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名校试题重组语文 第一模拟(解析版)全国卷适用(含答案)

发布时间:2020-11-08 19:13: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21年名校试题重组

语 文(第一模拟)

(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由于自然灾害以及伴生的社会动荡、国内战争、外敌入侵,世界上很多辉煌一时的伟大文明就此覆灭。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提出,两河文明、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的衰落,与自然灾害的频仍直接相关。而后来的历史研究,也证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古阿卡德帝国、古印度的哈拉帕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都是气候波动和生态崩溃;瘟疫的爆发,也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的结束以及阿兹台克帝国、印加帝国的迅速瓦解。但是,让灾难史研究者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何以同样遭受周期性、大规模自然灾害的中华民族,却每每能够在灾难中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

这一问题,有很多答案。其中不容忽视的是,自古以来资源的短缺、灾难的频仍,让中国人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并积淀为一种深层的社会意识,我们可以称作“韧”的精神。这种“韧”的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从而使得中华民族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表现是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配合。在大一统国家出现的前夜,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针对不同的社会情境,各抒已见,提出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的种种方案,形成了数千年来民族智慧的“百宝箱”。其中两个相辅相成的代表思潮,就是儒家和道家。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效、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韧”性特质。

④儒学是讲求“入世”的进取型思想,它以“修齐治平”为己任,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这种思想恰可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配合:现代社会崇尚进取,鼓励竞争;儒家思想重视群体,鼓励奉献,这些都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所以,儒家思想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巨大的潜能,东亚“儒学文化圈”在近代的成就也有目共睹。但是,如同《庄子》所谓“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当今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也是一个不断加速、高度紧张的时代。在高速的社会发展中,进取型的思想也会暴露其局限,那就是太过重视“成就”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过于重视“功名”而忽视人与内心的平衡。由此而言,这次疫情的爆发,使我们能够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回顾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

⑤实际上,瘟疫原本就是一种“社会病”,一种“文明病”,它在历史上就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开始大规模地聚居而发生,并随着人群的移动而传播。而近三百年间开始的现代化进程,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一,也是对自然的征服、资源的掠夺、生态环境的破坏最严重的时期。长期以来,人类都习惯于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为人的利益而存在,只有工具的价值,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完全不顾自然的利益,这就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中国道家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揭示和反思了文明发展的这种缺陷。在道家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人与自然万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不要把人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人的社会秩序要去适应物的自然秩序。要摒弃对自然过度的强力扭曲、干扰和破坏,使万物能够“自化”“自均”“自定”“自正”,自然而然地达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这就是“道法自然”。“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只有遵循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这种整体主义的生态自然观,能够纠正“生态扩张主义”的偏失。

(摘编自王学典《从战疫看中华文明的“韧”性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民族心理和社会意识,“韧”的精神能战胜资源短缺、灾难频仍。

B.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灾难中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只是因为有“韧”的精神。

C.在“韧”的精神中,儒家思想为外向、进取型的;而道家思想属内向、保守型的。

D.瘟疫是随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开始大规模聚居而发生并随着人群移动而传播的“社会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由自然灾害及其伴生的灾祸引发诸多文明覆灭说起,提出问题,再揭示答案。

B.文章不仅指出“韧”的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还分析了“韧”性特质的成因。

C.文章辩证看问题:既肯定儒家思想崇尚进取的积极作用,也批评其在战疫中的局限性。

D.文章综合运用了引证、例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大大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契合,推动了社会前进但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内心的平衡,瘟疫就易发生。

B.如果没有这种“韧”的精神,中华民族就难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因而也就难以安然渡过各种困境,延续至今。

C.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为人的利益而存在,这与中国道家“物无贵贱

“万物一齐”的观点截然不同。

D.在当今时代,要想纠正“生态扩张主义”的偏失,达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可以借鉴道家思想。

1.【答案】D

【解析】A“‘韧’的精神能战胜资源短缺、灾难频仍”不正确,原文为“自古以来资源的短缺、灾难的频仍,让中国人产生了……‘韧’的精神”,且“战胜”词也夸大事实;B“只是因为有‘韧’的精神”过于绝对,原文说“这一问题,有很多答案”;C“道家思想属……保守型的”不正确,应是“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

