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风格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1”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而文学语言则是作家创作艺术形象的手段。在创作过程中,每个不同的作家都会有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张爱玲小说作品的语言,朴素中透露着奢靡,凝重中流丽,有悲情苍凉的氛围,能用奇妙诙谐的比喻,运用独特生动的色彩,反复运用的不同的意象和象征等,逐渐形成属于张爱玲自己独特的语言。但是张爱玲自身对于娴熟语言的驾驭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与她自身的成长社会家庭环境是有很密切的关系。张爱玲本是李鸿章的外重孙女,在当时社会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出挑的作家天赋。张爱玲的小说独具娴熟、湛的语言,文字中富有创造力,都给张爱玲的小说注入了一种独特的味道,这也正是她的小说会一直吸引读者阅读的关键原因。这么一个身跨两界并雅俗共赏的作家,在当时来说却是第一无二;张爱玲自幼接受的是西洋学堂的孜孜教育,不过她却只钟情于她的中国小说艺术,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用心去观察,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在当时的众多新文学作家中,会选择走这条路子的人真的很少。不过也正因如此,张爱玲作品和她的语言对我们现代文学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一、张爱玲小说语言的特点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作品,写的十分荒凉和赤裸,绝境中把生存的意义依托在短暂的肉身乐趣上,通过触摸去把握物质的动向。

1
蒙田.随笔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56.

以她在对于语言的表达上有着充裕的物质和细琐的细节描写,渗透在平凡老百姓的日常琐碎生活中,通过自己非同凡人的细腻观察,灵活地融入自己对于人生的体验感受,用浓重的色彩涂上,用纷繁复杂抹上,以细腻的文笔,一笔一笔地勾勒出那虚无悲凉的人生旅途。身处这篇繁华的喧闹里,处处暗示着大限的到来,警醒着人们注意到这繁华背后的苍凉,大喜过后的大悲,她牵引着这场曲径通幽的道路,披荆斩棘中品出当时社会生活底色的无奈与悲壮。因此,通过阅读张爱玲小说,就会增添了很多不同的感受,张爱玲的作品里饱含着中国文字的女性文笔的独特韵味,有着天香国色的辞藻华美,也有秋霜西风的悲凉萧瑟,有着文学的通俗故事性,还有文学的西方现代性,针对人类当时的生存的困难,也透露出人生悲观主义的实质。作者本身也是个边缘者,她在感受和用这种边缘者的心态去解释她眼里的悲凉。她的作品的文字,特别是优美独特的语言表达,能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发展,立刻营造出相互搭配的氛围。因此有人形容她的小说是“每句说话都是动作,每个动作都是说话”。可见人们对她的小说的语言评价多么的高啊!显然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没有繁杂冗长的独白与解析,没有赘述累牍连篇的心理活动,而是很自然的利用不同人物,在自然情况下显露的语言与动作,在勾画出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又营造了一片苍凉的风格和悲凉气氛,她独特的观察力和细腻描写力在她的小说作品,独特的语言中表达的淋漓尽致。
二、运用独特的“凉”字构成情景氛围
张爱玲的小说语言,在用词这个方面,有她自己的特色,并不是

说语言的优美华丽,只是因为她用“凉”字相当多、相当好。比如“悲凉的风”“苍凉的手势”“冰凉的感觉”等等。这些辞藻都无意透露出一股“苍凉”“悲凉”的故事意味,给人的感觉是忧郁但不沉重,有种种萦系淡淡的哀愁怨,给人一种很美很舒展的感觉。作者本身也是个边缘者,她在感受和用这种边缘者的心态去解释她眼里的悲凉。她的作品的文字,特别是优美独特的语言表达,能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发展,立刻营造出相互搭配的氛围。她在《传奇再版前言》里是这样写的:“有一天,如果我们人类的文明,不管是浮华还是升华,都会成为过去。假如我常用的词是荒凉的话,那也是因为在思想背景中有惘惘的威胁。的确,人世间许多故事之所以在张爱玲笔下出现悲情,那是她所处环境的结果。小说世界的苍凉,主要源自于张爱玲精神世界的苍凉,作者本身失落于家庭和时代构筑出这些。
1、透过凄凉故事背景而流露出“凉”
张爱玲的文字基调是悲凉的,更多是对人性进行了赤裸裸的解构,用一种荒凉的艺术手法,但本质上她是以接受的心态来描写人性,而不是在批判人性。因为经历了人世沧桑,尝尽这世间百态,所以慈悲,能用一种宽容的心境来面对。张爱玲的《金锁记》中,在故事开篇说回三年前的月亮,仿佛在云轩的信笺上滴落了一滴泪,逐渐变得陈旧和迷糊,接着再说起三十年前的故事,这样的描述就让读者们的想象,一下子回到梦境一般的,那三十年前的月光中去,凄迷的淡淡的故事背景,隐隐透露出个“凉”字,画面很有效果。就好像是电影的开头,都会用音响或者是画面,来侧面传达整个故事的氛围一样,

