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

发布时间:2019-09-25 23:55: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苏轼在黄州群词阅读

一、单选题

【题文】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回首向来萧瑟处      

B千古风流人物

C便纵有千种风情

D同行皆狼狈

【答案】

D

【解析】

狼狈均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A项,古义:刚才;今义:从来,一向。B项,古义:杰出的;今义:轻浮放荡的。C项,古义:指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深情;今义:情怀,意趣;景象,情况;风土人情。

【结束】

【题文】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长江) 卷起千堆(比喻浪花)

B樯橹灰飞烟灭(代指曹操的水军) 江月(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C一蓑烟雨任平生(沙湖道中雨) 已而遂晴(过一会儿)

D回首向来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故国神游(古战场)

【答案】

C

【解析】

(烟雨:江湖上烟波浩渺,雨丝风片的景象。)

【结束】

【题文】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36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遥想公瑾当年句中遥想一词统领的内容是(  )

A小乔初嫁了。

B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C小乔……羽扇纶巾。

D小乔……樯橹灰飞烟灭。

【答案】

D

【解析】

【结束】

【题文】4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虚写。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间的传说中。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概括写。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答案】

C

【解析

【结束】

【题文】5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C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一个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的感觉。

【答案】

C

【解析】

并非拟人手法。

【结束】

【题文】6对本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词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答案】

D

【解析】

本项的评价,不足以全部概括本词豪放风格的全貌,况且对把酒祭江情节的评价也错误。把酒祭江有两个含义:一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结束】

【题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失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 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小序中的“狼狈”是说在雨中感到窘迫、难堪,“不觉”指不在乎。

B首句中的“莫听”意思是不用管;“吟啸”的意思是放声长啸。

C“一蓑烟雨”一句是说自己对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向来处之泰然。

D“山头斜照”一句是说云开雨霖,落日有情,脉脉斜辉,映照我身。

【答案】

B

【解析】

“吟啸”是指“吟咏、吟诗”,既指低吟,又指长啸。

【结束】

【题文】8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阙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 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以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答案】

B

【解析】并没有归隐田园的决心

【结束】

二、填空题

【题文】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9上阕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几个字极写了作者幽独凄清__________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作者自己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结束】

【题文】10下阕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和虚实结合(或类比)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遭贬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的思想感情。

【解析】

【答案】

【结束】

三、主观

【题文】1、《定风波》写于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遭遇贬谪的地方——黄州,词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人生态度是什么?抓住关键词句,鉴赏全词。

【答案】抓住“莫听”、“何妨”“任”“无”等字词展开鉴赏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结束】

【题文】2词中“烟雨”、“风雨”是指什么?采用什么手法。

【答案】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象征、双关

【解析】

【结束】

【题文】3、阅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理解“幽人”的含义;结合全词,鉴赏分析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案】分析人物形象需包括“诗中塑造了一个***的诗人形象,诗中通过***,表现了***,用了什么手法”等

【解析】

【结束】

【题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写于苏轼初到黄州的1080年,《定风波》写于1082年,比较两首词抒发的情感、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若相同,则共同表达了什么感情?如果不同,探究前后变化的原因。

【答案】个人性格、忘却苦痛方式、生活态度、哲学思考与价值观的形成等

【解析】

【结束】

【完结】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eb3c0f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38.html

《念奴娇赤壁怀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