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战略环境概述(2013讲稿要点)

发布时间:2014-06-05 10:54: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国际战略环境概述

(2013年讲稿要点)

国际战略环境,是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主要国家和政治集团在战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斗争所形成的世界全局性的大环境。它包括国际战略格局(框架结构)和国际战略形势(动态表现)两个方面,是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和平问题。

一、冷战后的国际战略格局

国际战略格局,是一定时期内国际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力量之间的相对关系和结构形式。格局包含三大要素:

一是力量。力量对比决定着每一支力量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观上确实有大国小国、弱国强国之分。即使联合国有一国一票的体制,也只是形式上的平等。大国在其中更有主导地位和影响力。

二是关系。各种力量之间根据利益关系形成联盟或敌对关系,会造成力量对比的变化。结盟常常可以改变力量对比然而结盟是有代价的,必须为盟国尽义务,甚至可能会牺牲部分主权。有些国家不愿受到结盟的束缚,便设法游刃于大国之间,利用它们的矛盾、竞争和有求于己而赢得自己的利益空间,如印度。而对于主要大国来讲,对各地区其他力量进行分化瓦解和制衡,防止其联合起来形成对自己不利的对比态势,则是保证其强势地位的有效途径。老牌世界大国英国和现在的超级大国美国都精于此道。

三是体制格局中总是存在一定的体系和制度,这首先也是由实力和地位决定的。在旧的格局被打破后,获胜的同盟国家为了和平瓜分胜利果实,主导新的格局,需要共同建立新的体制,制定新秩序,剔除旧的格局体制中的不合理内容,同时对各支力量进行规范或制约。稳定畅通的体制是格局延续的基本保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支配国际关系长达半个多世纪未来一二十年内,国际战略格局总的趋势正继续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国际战略力量失衡的状况将难以根本改变,仍将维持“一超多强”的格局。美国一超独大,其他起主导作用的是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这几大力量中心,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区域集团和地区性大国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美国谋求建立单极世界却难阻多极化潮流

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是目前各极力量中最强大的一极。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实力都很突出。

l、经济实力

冷战结束后,美国经济持续十年大幅增长,经济实力占世界的30%以上。美国能长期维持在世界经济中的龙头老大地位,靠的技术含量,靠的是知识产权,靠的是高档工业制成品,靠的金融行业的主导地位

2、科技实力

美国在所有高科技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美国的科技投入占世界总投入的40%;美国的科研设施是最先进的;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人才: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前40名中美国占了30所;在美国留学的科学家、工程师中70%选择留在美国工作;诺贝尔奖获得者有70%被美国公司和大学雇用。

3、政治实力

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民主价值观等,不仅在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大的影响力。美国的自我更新能力、包容能力、创新能力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体现了它的活力。

4、文化实力

美国文化借助经济贸易、科技成果、文化产品、人员交流以及信息传媒工具的技术优势大举渗透,大街小巷的商品广告、美式快餐、影视音像、手机文化,乃至企业管理理念、市场调控政策无不印有美国文化的印记。恰如人们常说的“美国三片(芯片、影片、薯片)一网(互联网)改造了世界”。文化实力常常用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是“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之一。

5、军事实力

作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大国,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它的军事实力。美国的军事实力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对其他战略力量都占有明显的优势。它的军事优势表现在常规力量、战略核力量、各种形式的军事同盟、遍布全球的军事部署、综合集成能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上。

美国的综合国力和军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但是,美国也不能凭借自己的优势地位在世界上为所欲为。首先,几乎所有国家,包括它的盟友,都不赞成建立以美国为轴心的世界新格局。其次,当今世界存在许多尖锐矛盾和复杂问题,无论美国如何强大和富有,也不可能包揽解决所有问题。更何况小布什执政期间,美国深陷两场战争的泥潭,付出了沉重代价。美军在《国防战略报告》中承认:“在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中,美军阵亡超过6200人,受伤超过46000人。”美军的战争信心也同样受挫,过去“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目标已经缩水为“一场半”。美国前国防部长盖茨在西点军校演讲时提出了三个“永远不要”:“除非不得不战,永远不要开战;永远不要单独作战;永远不要长期作战。”

)俄罗斯发挥军事力量的作用力保大国地位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不再占有世界陆地面积的16,而是变成了占有18,但它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幅员横跨欧亚两大洲,国土总面积1700多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物质技术基础雄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俄是目前世界上惟一能与美国在军事上抗衡的国家,保持在前苏联地区的领导地位和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当前在能源、军控地区热点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

