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战争武器装备介绍

发布时间:2018-10-04 18:15: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越战争武器装备介绍

本文介绍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1979——1989年)期间战争双方使用的各式武器装备,包括步枪、冲锋枪、轻机枪、重机枪、火箭筒、装甲车辆等。

中国军队各式装备

步枪

五六式半自动步枪(Type 56 semi-automatic carbine)

1956年,SKS的仿制成功,定型名为1956年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又称56式半自动步枪,简称56半)并开始量产,实现完全国产化,在以后的生产中在原材料、生产工艺、枪机组件、配用刺刀等方面进行了改进(最典型的是后来换装了图上所示的三棱刺刀,而非以前的剑形刺刀,但出口型与仪仗队用仍是剑形刺刀)

1962中国和印度爆发边境冲突(中印边境战争),56半自装备后首次投入战斗,相比印军用的英制手动步枪,56半以其较高的可靠性及火力,配合56半及56式,压制住了印度步兵装备的恩菲尔德手动步枪,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最终赢得战事。

1979年爆发中越边境战争,战前中国步兵班中除班长装备56式冲锋枪外,其余士兵仍较普遍地装备56半。战争爆发前国防部普遍地紧急给参战部队换装56式冲锋枪,这是因为在两国边界一带的山地丛林环境中56半精确射击的特点多是无从发挥,反而在近战中火力远不如具备连发射击能力的自动步枪。

六三式自动步枪 Type 63 automatic carbine)

 

装备中的六三式:

637.62mm自动步枪(简称63式,西方国家往往误称为68式自动步枪)是由中国基于56式半自动步枪(仿制自SKS)而设计的自动步枪。然而,此武器使用的转拴式枪机操作系统(枪机回转式闭锁)却是来自AK-47突击步枪系统,而不是很像SKS的倾斜式枪机操作系统(枪机偏移式闭锁)。发射7.62 × 39 毫米中间型威力枪弹。1963年完成了设计定型。1969年投入大量生产和装备部队,至1978年停产、撤装。

该枪在68年大量装备我军部队,同时援助北越人民军,美国士兵在越南曾缴获该枪,称之为68自动SKS,由于十年大抽风,该枪后续生产型质量严重下降,部队不堪忍受,抱怨不断,终于在78年退役,于是79年我便手持半自动56式对抗越自动AK80年代少量恢复装备并用于边境作战,证明该枪在质量良好情况下能够发挥优异性能,但最终被81式取代,现少量装备民兵与学校军训,可以说这是一把时运不济的好枪

七九/八五式狙击步枪 Type 79/85 designated marksman rifle

79式狙击步枪:由中国军方兵工厂生产的SVD仿制品,属早期试仿制生产型号,产量比较小,现在已经很少见。

85式狙击步枪:经过生产工艺改良的正式批量生产的SVD仿制品,产量较大。自卫反击战初期我军缺乏狙击手,也缺乏专门的狙击枪,尽管全军大练枪法,但半自动步枪仍无法作为狙击枪使用,因此受到越南狙击手大量杀伤。

79式狙击步枪是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从越军狙击手那里缴获的前苏联德拉贡诺夫(SVD)半自动狙击步枪仿制品,1979年正式定型,1981年投入批量生产;老山作战时期,大量我军狙击手使用该枪投入对越狙击作战。该枪使用的是7.62毫米53式枪弹,而非原版SVD专用的狙击枪弹,因此精度相比SVD大大降低,但对于哨兵与神枪手来说仍是一款歼敌利器

冲锋枪

六四式微声冲锋枪 Type 64 sound suppressor smg

64式微声冲锋枪是一枝1960年代由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所研制和生产的7.62 毫米口径可装消声器式冲锋枪。这款武器是一枝弹匣供弹、可击发调变式、闭锁式反冲作用枪机操作冲锋枪。冲锋枪上装有一个整体式消声器,设计上可实现静音操作,使武器射击时相当安静。不需要消声器时亦可拆卸,发射7.62 × 25 毫米手枪子弹,其中包括中国制造的版本517.62毫米普通弹。若装有消声器的话,则发射特别为其研制的647.62毫米微声弹(亚音速弹)