这样一来确实独运匠心。《倾城之恋》的开头,它的第二段描写“胡琴咿咿呀呀的拉着,就这样在那千万盏灯闪耀的夜晚,就这样拉过来又拉过去,这说不完的苍凉故事——倒是不问也罢!”它的结尾也是如此,“破落户”的一个离婚女儿,就会被那些穷酸兄嫂的嘲讽,从而撵出了娘家,就好比跟一个狡猾精刮、饱经世故的老留学生去谈一场恋爱,就是香港的陷落,才成全了这段旷世恋情。而这些人物没有悲壮,只有满满的苍凉,也可以说她的小说背景里很多都体现出“凉”这个字,让人心充满阴郁和苍凉。
2、通过对“凉”字的描写感悟人生的悲凉
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一篇里,可以说,“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恋情是以整个城市的炸毁所换来的”小说的主人公范柳原说得不错:“死生契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非常悲哀的诗,的确,在范柳原的心目中,整个世界都是荒凉的。张爱玲在她的作品里喜欢用到“悲凉”“苍凉”去反映当时的生活。张爱玲她懂得体验平凡,品味那些生命中乐趣,也善于去领悟属于平凡生命的悲怆。她的语言文字,之所以会深入人心,不仅是因为她出笔成趣,也是因为她擅长于笔中带刺。她细腻的文笔写出“苍凉”,但并不是让人真正感到压抑,当划破滑稽的表面时,也可以看到她个人,对于无聊和荒谬人生的一种淡淡的非个人的浓郁悲哀。一方面张爱玲有乐享人生的伟大胸襟,另一方面她在观察和描述“苍凉”时又不由悲伤愁叹。她是写作界的传奇年轻人,也成为了当时中国文坛上的人尽皆知的风云人物,高处不胜寒,这样的“苍凉”我们也不难理解了。

3、悲剧意识所形成的语言罩着悲凉气氛
张爱玲的作品的悲剧色彩非常浓烈,无论是《沉香屑》还是《金锁记》《半生缘》等等。我们读她的小说,便会沉浸在一种“深长的苍凉”中。她小说里的语言笼罩着悲凉之风。有人评论过,张爱玲的作品是接近于红楼梦类型的,作品中那荒凉的基调也是建立在张爱玲对于平日生活上的描述,细腻到不厌其烦的颇为具体的描述。她的细节往往参杂着美畅快,主题一贯的悲观,让人深陷其中,流连忘返。这一切对整个社会和人生的笼统观察,最后都指向了虚无。张爱玲的文字就像用清水也洗不去的,一股浓重苦涩和悲愁,就像萦绕的雾气一样,仿若清晰但却飘忽不定,不禁让人费解和陷入深思。
三、运用绝妙独特的色彩语言
张爱玲小说的色彩语言绚丽鲜明,景色奇特,各种色彩在她的笔下都有特殊的意义。她的《倾城之恋》描述着,“整个房间就像是暗黄的画框,镶着窗子里一幅大画,那澎湃的海涛就直溅到窗帘上,然后把帘子的边缘,悄悄染蓝了。”色彩在这段文字里仿佛被描绘的栩栩如生,整个画面都充满了色彩的冲击,无意中带出了一丝荒凉。又比如在《金锁记》里,“天快亮了,而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天是森冷的蟹壳青,天底下黑的只有些矮楼房,因此一望望得很远。地平线上的晓色,一层绿,一层黄,一层红,如同切开的西瓜——是太阳要上来了。”其中那些色彩的描写,除了把整个氛围烘托出来,更表现出了女主人公的悲凉和阴郁的心境。“虽然外面是暖和的,但心里面是从头到尾彻底的凉了。