2.【答案】C

【解析】“批评其在战疫中的局限性”错,不合文意。

3.【答案】A

【解析】“瘟疫就易发生”于文无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

成因等情况,因此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食物中毒、战争等人为因素都

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

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和抗击新冠肺炎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2009年我国成功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成功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C.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高度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6.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

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答案】A

【解析】“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错。

5.【答案】C

【解析】A项范围、程度失当。范围上,原文是“部分地方政府”;程度上,原文是“比较缺乏”。B项“成功研制生产出……疫苗”不是主要原因,某种程度上讲也算是主要原因带来的结果。D项“世卫组织的肯定”在原文是作为国际社会对我们的普遍赞赏中单拎出来的一例呈现的,是由集合到元素的关系。选项中以偏概全,成了元素代表集合。而且将原文中的“普遍”二字去掉了。

6.【答案】①党政领导组织方面:党中央高度重视,总揽全局,各级政府严格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防联控。(2分)

②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研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设施等方面的保障。(2分)

③民众协作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2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长 大

谷凡

母亲生病了,儿子只是把一堆买来的药放到她面前,转身走开了。儿子没有想着还要为母亲倒水,他就那样匆匆地去看书了。儿子从小就爱学习,一直学得很好,这让做母亲的很开心。现在儿子已经长大了,还是那么爱读书,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看那一大本一大本又厚又重的书。

母亲有些失落,躺在床上,眼里装满了泪水,此刻母亲看不到儿子,因为儿子的房门关得严严实实,一边想儿子的过去,想儿子成长的整个过程,她甚至还想了丈夫过世的情景。

母亲想到丈夫临死时紧紧拉着她的手不放,知道丈夫放心不下儿子,那时的儿子才十一岁,可他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就那样一直拉着她的手,直至停止了心跳。

丈夫离世后,母亲没来得及悲伤,就开始陪着儿子备战小升初,好在儿子争气,他的成绩一直非常好。为了让儿子看起来不寒酸,母亲又多做了一份工,每天的时间都是紧紧张张的,连喘口气的机会都很少。

现在母亲病了,虽然只是小小的感冒,但让她十分难受。

这么多年,母亲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生病。记得那时儿子刚刚六岁,一次她生病了,儿子居然站在她的床边说:“妈妈,我带你去看医生吧!”母亲特别感动,病立马好了一半,觉得自己的儿子又聪明,又懂事。

去做作业,不许再玩了,快去学习!不知道什么时候,母亲和儿子之间只有这些事了。

每次回到家母亲都是敦促儿子学习学习。儿子也听话,一直都是学学学。

儿子大学读的是名校,又被保送研究生。儿子还要继续读博士,可母亲觉得儿子不能再学了,她一个人支撑着这个家实在太辛苦了。

上个月儿子去找工作,儿子以为自己是名校毕业,去一个小单位应聘应该是水到渠成,结果儿子碰壁了。后来母亲从一个熟人那里打听到儿子碰壁的原因,才知道儿子当时说话口太满了。他认为自己到那个小单位,从普通职员干起对他是一种侮辱。

后来儿子又四处投简历,依然是到处碰壁。现在儿子不愿意出去找工作了。整天一个人躲在屋子里看书,看书,对不让他去读博的母亲一直耿耿于怀。

看着儿子紧闭房门,母亲突然喊起了儿子的名字。母亲让儿子帮她倒水,然后让他把换洗的衣服洗了,把房间打扫一下,去菜市场买菜,准备午饭。

儿子走出房间,和母亲对视了几秒钟,他有点不相信母亲会让他做这些事,但母亲的目光很坚定。儿子知道母亲现在病着,不想和他较劲,但嘴里还是嘟囔着他做不好这些事情。

母亲很温和,她说一次做不好两次,两次做不好三次……儿子带着不满去做,虽然没有做好,但已经超出了母亲的想象。

……

第一次吃到儿子做的饭,母亲有点激动,她眼里闪着泪花,这让儿子有点不知所措,一连四天,都是儿子打扫卫生做饭,甚至连母亲的衣服,儿子也帮她洗了。母亲的笑重新回到脸上,病也就好了。