该枪消音器是为消耗品,该枪经常被拆除消音器使用,该枪可靠性也有一定问题,侦察兵经常携带56-1一同使用

七九式轻型冲锋枪 Type 79 smg

中国797.62毫米轻型冲锋枪是我国设计制造的第一种轻型冲锋枪,797.62毫米轻型冲锋枪是我军80年代侦察兵、现今武警部队、公安干警的单兵自动化武器。79式冲锋枪采用活塞短行程导气式自动方式,射速高达1000/分以上。该枪发射时后坐速度11.5/秒,后坐力较小,便于射击。枪身短、操作灵活、反应快,较好地为特种作战提供便利,从而弥补了手枪及步枪存在的不足。79式冲锋枪使用517.62毫米手枪弹。该枪在枪托折叠与展开的情况下均可实施单、连发射击,具有良好的射击精度。

但是该枪人机设计与可靠性存在巨大问题,经常发生卡壳,而过高的射速与过低的弹匣容量使得经验不丰富的射手很快消耗完子弹,因此也受到许多指责,并不是一款非常优秀武器。

八五式轻型微声冲锋枪 Type 85 smg

85式轻型冲锋枪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一种新型冲锋枪,1985年完成设计定型,国产857.62毫米轻型冲锋枪是我军特种兵(如炮兵、侦察兵、通信兵、防化兵、装甲兵、中降兵、海军陆战队)的单兵自动化武器,该枪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可单、连发射击。瞄具是片状准星,觇孔照门翻转式表尺。主要以单发和点射火力杀伤200以内敌有生目标,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精度好、近距离火力强、携带使用方便的特点。该枪在自卫反击战80年代时期装备过

八二式微型冲锋枪/冲锋手枪 Type 82 smg

82式微型冲锋枪是仿制波兰的PW639毫米微型冲锋枪的产品,于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缴获母版,主要装备公安部门。该枪采用自由枪机原理,固定击针,开膛式击发,枪机为套筒式,没有装填拉机柄,采用手枪的装填方式;发射机构没有单独的快慢机,通过手扣扳机、依靠扳机行程来实现单、连发。有两个握把,前握把可以折叠,后握把内可装长、中、短3种弹匣,容量分别为40发、25发、15发。在枪管前有从套筒式枪机上伸出的一个舌状半圆弧面,可防枪口焰烧伤握着前握把的手,也可起防跳作用,还可将其顶在硬物上实现单手装填。该枪有两点美中不足之处:其一,套筒、机匣的几何开头较为复杂,加工困难,成本较高;其二,瞄具位于套筒上,枪管的固定方式又造成枪管在套筒内必有松动,影响精度

突击步枪

五六式冲锋枪 Type 56 assault rifle

56式冲锋枪,正式名称为1956年式冲锋枪,近年来也开始改称为突击步枪,是仿制自苏联AK477.62mm突击步枪,在1956年生产定型,研制小组的组长为赵瑞之工程师,由于当时我国的武器思想较为传统,因此把这种发射中间型威力枪弹的全自动武器定型时称之为冲锋枪。56式冲锋枪与AK-47突击步枪的性能基本一致,外形上稍有不同,例如AK-47的准星为半包式两侧护翼,而56式冲锋枪则为全包式的护环,护环顶端有开孔,56式冲锋枪最特别的是采用了折叠式的三棱刺刀,充分发扬我军刺刀见红精神。这些是外观上最大的不同之处56式精度以及可靠性不及原版AK,但仍是一把好枪。

五六式冲锋枪衍生型:

56-1冲锋枪

56-1式冲锋枪上的主要改进是采用折叠式枪托,使枪更加紧凑,便于携带,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机构动作可靠性很高。此枪不能上刺刀,其它结构性能与56式冲锋枪相同。一般而言,由于折叠枪托的原因,该枪精度稍差于木质型

56-2冲锋枪

1980年,56-2式冲锋枪定型,主要改进是枪托卡榫采用了楔铁式卡榫,可自动补偿使用时的磨损间隙,能保证枪托始终是牢固配合的,有利于确保射弹的散布密集度;枪托的形状也不同;还可安装一把刺刀。但56-2式冲锋枪没有大量装备部队,因为81式自动步枪也很快定型并装备全军,81-1式自动步枪采用了56-2的枪托无法确定该枪是否曾在自卫反击战战场使用过,但存在小规模装备可能。此外,56冲锋枪的其它衍生型并没有在战时装备

