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经》中的人生观及中学生对其的借鉴

发布时间:2019-09-21 12:29: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道德经》中的人生观及中学生对其的借鉴

一. 老子与“道”

二. 老子的人生价值取向

三. 老子人生观的内容

1)与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2)谦退不争,故天下莫能争

3)虚而不屈,容忍纳物

4)阴柔相续,生生不息

四.老子人生观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现实意义

五.中学生应当如何让借鉴

1)尽力而为

2)至公无私

3)致虚守静

4)柔弱不争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道学思想的经典。不仅以自然无为之说,解释了天地万物产生,发展,灭亡的自然规律。并相应的告诉人们如何认识自然,对待自然。还在内容中还阐述了他的自然观 宇宙观 养生观以及我们要讨论的人生观

老子与“道”

老子即老聃,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

派的创始者。他所撰述的《道德经》, 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

的先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_道德经_为主的道家思想以其

独特的辨证思维模式及其自然无为的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思想

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思想文化的

沿袭及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老子的道家思想体系的

核心是道。道作为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概念, 也是老子

首先在《道德经》里提出的。它的含义有二:其一, 道是一种物

质性的东西, 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老子说,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_道德经#第四十二章_)其二, 道是运

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着自身的规律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

思维的一切运动无不遵循道的规律。人法地, 地法天, 地法

,天法道, 道法自然。(_道德经#第四十二章_)而老子道论哲

学的根本内容则是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_道德经#

三十七章_) 。老子说, 道是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的, 然而又

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老子在_道德经_中无为的概念是

指顺应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这里说的人为指的是不必

要的作为,以及强作乱为的意思。简而言之, _道德经_中提出的

无为的概念,并不是不作为, 而是不着人为, 顺其自然而为之。

在老子看来, 道作为天地万物及人类存在的最高形式,体现了

天地万物及人类存在的基本规律, 老子的道家思想强调人的内在

自然本性,以天道之法则言及 人之生存法则, 提出了虚静、

处下、不争、守柔等一系列为人处世的态度, 以无为之形式, 行有

为之道,从而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存的平衡状态

老子的人生价值取向

老子喜言“天道, 并由天道论及人道。在老子看来,

道是众妙之门, 万物的玄妙都出自于 , 它是一切事物

的根源。无疑,人生也受着道的制约, 并且要复归于道。在

老子看来,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同于道的境界, 道的本质

就是自然,所以人生的理想境界就是达到物与我, 人与自然完美

和谐的境界。老子在人生观上的无为是出自保全人的内在自

然的真、善、美的策略。就真而言,是指纯真自然的人生境界,

虚伪造作向对立。老子认为,一旦人为了其私欲产生了虚伪的行

, 人之本性也就丧失了, 老子不愿意看到这种现象的发生,

, 极力主张!复归于朴, 保持最原始最纯真的状态。老子的

, 指的是人生的道德境界。老子说,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

狗。( _道德经#第五章_)意思是, 只有像天地那样不存偏爱之

心对待万物, 才能使万物自然繁衍生息, 生生不已。天地之间存

在着空虚而实有的道, 其作用无穷无尽,人的主观意识行为对

其干扰的越少,越能使事物自然的发展, 与其强为, 不如持守虚

, 顺应自然, 无为而为。老子的美,指的是一种个体内在自然心

境之美。在老子看来,只有不事雕琢、淳朴自然、超越人为客观外

在的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是一种心灵纯朴的自然之美。老

子的真、善、美的人生价值取向都表明了其自然真朴、无执无为的

至高的人生境界,是合乎于自然之道的人伦之道。

老子人生观的内容

老子在_道德经_里讲的人生观, 总原则是法自然, 顺应自

然而行,不违反自然规律。分析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老子认为, !生万物, ! 养万物,是无私的。人依!

而行,亦应如此。他提出的!圣人无私, ! 圣人无藏, !既以为

, 既以与人, 等等都是无私的表现。其意思是, 有道德的人不

多占财务, 也没有必要多占财务, 尽自己的能力为人群服务,使他

们得到好处, 也不要求报答。老子的无私并不是要人们完全的没

有私心,而是要先人后己, 先公后私。在他看来, ! 圣人无藏

而有余;尽力为他人, 反而!已愈有, 以其无私, ! 故能成其私

(2)谦退不争,故天下莫能争

老子认为, !大道!为而不持, 功成而不处,所以人亦当自

谦。由于谦虚,所以与人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骄傲是谦虚的对立面,人因骄而! 自遗其咎, 老子说, ! 自见者不

;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_道德经#第二十

四章_)

意思是: 自我显扬反而不能彰明; 自以为是的反而不能昭彰;