那天母亲让儿子陪老张去市场进菜,老张在他们居住的家属院里有一个菜铺,每天天不亮,老张就得去批发市场进菜,开始儿子不愿意去,母亲说你只需要去看,不需要帮忙。后来,儿子就跟着老张跑了几趟。那天母亲远远地看着儿子在帮着卸菜,把自己搞得紧紧张张的。老张有一个儿子,学习一直不好。那天儿子看到老张的儿子在学习上正犯难,就帮他指点一下,再后来就多次帮他解难题,很快,老张儿子的学习成绩上去了。

就这样,儿子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家属院里陆续有其他孩子要求他辅导,儿子的心思也用在了如何教学生这个问题上。一个学期后,儿子所辅导的学生成绩飙升了,儿子特别有成就感,整个人也充满了朝气。找儿子辅导学生的家长越来越多,儿子的精神头也越来越好,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由于儿子辅导学生考上了名校,儿子也跟着出名了。当初把儿子拒之门外的重点学校,现在亲自找上门来,让儿子去他们那里工作。

儿子说话的方式改变了,他的思维也改变了。他对周围的一切感觉都变了,母亲松了一口气,她知道,儿子这才是真的长大了。

(选自《小说选刊》)

7.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标题“长大”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故事的线索,有利于集中叙述情节,有利于人物描写,也有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B.“母亲生病,儿子买来药,却没有给母亲倒水……”——截取生活矛盾结点开篇,设置悬念,然后叙述矛盾的来龙去脉。

C.小说插入“母亲”想到丈夫过世的情景,紧紧拉着她的手不放……直至停止了心跳,是为了给故事涂抹一层悲剧色彩。

D.“去做作业,不许再玩了,快去学习!……母亲和儿子之间只有这些事了。”看似平淡的叙述里,隐含着作者对“母亲”教育方式的思考。

8.作者塑造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9.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一个青年人怎样才称得上“长大”了。(6分)

7.【答案】C

【解析】“是为给故事涂抹一层悲剧色彩”错,亲人离世,是有一定的悲剧色彩,这是情节客观上的作用,而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突出当年丈夫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交托给了自己,而孩子的现状让“母亲”失望,想到丈夫的嘱托,“母亲”感到愧疚。

8.【答案】

细节描写,小说写母亲“眼里装满泪水”的细节,表现母亲看到儿子封闭自

我时的失落、愧疚心理。

心理描写,小说写母亲“眼里闪着泪花”,表现母亲看到儿子不断成长时,内心的激动、兴奋。

对比描写,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母亲只关注他的学习,后来注意培养他的劳动观念、助人意识、感恩情怀等,在对比中表现母亲教育观念的转变。

9.【答案】

谦虚处世,懂得感恩;

读书学习,热爱劳动;

融入社会,帮助别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初,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击降殷王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平身间行杖剑亡。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与语而说之,乃拜平为都尉。遂与东伐项王。 至彭城,为楚所败。引而还,收散兵至荥阳,以平为,军广武,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平曰:“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陈平既多以金反间于楚军。其明年,淮阴侯破齐,自立为齐王,使使言之汉王。汉王大怒而骂,陈平蹑汉王。汉王亦悟,乃厚遇齐使,使张子房卒立信为齐王,用其奇计策,卒灭楚。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B.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C.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D.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11.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秦,指当时秦关中地,因刘邦曾将关中地分封给秦三个降将而得名。

B.亚将,亚于大将,指副将、次将,古代常在大将后设亚将做副手。

C.昆弟,兄弟,同昆仲,长曰昆,次曰仲,也常用来比喻亲密友好。

D.爵邑,指爵位和封邑。古代君王常赐有功之臣爵位和领地以示奖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平为士坎坷,事奉两主均不顺利。为魏王献计不被采纳,又受别人谗言诋毁;为项羽

