,任何一种知识体系就是从分类开始的。它首先要把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东西分门别类,细分了之后这些东西就是知识,就是人的知识体系。简单的来说就是这样,大家可以去考虑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要去认识这个世界,人的眼睛不可能看到整个世界。靠人的感觉,靠人的眼睛、耳朵、鼻子感觉的话,它是不可能感知整个世界的,它只能感觉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它不可能获得整体的印象,它只能通过其它的方法,现在比如说科学的方法,什么归纳、演绎、推理、逻辑,利用这些东西来达到对世界的认识。美国有一个学者曾经讲过一段话,他说人这种东西他可以忍受一切的灾难,唯有一件事情是无法忍受的,那就是无序。就是没有秩序没有规则,杂乱无章,这种状态是人最不能接受的。假如说一个人的头脑无序了,他就是疯了。我们说这个人疯了,精神病,是因为他的头脑已经混乱了,没有秩序了。所以说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无序,所以人类的所有认识成果,它的所谓的知识体系就是要达成一个秩序,把自然界的东西都排列起来,形成一个秩序,即使它没有一个秩序,人也要给他排出一个秩序来。所有这样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理论,伊斯兰说世界是真主创造的,唯物主义者说是从物质进化的,为什么会这么说?总之是要解释出一个秩序来。谁都不相信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杂乱无章的。所有的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它承认这个世界是有秩序有规则的,至于这个秩序是怎样来的,彼此是有差异的,但是对于有秩序这一点来说是达到了共识。这个实际上就是知识,如果再说的复杂一点实际上这个东西就是文化,人的文化是什么,人的文化就是他对整个自然界的认识。 我在这里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在我们穆斯林,尤其是中国穆斯林中存在这一个误区,就像我刚才说的,这个人有而林,是说他是念经人,比如像我这样的人,没有人说我是而林,好像念经才是而林,你汉文化水平再高也不是而林。我这里所要强调的就是这一点,到底伊斯兰的知识仅仅就是经典上的知识、阿拉伯文的知识,还是也包括其它的知识。这是我们要打开思路的一个关键。首先认识到,既然整个世界都是真主创造的,所有的存在物都是真主创造的,所有的人类都是真主的被造物,而且人类都是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都是阿丹的后裔。所以,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问题,就是整个世界上的东西都是来自真主的,所有的知识来源于真主。知识这种东西是真主给人类的一种禀赋,真主创造了很多东西动物、植物,跟人类很相似的是动物,但动物它没有知识,它只有本能的反映,只有人类有知识,能够去推理,有判断,所以这个东西是真主给人类的一种特慈。古兰经里讲到阿丹的故事,真主造了第一个人阿丹的时候说他把万物的名称教给阿丹,然后让所有的天使向他叩拜。这个表达了一个什么?就我个人理解我觉得,所谓的把万物的名称教给阿丹,就是把所有的知识给了人类,而这个知识没有给天仙。这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知识是真主给人类的一个特慈,是一种特殊的禀赋。但是这个里面也包括求知的能力,就是古兰经中经常说的理智,这种能力我们可以看成是人所有的理性。这样来看的话,你比如说美国人的武器先进,它能造飞机、大炮、原子弹,它的这些知识从哪儿来?我们以前好像认为这跟我们的教门没有关系,那是非信士的知识,但是如果不是真主的意欲,它怎么能拥有这种知识。所以说这个社会上的任何一样知识,都来自于真主,只有在真主的意欲下它才会发生,才会存在。这应该是伊斯兰的一个整体论的观念吧。我们不能把这个割裂开来,说只有我们念经才是寻求知识,我们到社会上上学就不是知识。回族社会古代就有这样一个缺点,说读书必然反教。那个读书说的是读汉文的书,以前的经堂教育基本上是不学汉语的。正是因为以前回族社会他这种保守性,他不接纳汉文化,他觉得汉文化是非穆斯林的知识,要跟她保持距离,这种观念反而把穆斯林退缩成一个狭小的民族,成为一个少数民族。实际上,作为中国穆斯林我们的母语就是汉语,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说阿拉伯语的,阿拉伯语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是一种外语,在你的母语你都掌握的很差的情况下,你说你能够把真主的经典理解的非常透彻,那个我是不太相信。比如在明清时期,大家都承认用汉语来阐释伊斯兰教达到的定点高峰是王岱舆、刘智这些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是学通四教的学者,他们不仅通伊斯兰教还同儒家、道教和佛教。在王岱舆的著作里有一本名叫《希真正答》就是他跟很多人讨论问题的一个问题,别人给他提问题他回答。给他提问题的这些人里面,有很多和尚、道士,他跟这些人辩论,他说的那些话,就我目前的水平来说我有些东西还看不懂,但是他把那些和尚、道士说的哑口无言。为什么有这种水平,首先因为他还文化水平很高。