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2016年《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

发布时间:2016-02-29 14:47: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


何陋轩记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之曰“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詈:骂。④郁:阻滞。⑤莳:栽种。⑥信:通“伸”,伸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守仁罪谪龙场 石穴而居之

③安而 ④因之曰“何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

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译】

3.“何陋轩”是如何来阐明孔子“何陋之有”的观点?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

4.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借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答】

【参考答案】

1因为 靠近 意动用法,以……为乐 名作动,命名

2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在这时候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然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

3居住环境优美(桧竹卉药妆扮居室)、生活情趣高雅(与琴编图史相伴)、交往人物不俗(与文人学士交往)。

4.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篇末“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内容上:点题,以古代圣贤孔子自比,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答到“安贫乐道”即可得分)。

秦西巴纵麑

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注释】(ní)小鹿 太子傅:太子的老师;太子是君的继承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弗忍 纵而

求麑 一年

2.翻译下列句子

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译】

②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译】

3.孟孙做了什么来表示秦西巴的认同?(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

4.从选文中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

【参考答案】

1.①确实,的确 给予 哪里 过了,停留

2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拿回去烧煮它。

()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3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4仁慈善良的人最终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1.解释加点词语

以斗升相济( 心有

三年( 悟母之善举(

2.翻译句子

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译】

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译】

3.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突出刘氏的“善”

【答】

4.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请问刘家儿子最后“悟”出了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 怨言

2晚上就在烛火下纺织,终年都像这样。(则、于烛下、竟、如是)

为别人做(好)事,是作为人的本分,哪一个人不会遭遇紧急的事情呢?(为善、乃、本、缓急)

3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直接描写刘氏的动作“以斗升相济”,“以己之衣遗之”,以及儿子不理解时的语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表现刘母的“善”;写乡里的对刘氏的评价以及刘母去世三年后刘家遭受火灾后乡里对刘家的帮助,和刘儿由开始的“憾”到最后的“悟”两个侧面突出刘氏的“善”。

4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 。多给别人做好事的人,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善有善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陈谏议教子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②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③矣。尧咨者,陈之子也。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⑤。戒⑥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注释】①陈谏(jiàn)议:北宋陈省华(939—1006年),字善则,北宋阆州阆中人,官至左谏议大夫,故称之。②诘:质问。③贾人:商人。④贵臣:朝廷中的重臣。⑤直:通“值”,价值,这里指钱。⑥戒:通“诫”,告诫。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啮伤人多矣( 诘仆(

③谏议招子( ④而其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译】

②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

【译】

3.结合原文,说说“不见是马”与“是移祸于人也” 两句中的“是”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答】

4.读了本文,你是怎么理解“时人”所谓的“古仁人之风”的?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蹄:名词活用为动词,踢。因:于是。马上,赶快。④偿:偿还,退还。

2仆人说那匹马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关键词“为”“售”)

你是朝中重臣,你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关键词“制”“蓄”

3“不见是马”中的“是”作代词用,可译为“这”“那”,指的是陈谏议家里的那匹劣马。“是移祸于人也”中的“是”也作代词用,可译为“这样(做)”,指的是把自己的手下尚且不能管住的劣马卖给商人这种做法。

4陈谏议得知自家的劣马被儿子买给商人后,不仅义正词严地批评教育儿子,还立刻派人把马追回来,把钱退给商人,并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陈谏议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破坏别人的利益,他做事要处处为别人着想,这种忠厚待人、诚信为本的为人之道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就是“时人”所谓的“古仁人之风”   

【参考答案】

1 A D (名词作状语)

2这是假钢罢了,暂时借助生铁使它成为坚硬了。

凡是有钢的铁,就像面里有面筋。

3.(1)取精铁(2)用百余火锻之(3)每锻称之(4)累锻

4.(1)累锻而斤两不减; 2)其色清明;

3)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 4)与常铁迥异。

《王冕传》(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选自《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蹊:踩,践踏。 ②恬:心神安适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入学舍 不听其所为

听已默记 门人冕如事性

2.翻译句子。

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译】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

【译】

3.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王冕的特点与精神?这种特点与精神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

4.王冕最终成为了著名的画家、诗人,他之所以能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刻苦、勤奋、坚持等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外在的因素?