美国依然将俄罗斯视为霸权威胁和主要对手。北约东扩、东欧反导、俄格冲突、中亚角力等方面的斗争,都彰显出美俄遏制与反遏制斗争的深化。俄格冲突表明,俄罗斯会使用武力来保护它在该地区的利益红线,即便在小布什当政时期,美国也不得不让它几分。时任国务卿的赖斯说:“我们虽然尊重格鲁吉亚,但我们不会因为格鲁吉亚跟俄罗斯交战。”洲国家鉴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就更不敢公开较劲了

客观地讲,今天的俄罗斯只能算是一个地区大国。它在经济上只相当欧洲中等国家的水平,军费投入不足美国的1/10,无论是实力还是国际影响力都无法和苏联时期比。经济结构畸形、过度依赖石油天然气等,是俄罗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俄罗斯还存在人口状况逐步恶化的问题,人口出生率远低于死亡率,在20世纪90年代甚至出现了人口骤降。人口危机导致的劳动力不足仍是其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俄罗斯给外人一贯强硬的印象,但实际上其内部整合、积蓄内力的进程还很漫长。

)欧盟力量不断发展并且自主意识日趋增强

欧盟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经济集团。欧盟27个成员国,面积约470万平方公里,人口已达5亿。欧盟具有雄厚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其整体经济实力不低于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占有两个席位,在处理全球或地区事务中有一定的发言权。近年来,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俄格冲突、伊朗核问题等热点上表现突出。欧盟一直在谋求使欧洲真正成为未来多极世界中强有力的一极,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

但是,欧盟毕竟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它只是一个松散的国家联盟,各国在政策协调上存在诸多杂音,不可能像一个国家那样一致对外,也仍未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更何况金融危机的持续,也使欧洲一体化经历着历史上最严峻的危机——欧元区面临瓦解,欧盟的生存受到威胁。

(四)日本加快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

日本工业高度发达,科技实力雄厚,军事力量较强,不满足于经济大国的地位,它要做政治大国、军事大国,要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2011年发生的地震、海啸与福岛核电站事故这三重灾害给日本造成了重大打击,而日本民众以优异的表现回应灾难,显示了自己的实力。

是,日本有先天不足。日本对过去发动侵略战争的认罪态度问题是它与周边国家长期不睦的根源之一:不愿承担对受害国家的责任,长期否认或掩盖历史罪责,甚至公然美化侵略。日本虽然接受了东京审判的结果,自己却并未制裁任何战犯,甚至还把14名甲级战犯的牌位还被供奉在靖国神社,政府要员带头参拜。这让受害国家无法原谅,这种沉淀下来的情感也不是靠时代更迭就能消磨掉的。除了历史问题,日本与周边国家还存在领土问题。从北到南分别与俄罗斯、韩国和中国存在北方四岛、独岛(竹岛)和钓鱼岛之争。与周边所有国家都存在海洋划界之争。今后长时期内,日本恐将很难改变盲目自大、政治迟钝、外交无术与国际孤立的处境,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极。

(五)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从远远落后于其他大国的贫弱基础上快速崛起,13亿人口将从贫穷转为富裕的翻身,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壮丽事业,规模与速度举世无双。经济上的强大,使中国的国家地位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也带动了亚洲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着重大影响。中国的国防实力也在日益增强,拥有一支任何人都不能轻视的军事力量。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必将进一步提高。

与此同时,我们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纵然如一些专家学者预言,2025年前后中国经济总量有可能赶上美国,但那时以人均GDP而言仍不及美国的三分之一,而人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甚至不能进入世界七强。更何况,成了富国并不等于是强国。经济方面的优势并不能必然转化为军事上的优势,经济也只是综合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在综合国力方面与其他大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典型的弱项有两方面:一是我们还没有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台湾问题给我们很大拖累。二是我们软实力发展滞后,在国际舆论中声音仍然比较微弱。总之,中国崛起、现代化、民族复兴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六)其他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实力与地位在增长

除了上述五大力量中心,现在世界上还有一些重要国家,因为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成为所在地区有一定号召力的中心国家,并能影响到国际政治。印度、巴西、南非、土耳其、伊朗等。

从上述世界各种力量发展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国际战略格局正呈现出多极化趋势美国单极化格局正在逐渐崩盘,这从美国在“大中东”的溃败和北大西洋两侧发生的严重金融危机中就显而易见。从军事实力看,今后可预见的世界舞台上会出现美、中、俄三极其中美国超强,但权力正在下降;中俄与美国的差距还很大,出于自身的战略利益会实行“背靠背”的战略合作。至于其他军事实力逊一筹的国家,或者会选择依附道路,或者选择区域性自立自保,所谓“世界多极化”也会通过这种场面体现出来。