刘智的《天方典礼》中有一篇叫做《识认篇》,就是讲认主的,这一篇可能有一、二百个字,但是他对认主的那个概括,迄今为止在中国没有人超过他。这种能力,就是因为他对汉语掌握的能力。同样到了民国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阿訇,比如说新疆的马良俊,宁夏的虎嵩山,内地的所谓四大阿訇王静斋、哈德成、达甫生、马松亭,哪一位不是说汉文化水平很高的。我觉得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位说只懂阿拉伯语不懂汉语的阿訇留下来什么著作,对今天我们有重大影响。可能当时他的而林水平也很高,他教了很多徒弟,但是现在人们已经把他忘记了。不是说他没有水平,他可能有更高的水平,但是他没有发挥出来。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一个认识的问题,是因为我们把知识割裂了。真主创造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统一性割裂了。我们把它分成我们的和他们的来看,没有把这个世界看成都是我们的。概括的来说,知识分为教门的知识和世俗的知识,但是这两个都是真主的知识,统一起来都是伊斯兰所要追求的知识。三、求知的目的第三个问题,我接着就要推理下去,既然要求知,那求知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在学习,没有信仰的人他也在学习。每一个国家都重视教育,比如中国基本上是不信仰造物主的,但是中国人非常的重视教育,每一个家庭,为了他的孩子要上学,他砸锅卖铁、借钱贷款他也要上学。他为什么要上学,他有他的追求,他的追求就是要找一个工作、铁饭碗,要吃饭。那么我们穆斯林呢?我们大家在这里学习我们为了什么?我觉得伊斯兰里面的求知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认主。刘智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他说伊斯兰教的信仰是什么,他说了三句话:以识主为宗旨,以敬事为功夫,以复命归真为究竟。这三句话的确概括了伊斯兰信仰的核心。同样也有一个人说的也非常好,他就是马明新。人们问他知识的终点是什么,他说就是认识到造物主的存在;人们问题他伊斯兰的终点是什么,他说了一节古兰经文:无能无力,唯凭全知的伟大的真主的援助。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说的非常好。知识的终点就是认主。一个人再有学问,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做了多少发明创造,或者说有多么高的学位,中国的博士成千上万,但是最终他们没有认主,这就等于没有学问。没有对真主认识的结果,你的一切就白学了。我们穆斯林正好相反,我们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技能,主要的是认主。为什么只有学习才能认主呢?正如古兰经中所说的,有理智的人和无理智的人是一样的吗?人是有层次的。很多伊斯兰的学者有过这样的论述,说文盲的信仰和学者的信仰是不一样的,文盲的信仰是盲从的信仰,别人说给他他就信了。而学者的信仰是运用了自己的思考,运用了真主给他的这种能力,坚定信仰。这样的信仰才是真正的信仰,才是伊斯兰所提倡的信仰。要不古兰经讲到那么多知识干什么?同样的,可以对比一下。在基督教的圣经里面箴言中头一句话说: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西方人也是很重视这一点,只是他说的是开端,马明新说的是终点,但都说到了要承认真主。这就是伊斯兰求知的目的。而在现实的社会中,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世俗的学者的愚昧。我们学习是要认主,他们学习或许目的正我们相反,是证明真主不存在。有的人的学习是为了背离真主,离真主越来越远。但这种差异并不是说知识有好有坏,不是说有的知识让人认主,有的知识让人背叛真主。而是说求知的人他个人的态度问题。 四、求知的途径既然知识那么重要,那么我们应怎样去求知,怎样获得这种知识。在世俗的领域来看,求知就是上学、读书,就是要接受国家的教育,这就是知识的来源。但是在伊斯兰看来知识的来源,人们求知的途径可能有两个。在中世纪的时候,伊斯兰的几位哲学家都提到了这个问题,在学术上叫做“双重真理论”。说真理有两个来源,一种是启示的知识,真主降下的启示,通过历来的先知所说的话而形成的经典,这种知识是绝对的知识,因为它来自造物主。你不需要去思考,你接受就可以了。另外一个途径是人自己去追求,那就是理性的知识。理性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能力,是真主的一种特慈,其它的存在物都没有理性。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整个世界都非常崇拜理性,推崇理性。包括穆斯林内部也有很多人极端的相信理性,已经相信到一种迷误的地步,时不时把伊斯兰的信仰来放在理性的天平上来秤一秤。他觉得复合理性才是正确的,有的人就是走到了这一步。我觉得他就是没有把这两种分清楚,实际上中世纪的伊斯兰学者已经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说的很清楚了,理性的知识不能取代启示的知识,也不能用理性去衡量真主的启示。来自真主的启示是绝对的知识,而人类通过自己的理性求得的知识那是相对的知识。