八一式自动步枪 Type 81 assault rifle

81式枪族是1979年下达的研制任务,于1981年设计定型,在1983年正式投入大量生产。其研制目标是要用一个班用枪族取代正在装备的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和56式轻机枪,但仍采用567.62mm枪弹。由于在1978年已经正式决定我国将来会采用5.8mm口径的小口径自动步枪,所以研制81式枪族的目的是在装备小口径步枪之前提供一种过渡型武器。但通过实战证明,81式枪族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武器,精度好、动作可靠、操作维护简便,在老山前线的战斗中表现良好。81式自动步枪和折叠枪托的81-1式自动步枪,二者的区别仅在于枪托的形式

81-1冲锋枪和95式半自动步枪

轻机枪

56-1轻机枪

56式轻机枪是我国仿制前苏联的RPD轻机枪,1956年定型,63年经改进设计定型56-1式,大量装备部队,是我国装备时间最长、装备量最大的一种机枪。

DP轻机枪

DP轻机枪即捷格加廖夫轻机枪,曾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大量装备,也被称为转盘机枪,因其大弹盘得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后期,这种机枪被广泛装备给志愿军的步兵班,在山地坑道攻防战中立下汗马功劳。

装甲车

63式装甲运兵车

该车族从1958年开始研制,基型车是531履带式装甲人员输送车,主要用于输送步兵协同坦克作战。 首批531装甲输送车于1963年交付部队,并命名为63式装甲输送车。19811985年改进为B531531C531D531E531G531K装甲输送车。1987年改进为531H(又称85式)装甲输送车。

在前后20多年的时期内大量生产、装备中国部队及用于外贸。进入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成为拥有30多种车型的履带式装甲车族。现仍继续生产及装备。该车族属轻型装甲车辆,具有水上浮渡能力。战斗全重从12.6(YW531C装甲输送车)至16.5(YW323 D32122mm自行榴弹炮)。车体由高强度装甲钢板焊接而成。动力传动装置右前置,驾驶员位于左前部,车辆后部为载员舱并开有后门供载员出入,顶部开有各种不同的顶窗。由于63式顶部机枪手暴露易受攻击,后来的63式加装了机枪手防护装甲。

主战坦克

中国59式中型坦克

59式中型坦克是中国研制的中型坦克,参考苏式T54A中型坦克而研制。具有较强的火力,较好的装甲防护和机动性能,重量较轻,体积较小,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使用维护比较方便。

坦克战斗全重34吨,乘员4人,最大时速50千米,最大行程560千米。主要武器有1100 毫米线膛炮(见火炮),战斗射速4/分,112.7毫米高射机枪和27.62毫米机枪,配有红外夜视仪可夜间驾驶 。车体首部和侧面的装甲较厚,炮塔成流线型,具有良好的抗弹能力。

该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100mm线膛炮,身管长5350mm,身管前端有抽气装置,反后坐装置的驻退机和复进机并列布置在火炮上方,火炮可以发射钝头穿甲弹和榴弹,最大射速为7/min。辅助武器有1挺安装在炮塔顶部的12.7mm高射机枪,1挺同轴安装在火炮右侧的7.62mm并列机枪和1挺安装在驾驶员右前方的7.62mm前机枪。

该坦克装有1959年式100mm坦克炮炮长瞄准镜。在车长指挥塔门周围装有4个观察镜;在指挥塔前部装有1个车长指挥观察镜。在炮塔右侧装填手门前装有1具供装填手观察用的潜望镜,在炮塔左侧前边装有1具供炮长观察用的潜望镜,这2个潜望镜可以在垂直面上俯仰,也可在水平面上转动。该坦克装有高低向单向火炮稳定器和水平向电驱动装置,高低向稳定精度为±1密位,稳定瞄准许角度范围为-3.5°~+16°。车长通过目标指示器超越调炮时水平最大瞄准速度为10°/s,炮长通过操纵台操纵时水平瞄准速度为0.0510°/s,高低瞄准速度为0.054.5°/s59中型坦克80辆参战,实战证明59式能够有效抵御敌人反坦克火力进攻,59式所有改型均为战后产品,没有参加实