二、冷战后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特点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时代主题没变,但“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

(一)国际形势总体缓和,局部冲突却依然频发

冷战期间,由于存在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竞争与对抗,国际形势总体上处于紧张状态,全人类处在世界大战、核大战的阴影之下,但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彼此之间几乎一直处于战略均势状态,特别是“核均势”,大战没有打起来。冷战结束,两大阵营的对峙不复存在,形势明显缓和。但发生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数量比冷战时期更多了,呈现出大战不打、小战不断的局面

1冷战期间积聚的各种矛盾爆发,特别是民族、宗教问题引发了各种武装冲突

冷战期间被世界“双政治束缚的所有力量都获得了空前的自由,都在主张自己的权力。俄罗斯不得不放弃苏联时期的大部分势力范围,阿富汗的权力空白由伊斯兰主义填补,随后沦为恐怖主义巢穴。“9·11”恐怖袭击标志着一个新混乱时代的开始,各种矛盾出现爆发的态势。特别是民族宗教问题引起的各种国际和国内武装冲突非常突出,占总数的50%以上。典型的冲突热点地区有前苏联和南斯拉夫地区、西亚北非(中东)地区以及非洲大陆

2、有关国家围绕领土、资源等利益的激烈争夺,导致一系列新的冲突

领土争端往往是同资源争夺联系在一起的。2011年日本核电站爆炸造成核污染的灾难后果,更让人们认识到传统能源的作用。所以西方战略家确认必须加紧对利比亚采取行动——利比亚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如今该国丰富的石油资源已大部分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同一时期,西非的科特迪瓦陷入混乱和内战之中,造成百万人的大流亡,西方国家却迟迟不愿派兵干预,因为那里没有资源所以普京说:“许多冲突、外交政策和行动都散发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味道

除了石油这类战略资源,还有一种重要资源,再普通不过了,就是我们生活中谁也离不开的。水资源的分布更不平衡,因水资源而引起的冲突和战争,已在亚洲、非洲和中东等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愈演愈烈。亚洲共有57条跨国河流,大多数跨国河流都缺乏合作安排,这使水资源竞争成为重大的安全风险,增大了地缘政治矛盾和动荡的可能性。

3、霸权主义依然是当今世界动荡、冲突不断的重要根源

苏联解体后,虽然美苏争霸世界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但霸权主义仍未退出国际舞台,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获得了更多的实力优势,推行霸权主义更加肆无忌惮。它们操纵建立所谓“世界新秩序”,竭力在政治上控制发展中国家,致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战乱不休。它们再以制止冲突的名义,推行新干涉主义战略,制造了更多的冲突和战争。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平均每年对外用兵5次以上,大大超过其在冷战时期对外用兵年平均2.8次的记录。

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就是西方冷战后第一次以“人道主义”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此后又鼓动科索沃独立。这些行为已经打破了人类战争史和国际关系史上的许多禁忌,对现行国际秩序的稳定造成了严重不良后果。2011年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是西方“用武力实践民主”的又一次尝试,创造了利比亚模式。2012年西方又想把这种模式复制到叙利亚。由于中俄动用否决权阻止外国对叙利亚的军事干预行为,西方不得不放缓步子,同时加紧设计下一步的倒叙行动。

此外,恐怖主义、能源安全、跨国毒品走私、非法移民等全球性问题,也诱发了一些新的武装冲突。

可见,冷战结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影响全球安全和人类生存的大战威胁虽已大大降低,但世界并没有进入一个和平盛世。虽然这些冲突并不具备全球性质,无法动摇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基石,但也直接威胁到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二)全球地缘战略竞争呈现新态势,传统安全问题仍很严重

20世纪初地缘战略理论在世界范围兴起以来,地缘因素这一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一直受到世界主要大国的高度重视,它们在确定国家战略和对外政策时均把地缘因素放在突出位置。地缘战略促成了一些大国的崛起,甚至影响到两次世界大战。近年来,有关国家围绕战略要地、战略通道展开新一轮地缘战略博弈,传统的地缘战略竞争表现出一些新的态势和特点。

1、欧亚大陆继续成为地缘战略竞争的“主战场”

长期以来,欧亚大陆一直是大国战略角逐的主要舞台。美国在此扩张的战略布势的“V”字型布势,正是着眼于欧亚大陆的重要地位。在美国看来,这里有两个具备挑战潜力的国家:俄罗斯是美国的老对手;中国是美国的新威胁,未来数十年战略上的“最大挑战”。大“V”字首先是为了围堵这两个核心国家的。为了阻止中、俄在欧亚大陆崛起,美国在东、西两个方向配置战略力量企图实现东西对进,进一步挤压中俄两国的战略空间。

