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闻热点素材积累

发布时间:2018-07-23 22:22: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9年新闻热点素材积累

整理人 董营涛

“守格”与“破格”(人民论坛) 1

选人用人,忠诚老实为先(评论员观察) 2

让深夜食堂更有城市温度(民生观) 3

让蟑螂当“清道夫”之前应科学论证 4

“离婚冷静期”不是干涉离婚自由 5

从“变装执法”争议看公权力形象管理 6

别让父母成为 朋友圈的传谣者 7

“部长级”学生会干部,只是表述有误吗 8

面对疫苗乱象,监管部门应有所作为 8

彻查严管,给民众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 9

李克强就疫苗事件作出批示:必须给全国人民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 11

“守格”与“破格”(人民论坛)

  

2018072307: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礼记》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格”是标准,是界限。守格,乃恪守行事之规矩。这些规矩或刻于碑碣,或书于竹帛,或铸于鼎鼐,或传于心口,不应也不容触犯。人的一生会受很多“格”的限制,游戏中有“格”,学习上有“格”,工作中也有“格”……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也需要守“格”。

  农作物栽培有一项“墩苗”技术,为使庄稼长得更好,在一定时期内进行中耕和压土,抑制幼苗茎叶徒长,促进根系发育。庄稼生长是这样,人才培养也是如此。年轻干部从不成熟到成熟,需要一个递进式的历练培养期。选拔干部不能唯台阶、唯资历,但必要的台阶、资历也是需要的,这就是守格。随意破格、出格就要闹笑话,甚至犯错误。现实中,一些地方对“苗子”百般呵护,为他们铺路子、架梯子,恰恰忽略了对他们的培养锻炼。有的片面追求“年轻化”,忽视必要的履职经历和岗位历练,把尚不成熟的干部放到重要岗位,甚至“火箭式”提拔年轻干部。有的为某个具体对象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预设晋升路线图。从长远看,这既不利于党的事业发展,也不利于年轻干部健康成长。

  据载,张居正从小就天资聪慧,深得湖广巡抚顾辚欣赏,称之为“将相才也”。张居正13岁考举人时,虽然考得不错,顾辚却给监考官打招呼,希望不要录取他,理由是“张居正是一个大才,早些发达,原没有什么不可,不过最好还是让他迟几年,等到才具老练了,将来的发展更没有限量”。3年后,张居正考取了举人,顾辚还是觉得他太年轻,告诫他要做伊尹、颜渊那样的人物,不要只求年少成名。功成名就后,张居正对顾辚的做法不仅没有怨恨,反而感激终身。对年轻干部,不能“宠”,而要“锻”,尤其在成长初期,要多批评、多指导,多压担子、多给任务,促使他们在摔打中立得稳,在风浪中扛得住。

  在坚持“守格”的前提下,对于年轻干部中确有真才实学、成熟较早的,也要敢于“破格”。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对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要不拘一格大胆使用”。历史上冯唐身历三朝,及汉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被后世王勃叹为“冯唐易老”,留下千古遗憾。毛泽东非常重视年轻干部的选拔和重用,认为“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

  当然,我们所提倡的破格,不是降低选拔任用的标准,而是要对破格提拔的干部,坚持更高的标准。越是破格提拔的优秀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推到重点建设项目和基层一线,赋予艰巨任务。只有经历了大事、要事、急事、难事的锻炼,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接几回“烫手的山芋”,才能砥砺品行、增长才干,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守格但不困于格,破格但不降格。既坚持守格,遵循优秀年轻干部的成长规律,让他们多“墩墩苗”,把基础打扎实,经受吃劲岗位、重要岗位的磨炼;又敢于破格,不拘一格选人才、敢为事业用人才,早给他们压担子、搭舞台,优秀年轻干部就能尽早脱颖而出,担当起时代大任。
  《 人民日报 》( 20180723 04 版)

选人用人,忠诚老实为先(评论员观察)

李浩燃

2018072307: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选什么人、用什么人,体现着鲜明的价值导向,历来是关乎全局的重要课题。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一贯方针和根本原则。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蔡元培的话来说明“以德为先”的重要性。德是首要、是方向,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而这个“德”,第一位的就是忠诚老实。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优秀年轻干部必须对党忠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优秀年轻干部要把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作为人生信条”。语重心长的嘱托,是对年轻干部群体明确的政治要求。