【答】

【参考答案】

1①偷偷地 ②同“何”为什么 ③总是(常常);就 ④对待;侍奉

2①夜里,(王冕)偷偷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上,拿着书就着长明灯读书,书声琅琅直到天亮。(关键词“潜”“策”“旦”,主语要补充完整。)

②安阳的韩性听说了他的事情,觉得他很奇特(或“对他的事情感到诧异”),就收他作学生。(关键词“异”“录”)

3.痴。①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②听已,辄默记;③暮归,忘其牛;④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⑤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⑥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4父母的支持;恩师(伯乐)的赏识与栽培。

《虎丘记》(节选)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①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②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③,寂然停声,属④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注释】①分曹:分组  ②妍媸(chī):美丑 ③瓦釜:比喻粗俗的歌调。釜:锅  ④属:跟随着 竹肉:指管乐与歌喉。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聚蚊( 停声(

至夜深 竹肉相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月影横斜,荇藻凌乱。

【译】

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

【译】

3选文描写的是中秋夜虎丘唱歌竞赛场景,结合选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答】

4.选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唱歌竞赛最终胜利者超绝的歌艺?属于什么描写?

【答】

【参考答案

1.①若:好像 ②然:……的样子 ③比:等到 ④发:发出

2.①月亮西斜,树影散乱。

②一个人登场,四周围的人屏住声息,声音好像细而直上的毛发,响彻云端。

3.从“布席之初” “未几”“已而” “比至夜深”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唱歌竞赛场面的。

4.“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表现了唱歌竞赛最终胜利者超绝的歌艺,属于侧面描写(侧面烘托)。

富人之子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选自《艾子杂事》

【注释】世务:事务。恃:依靠,这里指具有。布囊:布袋。愀然:脸色改变,多指悲伤、忧愁、严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千金( 而且恃多能(

呼其子( 愀然改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耶?

【译】

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译】

3.用自己的话说说富人和富人之子分别认为米是从哪里来的

【答】

4.试着写一句和 非其父不生其子”意思相近的俗语,并说说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①积累 聪敏 于是 神情、面色

2我的儿子,聪敏并且具有多项本领,怎么会不通晓世间的事务呢?

不需要问他别的,只要问您的儿子,我们所吃的的大米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3富人认为米是直接从田里长出来讲的,富人之子认为米是直接从米袋子里出来的。

这道题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读懂文章,从而用自己的话对文章的内容做概括。

4“有其父必有其子”或者“上梁不正下梁歪”。启示:可以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谈起。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要;父母应当对子女的教育负责;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哪怕家有千金,也不能改变孩子的愚蠢;父母言行身教的重要性等等。

读书之法

大抵现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①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然后可以有尔( 众说纷错

心到最 到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译】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译】

3.文中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教导学生如何“读书”?

【答】

4.同样是激励教导学生读书,本文与课文《送东阳马生序》相比,有什么异同点?

【答】

【参考答案

1.心得 纷乱错杂 关键 已经,……之后

2.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3.1)比喻论证。将读书比作加工木头和解开绳结,强调先将容易的内容疏通,剩下难理解的可以慢慢分析,有了基础难题自然会明白。使文章更容易理解,从实际情况加强学生对读书方法的运用。(2)对比论证。将“用心读书”时的文意容易理解且长久不忘和“不用心读书”时死记硬背不理解和容易忘却相对比,体现“心到”是读书的最关键之处,体现用心读书的好处。前后对比强烈明显,使论证更有说服力。(3)引用论证:引用了古语“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体现用心读书对于理解文意的重要作用,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强调用心多读的重要性。

4.同:两篇文章都提及了许多读书的方法,目的都是劝谏学生读书要专心,不为外界影响。

异:(1)本文主要教导学生读书在于“自己读书”的重要性。主要围绕“如何读”“如何思考”“如何验证”这些实际的读书方法。(2)《送》主要偏重于读书学习要刻苦勤奋、虚心学习、不为他人的富贵享乐影响以及即便在艰苦的条件下也要努力用功。

汴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 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奚:何,为什么。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厉王使玉人之( ②王以和为

③厉王 ④使人问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www.szzx100.com

①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译】

②此吾所以悲也

【译】

3.和氏的可贵之处在哪里?