中国62式主战坦克

中国62式坦克,于1958年研制,1962年设计定型,1963年投产并装备使用,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轻型坦克。它主要用于南方丘陵山地的装甲师团,遂行侦察、迂回、同敌方轻型装甲车辆作战等主要主要任务,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一定的火力和防护能力。该坦克的改进型为62-1式轻型坦克,变型车有79式轻型坦克抢救车和82式军用快速推土机,均已生产和装备使用。由于这类坦克车体较轻,特别适合南方作战使用。

62式的全部设计完全是59式主战坦克(MBT)的一个直接减缩的型号。驾驶员位于前面的左边。铸造半卵型外壳轮廓炮塔被安装在中部,同时指挥官和炮手在左侧位置,而且装填手在右侧。发动机舱是位于后部。中国62式主要武器是一门85毫米线膛炮,有能力发射高爆炸药和穿甲炮弹。像59式的早期型号,当移动的时候,62式只有基本的光学上的视力而且不能射击。62式被装备一套半自动的灭火抑制系统,但是没有提供核、生、化保护。

62式主要地被轻装甲部队装备部署在中国南方和海军陆战队用于侦察,火力支持和同敌方轻装甲车辆战斗。坦克广泛地被1960/70年越战的越南军队使用和稍后在1979年中国-越南边境冲突的PLA使用。62式在1979年得越南边境冲突期间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以实际战斗经验来看62式的薄装甲非常容易受损伤,当面对敌方反坦克火力--更甚至40毫米火箭筒(RPG)能穿透装甲和严重地损害坦克。根据解密的资料,62式在对越反击战中共投入420辆,是我军当时装甲作战部队主力。

中国63式水陆两栖坦克

63式水陆坦克1963年起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形体较大,各连接处密封良好,炮塔座圈处有橡胶密封装置,坦克在水中行驶进有足够的浮力。其动力装置为水冷柴油机,传动装置为机械式,悬挂装置为扭杆式,水上推进装置为喷水推进式。火控及观察瞄准炮塔电传动装置和车长、炮长观察瞄准仪器。

该坦克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水陆坦克,原型是苏制PT-76水陆坦克(60式水陆坦克即为仿制PT-76),195810月开始设计,19593月和6月先后试制出2辆样车。在对样车进行试验修改和改的基础上,于1960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并交部队试用。根据试生产和试验中发现的问题又作了改进,于19625月试制出2辆设计定型试验车,进行了陆上2500km和水上70摩托小时的设计定型试验。然后重新试制样车并进行2650km的补充试验,于19633月设计定型,命名为63式水陆坦克并投入批量生产。

该坦克具有较强的火力,较好的机动性能特别是两栖性能和适当的装甲防护能力,主要用于强渡江河和沿海地登陆与反登陆作战;摧毁敌滩头阵地防御设施,消灭敌有生力量和武器装备,协同步兵作战,实施火力支持,适宜在多河流、湖泊、沼泽和水稻田等水网地区执行战斗和侦察任务。

63式水陆坦克确实参加了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共80辆,由于该式坦克参战数量少,车的防护装甲薄,车宽且长,在山路行动不便,没有独立参加战斗,只是作为侦察和预备队,所以没有什么出色的战例。

T-34/85苏制中型坦克

二战期间,苏联为应对出现在战场上的德国新式坦克——虎和黑豹,在T-34/76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新型T-34/85坦克。作为战争后期苏联的主力坦克型号,在火力和装甲方面超过T-34/76,同黑豹相比,火力和装甲虽不及,但性能可靠、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全重低于豹式,整体作战能力压倒了德国坦克,达到了T-34系列的完美境界。T-34/85总产量(包括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许可生产的)超过35000辆。二战后,出口多国,广泛介入世界各地的战争与冲突。