  “天下之德,莫过于忠”。共产党人讲忠诚,这是党员干部最根本的政治品质。早在建党初期,党章就明确规定党员对党必须忠实。我们一再要求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忠诚也是排在第一位的。有德无才,难当大任;有才无德,一旦重用会有更大风险。一个政治上靠不住、政治品德不过关的人,即便能力再强,也会被“一票否决”。

  近年来落马的一些领导干部,有的人千方百计塑造“反腐斗士”形象,内心深处却视党纪如无物;有的人观看红色影片时热泪盈眶,扭过头来依然不收手、不收敛;有的人慷慨陈词、高调唱得比谁都响,一旦遭遇考验便原形毕露……这些,都警示年轻干部切不可做“两面人”,年纪轻轻就成为政治上的投机者、行动上的两面派。

  对党忠诚就要老老实实做人。毛泽东始终倡导党员干部“做老实人”。1939年,他在谈及儒家“知仁勇”时说,“如果做事不忠实,那‘知’只是言而无信,仁只是假仁,勇只是白勇”。百般算计不如一心守纪,苦心孤诣莫如脚踏实地。成功和幸福,最终属于那些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兢兢业业工作的干部。投机取巧、见风使舵、巧言令色,或许能一时蒙混过关,但迟早会得不偿失;蓄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韧劲,多下一些苦功夫、笨功夫,反而有助于夯基筑台、行稳致远。其实,老实人最聪明,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年轻干部处在成长进步的关键期,尤其不能精于算计、总想着走捷径。

  有人说,年轻干部“不缺干劲缺韧劲,不缺活力缺定力”。从表面上看,这是经验不足、阅历不深,但究其本源,还是政治品质不够坚定。现实中,一些年轻干部不屑于忠诚老实,认为忠诚是“迂”、老实是“傻”,甚至一边大谈党性、一边欺瞒组织,一边大谈约束、一边自我放纵。年轻干部如果对党的事业缺乏忠诚,政治素质不高,容易被错误思想和模糊认识牵着鼻子走,即使才华横溢,也难堪大用。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对年轻干部来说,政治品德就是个人发展的根与魂。“一个自觉的革命者无论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做到忠诚老实,对党要忠诚,要老老实实地说话,老老实实地办事,老老实实地做人。”记住这一叮嘱,干部们的成长会更有方向、更加顺利。

让深夜食堂更有城市温度(民生观)

  

2018072307: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城市管理不一定非做单选题。问题两难,可以靠精细化管理来攻坚克难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夜市是个奇妙的存在。

  它不仅仅有饥肠辘辘的深夜来自肠胃的满足,也有举杯共饮的青春,有肝胆相照的友谊,有灯火中心爱的人欢笑的脸,有徐徐上升的蒸汽后一家老小对生活的期待,有城市长久形成的饮食习惯和文化,是城市记忆的生动缩影。

  不能光说好的,夜市也面临很多问题。烟熏火燎、卫生可疑、喧哗扰民,也是它的痼疾。越来越高的环境、卫生、交通等诉求,加上深夜外卖、高档酒吧等消费形式的竞争,让很多城市的夜市正在萎缩,有些老味道在消失。所以,很多影片中,久别的游子放下深夜的碗筷,轻轻的那句“这个味道还在”才格外令人感慨。

  夜市的去留,背后还有一层难处:不少市民以此为生计。一个馄饨摊,一个烤肉摊,也许就是一家老小的饭碗和“家庭银行”。那么,这道城市管理题就变得两难:一边是温暖,一边是混乱;一边是秩序,一边是生计,如何权衡?

  好在,城市管理不一定非做单选题。问题两难,可以靠精细化管理来攻坚克难。

  在维护城市秩序时考虑困难群众的需求,并作出相应安排;在发展特色产业时,努力降低对周边群众的影响;对于可能存在的工作遗漏,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路径保持畅通……只要有心,办法总比困难多;用心去找各种利益的均衡点,最大可能地留其长、去其短,留其利、去其弊。

  海口夜市的逆生长,就是尝试在旅游城市的发展、市民的诉求和夜市经营者的需要之间展开探索。升级改造后的夜市,不仅承载记忆的味道,照顾城市生活中大家的消费需求,为小本买卖的经营者们提供养家糊口的摊位;也通过针对问题改进的努力,保障了城市环境和秩序。又好吃又卫生,又热闹又尽量不扰民,城市更新下的夜市再造,不仅成为年轻人们喜闻乐见的夜景,也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了更低门槛的平台。