理性是什么,就是人看到一些现象,首先在他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印象,然后他用一些个推理啊、判断啊、归纳啊进行总结,这就是人的理性。简单的说就是这样。但问题是,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它只承认理性不承认启示。那结果是什么,实际上很简单。理性所认识的永远都是相对的有限的。比如在一千年前,人类的理性所认识的就是那么大(周老师划了一个圈),这时当时人的理性所能认识的,一千年以后这个圈变大了,再过一千年还会变的更大。人类认识的范围会越来越大,但是它永远都跑不出这个圈,永远都在里面。就是说人类的认识是有一个范围的,永远在一个圈子内,那么圈子的外面是什么?圈子的外面是没有边际的,是无限的,是绝对的领域。人类的圈子扩展的再大也不可能包括整个宇宙,理性肯定是有限的,你不能把有限的东西夸大为无限的。这实际上是现在社会认识的一个误区,他们认为理性能够认识一切,很多人是机械的理性主义者,科学主义者,他就认为人类认识的范围不断扩大,终于有一天会扩大到认识全部,把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能认识,他们坚信会有那么一天。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只有真主那里才有绝对的无限,人永远都是有限。关于“双重真理论”这个问题,像伊本·西纳、伊本·图菲利、伊本·鲁士德都有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确定知识有两种来源,但不是对等的两种来源,启示是高于理性的。现在有很多人说宗教是非理性的,好像是不承认理性,这个只能说明他对像伊斯兰教这样的宗教不了解。伊斯兰并不否认理性,而且也应该说还是相当的推崇理性的,但是伊斯兰同时又把理性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不过分的夸大它,也不是完全的否定他。更合适的说法是伊斯兰的信仰是超理性的,而不是非理性的。真主的能力肯定是超越理性的,但作为穆斯林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理性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的有用性,它确实是个有用的工具,是真主给人类的一种能力;另一方面要看到它的有限性,它虽然有用但它不是万能的。这就是一个观念的理解。所以我们不能把理性科学作为衡量信仰的标准,动不动就说我们古兰经或什么是符合科学的。这是一种错误,那就是说你拿人的标准来衡量真主。你认为真主的经典符合人的理性了,它就是正确的,不符合它就是错误的。看似好像你这个人很先进,好像还谈科学。实际上你还没有搞清楚科学是什么,理性是什么。所以不能拿理性来衡量启示。我在把这个阐发一下,即为什么说理性既是有用的又是有限的,不仅我们在说,现在任何一个严谨的学者、严谨的科学家都承认这一点,都承认人的理性是非常有限的。我们知道二○世纪自然科学有两个最伟大的理论,最伟大的发现。一个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大家都知道,现在之所以能够发展原子弹这种东西就是因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尽管爱因斯坦是很伟大的科学家,但是他有信仰,他信仰上帝。他有一句话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瘸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他的意思是说信仰跟科学并不矛盾。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底说了个什么?既然叫做相对论说的当然是相对了。这个说起来比较复杂,简单的来说就是时空的相对性,对于空间在爱因斯坦以前很多学者认为它是绝对的,时间是绝对的,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一个人变老了不会再年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说明了时间是相对的,时间可以变慢,甚至也可以回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简单的说他有一个判断,当一个物体它运动的速度达到光速的时候,这时这个物体它的质量等于无限大,它的体积等于零。所谓的零就是看不见了。假如说一个物体能够超越光速,它的体积是负值。他的原理推论出来当然可能还有更复杂的内容,我就简单地说这些。这表明什么?就是的确有看不见的世界,未知的世界。目所不能看到的东西,并不是不存在的。关键是人所造的机械装置,它现在运行的速度是不可能达到光速的。有的科学家就说,人类的科技再发达,光速永远都是人不能达到的一个极限。所以虽然有这个理论,但是人是做不到的。但就这一点它已经打开了人的思维。我们经常说哪个星星离我们有多少万光年,就是光一秒钟走30万公里,走上一年就是一光年。宇宙已经大到无法用什么公里来计算了,只好用光的速度来计算。现在是用时间来计算空间,所以时空本身是相互转化的。假如说一颗星星,比如说织女星距离地球是八万光年,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光不是织女星现在发出的,是八万光年以前发出的,现在才到达地球。假如说我们在地球上有一个望远镜,能够看到织女星,那是八万年以前的,现在的织女星必须要八万年以后才能够看到。我们做一个假设,假如你这个人现在到达了一个距离地区1400光年的星球上拿一个望远镜向地球看,如果能看到的话,你会发现我们的先知正在那里宣教。