击降殷王,却又因殷地失守而得罪项王,终弃项羽而去。

B.陈平智慧过人,深得刘邦赏识重用。在与刘邦交流后即被封为都尉;面对谗言和刘邦责备,陈平真诚表白,尽管刘邦极力袒护诸将,仍对陈平表示信任。

C.陈平善用计谋,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刘邦在荥阳被围的生死关头,陈平用反间计,成功 离间了项羽君臣的关系,并用奇计妙策帮助刘邦消灭了项羽。

D.陈平审时度势,及时规劝刘邦言行。曾直言劝谏刘邦应借鉴项羽为人的得失,在刘邦因韩信自立为齐王而恼怒时及时提醒刘邦冷静处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5分)

2)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5分)

10.【答案】A

11.【答案】A

【解析】是项羽分封。

12.【答案】B

【解析】“极力袒护诸将”错,这里“护”是监护的意思。

13.【答案】

(1)您侍奉魏国与之不合,于是侍奉楚国但又(中途)离开,现在又来跟随我,讲信用

的人原来是这样三心二意的吗?

(2)如果(我的计策)没有值得采用的,那么黄金都还在,请允许我封好送回官府,并

请求辞职回家。

译文

陈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陈涉起兵并在陈地称王,立魏咎做魏王,陈平年少时就前往临济事奉魏王咎。劝谏魏王而不被采纳,有人进谗言诋毁他,陈平就逃离了。初,项羽攻占土地到黄河边上,陈平前往投奔项羽,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项羽赐给他卿一级的爵位。汉王平定三秦后又向东进军,殷王反叛楚国。项羽就让陈平做信武君,打败了殷王并迫使殷王投降后凯旋。项王让项悍任命陈平为都尉。过了不久,汉王攻下殷地,项王恼怒,将杀原来平定殷地的将吏。陈平害怕被杀,自己单身一人拿着宝剑抄小路逃走了。陈平于是到达修武投降汉军,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他进去,与他交流后非常高兴,就任命陈平为都尉。于是陈平跟随汉王向东讨伐项羽。到了彭城,被楚军打败。汉王领兵返回,一路上收集散兵到达荥阳,任命陈平为副将,驻扎在广武。周勃、灌婴等都诋毁陈平,汉王召来陈平责问道:“您侍奉魏国与之不合,于是侍奉楚国但又(中途)离开,现在又来跟随我,讲信用的人原来是这样三心二意的吗?”陈平说:“项王不能够信任人,他所信任、宠爱的,不是那些项氏宗族就是妻家的兄弟,即使有奇才也不能重用,所以我陈平就离开楚王。我听说汉王能够用人,所以来归附大王。我空身而来,不接受钱财就没有办事的费用。如果我的计谋确有可以采纳的,希望大王采用;如果(我的计策)没有值得采用的,那么黄金都还在,请允许我封好送回官府,并请求辞职回家。”汉王于是向陈平道歉,丰厚地赏赐了他,任命他为护军中尉,监督全体将领。将领们才不敢再胡言乱语了。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汉军,把汉王围困在荥阳城。时间一长,汉王为这种困境感到忧虑,请求割让荥阳以西的地区来讲和。但项王不同意。汉王对陈平说:“天下纷争不息,到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王做人,能以谦恭的态度爱惜人,所以那些具有清廉节操、喜欢礼仪的士人多归附他。至于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却又把这些爵邑看得太重,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如今大王您傲慢又缺乏礼仪,具有清廉节操的士人不来归附;但是大王您又能够大方地给人爵位、食邑,那些贪婪无耻好利忘义之徒又多归附汉王。如果您和项羽能够各自去掉自己的短处,吸取对方的长处,那么挥手之间天下就平定了。大王如果能拿出几万斤黄金,施行反间的计谋,离间楚国的君臣,让他们互生怀疑之心,项王为人猜忌多疑,听信谗言,他们内部一定会互相残杀。(到那时)汉军可趁机发兵攻打他们,一定能够击败楚军。”汉王认为陈平说得对,于是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陈平用了很多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第二年,淮阴侯韩信打败了齐国,自立为齐王,派使者把这件事禀报给汉王。汉王大怒,斥骂韩信。陈平暗暗地踩汉王的脚,汉王也立即省悟,于是优厚地款待齐王使者,并派张子房立即封韩信为齐王。汉王采用陈平的奇计妙策,最终灭掉楚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