【答】

4.本文和《马说》都论述了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实,但是两文最终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是有所不同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 ①鉴别 ②欺骗 ③死,去世 ④……的原因

2. 和氏于是抱着那块玉璞在楚山下哭。(介词结构后置)

这是我悲伤的原因。(判断句)

3.和氏的可贵之处在于:锲而不舍,有毅力有恒心,信念坚定不动摇。

4.本文结尾玉璞终遇文王而成为宝玉,让人看到一些希望。《马说》借感慨收束全文,表达作者的愤懑不平和无奈。

获麟解

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间或,偶尔)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liè)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注释】①麟:传说中的兽名。似鹿而大,牛尾。马蹄,有一角 ②昭:明白。

鬣(liè):某些哺乳动物颈上生长的又长又密的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之为( ) ②其为形也不 ( )

③则谓之不祥也亦 ( ) 德不以形( )

2.翻译句子。

①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

【译】

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译】

3.联系原文说说为什么“麟”会被认为是不祥之物

4.曾国藩先生评论这篇文章时说:“昌黎自况也,与《马说》异曲同工也。”《马说》中哪句话与本文所表明的观点相近?

【参考答案

1.①灵异的兽 ②类似 ③应该;理所当然 ④因为

2.①(麒麟)不养在家里,在天下也不常见。(关键词“畜”“恒”)

麒麟果然不是不祥之物。(关键词“果”“为”)

3.麒麟不养在家里,不常见,一般人不能辨识麒麟。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桓公伐孤竹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管仲、隰(xí )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③不难:不难:不以为难,意思是愿意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得道 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不难于老马、老蚁 不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译】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译】

3.管仲等人“遂得道”,是利用了老马的智慧,这个成语是什么?这个成语的寓意是什么?

4.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认识了管仲和隰朋两个人,这两个人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共同点?

【参考答案

1.于是,就 凭借 学习、请教 过错

2.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于是就找到了回去的路。

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聪明的人学习知识,不也是错误吗?

3.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4.管仲和隰朋两人虽然都是非常聪明智慧的人,但当他们遇到问题,碰到不知道的事情的时候,仍然能够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并且他们两人善于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做事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灵活运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学以致用,值得我们学习。

满井游记(节选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注释】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 井”。鹄:一种水鸟,俗名天鹅。靧面:靧(huì),洗脸。鬣:音liè,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蹇:骑驴。呷:音xiā,吸,这里用其引申义。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波色明( 山峦晴雪所洗(

浅鬣寸 泉而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译】

3.满井初春景色有何特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这一特点的?

【答】

4.请结合课文原句说说《满井游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

1.刚刚,开始 左右,大约 煮茶

2.用泉水煮茶喝的人,端着酒杯唱歌的人,穿着艳丽的衣服骑驴的人,也是时常有的。

我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但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而已。

3.满井初春特点:生机勃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出初春生机勃勃的特点:

春水:满井初春冰雪消融,水光清澈明亮,如镜面新开,以此表现满井春色的生机勃勃。春山:满井山顶的冬雪被太阳消融,焕然一新,如梳妆打扮过的女子,以此可见满井初春的生机勃勃。春天的植物和动物:写柳树抽芽,柳条在风中招展,又写麦苗初长,才一寸左右,大自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而鸟儿和游鱼也悠闲自得的晒着太阳,充满喜气,可见春光融融。游人:虽然才是初春时节,郊外游人渐渐多起来,人与自然和谐交融,可见春天的生机。

4. “若脱笼之鹄”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渴望摆脱尘世的枷锁的心情,同时也可知作者到野外郊游的愉悦心情。“悠然自得”一词不仅写出了鸟鱼的悠闲,也表现出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始知郊田之外为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现出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的心情,同时也批判了世人没有发现美的眼光。

张自新传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②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③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④,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 有删节)

【注释】①屹屹:同“矻矻(kū kū)”,勤奋不懈的样子。②方简:方正诚实。灯檠(qíng):灯架。髫龀(tiáo chèn):指童年时代。髫,古代小孩下垂的头发。龀,小孩子换牙齿。⑤青紫:古代公卿经带之色,这里指代高官显爵。⑥啸歌古人:吟咏古人的诗文。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若了者 为乡里人

命已至此 ④不知贫贱之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

【译】

②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

【译】

3.短文主要通过哪三件小事来刻画张自新这个书生形象?