1954国决定仿制生产T-34-85坦克,并计划1958年投产,并将其命名为58式中型坦克。中国版的T-34-85和苏联原版的存在着一些差异,主要集中在炮塔和行走部分我军T-34-85参战为54军坦克团,T-34-85 8080辆,没有参加战斗,只是在步兵完成战斗任务后就地警戒

中越战争双方火力配备对比

步兵班装备——

解放军1个班:56式冲锋枪3支、56式半自动步枪4支、56式班用轻机枪1挺;

越军1个班:自动步枪或冲锋枪6支、班用轻机枪1挺、美式M7940榴弹发射器1具、B40/B41火箭筒1具,如果不满员,减少冲锋枪。

步兵连装备——

解放军1个连:冲锋枪约30-33支、半自动步枪约37-40支、轻机枪9挺、40火箭筒6具;

越军1个连:自动步枪64支、轻机枪9挺、重机枪2挺、美式M7940榴弹发射器9具、B40/B41火箭筒9具。

步兵营装备——

解放军1个营:冲锋枪约90-100支、半自动步枪约110-130支、轻机枪27挺、重机枪9挺、40火箭筒18具;

越军1个营:自动步枪235支、轻机枪27挺、重机枪6挺、12.7毫米高射机枪2挺、美式M7940榴弹发射器27具、B40/B41火箭筒27具。

可以看出,在班、连、营的火力构成上,越军全面强于解放军。双方轻武器数量大致相当,但越军的轻武器全是自动火器,比解放军仍装备大量的半自动武器强出不少;轻、重机枪上双方差距较小,越军连编制有重机枪、营编制有高射机枪,强于解放军;加强火器上,越军将美式M7940榴弹发射器、B40/B41火箭筒配到步兵班,解放军步兵班编制里没有火箭筒,加强班才会配16940火箭筒。在营、连编制上,越军加强火器数量是解放军的三倍。

解放军的班用武器基本上为56式枪族体系。56式枪族是以AK47自动步枪、SKS45半自动步枪和苏式RPD轻机枪为代表的苏式步兵武器的中国制造,是解放军第一代国产步兵轻武器装备体系。

1960年代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56式枪族发挥了很大的威力。解放军56式半自动步枪仿制于苏式SKS45半自动步枪,弹仓供弹10发,战斗射速35-40/分,可以在400内精准射击,集中火力800内仍有杀伤力。而且枪体较长,装备1把犀利的三棱刺刀,适于近战肉搏。56式半自动步枪尤其适用于当时植被稀少的高寒山区战场,射击精度良好,单兵可携弹120发,以弹桥快速压弹,能保障持续战斗。其低射速,高精度的特点有效降低了高原作战的后勤压力。

56式冲锋枪仿制于苏式AK47自动步枪,能耐风沙霜雪,可靠性好,火力凶猛,突击力强,适于200内的近战和遭遇战,能进行400内有效火力杀伤。高原上后勤运输和单兵携行困难,因56式枪族使用尺寸较轻的中间弹,解放军单兵所携带弹药比使用全尺寸步枪弹的印军多不少,持续战斗时间远超印军,弹药发射量也是单位时间内印军的2倍。实战中印军对56式冲锋枪的突击力印象极为深刻。

56式班用轻机枪仿制于苏式RPD轻机枪,由100发弹链供弹,500内对单个目标射击效果最好,集中火力可杀伤500-800内集团目标,弹头飞行到1500仍有杀伤力。56式班用轻机枪射程远,火力持续性好,对于封锁敌地堡枪眼并杀伤远距离运动之敌极为有效。56式班用武器射距优良,简单实用,易于维护保养,子弹配系通用性好,重量轻而携带方便,适于后勤保障,大大提高了解放军战斗力。反观印军,枪械繁杂,还是二战时的老产品,步枪是英式恩菲尔德,冲锋枪是英式司登,轻机枪是加拿大布伦式,重机枪是英式维克斯、美式勃郎宁。高原作战中,恩菲尔德步枪射速太低,压制不住56式半自动步枪;斯登冲锋枪射距较近,又因植被稀少而难以突近射击;布伦式轻机枪携弹量远逊于56式轻机枪,对射中往往先耗尽了子弹,只好落荒而逃;维克斯、勃郎宁重机枪则常常未及展开,前方的一线阵地已被击溃,重机枪难以发挥威力。因此,单兵作战中印军一直被中国军队压着打。再加上印军武器口径老旧,子弹不能通用,严重阻碍后勤保障,终至一败涂地。