14.【答案】B

【解析】“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的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程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做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15.【答案】

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2)荀子的《劝学》中,指出木头经过火烤做成车轮后,再被晒千也无法挺直的原因是“ ”;认为君子的本性同-般人没有差别,他们的才德之所以会超过一般人,就是因为“ ”。

(3)诸葛亮《出师表》中,“ ”两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

【答案】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輮使之然也,善假于物也。

(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_________,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_________。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此联内容很好,有__________之妙。但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__________。

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 ),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

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咏竹楹联。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万尺凌云仍虚心”。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

B.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

C.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

D.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金碧辉煌 富丽堂皇 妙笔生花 差强人意

B.雕梁画栋 美轮美奂 巧夺天工 差强人意

C.金碧辉煌 美轮美奂 妙笔生花 心满意足

D.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巧夺天工 心满意足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B.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但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C.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D.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17.【答案】B

【解析】

本题要按逻辑顺序来排序,“回味之无穷”是表达效果,一般要排在最后,排除ACD。

18.【答案】B

【解析】

雕梁画栋: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这里所填词语的结构应与“秦砖汉瓦”相同,为偏正结构,所以用“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此处表达的意思与“皇家气派”相反,所以不能用“富丽堂皇”,而应使用“美轮美奂”。妙笔生花:比喻笔法高超的人写出动人的文章。巧夺天工:专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差强人意:形容尚能令人满意。心满意足:形容心中非常满意。根据“尚”字,便知这里表达的意思是大体上让人满意,所以用“差强人意”。

19.【答案】C

【解析】

“年代久远”是原因,所以前面加上“由于”,使之作整句话的原因状语;“年代久远”导致的结果是“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与“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是转折关系,要使用转折连词“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2个字。(6分)

随着运动场馆的封闭,①_____________山东体育学院颜廷设计的居家篮球持球练习,充分考虑到居家空间,不会影响到邻居的休息。但在春季,室内温度也是比较低的,所以②_____________,当感觉身体明显发热或者轻微出汗之后,再换穿短袖短裤运动服继续锻炼。运动时要注意运动量,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③_____________。没有疲劳感,肌肉力量和运动能力很可能得不到适当的增强。过度疲劳,容易造成各种运动损伤。

【答案】

①篮球是否可以居家锻炼,成为篮球爱好者关心的问题。

②最好还是穿着长袖运动上衣和运动长裤锻炼

③运动时所涉及的肌肉是否有一定的疲劳感

21.阅读下面宣传抗疫防疫的图片,根据要求完成题目。(5分)

(摘编自《文汇报》)

(1)为图1或图2拟标题,并评价选择图的创意。不得照抄图片中的原文,不超过10个字。

选择图________,标题:________2分)该图的创意3分)

【答案】(1)示例:图1 凝聚力量,抗击疫情(图2 新门神) (2)图1:由多个小心形组成大心形,戴着外形像船头的口罩,用“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点明主题。简洁凝练,号召有力。 图2:借用传统民俗的门神年画,名字替换为“霍去病”“辛弃疾”,表达人们去病、弃疾的愿望。翻新传统,巧妙贴切。

【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漫画,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

1)要求给漫画拟标题。给漫画拟标题一般可以从漫画的主体或讽刺的对象,漫画中人或物的关系,漫画的主题等角度拟题。这两则漫画都是宣传性质,没有讽刺对象,因此可以从漫画主体或者主题的角度思考。比如图1,根据文字部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以及“大心”“口罩”可以看出主题是抗击疫情的,由无数“小心”组合成“大心”意思是凝聚力量。据此拟题即可。而图2是由“霍去病”和“辛弃疾”组成的“门神”,直接从这个主体拟题为“新门神”即可。