自我夸耀的反而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反而不能做众人之长。只

有怀着谦退之心, 所以! 不敢为天下先, 甘愿居后, 甘愿处下。

然而事物的发展是辨证的, 居后反而能身先, 处下反而因! 上善

不争而没有过错。

(3)虚而不屈,容人纳物

老子认为, !天地之间, 虚而不屈, 意思是天地广大无所不

《道德经》还是一部关于人生 社会 宇宙的哲学著作。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价值,人生意义,人生目的等的基本观点。《道德经》博大精深,其关于人身观的许多真知灼见,至今发人深省,特别深受商品大潮冲击的今天,在中学生思想教育面临诸多道德,心理问题,在为人,处事问题已成为横在许多中学生成才道路上的巨大障碍的情况下,其诸多关于人生的精辟论述更是可以直接作为我们中学思想教育的重要资源。中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应当立足于实效性,不应仅仅停留在关于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理论阐述上,而应落实在培养中学生为人,出事的具体思想方法,行为方式上。容,人法自然就是要! 虚其心, 虚怀若谷是为!上德。唯虚能容

,所以! 人无弃人; 唯虚能容物, 所以! 物无弃物; 唯虚能宽

,所以! 抱怨以德; 唯虚能变通而不偏执, 所以对待善人固然

能以善对待, 对待不善的人也能以善对待,从而达到自然不争,

为虚静的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 4)阴柔相续, 生生不息

老子认为, 在自然界,新生之物总是柔弱的, 而柔弱的新生之

物总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所以柔弱是! 的自然法则。人

法自然,就是要守柔。他说!守柔曰强,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

之至坚, !坚强者死之徙, 柔弱者生之徙。意思是说, , 是生

命起点的象征, 具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与无穷无尽的内在潜力,

只有让自己处于柔弱的地位, 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 战胜一

切。

中学生应当如何借鉴?

一.尽力而为

 首先,老子《道德经》中关于人生观中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尽自己的力量,为大众服务丝毫不能推辞;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大众生产而不占为己有;尽量施舍与人,而不求丝毫回报;尽量为人排忧解难,而不求别人感恩戴德;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埋头工作,不恃才傲物,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时,不贪功据为己有。为大众,不辞辛苦,不自私自利,克己以奉他人。这也是老子为而不有的人生观。这种处世方法同佛所提倡的普度众生有相同之处

二. 至公无私

其次,老子在《道德经》中关于人生观的论述中说:人生应当至公无私。古人说:天无失履也,地物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也。《吕氏春秋、去私篇》。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章中说: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也。一个人,如果他可以无自私心,处处为他人、为公众着想,那么他的生命和生存的价值就可以完整的得以体现出来。

三. 致虚守静

老子认为,面对世事的纷争和搅扰,人生应当致虚守静。他认为,道体是虚状的,是万物的根源,它发挥出来的作用永无穷竭。看来,老子所说的虚并不是空虚无物。再现实社会中,我们常说虚怀若竹,是指一个人心胸宽广,此话来源于老子。把虚用到人生观上,便含有更加深沉的意义,令我们去感悟。虚的反面是盈,盈是自满的意思,自满可以产生许多弊端。在现实生活中,自满就会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甚至丢失良好的发展机遇。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四章提醒到:自见者不明;自是者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不欲以及静,天下将自定。《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不被贪欲所激扰,才能达到清静的境地,而清静的境地,既无欲的状态。静的反面是急躁、烦扰。老子强调,以静制动,就是希望人们在繁忙的事物中静下心来,在急躁中稳定自己。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熙熙攘攘为名奔波,急急忙忙为利而往,这都无可厚非,但一些人过分追求名利,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典型的华南虎假照片事件;三鹿奶粉中添加三聚氢危害儿童等事件,震惊中外,令国人猛醒。这些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对照老子《道德经》中关于人生观的论述认真反思吗?

四. 柔弱不争

老子主张柔弱、不争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柔弱,不是软弱,是具有水一样的品质。他说: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守柔曰强。第五十二章;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老子认为,柔弱是生命的标志,是活泼、发展和充满生命力的东西,柔弱是生的法则。老子提出的柔弱主张是针对逞强的行为,逞强者自已为是,刚愎自用,人世间的纷争和烦恼,大都有此而生,因而,老子认为应当不争、柔弱。无论老子所处的战国时代还是在现实社会当中,人们都在为私自的利益而争吵不休,尤其是老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强国攻打弱国,天下纷争不断,老子对此深有感触,为了消除这种争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不争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不争不是遁入山林,也不是逃避现实,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为他人服务,不与他人争名夺利,从而达到豁达忘我的崇高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d83f40a844769eae009ed52.html

《论《道德经》中的人生观及中学生对其的借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