参差不同的又对比的色彩,仿佛一个来自的西洋旅客眼光。去细细观赏着这个带着韵味的古老的中国。图案化的描绘手法,把色彩涂在表现的语言文字里,更具有结构美和创造性。那些华丽、冷艳、抽象的辞藻,使图案的描绘手法愈加抽象,作者的才气在画上体现的无微不至,作者对于色彩的描绘如同虔诚的宗教,她对于美的颜色附上更多的生命力,把她个性化语言凸显的淋漓尽致。
张爱玲是用颜色来表现象征的个中高手,擅长于把细腻的感觉绘成个人的感情。她仿若旁观者一样,走进任何有生命的境界中去,所有有情或是无情的物象,也在她的作品找到归属,透过文字寻得平静。张爱玲的文章有庄严的华丽色彩,有时温暖,有时悲哀,但却不是惨痛的凄厉声。这样的大雅大俗,在她的色彩中,都是些有生命的跳动音符,这些个性张扬的美,就好像时中式的西洋画卷,别出心裁,引人注目。通过阅读她的作品,味道深醇厚,正如是入口花雕的醇,唇齿留香。她懂得色彩搭配,桃红配葱绿,不对称的美,互相照应,把色彩描绘得极为生动漂亮。
张爱玲的作品也反映了她的性格中有很多不解的矛盾,这个善于将艺术完全生活化的人,也是个典型的享乐主义者,她对人生充满感悟。她是个真正善于将生活艺术化,充满着个人色彩的享乐主义者,也是个真正对生活,无比的充满悲剧感的人。她虽然是真正的名门之后,也是贵府里的大小姐,但却能很骄傲的对外宣称,她自己只是一个通过自食其力不是不劳而获的普通小市民,她虽然悲天怜人,却能时时参见那些芸芸众生“可笑”外表下的“楚楚可怜”,但却在实际

生活中,特别的显得寡情冷漠,她却是通达人情世故的,不过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对比那些新派作家,他们对于人物的衣着色彩不擅长于描述,往往比较简单粗陋。但张爱玲就非常看中这个,在色彩描述上面却不肯将就,认真着笔于描绘,仿佛得到《红楼梦》的真传,不仅细致而且准确,张爱玲本身的色彩搭配和服装也是非常有品味的,这些都给她的作品带来了莫大的帮助。她曾经跟苏青说,一件值得考究的衣服,对个人来说,非常有用;对众人来说,这正好体现了个人的身份地位;对于她想要吸引的人,是真正的吸引。衣服和色彩其实都是小规模的创造,是洒脱尽情的游戏,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这些她心境、气质、个性、的真情流露,也是她想要达到的制造效果。因此她就会用奇装异服为自己打造个更为贴身的环境,对于音符,色彩,字眼等地方都会尤其注意,她喜爱用那些色彩浓厚,铿锵音韵的强有力字眼,类似‘黄昏’‘婉如’‘珠灰’等词语,为此还乐此不疲。显然,张爱玲本人对于生命充满了更多的欢愉,这也是种独特显眼的漂亮,正如她的小说语言,让人过目不忘。
同时代的民国女作家苏青评价张爱玲的作品,当阅读张爱玲的作品时,就会觉得书本里又一种独特的魅力,更加迫切的想要读完它。细细读下去就好像时在听着凄幽的音乐,片断也会突然让人感动。爱玲的比喻不仅巧妙而且特别聪明,即使有些地方不懂,但也会觉得它非常可爱。浓郁鲜明的色彩,就像是一幅图画,生动的把画面挂在那里,她对于整盆颜色的掌握,连画家都自叹不如,巧手描绘作品,真是个仙才,我内心时非常佩服她的。