  在解决问题时多一分细致和耐心,对涉及群众生活问题的项目多对症下药,效果就大不一样。伴随夏的凉风,在红火夜市的笑脸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温度。这样的管理思路,恐怕不仅仅适用于夜市吧。

让蟑螂当“清道夫”之前应科学论证

作者:张田勘

让蟑螂当“清道夫”应进行科学论证,而且还要认识到,蟑螂是有害生物,对蟑螂的饲养和管控就更应多几分谨慎和小心。

山东济南市章丘区餐厨垃圾处理中心饲养了300吨、共3亿只“美洲大蠊”蟑螂,每天共计可吃掉15吨餐厨垃圾。现在,这种利用“蟑螂吃掉垃圾”的生物无害化处理垃圾的方式引发热议。

利用蟑螂来吃掉垃圾也就是要让蟑螂来当“清道夫”,帮助人们打扫和清理垃圾,并且这种方式好像在世界上还是首次,在当地是政府合作项目,获得当地政府的土地和财政支持。

由于获得政府支持,初步而言,这应当是一个多赢的行为。蟑螂除了能消化垃圾外,蟑螂本身还能用来生产昆虫蛋白饲料(1吨蟑螂加上蟑螂所产生的卵鞘可产生1吨昆虫蛋白饲料,蛋白含量72%左右)。另外,为保证不让蟑螂逃逸,其采用了多重防范措施,如用钢丝网封闭住通气孔,墙壁上有喷水开关,地下养殖食虫鱼类,蟑螂爬到墙壁上,会被水冲到池塘中,被鱼类吞食。养殖场周边有85厘米宽水沟,沟内同样饲养食虫鱼类,防止蟑螂逃脱。不过,用蟑螂来消化垃圾首先需要科学论证,其中首要的论证是考虑蟑螂清除垃圾的效果和效率。

养殖蟑螂来消化垃圾只是针对厨余垃圾,后者只占人们生活垃圾的一部分,而且蟑螂也并非能完全吃掉厨余垃圾,因此,后期的清扫同样是一大问题。经过科学论证,国际上对于厨余垃圾早就有较为一致的意见,最好的方法是将厨余垃圾发酵成甲烷,作为有机能源来重新使用。现阶段,虽然厨余垃圾的处理并不尽如人意,也主要是方式方法不太科学,例如,首先是垃圾分类没有积极提倡和严格执行,如果垃圾分类做到了,现有的技术是完全能有效快速和无害化地处理厨余垃圾的。

如果用蟑螂来处理厨余垃圾,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控制蟑螂的种群繁殖和逃逸到环境中对人和生态造成危害。尽管蟑螂也有“清道夫”或“清洁工”的美誉,但由于蟑螂是有害生物,更需要谨慎对待

蟑螂学名蜚蠊,在有害生物中划归为危害性很强的病媒生物的一种,与蚊、蝇、蚤、鼠、蜱、螨、蠓等同属一类。蟑螂能携带许多可致病的细菌、病毒、原虫、真菌以及寄生虫、蠕虫的卵,并且可作为多种蠕虫的中间宿主,其中,仅对人致病的细菌就有40多种,如麻风分枝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沙门氏菌等。

此外,蟑螂还可携带导致霍乱、肺炎、白喉、鼻疽、炭疽、结核等病的病菌,一旦饲养的蟑螂逃逸到环境中,引发大规模的种群繁殖,不仅会威胁人们的健康,而且容易造成生态灾难。

让蟑螂当清道夫虽然在国际上没有先例,但是通过科学试验和研究来论证却有其他的先例,例如引进屎壳郎当清道夫。20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发生生态粪便灾难,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CSRIO)成立了“澳大利亚屎壳郎项目”,经过科学论证,从全球各地引进了53种屎壳郎来处理那些稀释的粪便,由此也减少了90%的苍蝇。

尽管这种引进外来屎壳郎的方法在澳大利亚显效,但对于其他一些国家未必就能全盘复制,在科学论证上,一些国家就予以了反对,与澳大利亚环境相似的新西兰就是如此。科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认为,屎壳郎可携带和传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菌,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有很大威胁。而且,屎壳郎还可能污染家庭饮用水源,传播疾病。如果孩子贪玩吞下虫子尸体,或者接触带有病原体的屎壳郎,都可能影响健康。同时,屎壳郎能长途迁徙,可广泛而迅速地传播疾病。

由于无法获得科学评估的支持,新西兰停止了这项计划。而且,澳大利亚引进屎壳郎的计划在后来也没有对屎壳郎种群的变化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因此,尚不能说引进屎壳郎技术是完全成功的。现在,要让蟑螂当“清道夫”也应进行科学论证,而且还要认识到,蟑螂是有害生物,而屎壳郎不是,对蟑螂的饲养和管控就更应多几分谨慎和小心!

