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将军与孙中山先生的交往

发布时间:2018-09-25 15:59: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冯玉祥将军与孙中山先生的交往

  在与孙中山交往的民国名人中,冯玉祥将军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甚至为了报答孙中山,发动“首都革命”、组织国民军,电请中山先生北上主持大计。但当孙中山到达北京后,局势剧变,冯玉祥失去主动地位,未能往谒,不久中山先生病逝,两人始终未能见上一面。在中山陵建好后,1929年国民政府举行盛大的奉安大典,冯玉祥原被指定为警卫组主任,但因与蒋介石发生矛盾,改派谷正伦担任,冯玉祥也未能参加奉安大典。不过,由他赠送的河南嵩山青碑石镌刻的《三民主义》碑廊,却成为一组经典的文物胜迹,永载中山陵史册。

  一

  冯玉祥生于1882116日,比孙中山小16岁。祖籍安徽巢县,生于直隶(今河北)青县。原名基善,字焕章。1896年入保定五营当兵。1902年入袁世凯的武卫右军。1910年任第二十镇管带,并参加反清秘密组织武学研究会。1911年前后,冯玉祥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尤其景仰孙中山,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冯玉祥与军中的革命军官王金铭、施从云等一起,发动了滦州起义。起义失败后,王金铭、施从云牺牲,冯玉祥被拘禁,随后被递解回籍。1914年后,冯玉祥升任第7师第14旅旅长、第16混成旅旅长、湘西镇守使、陆军第11师师长、陕西督军、河南督军、陆军检阅使等。

  这个时期,孙中山三度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与北洋军阀斗争。他认为:“华北方面革命事业,冯玉祥是唯一适当的人才。”191510月间,孙中山通过教友徐谦(季龙)的关系,致书冯玉祥的幕僚刘芳牧师,“请劝”冯玉祥在华北起义,革命倒袁。冯玉祥不负厚望,曾反对袁世凯称帝。

  19182月,冯玉祥作为段祺瑞手下的第16混成旅旅长,奉命率部南下攻打孙中山的护法军,因反对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在湖北武穴通电主和,脱离皖系,被免职留任。

  19207月,冯军移驻湖北汉口谌家矶纸厂。当时南北战和不定,冯心中十分苦闷,他致书孙中山:“中国已濒于危亡,真正救国,只有先生一人百折不回,再接再厉,无论如何失败,我行我素,始终如一。”又说:“今虽扼于环境,未能追随,但精神上之结合,固已有日。”孙中山接到信后,即于9月密派徐谦、钮惕生为代表,持亲笔复函到汉口慰问冯玉祥。双方会见后,相谈甚欢,志同道合。从此,孙冯二人信使往来不断。

  192011月初,孙中山从上海返回广州。冯玉祥得知后,派秘书任佑民赴粤看望孙中山,并表示:“只要他用得着我时,我当然无不尽力以赴。”孙中山在粤秀楼接待了任佑民,把联苏的重要情况告诉了任,并针对北方的情况作了具体指示。与此同时,冯玉祥奉命移驻信阳。时寒冬将至,军饷累月不发,士兵用盐水佐食杂粮,条件异常艰苦。冯为了筹措粮饷,奔走于北京保定之间,结果两手空空而归。在记述这一时期心情时,他写道:“南北争持苦不休,孤军驻守信阳州。梦中筹饷曾啼哭,残泪醒时湿枕头。”万般无奈下,他愤然辞职,决计解甲归田。孙中山闻讯,投书勉励冯在困苦中奋斗,肩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在孙中山的一再鼓舞下,冯玉祥毅然咬牙坚持了下来。

  19218月,北洋政府任命冯玉祥为陕西督军,冯知其艰难坚决推辞。孙中山了解这一情况后,嘱任佑民返陕,劝勉冯在陕西工作,并介绍了陕西靖国军的历史和人物供冯参考,建议其与靖国军合作。冯接受孙中山的建议,出任陕西督军,与陕军暂编第1师师长胡景翼(笠僧)及第15混成旅旅长孙岳(禹行)等人合作,在关中人士的协助下改编了靖国军,保存了陕北的革命力量。孙中山的竭诚襄助,赢得了冯玉祥的无限信赖和尊敬。1922年春,冯玉祥派马伯援去粤,以五条意见请教于孙中山:一、结合拥护共和者,为一大团体而救危亡;二、由本团体主持正义,除却扰乱国家治安及妨碍国家进步者;三、关于政治上之主张,由国民代表公决,代表之资格由多数人民意见决定之;四、本团体以实行改革政治、风俗为目的,关于主张改革之见,须先力行以示范;五、本团体实事求是,各派得力人物,开诚讨论,而谋进行,大家切实地讨论救国。冯玉祥提的这五条意见,体现了其拥护共和并主张改革之决心,孙中山深表赞同。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以直胜奉败收场。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控制北洋政府后,任命冯玉祥为陆军检阅使。孙中山即派孔祥熙密访冯玉祥。孔见到冯,拿出孙中山的《建国大纲》手迹本说,这是中山先生“送给你的”。又询问:“有何意见,有何需要增减之处?”冯十分感动,细读《建国大纲》后,“对革命建国的憧憬益加具体化,而信心益加坚强”。其时,孙中山派人将联合张作霖、卢永祥的情况也告诉了冯玉祥,并促冯早日发动“倒直”行动。冯即派马伯援赴粤表示:“待时机到来,我一定有所举动,请将此意转达中山先生。”