2)要求评价漫画的创意。解答时要先描述漫画的画面,找出构成要素,进而分析出主题。评价时不仅要评价主题,还要分析其“创意”,即创新之处,比如图形,图形体现主题的巧妙之处等。

1构成要素有“小心”“大心”“船型口罩”以及文字“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创意点在于用“无数小心构成大心”表示“万众一心”;用“船型口罩”表示“同舟共济”抗击疫情。整体构思简洁形象,号召力强。图2构思最巧妙的地方是用传统的“门神”的方式表达对健康的守护;利用“霍去病”和“辛弃疾”名字中的“去病”“弃疾”表达抗击疫情的心愿。利用传统又翻出新意,巧妙贴切。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回顾过往,我们在奋斗中追寻并赢得了幸福,在这一过程中,或许会有磨难、会有彷徨,但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别样的幸福;展望未来,我们同样需要通过奋斗创造幸福并把握幸福,在这一过程中,或许会有阻力、会有挫折,但这也同样是一种别样的幸福。幸福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

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请以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

1.幸福的多重色彩

2.走过荆棘,方觉幸福

3.奋斗中的幸福

4.通往幸福的别样路

素材:

1.只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只要有珍惜幸福的心情,只要在该转角的时候转角,幸福定会如约而至!

2.最漂亮的幸福颜色是彩虹。它包揽了世间万物所有的幸福,五颜六色的彩虹是幸福最大的源泉。经历了狂风暴雨,终于出现了一道彩虹,这不就是幸福吗?不管路程有多么艰辛,想到了这道彩虹,我们也应该大声地对自己说:“让大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此时心里都是甜的。这道彩虹是经过风雨得来的,能不幸福吗?

3.爸爸说:当你前面有一块石头,你愿搬走他;当头顶有一片乌云,你敢面对他;当你面前有一座大山,你敢攀登他,你把它当作甜蜜的事儿去做,就是幸福!妈妈说:凡事往最坏处想,那是痛苦;凡事往最好处想,那就是幸福。

4.挫折,是一种幸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这首铿锵有力的诗,写出了他的信念,他把眼前的一道道难关看成是一次次超越,没有什么理由可以阻挡他向上的心,他将满腔的激情化作速度,于是,他幸福了。

5.挑战,是一种幸福。在微黄的烛光下,他正伏在狱中桌子上专心写着什么,一点点微光照在他那苍白的脸上。他,到底要坚持些什么?从他那坚毅的目光中,不难看出:他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他,司马迁,一个小小的史官,竟敢向皇帝质疑!最终,他成功了,他于黑暗中奋起,终成“史家之绝唱”!

6.其实,奋斗是幸福,失败也是幸福;得到是幸福,失去也是幸福;相聚是幸福,离别也是幸福;健康是幸福,生病也是幸福。幸福是一种明白,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段旅程。正如陀斯妥耶夫斯基所说:“人之所以不幸,有时候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其实,你觉得你幸福你就幸福,幸福与不幸福都在自己心中……

7.在最悲伤的时刻,不能忘记信念。最幸福的时刻,不能忘记人生的坎坷。 人生不是铺满玫瑰花的途径,每天都是奋斗。 每个人的人生过程,是继续不断在奋斗的,人生的目的是争取胜利与光荣。

结构层次:

本文记叙的是基地生活之旅的感悟,一是在集体的分工与合作中,以烧烤的经历体会到找到适合自己的职务,并尽自己的力去做好,在彼此的肯定中找到了自信与光荣,这是幸福感的来源;第二是在素质拓展考验中,通过艰难的攀登训练体会到的辛苦与幸福并存。最后结尾总结,基地活动中的累、闷,怨尤,也是美丽人生的一部分,都是一个难忘的历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ad5aa9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1d.html

《2021届高三名校试题重组语文 第一模拟(解析版)全国卷适用(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