4.结合短文内容,说说张自新是怎样的一个书生?

【参考答案】

1.①向来,一向 ②看 ③况且 ④悲伤,忧伤

2.自新年少读书,聪明绝伦,文思敏捷,超出了其他人。

亡父用这来嘱咐我,将离人世时,没有听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却呢?

3. 投檠促读、昼耕夜读、夜归啸歌。

4.聪明,方正诚实,孝顺,有志气,不怕吃苦,勤奋刻苦。

鸟说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啁啾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①,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②,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

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

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鵱鷇③,无有。闻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④不深山之适⑤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南山集》戴名世)

【注释】①盏:小杯子。②掬:捧。③鵱鷇:鸟卵。④奚:为什么。⑤适:到、往。

1.下面四项中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烧令坚 B. 则二鸟于其枝干之间 C. 细草盘结而成 D. 雌者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桂之上,日有啁啾者,即而视之

【译】

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

【译】

3.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鸟“娟皎可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4.从表现手法来看,本文与《马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1.B

2.桂树上每天有叫声,靠近去看。(日:每天;即:靠近。)

托付身体到不合适的地方, 才会被奴仆屈辱而死。(于:表示被动;以:相当于“而”。)

3.1)毛色明亮而洁白 2)鸣叫声音好听

4.两篇文章都用了象征(托物寓意、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马说》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统治者比作饲马人,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鸟说》作者借鸟喻人,从鸟的命运折射出人的命运,揭示了在黑暗社会里,高洁的人摆脱不了被戏虐耍弄、被捕捉毁灭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受迫害者的同情,对毁灭者的愤怒。

陈五捽巫(节选)

京师闾阎多信女巫。有武人陈五者,厌其家崇信之笃,莫能治。一日含青李于腮,绐家人疮肿痛甚,不食而卧者竟日。其妻忧甚,召女巫治之。巫降,谓五所患是名疔疮,以其素不敬神,神不与救。家人罗拜恳祈,然后许之。五佯作呻吟甚急,语家人云:“必得神师入视救我,可也。”巫入按视。五乃从容吐青李视之,捽巫,批其颊而叱之门外。自此家人无信崇者。                           

——节选自[明]陆容《菽园杂记》

【注释】闾阎(yán):里巷内外的门。笃:深,甚 绐(dài):欺骗。罗拜:围在身边作揖、叩头。捽(zuó):揪住。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其家崇信之笃 能治(

③其妻忧 其素不敬神(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绐家人疮肿痛甚,不食而卧者竟日。

【译】

2 五乃从容吐青李视之,捽巫,批其颊而叱之门外。

【译】

3.简要说说陈五是如何改变家人迷信巫术的思想的。

4.结合故事内容,说说陈五是怎样的一个武人。

【参考答案】

1.①厌恶 ②没有谁 ③很,非常 ④因为

2.①欺骗家人口内生疮,嘴巴肿痛,整天不吃不喝的赖在床上呻吟。

②陈五不慌不忙吐出口中青李给女巫看,接着陈五揪住女巫,猛打女巫两颊,叱喝她滚出门外。

3. 陈五在嘴里含了一颗青李,却骗家人口内生疮,假装要女巫来医治,女巫进入内室探视,陈五不慌不忙吐出口中青李给女巫看,当场戳穿了女巫的鬼把戏。在事实面前,家人自然不再迷信巫术。

4.不盲目相信迷信,聪明机智勇敢。

受人者畏人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①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②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立节》)

【注释】①奚:什么,相当于“何”,疑问词。②骄:傲视,对……傲慢无礼。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君使人往邑焉 ,复往

人者骄人 足以其节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

【译】

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译】

3曾子为什么拒绝接受鲁君的赠邑?