“离婚冷静期”不是干涉离婚自由

作者:晏扬

“离婚冷静期”本意上绝不是干涉离婚自由,在实际操作中,也要防止它对离婚自由构成事实上的干涉。

对于那些一时冲动想要离婚的夫妻,法院正设法让他们冷静一下。近日,最高法发文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可以设置不超过3个月的冷静期。

结婚自主、离婚自由是法律的明确规定,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但也应该看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关乎社会的稳定,离婚不只是家务私事,还是一个社会问题,离婚率过高会带来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且不论其他,单说对孩子成长造成的不利影响,就是社会难以承受之重——曾任最高法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的杜万华之前提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百分之七八十都来自离异家庭,这一数字足以令人震惊和警醒。而据民政部统计,我国离婚人数已连续14年增长,自2002年的117.7万对增至2016年的415.8万对。

既要坚守离婚自由的法律和权利底线,又要想方设法抑制离婚率快速增长,这是一种两难,设置“离婚冷静期”则不失为一种折中办法,必要而且可行。其一,现实中不少夫妇尤其是年轻夫妇,其实是一时冲动要求离婚,两人的感情并未完全破灭,只是因为一些琐事,两人都在气头上,一时嘴硬才提出分手,这样的婚姻完全可以挽救,让双方冷静一下即可;其二,有些离婚案件,一方坚决要离,另一方坚决不同意,甚至扬言“判离婚我就自杀”,对于这类离婚案件,法院显然不能简单判决了事,同样需要给双方一个冷静期;其三,有些夫妇要求离婚,但财产怎样分割、子女谁来抚养等问题没有协商好,如果法院贸然判决离婚,将会留下许多“后遗症”,设置一个冷静期让当事双方协商解决,或由法院进行调解,无疑很有必要。

需要强调的是,“离婚冷静期”本意上绝不是干涉离婚自由,在实际操作中,也要防止它对离婚自由构成事实上的干涉。从最高法的规定来看,一方面,“经双方当事人同意”是设置冷静期的前提条件,这里的“同意”可以是当事人立即表示同意,也可以是经法院耐心说服后当事人表示接受;另一方面,“可以”设置冷静期不等于“必须”设置冷静期,法院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对于那些确系感情破灭、无法维系的“死亡婚姻”,则不一定要设置冷静期。

从“变装执法”争议看公权力形象管理

作者:毛建国

“泳装执法”、“吊带裙办公”之类的误会如果得不到及时澄清,会留下何等严重的后果?

前两天,一段题为《民警仅穿游泳裤拦停摩托车》的视频在网络流传。视频中,一辆摩托车被一名全身仅穿一条泳裤、自称警察的男子拦停,后者认为摩托车司机没戴安全头盔,驾驶不安全,要求其戴上安全头盔。贵州习水警方就此事发布通告,称当时这位民警并未休假,之所以未穿警服,是因为在执行一项变装任务——查处当地马鹿河中的非法捕鱼行为。

互联网时代,人们开始认为“有图有真相”,后来发现有图也未必有真相。譬如引起争议的这次“变装执法”,如果没有事后官方通告,仅据视频内容,人们很有可能都站在驾车男子一边。现在随着真相公布,人们纷纷为警察点赞,这也说明人间自有公道在。

谁也不想被人蒙蔽和利用。现在很多人质疑拍传视频者到底有何居心,这是可想而知的。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如果这一视频没有广泛流传,只在一个小圈子里传播,也没有引起有关方面重视,那么真相就有可能永远缺失,警察形象则会随之受损。

这两天还有一个人火了:网上有一张某海关工作人员穿吊带裙办公的照片,发帖者附带吐槽“改进窗口工作作风吗?海关真是走在‘前列线’”。事情同样经历了反转。调查表明,这名女性工作人员当天已经请假,换好衣服准备离开时,恰逢有人前来办事,出于为办事人考虑,她临时受理了业务,没想到,因着装问题被拍照晒到了网上……拍摄者知道原因后表示了道歉,舆论同样给予了这位海关工作人员点赞。

一个“泳装执法”,一个“吊带裙办公”,有着同样的反转,当事人可能事先都没有想到。确实,这是误会,得到澄清就好,可是,不是所有的误会都会得到澄清的,如果得不到澄清将会怎样?