V”字左边,即中东地区作为世界上长期的动乱之地,宗教、民族、领土、资源等各种矛盾这里全有。美国长期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大泥坛奥巴马上台后,极力要摆脱这一困境。到2011年年底,美军14万多作战部队已经全部从伊拉克撤出,只剩下4000名留守士兵。伊拉克仍然是一个动荡之地,境内爆炸袭击时有发生。美国通过武力输出价值观的意愿在伊拉克遭遇到可怕的失败。在阿富汗,奥巴马计划到2014年撤军完毕,但阿富汗的形势一点也不乐观。调查显示,68%的美国民众认为阿富汗战争是失败的,44%的受访者赞成加速撤军。在伊拉克与阿富汗之间的伊朗,既拥有石油资源,又有追求核能力的长期计划,还有导弹技术。这样一个国家的威胁显然比松散而无序的阿富汗更能挑战美国。美国面临两难选择:对伊朗动武没有十足把握,生怕再搞成一锅“夹生饭”;再拖下去,等伊朗研制出核武器更没法打。在对付伊朗之前,西方解决它的一个前哨国家,就是叙利亚这里形势也处于僵持状态。

V”字右边,围绕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和平安全机制,主要大国暗中展开竞争,多次六方会谈不能解决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朝鲜迷恋核武器,当然是出于安全考虑。朝鲜认为,没有核武的战略遏制,根本就抵挡不了美韩军事上的常规进攻,唯一的指靠只能是发展自己的核武。萨达姆和卡扎菲的惨死,客观上也刺激了朝鲜当局“拥核自保”的决心。所以,朝鲜一边以和谈拖延、麻痹对手,一边加紧暗中发展自己的核武。这种两面手法,让和平化解朝核危机的国际努力付诸东流。美国目前也不愿碰这块“烫手山芋”,同时也在有意保持朝鲜半岛的紧张态势,以达到孤立朝鲜、拉住韩国、敲打日本、遏制中国的目的。

2、大国地缘竞争持续向亚太、拉美和非洲延伸

在亚太地区,有关大国纷纷增强战略影响力,军事博弈日趋升温美军进一步加大战略关注与投入力度。美国着眼应对地区大国崛起,积极构建以东北亚、东南亚为前沿,东海、南海区域为正面,三线“岛链”为纵深的军事部署格局,通过多元化军事合作加强在这一区域的战略牵制能力。俄军强化远东、太平洋方向的军事部署。俄军推进东部军区所属部队的战备建设,部署了陆军和海军的优势兵力,连续举行大规模战区联合演习,以较强姿态显示其在该地区的战略地位。日、印寻求扩大“跨区”军事影响力,将军事部署重心向中国方向推移,加强在南海附近及周边地区的军事活动,谋求介入我南海事务。

拉美地区,俄罗斯与委内瑞拉和古巴加强了军事合作,把自己的图—160战略轰炸机开到那里做展示性飞行,派北方舰队与委内瑞拉海军搞联合军演,作为对美国长期赖在中亚(俄罗斯的后院)的反击。中国在拉美的动向也让美国格外关注。而拉美国家也加强了内部的团结合作要致力于建立一个没有盎格鲁撒克逊人(即没有美国和加拿大)、仅限于拉美国家的组织。美国在20084月重新组建第四舰队分管拉美,谋求加大对拉美的影响力。

在非洲,各大国也已开始进行激烈角逐。美国向非洲插足的行动并不顺利。虽然在2007年就成立了非洲战区司令部,但由于没有一个非洲国家同意接收,只能临时放在德国斯图加特待命。奥巴马政府更注重改善殖民者或者征服者的形象,采取更加巧妙的方式逐渐渗透进非洲。中国在非洲有着传统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历史上对非洲的无私援助使我们与非洲国家结下了真诚而深厚的友谊。

3、深海、太空和极地成为地缘战略竞争的“新疆域”

除了以上传统的战略空间,全球地缘竞争继续向深海、太空、极地等战略“高边疆”和“新边疆”拓展。

海洋 在陆地资源日渐枯竭的趋势下,诸多濒海国家加紧推进海洋勘探工作,加紧制定并大力实施新的海洋开发战略。世界历史上的第四次“圈海潮”已经来临,公海的36%已为各国瓜分,一些重要海域出现激烈争夺的紧张局势,如南海、地中海、里海、印度洋、北冰洋等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已成为新的主权安全的重要内容。