4从曾参拒绝赏赐的行为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贻:赠送 反:通“返”,回去 予:给予 全:保全,使……得以保全。

2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田。

即使君对我有恩赐,不会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 

3.因为曾子认识到“受人者畏”的道理。

4.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赐予,否则就可能会受制于人,要坚持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言之成理即可)

三上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②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③,。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④尔。”

【注释】①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②西洛:西京洛阳。③小辞:指短小的诗词。④属思:思考,构思。

1.解释加点的词
在西洛时尝僚属(  ) 谓希深曰(  )

盖未顷刻释卷也(  ) 厕(  )
2.翻译句子。

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
【译】

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译】

3.“笃学如”和“惟尤可以属思尔”两句中的“此”所指代的内容一样吗?

4.文中所举这些事例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宋濂有何相似之处?这对你的学习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 ①对…… ②于是 ③曾经 ④去,跑

2.①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

②大概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吧

3.笃学如此指代“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

惟此尤可以属思尔”的“此”指代“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或者,多在三上构思文章)

4.他们在学习上都勤奋刻苦。紧扣“勤奋”“刻苦”“专心”即可(例如:做任何事,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学习更是如此)

任未燃蒿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⑤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⑥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⑦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未:人名,东汉学者和教育家。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这里指荆的枝条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⑥悦:敬佩。⑦发语词,用于句子开头,引起说明或议论,无实义。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笈从师 ( ) 依林木之下( )

其衣裳( ) ④常以净衣(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译】

②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译】

3.“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中“之”指什么?这句话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

4.读了本文,你觉得任未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

参考答案

1①负:背,以背载物。 ②或:有时 ③题:写 ④易:交换

2①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

②一个人喜欢爱好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而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行尸走肉罢了。

3.“之”指代任未写了字的衣裳。这句话不能去掉,这句话以门徒的态度,侧面烘托了任末勤奋刻苦学习态度

4.任未是个好学、勤奋的人。

训学斋规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②急.:要紧。

1.解释加点字词:

可以有得( 其义自见(

自晓其义( 余尝谓(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译】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

3.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4.宋濂认为学习条件不是成才的必然条件,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即必须用心专一,才会学有所成。本文作者也认为“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请用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不少于30字)

【答】

【参考答案】

1.收获;同“现”,显现;知道;曾经

2.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

心都已经到了,难道眼口还不到吗?

3.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

4.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项脊轩志(节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下面各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可容一人 因其境过清,不可久,乃记之而去

B.室始洞 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C.又杂植兰桂木于庭 无丝之乱耳

D.牍之劳形   每移顾视无可置者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译】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译】

3.本段文字记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请结合具体语句概括项脊轩修葺前的特点。

【答】

4.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这些文字表现了修葺后的项脊轩怎样的特点?结合具体词句做具体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 D

2.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

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

3.修葺前,项脊轩狭小、破漏、阴暗。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可见其“狭小”;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可见其“破漏”;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可见其“阴暗”。

4.这句话描写了作者的生活情趣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前半句写作者喜爱读书,常“偃仰啸歌”,以“万籁有声”衬托项脊轩环境的安静。后半句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写小鸟啄食的情形,既是以动衬静的写法,又写出了人鸟和谐相处的境界。于景可爱,于情则可喜。

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加点字:

其家穿井( 国人之(

君令人问于丁氏 而出溉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

3.短文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请联系现实,说说这种现象有什么危害

【答】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参考答案】

1. ①等到 ②说,谈论 ③代词,代“穿井得人”这件事 ④从井里打水

2. ①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②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3.以讹传讹的现象。言之成理即可。

4.听到传闻,要动脑筋思考,想想是否合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以讹传讹。

秦巨伯

琅琊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经蓬山庙。忽见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捉伯颈著地,骂:"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某时信捶此孙。伯乃佯死,乃置伯去。伯归家,欲治两孙。两孙惊惋①,叩头言:"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伯意悟。

数日,乃诈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达家,乃是两人②也。伯著火③炙之,腹背俱焦坼。出诸庭中,夜皆亡去。伯恨⑨不得杀之。

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刃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

【注释】①惊惋:惊讶、害怕。②此处两人指前面所言的鬼魅。③著火:点火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置伯 \ 我以日始出时人近《两小儿辩日》

B \ 目似瞑,暇甚《狼》

C是两人也 \ 断其喉,尽其肉,去《黔之驴》

D怀刃 \ 手自笔录计日《送东阳马生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为子孙,宁可有此。

【译】

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

【译】

3.“伯竟刺杀之”中的“之”指谁?秦巨伯为什么要杀他?