  为了加强联系,孙中山命徐谦北上,常驻冯玉祥军中,公开职务是北京俄文法政专门学校校长。徐谦成为马伯援之外,孙中山与冯玉祥之间又一个联系人。在徐谦影响下,冯玉祥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接触日益密切。

  二

  1924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任直军第3军总司令。孙中山密约冯玉祥等在北方响应,武装推翻直系统治。冯玉祥趁直、奉两军在石门寨、山海关等地激战,于1023日回师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政府,驱逐清逊帝溥仪出宫,改所部为中华民国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

  其时,孙中山在广州正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成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得知北京政变的消息后,身患重病的孙中山,受到极大鼓舞,他立即打电报给冯玉祥、胡景翼等人,电文说:“义旗聿举,大憝肃清。诸兄功在国家,同深庆幸。建设大计亟应决定,拟即日北上与诸兄晤商。先此电达,诸维鉴及。”

  迎接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是政变者冯玉祥等人的主要主张,冯玉祥接到孙中山贺电后,即复电表示:“辛亥革命,未竟全功,以致先生政策无由施展。今幸偕友军戡定首都,此役即平,一切建国方略,尚赖指挥,望速命驾北来,俾亲教诲,同深企盼。”冯玉祥真诚相邀,并派马伯援为代表,持亲笔信南下,迎接孙中山。冯在信中说:“务祈即日北上,指导一切。”随后,分别于114日、6日连续两电孙中山,促其早日成行。117日,孙中山复电说:“来电敬悉。前闻诸兄驱逐元恶,为革命进行,扫除障碍,已深庆幸。兹悉诸兄更努力建设,期贯彻十余年来未能实现之主义,使革命不致徒劳无功,尤为欣慰。”118日,孙中山明确电告冯说:“辱承敦劝,感荷不胜。文准于元日(13日)由粤起行,经沪北上,共图良图。”   于是,孙中山于1113日抱病北上,几经辗转,于1231日到达北京。然而,政治风云变幻莫测,就在孙中山北上途中,段祺瑞勾结张作霖,于1113日召开天津会议,排挤冯玉祥,1124日,段祺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篡夺了北京政变的成果。

  冯玉祥失去主动,退居京西天台山,但仍不忘孙中山北上之事。他嘱咐京畿警卫总司令鹿钟麟:“你们第一要听中山先生的招呼,其次要和李协和先生多多见面谈话,还有胡笠僧、孙禹行诸位,必须常通声气,结合在一起。”

  124日,孙中山抵达天津法租界美昌码头(今营口道海河边),冯玉祥派熊斌为代表到津欢迎。随后,孙先生偕夫人宋庆龄乘车至张园下榻。鉴于政局变化,又加上身体不适,孙中山拟准备长期住在天津,办一家报纸,促进召开国民会议。冯玉祥又派徐谦为代表觐见孙,力主到北京去,并说安全没有问题,得到孙中山的同意。冯玉祥指示鹿钟麟:“孙先生到京后,一定要尽力保护,国民军的队伍就等于孙中山的队伍,应听从孙中山的指挥。”

  1231日,孙中山抵达北京,为召开国民会议同段祺瑞执政府继续进行斗争,却不料病势加重,住进协和医院。其时,冯玉祥迫于奉、皖两系军阀的压力,赴张家口就任西北边防督办,所部改称西北边防军(简称西北军)。在张家口的冯玉祥,十分惦念孙中山的病情,每天均有长途电话询问,指示鹿钟麟要“尽一切办法,挽救孙先生的生命”。227日,冯玉祥还派其夫人李德全由汪精卫的夫人陈璧君陪同,持他的亲笔函来京问候孙先生。信中写道:“中山先生赐鉴,兹闻尊体违和,至深系念,久拟躬自趋候,藉聆大教,并慰下怀,只以适染采薪,未能如愿,私表抱歉,莫可言宣。兹嘱内子赴京代候起居,务乞为国珍重,善自调摄,以期早日勿药,是所至祷,专此布肃,敬颂痊祺。冯玉祥拜启,二月二十七日。”信中隐约道出了他不能前来拜见孙中山的伤痛。孙中山感慰之余,将《三民主义》六千册并《建国大纲》《建国方略》各一千册赠给冯。冯读后认为这是救国救民的真理,抱病向部下宣讲,还下令列为官兵“正课,悉心研读”。31日,又遣夫人抵京看望孙中山;3日,派参谋长刘骥为代表,将家人手绣之匾“你们是世上的光”赠送给孙中山,表达对革命家孙中山的无比崇敬之情。