四、丰富的修辞手法去传情达意
从不同的角度上来看,文学作品文本本来就是由一连串语词语的组合和不同的巧妙运用,文章中的不同修辞也时提高作品艺术表达要达到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从古至今,中外不同文学创作者对于文学语言的不同方式表达,一直是最高追求。
1、运用象征的修辞手法
在张爱玲的多篇小说里,都喜欢把象征作为意像去与读者交流。如“月亮”“镜子”“电车”“墙”和“屏风”等,就是她的作品中常用的意象。
在她的作品《公寓生活记趣》里描述:“有时候当电车全都进了厂,只剩下了一辆,非常地神秘,就像他是被遗弃一样的停在街心。电车原本不过是很单纯的便民的一种城市交通工具,但在张爱玲的文笔描绘里,电车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成为承载各个生命的“容器”在《封锁》这个作品里,张爱玲开始发掘“电车”的真正象征意义。作品里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没有碰到那个封锁,那么电车的进行,却是永恒不断的。”突然,当电车不再行走在正常的轨道上,像以往那样正常的往前走,就好像人一旦在正常生活脱轨之后,那么这个人将会面对怎样的日子呢?她的《封锁》里描写着,困在这个被封锁但有轨的电车上,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之后,人的欲望也许就可以在这个特定的环境里产生,就是说封锁能够给予人们一个选择真正自由的机会,电车就真正是象征了人性世界,张爱玲在这方面就很会巧用具体事物去表现她想透露的某种现实特殊意义。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经常使用意象的例子去表达她的作品,为她的作品润色不少。换句话说,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在小说里运用如此多的意象,真的是其他同代作家无法比拟的,而这些意象给她的小说带来很多作用:使不同的读者产生不一样丰富的想象、更有力的增强了整个故事的画面感和生动性、也可以传达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状态等等。她笔下的种种意象其实都是日常人们常见的的物象,有刻意的浮夸,这样的真实的写实,她却能在整个意象的营造上,真正做到别出心裁,用心去融入人物,并结合人物主观感受和作者本身对于生命的感悟,附于那些原本无生命的景和物生命的灵气,使之超越本体的木讷象征意义,让读者们能在这些平日里可见的意象中,然的找到属于生活真正质朴实质方面的感悟。
张爱玲的作品《金锁记》中描述到“月亮”,她在小说的开头便写了这一轮挂在三十年前的“月亮”,无意间把读者们带入了一个凄清、伤感的“三十年前的有月亮的上海的晚上,我们可能没有赶上能看到这三十年前的月亮。但是年轻的人总想着这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像铜钱那么大的,又一个黄红的湿晕,也像朵云轩的信笺上,轻轻落了一滴泪珠,逐渐变得陈旧和迷糊。那些老年人在他们的回忆中那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欢愉的,而且比现在眼前的月亮更大,白,更圆,但是回首这隔着三十年的辛酸路,无论时再好的月色也少不了带点凄楚的凉意。”的故事里去。
张爱玲在作品的结尾处又妙用“月亮”,三十年前的月亮一早已经下沉,那三十年前的人也早就死了,但是三十年前的故事却还没完,

而且完不了。”在这个故事的结尾,七巧的命运也悄然戛然而止。在张爱玲在小说里,“月亮”数次出现,无论是残缺的、模糊的、恐怖的等,这些都缺乏了人们认知里属于月光的浪漫情调,也正是张爱玲个人对于人生,那难得圆满的叹惜之情而油然而生的,用月亮来形容各种人物的变态情欲与不幸命运更容易让人信服。
除上述作品之外,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等作品,里面都生动的描写了“月亮”。换句话说,张爱玲小说作品里的绝妙语言就是由这些意象和象征构成的,们构筑了属于张爱玲独特小说的城堡世界。
2、喜欢用独特形象的比喻
语言是作家风格的外套,就像某些人有他独特的胎记一般。张爱玲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女作家,她看似非常平凡,实则却是超凡脱俗。张爱玲在她小说的语言运用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她喜欢用独特形象的比喻,表现她对事物独树一帜的敏锐感受,并把这种感受用恰到好处地、极具艺术感染力地外化出来。
比喻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手法可以使那些具体的事物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比喻要更加生动形象,要恰到好处的说明了这个事物,并且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她作品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生命就是一袭华美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这句话听完真的让人不仅赞叹,带动了人们情绪,很有感染力。
张爱玲是一个善用比喻的女作家,心机非常的细腻。她的比喻非常特色,不仅独特和新颖的,还新奇古怪。在她的作品《沉香屑第一