【答】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参考答案】

1D

2当孙子的,哪会有这种事呢。(关键词:为、宁) 

秦巨伯点火烤他们,肚子和脊背都被烤焦并且裂开了。(关键词:炙、坼) 

3.两个孙子。秦巨伯以为又是鬼魅装扮的。

4.在事物相似、真假难辨的时候,应该慎重思考,仔细分辨,不能被假象所蒙蔽,否则有可能付出惨重的代价。

晏子使吴

晏子使吴,吴王谓行人曰:“吾闻晏婴,盖北方辩于辞、习于礼者也。”命摈者曰:“客见侧称‘天子请见’。”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子请见。”晏子蹴然。行人又曰:“天子请见。”晏子蹴然。又曰:“天子请见。”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命弊邑之君,将使于吴王之所,所以不敏而迷惑,入于天子之朝。敢问吴王恶乎存?”然后吴王曰:“夫差请见。”见之以诸侯之礼。

【注释】(1)行人:官名,主管礼仪。(2)摈,同“傧”。3 天子:指当时天下的共主,齐,吴均属于诸侯,名义上还奉朝东周天子为天下的共主,此处指吴王欲以天下共主自居。(4 蹴然,局促不安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吴王行人曰 ②辩辞(

所以不敏而迷惑?( ④见之以诸侯礼(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闻晏婴,盖北方辩于辞、习于礼者也。

【译】

②敢问吴王恶乎存?

【译】

3.《晏子使楚》中,楚王自以为是,自作聪明,想借故侮辱晏子,在这篇文章中,吴王是不是也和楚王一样,想羞辱晏子呢?你从文章哪里可以读出?

【答】

4. 在文章中反复提到晏子“蹴然”有何用意?《晏子使楚》中晏子对楚王的态度有何区别?

【答】

【参考答案】

1. ①对... ②在 ③表.....的原因 ④的

2.①我听说晏婴是北方能言善辩并且熟悉礼节的人

②我斗胆地请问,吴王在哪儿呢?

3.吴王不同于楚王,只是有意加以试探,这从吴王对行人的话中可以看出

4.晏子出使吴国三次“蹴然”,是因为吴王想要以天子的身份接待使者,强调了三次是因为突出晏子对吴王这样的行为的巧妙委婉的,回击,而在《晏子使楚》中,晏子对楚王则是用类比的方法来直接有力的讽刺楚王的。

朱詹

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孝元所礼。(《颜氏家训》勉学篇)

【注释】 累日不爨:连续几天不能生火做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抱犬而 呼之不

不废业 成学士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时吞纸以实腹。

【译】

犬亦饥虚,起行盗食。

【译】

3文中提到朱詹“家贫”,请从文中找到具体表现他“家贫”的语句。

【答】

4本文为何要反复渲染朱詹“家贫呢?

【答】

【参考答案】

1.①睡,卧 ②到,来 ③还 ④终于

2.①就经常吞食废纸弃饥。 ②狗也十分饥饿,就跑到外面去偷东西吃。

3.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

4.突出朱詹求学的艰辛,衬托出朱詹的勤奋。

孔文举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①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②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③踧踖。

【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踖:不安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门者( 通(

莫不之( 人以其语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译】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译】

3文举说陈韪“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这句话有何妙处?