中越之战则截然不同。以班组为单位的单兵自动武器上,越军要多于解放军。而且越军的自动武器是苏式、中式、美式、东欧式混杂,有苏制AK47/AKM自动步枪、中国产56式冲锋枪、美制M16A1突击步枪、法制MAT49冲锋枪、波兰WZ63冲锋枪和捷克VZ58冲锋枪等,品质比解放军的好,实战中往往能抢先开火,火力强度上也远较解放军猛烈。在越南这样的山岳丛林地带,多近战、夜战、遭遇战,一般发生在50距离内,解放军的56式半自动步枪不能完全发挥其精准的射击优势,反而因射速较低而被越军广泛使用的自动火力压制,造成战斗中的被动。其实56式半自动步枪的这种劣势早就为解放军所认识,曾研制出了兼具精准与连续射击的63式自动步枪,并列装全军,56式半自动步枪一度停止生产。但63式自动步枪的生产高峰正好赶上文革,以致质量问题重重,军队极为不满,又重新生产和列装了56式半自动步枪。

在冲锋枪的实用性上,解放军的56冲和越军的AK47虽同出一脉,但苏制AK47枪用钢材精良,大量使用合金材料,枪体轻,连续射击枪管不易发红,且不易生锈。同时制造工艺优良,故障率低,可靠性很好;56冲则以国产枪用钢材制造,合金质量较AK47为差,抗锈蚀性能差。特别是在越南战场那种高温高湿环境下,如不及时擦拭,很快就会生锈,严重的甚至拉不动枪机。而且56冲相对AKM枪体较重,耐高温性能较差,连续射击后枪管发烫,弹头初速变低,加上56冲射击时枪口跳动较大,导致可靠性明显下降。

因为自动火力不足,实战中,往往要依靠53式重机枪和56式班用轻机枪对越军进行火力压制。但53式重机枪携行不便,一般无法紧跟步兵进行火力支持。可以说,56式班用轻机枪是79之战中及时支持步兵的功臣。然而56式班用轻机枪也有其缺陷,如供弹方式比较落后,容易出现卡弹,精度一般,弹着散布较大且只能连发,枪机的动作不可靠,容易受泥沙和缺油生锈影响等等。因为56式枪用钢差,训炼和实战后都会出现各种磕碰过后的坑坑洼洼,因而缩短了枪的使用寿命。

越军使用的是苏制RPDRPK班用轻机枪和PKM通用机枪,中国产56式班用轻机枪,还有美制M60通用机枪、老古董勃朗宁M2HB12.7毫米机枪。越军依托有利预设阵地,机枪轻重搭配合理,多贮弹药,在火力上明显强于中国军队。

在班组作战中,解放军除了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外,近战的武器就只有传统的手榴弹。当年解放军使用的主要是67式木柄手榴弹。该种手榴弹采用铸铁弹体,重600,可产生70-110个破片,杀伤半径为767式木柄手榴弹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便于大批量生产;缺点是全弹较重,体积过大,产生的破片数量较少,破片一致性也较差,因而影响了杀伤威力。79之战时,每个步兵配发手榴弹4枚。在缺少自动火力支持的近战中,无论是攻坚还是阻击,手榴弹都是解放军克敌制胜的重要武器。

越军一般每个步兵班编有1具美制M7940毫米榴弹发射器,这是越南战争中缴获美军留给南越军队的东西。这种榴弹发射器的射程为31-400,使用M406高爆杀伤榴弹和M433破甲杀伤弹,还能发射霰弹、照明弹和烟幕弹。可每人带弹20-30发,在堑壕内游动射击,精度良好,每颗榴弹的威力相当于1颗手榴弹,榴弹破片杀伤半径达到5-7,可以有效弥补手榴弹与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隙。越军使用的美制M16A1突击步枪上还能加挂一种M20340毫米榴弹发射器,体积小巧,性能与M79型基本相同。这两种榴弹发射器的应用使得越军在班组点面杀伤火力配系上比解放军更完善,班组作战能力更强。