从正常逻辑出发,无论是“泳装执法”还是“吊带裙办公”,正常人看到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正常吧。如果说由于经常存在的便装执法,“泳装执法”还能够引发“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出于正常认知,大多数人对于“吊带裙办公”会作出什么样的判断?其实应该感谢互联网,既把很多事件放大出来,也让很多真相浮出水面。如果当时还有其他办事人,没有拍照没有上传,带着误会而走,这恐怕才是最大的可能,也是最大的遗憾。

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过一个理论,说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予负面评价。我们当然还没有掉入“塔西佗陷阱”,但也应该尽量避免。面对一些“反常”之事,要求不惮以绝对的善意揣测,总是往美好的方向联想,这恐怕只是“想想而已”,更可行的是具备形象意识和风险意识,避免一些误会发生。

就事论事,由于警察工作特点,“泳装执法”之类的变装执法有时无法避免,但也应该注意执行规范性问题,做好必要解释,给怀疑想象一个反馈乃至投诉的渠道,而不是蔓延到其他地方。对“吊带裙办公”来说,除了需要做好这些工作,还应该回答,当时窗口有没有其他工作人员?有没有其他人员顶替办公?窗口办公要有自己的规矩,只要在上班时间,窗口绝对不能没人。工作人员请假可以理解,但其他工作人员应该补上。如果属于不可替代性岗位,那么批假本身就存在问题。当然,这更多是单位管理问题,与工作人员关系不大。

这就讲到了公权力的形象设计和形象管理。公权力行为要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必须做好形象管理,每个公职人员都要注意形象,避免让人产生不必要的怀疑想象,防止公权力形象受到伤害。从这个意义上说,“变装执法”也在提醒公权力应当做好形象管理工作。试想,“泳装执法”、“吊带裙办公”之类的误会如果得不到及时澄清,会留下何等严重的后果?

别让父母成为 朋友圈的传谣者

作者:徐建中

网络的迅猛发展,让智能手机走入了千家万户,同时也为这些微信圈谣言提供了藏污纳垢的场所。

“少盐有时候真的会致命!”看到妈妈发来的微信链接,武汉某大学二年级学生小陈无奈地摇摇头:“一看就知道是造谣,但怎么跟她解释都不听!”打开链接,长达4000字的文章,列举了诸多所谓的“科学文献”,试图证明“少盐有害健康”。其实,“这篇文章通过挑选‘部分事实’,再精心设置‘呈现方式’,试图让读者相信一个与真相相去甚远的结论。”没过多久,“微信辟谣助手”发布辟谣信息,证实此篇文章系谣言。

近几年,微信朋友圈流行一种貌似科学的“关怀式”文章,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打着科普的幌子,专门瞄准一些热衷于养生或者病急乱投医的中老年人,推行没有科学依据的养生文章或所谓的“新科技”医疗产品和服务。说穿了,这就是一种谣言。统计数据显示,从20176月至今,“微信辟谣助手”已辟谣文章数达116.42万。饶是如此,仍然有众多的“小陈”父母们迷信其中,充当了谣言的“使者”还浑然不知。

朋友圈的这些谣言往往打着健康的幌子,大肆吹嘘某保健方法或某治疗方式,其实就是道听途说、添油加醋的谣言,主要是为了误导消费者,最终达到推销其伪劣产品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披着华丽外衣的虚假骗局。这些谣言多半出自医药公司本身的营销团队、广告公司的专业策划或是自媒体写手,他们用“高大上”的虚假科学研究成果包装产品,使越来越多的“小陈”父母们更加信服。

不难发现,骗子们之所以目光盯住这些中年的“父母”们,是因为这些父母大都在50岁左右,很多人对网络并不精通,对于微信来说,他们就像初入学堂的小学生,根本就分不清真假,有的甚至一看到养生文章就觉得很有道理,也不管适不适合,就照搬到了生活中。可想而知,盲目地把谣言在生活中对号入座,别说养生,稍有不慎,就是“害身”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edf86a5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1c.html

《2019年新闻热点素材积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