4.从文中可以看出孔文举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参考答案】

1.①到(尊长那里) ②已经 ③以…为奇(对……感到奇特) ④告诉

2.①这就是我和你几代交好(的原因)。

②小时候聪明,长大了不一定好(聪明)。

3.孔文举运用了“必当”这个词语,强调了陈韪小时候一定聪明非凡,以此“话中有话”地隐含了结论:“所以你现在变得这样蠢笨”,来达到反诘对方,给对方以难堪的目的。他懂得用两个先君的关系,反诘陈韪。

4 机智聪明、对答如流、出言不凡等

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称孟尝君能得士( 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秦(

)孟尝君鸡鸣狗盗之雄耳( 宜可以南面而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译】

岂足以言得士?

【译】

3.文中三处使用“鸡鸣狗盗”这一成语,分别强调了什么?

【答】

4.王安石在文中展现了他的高屋建瓴,请写出一首展现他远大抱负的诗。

【答】

【参考答案】

1 ②的 只(仅仅) 制服

2最终依靠他们(门客)的力量从虎豹一般的秦国逃脱出来。

怎么可以说是得到了真正的“士”呢?

3第一处“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强调孟尝君得到的不是真正的士;第二处“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强调孟尝君的门客不能担当起使齐国强盛的责任;第三处“鸡鸣狗盗之出其门”,强调真正的士不归附其门下的原因。

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勾践之困会稽也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营,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隧不为福乎?”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汝)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王霸 赦越

越王勾践 ④坐卧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

【译】

3.请写出一个与本文相关的成语。

4请用原文回答“由是观之,何隧不为福乎”这句话中的“是”指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

1.①终于;最终。 已经 通假字,同“返”返回 抬起头看

2.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有德才的人的下面。热情真诚地招待宾客。

3卧薪尝胆

4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营

石涧记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龙鳞也。

【注释】阃(kǔn 跣(xiǎn):光着脚, 本文为《永州八记》之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民又 ②流若织

上深山幽林逾峭险 ④道狭不可穷龙鳞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

【译】

3赏析“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答】

4有人说,本文作者并不只注重写石涧,更注重写游石涧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游石涧的。

【答】

【参考答案】

1.①架桥,名词作动词 ②同“纹”,花纹,文彩 ③代词,代“亘石” ④像龙的鳞片一样

2.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

3.站在岸上看去,泉水平静地漫布在石上,那微微的涟漪就像织物的花纹;侧耳谛听,泉水叮咚作响,就像弹琴。

“平布其上,流若织文”从视觉的角度,又从动静的角度写出了渠水平静、流动的特点; “响若操琴”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水声清脆的特点。

此句句式简短,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又连用两个比喻,分别写出了水的动态之美和水声之悦耳。

“景语皆情语”,如此优美的景表达了作者暂时忘却政治上的不如意,获得了短暂的陶醉于自然风光的快乐和满足的情。

4揭跣而往,写出了作者兴致勃勃而又急切渴望的游兴;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写出了作者善善恶恶、爱物惜景的情操;罗胡床十八九居之,写出了作者投身自然,不思归返的情趣;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充满了洋洋得意之情。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浩叹,寄托了作者陶醉于自然风光的快乐和满足,也表达了作者被放逐,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感慨。

鲁恭治中牟

鲁恭为中牢令,重德化,不任刑罚。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注】①阡陌:田间小路 雉:俗称野鸡。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使人往视之( ) 儿言雉( )

久留扰贤者耳( ) 吾将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人讶而起,与恭决。

.【译】

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译】

3.袁安派去的人是通过观察什么来检查鲁恭的政绩的?

【答】

4.从鲁恭治中牟这件事来看,我们除了通过刑罚来规范和治理国家,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治理一个国家?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阐述。

【答】

【参考答案】

1.①暗中 ③只会 ④通“返”,返回

2那人感到很惊讶,然后站起身,向鲁恭辞别。

我将快速返回,把情况报告袁安。

3.那人看到中牟的“三异”(1分),显示出当地百姓善良又仁心,民风淳朴。这是鲁恭“德化”的结果。

4.我们还可以通过用道德感化的方式来治理。鲁恭用这种方式让百姓爱护鸟兽,连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就可以尽量避免了采用刑罚。

王烈以德威人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寔,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 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问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注释:师事:以老师的礼节相待。甘:愿意 乞:只求 端:古布帛长度单位。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故以此之( 而问其姓名(

