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杭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使用的教材: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第一部分教学大纲总则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国教育史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是教育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自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特点,作出科学的评价,探索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树立唯物辨证的教育发展观,扩大教育知识眼界,激励献身教育的精神。为学习教育学科打下基础,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增强历史借鉴。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使学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考察、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本课程的要求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各主要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了解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并理解和掌握其主要教育思想,掌握中国教育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养成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与人才培养和管理相关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的学校教育制度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难点:揭示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所蕴含的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师主要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讲授法系统讲解、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学校教育制度特点。
2设计思考题采用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堂上思考、讨论、辩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及综合分析评价的能力。
3)鼓励学生自学,每堂课后布置自学内容和自学思考题,明确自学要点。并重视学前辅导和自学后的检查。
4)注重练习,在每章结束后布置复习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另要求学生在查阅大量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主题研究,写出主题研究报告,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5)除教材外,另向学生提供必读与选读的书目,包括著名的教育史研究著作及经典教育家的原著。教师结合教学进度,指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五、教学纲领1、本课程是教育学科的基础课,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已学习过的教育学的理论和知识分析中国教育史的教育史实和教育思想,又要注意运用中国教育史的教育史实和教育思想丰富和印证教育学的理论和知识。

2、本课程是教育和历史的交叉学科,涉及到较多的历史文献,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和理解往往遇到不少困难,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古代、近代教育文选,讲清楚必要的历史文献。
3、本课程教学的基本指导原则要注意古为今用、以史鉴今,但又要防止事事联系实际,避免牵强附会。
4、针对课时少,内容多的特点,本课程讲授要求重点突出、要点明确。同时鼓励学生自学,每堂课后布置自学内容和自学思考题,明确自学要点。并重视学前辅导和自学后的检查。
5、本课程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地探究问题,综合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六、教学要求的层次
本课程在理论和知识方面,按照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提出教学要求。第二部分教学总体方案一、学时分配
本课程3学分,总课时64,每周4学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第一学期开设。序号教学时数课外自学时数备注1第一章学校的产生与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422第二章伟大的教育家孔丘623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434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335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62
6第六章宋朝及其以后官学教育的发展337第七章书院教育的产生和发展328第八章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43
序号教学时数课外自学时数备注9第九章洋务教育4210第十章维新教育32
11第十一章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6212第十二章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教育改革3213第十三章壬戌学制44
14第十四章蔡元培的教育思想4215第十五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4216课堂讨论3安排在期中
二、教材和参考书目
本课程教材: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
主要参考书目:
1、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2、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3、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
5、孙培青、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作业和考试
本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开展主题研究,学生可在个体研究的基础上合作探究,期末考试前进行论文报告会,并提交终结性研究报告,作为平时成绩。本课程考试方式采用闭卷笔试,课程总成绩以考试成绩为主(70,结合平时作业成绩(30%予以评定。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绪论
教学内容:
1、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对象2、中国教育史学科性质和特点3、中国教育史与教育学科的关系4、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学要求:
1、明确学习中国教育史的目的和意义。2、掌握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方法和要求。
第一章学校的产生与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教学内容:
一、学校的产生
二、从甲骨卜辞来看商代的学校三、西周的学校1、学校设置2、“六艺”教育3、六艺教育的特点
四、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学在官府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教育的起源、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
2、理解并掌握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学在官府”。3、理解并掌握西周教育内容-“六艺教育”
第二章伟大的教育家孔丘教学内容:
一、孔子的教育实践开创了大规模私学教育的先河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作用-“庶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论办学方针-“有教无类”3、论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4、论教育内容-六经(15、论教学方法学、思、行结合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好学与实事求是态度

6、论道德修养
1)道德准则“仁”和道德规范“礼”2)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立志力行克己反省改过迁善择乎中庸
三、孔子的教育精神1、学之不厌,诲人不倦
2、以身作则,注重人格陶冶。3、对学生一视同仁。4、提倡师生平等。5、教学相长教学要求:
1、了解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
2、掌握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3、理解和领会孔子的教育精神。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教学内容:一、稷下学宫(一)产生条件(二)兴衰轨迹(三)办学性质(四)办学特点
二、战国诸家的基本教育思想及特点百家争鸣
(一)风格独特的墨家教育1、人性论和教育的作用:2、教育目的和培养标准(二)一源多流的儒家教育1、孟子的人性论和教育观。2、荀子的人性论和教育观。(三)激进务实的法家教育1、绝对的“性恶论”。2、禁“二心私学”。
3、“以法为教”,“以吏为师”。4、提倡“耕、战”
(四)无为辨证的道家教育1、教育主张-“不言之教”。2、教学方法
1)“双观”。2)“正言若反”3)“因其固然”

三、《礼记》中的教育思想(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
1、大学教育的目的——“三纲领”
2、大学教育的学习程序——“八条目”(二)《中庸》中的教育思想1、人生哲学:中庸。
2、人生修养的基本途径:循性而行和积极学习。3、知识获得的基本环节: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三)《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1、教育作用:建国君民和化民成俗。2、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3、教学原则4、教学方法教学要求: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2、理解稷下学宫的办学性质和条件。
3、在比较的基础上掌握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4、理解《大学》、《中庸》中的教育思想。5、理解并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教学内容:
一、秦始皇的文教政策(一)“书同文字”
(二)禁私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对贤良策》中的文教政策建议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2、兴太学以养士。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二)基于“天人感应说”的德治思想1、德教是立政之本。2、限制君权,以德治国。
3、“三纲五常”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三、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1、“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的社会原因2、措施
1)立五经博士,诸子传记博士不置而废。2)办太学,专门学习儒家经典。
3)完全确立察举制,高官厚禄送给精通儒学的人。3、影响
四、两汉时期的太学1、时间和培养目标
2、太学的教师与学生:博士和博士弟子。