越军还使用了一种苏制SVD半自动狙击步枪,配备10发装可拆卸弹匣,发射专门研制的7N1型狙击步枪弹,有效射程为600,在1000距离上仍有很强的杀伤力。越军狙击手实战经验丰富,使用SVD狙击步枪深草潜伏,突然袭击,给解放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而解放军当年并没有专用的狙击武器,只能用56式半自动步枪与敌对抗。后来在战斗中缴获了越军使用的SVD狙击步枪,送回国内测绘仿制,才诞生了第一种国产狙击步枪——85式狙击步枪,于1981年试产并装备部队。

在越南这样的山岳丛林地带作战,火焰喷射器是一种很有效的武器。越北山地上的山洞和石缝众多,有时一个山头就有上百个洞,而且洞里还有洞,一个套一个,有些洞又互相串通,要在洞里搜索残敌,非常麻烦而且危险。一个洞,明知有越军,要进去却不那么容易。因为你在明处,他在暗处,你一进洞一探头越军就能发现,立即有火力打来。很多洞又常常不是直洞,是“Z”字型的,转弯处还有挡墙,越军躲在中间,直瞄火器就不好打。而火焰喷射器的优势是可以拐弯杀伤,管他是直洞还是弯洞,一枪喷进去就全招呼了,因此对于喜欢钻洞和进行坑道作战的越军来说,实在是再好不过的克制武器了。在79之战中,经常将师防化连的1个喷火器班(每班3组,每组174式火焰喷射器)加强给一线步兵连,在实战中表现出色,被解放军步兵当成宝贝来使用。

实战中,越军经常运用苏制德什卡M-193812.7毫米高射机枪、中国产5412.7毫米高射机枪和苏制КПВ14.5毫米高射机枪,在解放军的轻武器射程之外进行远距离平射,对解放军的集结和运动威胁很大。苏制德什卡M-193812.7毫米高射机枪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痛击德军,战后被广泛输出到许多国家。5412.7毫米高射机枪正是根据德什卡12.7毫米高射机枪仿制而成,曾是解放军的现役装备,抗美援越时大量支持给了越南,平射距离可达1500,战斗射速80/分,可长、短点射和连续射击。苏制КПВ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构造简单,重量轻,拆卸移动方便,采用坐射方式,用脚踏击发,瞄准装置先进,配用的是一种高平射合一的光学瞄准镜,有放大望远功能,具有瞄准快捷的特点。越军非常擅长在山岳丛林地带使用高射机枪机动作战,通常配置在山顶,射界较为开阔,火力凶猛,可攻击1000-1500内步兵和800米内轻型装甲目标及火力点。其子弹口径大,一旦击中甚至可以将人拦腰打断,对步兵杀伤很大。

解放军的步兵伴随火力一般是53式或577.62毫米重机枪、6940火箭筒、6582毫米无坐力炮、6360毫米迫击炮、53式或6782毫米迫击炮、71100毫米迫击炮等。1979年对越作战的时候,解放军步兵团高射机枪连的5412.7毫米高射机枪已经撤装,全部换装58式轮式14.5毫米双管高射机枪,主要担负保卫指挥所和炮兵阵地的防空任务。在沿公路及两侧山地向前冲击时,解放军通常是以重机枪、迫击炮远距离压制敌人,以40火箭筒、82无坐力炮伴随步兵抵近发射敲掉敌人火力点。遗憾的是,解放军使用的5814.5毫米双联高射机枪需要汽车牵引,离不开公路,难以如越军的高射机枪一样对山地丛林中战斗的步兵进行有效支持。而且瞄准装具更新慢,大多还是老式的机械瞄准具,相比越军苏制КПВ14.5毫米高射机枪的光学瞄准具差了一代。因为越军的高射机枪居高临下打得远,解放军的40火箭筒、82无坐力炮和重机枪一时难以靠近打到对方,只能用82迫击炮和100迫击炮来压制。而82迫和100迫比较重,需要人力和骡马运输,难以及时跟上步兵前进。这样一旦在丛林峡谷和山路隘口突然遭遇,解放军就很吃亏了。