有争讼曲直( ④或至而反(

2翻译句子

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译】

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

【译】

3.盗牛者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译】

4.结合文章分析王烈的“以义行称”。

【译】

【参考答案】

1.①激励 ②感到奇怪 ③众人 ④通“途”道路

2. ①偷牛的人害怕我听说他的过错,这是他有羞耻的心理。

②众人有争辩诉讼是非曲直的事情,想要让王烈评理,有的走到路上就回去了,有的看到他的房屋就回去了。

3.由原本的小偷变成捡到宝剑也要交还给失主的义士;这个盗牛者原本就怀有羞耻之心,并不是大奸大恶的人,同时当他偷牛的事传到王烈那里,王烈反而赠送了一匹布给他,他的确因此受到了激励。

4. ①当他知道盗牛的事,他并没有胡乱斥责,而是帮助了小偷,希望能够以此激励小偷,而后结果证明他的义举确实有效果。

②众人在有事情无法断定的时候,总是要去找王烈评理,从侧面表现了王烈素来正直侠义的性格,所以自知理亏的人还没有到王烈那里,就已经回去了。

相狗

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注解】假,委托。期年,满一年。桎,古代拘系罪人的木制脚镣 ——选自《吕氏春秋·士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齐有相狗者 期年得之

其邻之数年 者曰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良狗也。

【译】 欲其取鼠也,则桎之!

【译】 3以告相者”这句话中“以”字后面省略了一个文言虚词,请补充出来并具体说说它的意思。

【答】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参考答案】

1.①善于 ②才 ③养 ④识别

2.①这是一条优良的狗。

想让它捉老鼠的话,就捆绑住它。

3. “之”字,具体指狗不去捕老鼠这种情况。

4.有了人才如果不善于使用,就不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创造条件,人尽其材,物尽其用。

盲子失坠

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选自《贤奕编·应谐录》)

注释楯:栏杆上的横木。分:料想。第:只管。沉空守寂:陷在空想中。自矜:矜持自负。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盲子涸溪 自分失手必深渊矣

夫大道甚 视此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原文具体说说盲子犯了什么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收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路过,经过;②坠落;③平实,平坦;④醒悟,反省

2. ①不要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坚实的土地了。

②(时间)久了,(盲人)没有力气了,一失手掉到了地上。

3.他不相信别人的话,坚持抓住栏杆,长号不止以致力惫落地,陷在自己的空想里,固执己见,作茧自缚。他一味地被自己凭空设想的困难所吓倒,不敢自己去尝试去探索。

4.要勇于尝试,走出思维定势,不要被自己设想的困难所吓倒。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人有其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①。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②,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琢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注】①子罕:春秋时宋国的贤臣。②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子罕弗 若以我(

丧宝也 使玉人为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②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3这个宋人为什么要把璧玉献给子罕?

4你认为文中的子罕是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1.①接受 ②给 ③都 ④雕琢

2.①(我)把(这块玉)给雕琢玉器的工匠看,工匠认为是块宝,所以才敢献给你。

②我把不贪(这种品质)当作是宝,你把玉石当作是宝。

3.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4.品德高尚,不贪钱财,廉洁奉公,洁身自好。

龙说

龙嘘气成云,云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日月,伏②光景,感震电,神变化,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不可欤(yú)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注释】①嘘:喷吐。龙吹气成云是古代的一种传说。 伏:遮蔽。 感通,震撼。 汩:gǔ淹没。 无以:没有可以用来。 云从龙:语出《易··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从:随,跟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弗灵于龙( 日月(

下土( 不可欤(

2翻译句子(8分)

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yú)

【译】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译】

3本文和《马说》一样,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

4.找一找,文中哪个句子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句?

【答】

【参考答案】

1.①本来、当然 ②接近 ③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④确实、的确

2.①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

②多么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

3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条件并不会从天而降,而要靠个人自己去创造。

或:相互依存,形象说明了圣君与贤臣相互依存。贤臣固然不可无圣君,而圣君更加不可无贤臣,说明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圣君与贤臣缺一不可。

4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及“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也。”可作为全文的中心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b17037f284ac850ac0242ab.html

《中考2016年《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