3、太学的教学内容:从今文经学到古文经学。(熹平石经4、太学的教学形式:个别教学、大都授、次第相传。5、太学的教学风气:重师法和家法。
6、太学的考试制度和方法:“设科射策”。教学要求:
1、了解秦汉文教政策。
2、理解并掌握汉察举制的基本特征3、了解并掌握两汉教学状况4、掌握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教学内容: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一)崇儒兴学思想的重新确立(二)兼重佛老
二、官学的继承和发展
(一)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二)隋朝的官学(三)唐代的官学1、六学一馆
三、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二)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1、生源和考试手续2、考试的类型和科目3、考试方法
(三)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1、宋代的改革2、元代的改革3、明代的改革4、清代的科举制度
(四)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政策教学要求
1、了解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的基本特征。2、理解并掌握唐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3、理解“九品中正”选士制度
4、掌握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辨证客观地评价科举制度。
第六章宋朝及其以后官学教育的发展教学内容:
一、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对官学教育的影响(一)庆历兴学(二)熙宁兴学(三)崇宁兴学
二、宋以后官学教育的发展

(元代的国子学
(二)明代的国子监教育(三)清代的中央官学教学要求:
1、了解宋以及宋以后文教政策和官学教育的发展。2、了解宋三次兴学基本状况。
3、掌握三舍法、积分法、监生历事制度。第七章书院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学内容:
一、书院产生的原因二、宋初六大书院
三、北宋以后书院的发展(一)朱熹与南宋书院的发达(二)元代书院的官学化(三)明代中期书院的复兴(四)清代书院的类型分化(五)清末改书院为学堂四、书院教学的特点五、书院的组织管理六、书院的教育意义教学要求:
1、了解宋初六大书院以及北宋以后书院的发展。2、理解并掌握书院产生的原因和意义。3、掌握书院教学和管理的特点。第八章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
一、朱熹教育思想
(一)朱熹教育思想哲学基础
(二)教育的作用在于“明明德”(三)关于小学和大学(四)《朱子读书法》二、王守仁教育思想(一)哲学基础
(二)王守仁儿童自然教育思想三、颜元教育思想
(一)培养实德实才之士的教育目的(二)倡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三)重“习行”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
1、了解宋代理学教育思想的基本概况。2、掌握朱熹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3、掌握王守仁的教育思想4、了解颜元教育思想第九章洋务教育

教学内容:
一、清末学校教育的衰落和科举制度的腐败
二、龚自珍、魏源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和向西方学习的教育主张三、洋务学堂
(一)洋务学堂的特点(二)京师同文馆
(三)洋务学堂的分析评价四、留学教育
五、洋务教育的总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学要求:
1、了解清末封建传统教育的衰败与危机。2、了解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的基本概况。
3、以京师同文馆为代表,理解并掌握洋务学堂的性质、特点以及意义。4、发展地、辨证地理解并掌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十章维新教育教学内容:
一、维新教育思想
1、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革科举制度
2、兴学校,倡导设立完整的学校系统,重视师范教育、女子教育3、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二、维新教育实践1、设报馆2、建学会3、办学堂
三、维新教育改革
1、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2、京师大学堂教学要求:
1、了解维新教育实践
2、掌握维新运动的教育改革和康、梁和严复的主要教育思想。第十一章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教学内容:一、建立学制
(一)“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1、“癸卯学制”的学校系统2、“癸卯学制”的指导思想3、“癸卯学制”的学校培养目标4、“癸卯学制”的课程设置5、“癸卯学制”的特点6、“癸卯学制”的意义7、“癸卯学制”的历史局限8、“癸卯学制”的补充与修正二、废除科举制度三、改革教育行政体制

四、厘订教育宗旨教学要求:
1、了解清末新政时期的各项教育改革。
2理解并掌握癸卯学制的性质、内容、特点及意义。第十二章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教育改革一、《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三、民国教育方针四、《壬子癸丑学制》教学要求:
1、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项教育改革。2、理解并掌握民国教育方针
3、掌握《壬子癸丑学制》的基本内容以及历史意义。第十三章壬戌学制教学内容:
一、壬戌学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1、民族工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2、壬子癸丑学制的不合时宜3、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教育改革1)动摇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根基。2)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3)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外国教育理论的传入和新教育思潮的形成二、壬戌学制制订的过程
1、酝酿准备:改革学制系统提案
2、实际运作:拟定“学制系统草案”3、进入高潮:讨论、试行、专家评论
4、审定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修正案、壬戌学制三、壬戌学制内容1、标准
2、学制系统图3、说明
四、壬戌学制的特点教学要求:
1、了解壬戌学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及制订的过程。2、理解并掌握壬戌学制内容、特点及意义。第十四章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北大改革(一)整顿学风、校风
(二)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原则整顿教师队伍(三)民主管理、教授治校

(四)改革教学体制四、教育独立的思想
五、展个性,尚自然的教育思想教学要求
1、理解并掌握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2、理解并掌握蔡元培教育独立的思想。3、掌握蔡元培北大改革中的教育管理思想。第十五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
1、生平与教育活动2、生活教育理论教学要求:
1、理解并掌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第十六讲解放区教育经验教学内容:
一、教育方针和政策
二、教育行政制度与学校系统三、各级各类教育1、全民识字运动2、干部教育3、儿童教育
三、革命根据地教育基本经验1、教育为政治服务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依靠群众办学教学要求:
1、了解苏维埃教育方针。
2、了解并掌握解放区主要教育经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e5dfce87e21af45b307a89e.html

《中国教育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