  三

  孙中山先生终因在旅途中积劳病重,于1925312日上午九时三十分,在北京溘然长逝。与孙中山素未谋面的冯玉祥于是日下午五时接北京电后异常悲痛,不禁放声大哭,直到七时,经人力劝方止。他在打给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唁电中说:“惊悉孙中山先生仙逝之耗,哲人其萎、曷胜悲痛。兹奉侵电,知先生临终之际,犹汲汲于中国独立、自由、平等为念,先哲爱国,极堪佩仰,我辈自应力促进行,人竟宏愿。”当天下令,国民军全体官兵左臂缠黑沙、服丧一星期,以志哀悼。他还主张在北京中央公园为孙中山铸铜像,以供中外缅怀瞻仰,并提出葬孙中山于天安门广场的建议。

  孙中山逝世后,每谈到孙先生的死,冯玉祥就不禁阵阵难过,热泪簌簌而下。许多人都诧异于冯与孙中山先生仅仅是神交,并未见过面,怎么感情这样深厚呢?冯玉祥解释说:“我景仰孙中山先生几乎有20年了。我们彼此之间信使往还也已有多年,但是我一直没有机会和孙先生见面,这在我心中是一件最引为遗憾的事。可是这并不因此稍减我对于孙先生敬爱的深情,我总觉得我自己和孙先生在精神上站在一起,在他的启示和鼓励下,我受到了很大的益处。”冯玉祥还说:“最使我感激永不能忘怀的,是孙先生瞧得起我,这位伟大人物死了,使我如何不伤痛不落泪呢?”

  孙中山逝世后,北洋政府召开非常国会,决议对其进行国葬。按照中山先生的临终遗嘱,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将孙中山葬于南京紫金山。宋庆龄、孙科等亲自为孙中山选好墓址,1926年开工建设中山陵。至1928年底,中山陵即将建成,陵园正在积极筹备孙中山安葬事宜,冯玉祥通过孙科向孙中山葬事筹备处表示,愿意捐一批河南嵩山的青碑石,在中山陵园镌刻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全文。得到同意后,他精心挑选了90多块碑石,运到南京,准备镌刻在中山陵正对面的邵家山上,还计划在邵家山建造一座13层的纪念塔。冯玉祥本来要参加孙中山的奉安大典的,并被指定为奉安大典的警卫组主任。但不久,冯玉祥与蒋介石发生矛盾,警卫组主任改派宪兵司令谷正伦担任,冯玉祥即返回西北,连孙中山的奉安大典也没能参加。1930年,又爆发了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冯玉祥拟在中山陵园邵家山刻碑建塔的事也就化为了泡影。

  1935年,中国佛教协会在中山陵东侧建造藏经楼,这批石碑才被用来在藏经楼后建造了一座碑廊,镌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全文,因为“旧刻字句率多错漏”,所以“爰复砻平并向原处补送碑石五十余方”。《三民主义》全文共16讲,15.5万字,由张乃恭、陈天锡、叶恭绰等民国14位书法家书写,全部是楷书阴刻,风格各异,造诣精湛,堪称当代书法艺术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价值。在林森写的《三民主义碑刻记》中,对冯玉祥的慷慨解囊有详细描述:“民国十七年,冯玉祥同志曾在豫省选石八十余方运京,备刻三民主义,拟竖于总理陵园之邵家山。已开镌矣,而冯同志旋有西北之行,工遂中辍。民国二十四年,国民政府以文官处经费有所节羡,经呈中央准拨一部分为建筑总理陵园藏经楼之用,佥谋续刻三民主义,分列两庑。”

  孙中山逝世后,冯玉祥一直作为孙中山的追随者,努力探索着中国革命的道路。1933年,他曾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坚持抗日斗争。在八年抗战中,他受蒋介石的排挤,以水利考察专使名义出访美国。抗战胜利后,他反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要求组织联合政府。1948年,他任民革中央常委兼政治委员会主席。同年,应中国共产党邀请,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不幸于91日因所搭轮船经黑海时失火遇难。

  (责任编辑:顾鸿)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ac8eb17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6a.html

《冯玉祥将军与孙中山先生的交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