1979中越之战中,解放军消耗各种子弹5500万发,相当程度上检验了当时的陆军战斗力。也正是经过了此战的检验,解放军开始重视轻武器装备的研制发展,很快推出了以81式枪族为代表的新一代轻武器,从而在1980年代的两山轮战中打了翻身仗。日后又以小口径、高射速为发展方向,研制出95式、95-1式枪族和03式枪族,全军先后改换自动武器,步兵伴随武器也更新换代,走上了现代化的建军道路。

解放军预备炮兵师所属团:66152加榴炮、59/59-1130加农炮、63130火箭炮、54122榴弹炮、60122加农炮共36门。解放军军属炮兵团:66152加榴炮12门、60122加农炮12门、5685加农炮18门。解放军师属炮兵团:63107/130火箭炮18门、54122榴弹炮24门、5685加农炮18门。

步兵伴随火炮上,解放军团属炮兵连有71100毫米迫击炮6门、6582毫米无坐力炮9门;营属炮兵连有6782毫米迫击炮6门、6582毫米无坐力炮4门;连炮兵有6360毫米迫击炮2门。在实战中,步兵连能得到团、营属迫击炮的远距离火力支持,82毫米无坐力炮多直接加强给步兵伴随攻击前进。

越军军区炮兵团,以二军区168炮团为例:85加农炮、122榴弹炮、107火箭炮各12门。越军师属炮兵团:105/122榴弹炮、85加农炮各12门,122加农炮2门。步兵伴随火炮上,越军步兵连编制有60毫米迫击炮2门;步兵营编制有82毫米无坐力炮2门、82毫米迫击炮2门、60毫米迫击炮6门。在实战中,越军步兵排可得到82毫米无坐力炮1门、60毫米迫击炮2门的加强;越军步兵连可得到82毫米无坐力炮2门、82毫米迫击炮2门的加强;越军步兵营可得到120毫米迫击炮、75毫米无坐力炮各2-4门的加强。另外,越军将3757毫米高炮平射使用,加上少量的57毫米战防炮,也作为团、营炮兵的支持火炮。

可以看出,在决定性的军、师炮火编成上,越军都远逊于中国军队。整个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中国军队出动预备炮兵2个地炮师(炮兵14师)另1个团(炮兵312团)、1130毫米自行火箭炮营、1个反坦克导弹连、3个高炮师(炮兵657072师)、队属炮兵38个地炮团、9个高炮团、29个高炮营和各军、师的团营属炮兵分队,总计动用各种火炮9399门,其中随战斗发展出境作战的有82个炮兵营的4400多门炮。战斗中,根据战场情况将预备炮兵师与各参战部队的军、师、团属炮兵重组,形成众多的军、师、团级炮兵群,灵活机动地打击越军,支持前线作战。

在东线,高平方向越军346师只有1个炮兵团及几个独立炮兵营,而中国军队南、北集团第一轮参战的就有师属以上11个炮兵团,加上团、营属火炮,对越军形成了101的炮火优势;谅山方向越军第3师只有2个炮兵团和几个独立炮兵营,中国军队东集团则先后参战师属以上9个炮兵团,地面炮兵共31个营,编成了7个炮兵群,还有团、营属炮兵60个连,对越军形成了51以上的炮火优势。在谅山方向12公里的进攻正面上,中国军队就集中了26个炮兵营的近400门火炮,平均每公里正面火炮密度达到30余门。再加上团、营属炮兵,平均每公里正面火炮密度达到了60门。

在西线,整个越军第二军区只有3个炮兵团另6个独立炮兵营,用于保障重点方向需要和配合二线防御机动纵深作战。其中布置在云南河口县当面红河东、西两岸的有2个炮兵团另2个独立炮兵营,布置在云南金平县当面莱州地区的只有2个独立炮兵营。而中国军队仅13军编成的炮兵群就有9个炮兵团,加上14军炮兵群的5个炮兵团,对当面越军形成了71的炮火优势。东西两线中国军队参战师属以上有48个炮兵团,越军只有师属以上9个炮兵团,炮火上形成了中国军队对越军51以上的优势,战役全局上自始至终都是中国军队压着越军在打。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da34970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1c.html

《中越战争武器装备介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