炉香》中,“那天薇龙穿着一件薄绸磁青旗袍,他的那双绿眼睛仔细一看,她就突然觉得,她的手臂就像是热腾腾的牛奶一样,从那青色的壶中倒出来,无论怎样也管不住,最后整个全泼出去”。用牛奶去比喻女人的手臂洁白的也是非常新颖独特的。毕竟在一般人的眼光看来,手臂是固体,即使再白,也跟液体的牛奶没有关系,两者之间的差距,却只有“白”这个颜色是相通的。描写女人的肌肤白的比喻非常多,但很少有人会把肌肤的白比喻为往外面泼的牛奶。这种“通感”也是比喻的一种手法,张爱玲运用这种手法,借读者的角度视觉去使人感受到蠢蠢欲动、色迷心窍的生动形象,薇龙的用尽全力去自持,但陷入虚荣无法自拔的心态被描绘的更为生动。张爱玲的描述语句点到即止,这小小的比喻蕴涵着很绵长淡淡的暗示,似有似无,作者欲言又止,读者只能意会,这种细微的交流的感觉,让作者与读者在无形中无障碍的交流。这便是张爱玲的独特比喻,真的让人耳目一新,看过以后难以忘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独特是多方面的:独特的词藻运用,奠定了整个背景悲哀的情感基调;小说的色彩语言的运用,绚丽鲜明景色奇特,各种色彩在她的笔下都有特殊的意义;巧妙运用多样的修辞来传情达意,展现了她语言的华美。若是说她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另类奇才”都不算过分。那些文字通过她的笔,才被赋予了真正的生命,并且直直钻到你的心里。那些喜欢张爱玲的人,对于她的书则更是喜欢,因为阅读本身就可以给读书的人带来莫大的欣悦。

而且这种阅读的快乐,也只有从她那里才可以不费丝毫的得到。读其他人的书能知道真理,并了解知识,从中得到震撼,也只有通过读她的文章,人才是快乐的。张爱玲确实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精致之处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情,关键是在于她善于发现物象,通过文字一笔一划告诉你,让读者默默的用心去感受!低调的文字,高调的证明!现代的女作家多数是有以机智聪慧见长,有些则是以抒发情感著称,在这中间能够把情和才都糅合成一片,在作品中能够深深进入,并且保持超凡与众不同的人,除了张爱玲之外,也无第二人。张爱玲的作品范围之丰富,既写那些纯文艺作品,也写脍炙人口的言情小说,她的作品《秧歌》《金锁记》等,也令行家们拍手称快,她《十八春》则细腻,不知不觉中能让读者大众们进入她的描写世界,如醉如痴。这么一个身跨两界并雅俗共赏的作家,在当时来说却是第一无二;张爱玲自幼接受的是西洋学堂的孜孜教育,不过她却只钟情于她的中国小说艺术,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用心去观察,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在当时的众多新文学作家中,会选择走这条路子的人真的很少。不过也正因如此,张爱玲作品和她的语言对我们现代文学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张爱玲小说作品的独特语言特色,一方面丰富了整个中国的文学艺术语言的库存,另一方面又为整个民族的语言创造,提供了不一样的范本,独特的文学创作方式,也给往后的文人作家,在创作作品时提供了更多有用的文学借鉴。
参考文献

[1].[J].,2018(07:296.
[2]洪昱珩.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再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7.[3]韩欣楠.人情小说传统中的张爱玲小说[D].扬州大学,2017.[4]龚光敏.张爱玲小说小资风格的影像阐释[D].东北师范大,2017.
[5]刘洁.张爱玲创伤体验和小说创作研究[D].新疆师范大,2016.
[6]李会.张爱玲小说语言风格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acb37e8df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6f.html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风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