这就说明时间的相对性,时间不是绝对的,把握不住的一个东西。这就是爱因斯坦体出的相对论,简单的来说,我认为这已经能够极大的开拓我们的思路。它说明了人类很多知识的局限性。另外一个自然科学伟大的理论是在1928年,有一个德国人叫海森保,它提出了一个原理叫做测不住原理,他是说所有的存在所有的东西都在运动之中。你比如说这个桌子,是由细胞构成的,他原先是一棵树,这棵树里面构成它的当然是细胞了,如果你用显微镜看你会看到他的细胞,然后你再看细胞里面有细胞核,你再看它的细胞核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又由质子、中子、电子,再小的还有夸克等等。可以一直的分下去,而且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是在运动的,到了微观世界。学过化学的同学都知道,电子是在不停的旋转的,他的这个测不准原理简单的就是说,假如你知道这个地方有一个原子,我也知道它有三个电子,我只能知道它有三个电子而已,却并不知道它在什么地方。因为它在动,而且还那么小,飞速的旋转。我只能说有,至于说某一时刻在什么地方我不知道。所以说这个就是测不准原理,物理上来说测不准就会产生误差。既然你对一个原子的认识都有误差,那么这个桌子整个是由原子构成的,那谁知道你对这个桌子的认识的误差有多大?大到我们原先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可能完全是错误的。所以这个对现在的物理学科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说明了人的知识的相对性。这个我们再结合到伊斯兰教中,当时刘智对真主的存在有一句话说:“巨无外,细不内”。说在大的方面只有真主在它之外再没有东西了,同样在小的微观的方面来说,在它之内也再没有东西了。所以说只有真主是绝对的存在,任何被造物,我们现存的物质世界都是相对的,有限的。 我举这个例子还是要说明,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不能认为理性的东西就是正确的。我听一个汉族学者说过,他说科学只当它变成一种宗教时,它才是宗教的敌人。就是说科学跟宗教并不对立,假如科学跟宗教对立的话,那说明科学本身也已经成为一种宗教了。这就是求知的途径,我们一方面肯定理性,同时我们看到理性的有限性。五、中国穆斯林的求学传统最后我要强调的一点就是中国穆斯林的求学传统。仅就中国的范围来说,中国的穆斯林具有非常优秀的求学传统,历代的学者先贤,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一代一代的刻苦求学求知,然后把这个知识传承到今天。虽然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局限性,但伊斯兰能够保存下了是与这种求学相关的。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求学,我们就是教门传承下去的保证,假如我们都不学习,那伊斯兰在中国早就消失了。大家都知道,在明朝的时候伊斯兰在中国曾经出现了一个危机,就是因为它一开始没有这种学习的传统,后来胡登洲创建了经堂教育,因为它有感于当时伊斯兰教那种现状,没有明确、系统的教育,很多思想不知道怎么回事儿。所以才创建了经堂教育。比如福建泉州,在宋朝的时候可以说是非常的繁荣,穆斯林非常多,当时在那里有七座清真寺,但后来伊斯兰教在那里消失了。那里有一个家族非常有名的,叫陈埭丁,就是陈埭这个地方一个姓丁的家族。这个家族在泉州附近的郊区有13个村庄,全部都姓丁,有好几万人。但是这些人全部都养zhuzhu肉。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明朝的时候他们的祖先因为躲避战乱跑到乡下,跟外界断绝交往,它的伊斯兰传承不下去了。这个家族在明朝时出了一个文人,这个文人在他70岁的时候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祖教说》,这篇文章现在还保存在他们的家谱里面。当时他已经记不太清楚了,文中谈到了他们祖宗的宗教,其实就是伊斯兰教的一些信仰功修,如礼拜、丧葬、不吃zhu肉等。但后来,这些全部不存在了,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求学,没有传承。假如说没有当时胡登洲创立经堂教育,可能中国的穆斯林全会像他们那样。所以我们要有一种使命感,不但要把伊斯兰教传承下来,还要把它带给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谁来给中国人宣传伊斯兰教?就是我们中国穆斯林。我今天说的就是这些,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让大家来思考这个问题,思考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求知,我们为什么求知,我们怎样求知,我们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我就说到这里。谢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f58f9f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8.html

《伊斯兰教中的知识与求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