太空 随着军用航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大国竞相将触角伸向太空,使太空成为继陆、海、空三维战场后的又一个崭新的战场成为21世纪的战略制高点。美国发动的几场局部战争,无一不是充分利用了自己在太空领域的优势,使对手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制太空权涉及到制信息权,没有制太空权、制信息权,就无法取得战略主动权,在战场上就要落败。当然,美国在太空的优势同时也是它的弱点所在,它最害怕自己的“天网”被破。

极地 作为人类最后几块“公共区域”,地缘价值同样倍受青睐,被视为地球“最后的宝藏”。极地蕴藏着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渔业资源,对全人类未来几十年都至关重要南极大陆冰封的资源现在被禁止开发,但各国正积极为在将来(2048年)禁令失效之际分得一杯羹做准备。而在北极的争夺现在就非常激烈。随着气候变暖,开发北冰洋海底资源利用北极航线价值的前景很好从军事意义上看,全球的主要大国都集中在北半球,北极是大国之间直线距离最短的地区。控制了北极点,就意味着占据军事制高点,能够对各大国进行有效“瞰制”。目前在北极的竞争主要是通过经济和政治外交手段,但可能的军事冲突已为期不远。

)非传统安全问题持续凸显,国际安全威胁更加复杂多样

传统安全是以政治和军事安全为重心的安全,它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应对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所面临的外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的挑战,其目标是防范外部军事入侵和攻击,保证国家独立、领土完整、社会生活和基本秩序不受损害。非传统安全指的是政治安全军事安全以外的安全问题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对外关系等各个领域,威胁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民众的生命安全、对外关系和国际形象。金融、科技、生态、环境、能源、粮食、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安全

在冷战结束之前,以政治和军事安全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国家安全观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随着上世纪末两体制终结,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为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全球化使得各国主动或被动的开放成为必然整个世界逐渐变成一个整体,“地球村”正在逐步形成。由于各国在经济、金融、贸易、投资等方面互相依存,国家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都比以前大得多,更容易受到攻击。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内部的危机与灾难跨出了国界,经济危机 环境恶化以及重大传染性疾病的蔓延和传播,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可见,冷战时代对安全的单一威胁已经被全球化时代多层面、多样性和不对称的威胁所取代。非传统安全威胁带来的危害在特定时段甚至超过了传统安全威胁,成为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有可能较长时期处于和平状态,但决不是处于安全状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壮大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逐步从“国家主权安全”到“国家利益安全”,从“三维空间安全”到“多维空间安全”,从传统安全领域到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多种领域。所以,应对安全威胁的内容和范围也将不断拓展。

网络安全。网络在国家安全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2011年的中东北非动乱中,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就成为民众串联、舆论动员、组织者造势、西方煽动的主要工具。信息时代的“兵临城下”虽然悄无声息,却攸关生死存亡;虽无战火硝烟,却呈现“文明的血腥”突尼斯发生“茉莉花革命”,起因只是城管和小贩的冲突,后来发展成全国性的动乱,“维基揭秘”网站披露和传播本·阿里总统家族腐败内情起了发酵作用。

金融安全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而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核心。在金融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每天的货币交易量都高达2万亿美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财富数量和金融发展水平相差悬殊,人为制造或转嫁危机成为强国打压别国的利器。金融安危直接影响国家命脉,金融危机的破坏性甚至超过战争。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度不断加大,国际金融危机、债务危机极易影响到我国

能源安全1993年起,我国从石油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石油供需缺口逐年增大原油进口量持续攀升,能源安全问题非常突出。据估计,世界石油单价每桶提高5美元,将引起经济增长率下降0.2%一旦美国摆脱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中东石油市场就可能成为美国敲打中国的新场所。我国进口原油运输方式主要靠海运(高达90%),海峡“关口”存在受制于人的风险。钓鱼岛事件以及南海争端、亚丁湾海盗等情况,已使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问题从海峡“关口”扩展到整个亚太海域。

粮食安全中国有13亿多人口,粮食安全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重要战略问题。目前,在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的同时,粮食进口也日益增多。但世界粮食市场实际上是不稳定的,大国操纵也使粮食市场充满了危机和风险。“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这是温家宝总理2007年为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说的一句话。

世界安全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和平中潜伏了动荡和不安,合作中交织着对抗和冲突,世界主要国家的相互关系呈良性互动,大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也在进一步增加。非传统安全威胁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并与传统安全相互交织。这种双重威胁在我国也表现得更为复杂。应对传统安全威胁通常强调军事实力和战争手段,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则强调提高国家安全的综合保障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因为在这些全球性挑战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

2013-3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c3e8f193c1ec5da50e27081.html

《国际战略环境概述(2013讲稿要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