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发布时间:2015-12-20 20:35: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摘要1898年6月11日 戊戌变法开始,至9月21日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这次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就失败了,但是却对近代中国有很大的意义,对后来的辛亥革命革命及新文化运动都有深远的影响。探讨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对当代中国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字:戊戌维新运动;意义;失败原因;教训;变法;

在中国5000多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每一代都总有那么几个人,他们拥有惊才绝艳的智慧,他们拥有远超世人的长远目光,他们拥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他们不顾自身,敢于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挑起振兴中华的大任。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投身于戊戌维新运动的那些人就是那一代中国的脊梁。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及过程

19世纪90年代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1895年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了北京,犹如晴天霹雳,朝野震惊。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子们群情激愤,他们在康有为、梁启超的组织下,联合签名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这次上书由康有为起草1300多人签名,史称“公车上书”。上书因顽固派的阻挠没有送到光绪帝的手中,对政府触动不大,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和影响。“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经验教训,在各地创办了许多报刊、学会、学堂,为变法制造舆论,培养人才。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在全国兴起。

1898年1月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4月,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但是,仅仅103天之后,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失败。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仅仅持续了103天就是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洋务派 曾经掀起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洋务运动。但是,洋务派只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技 术和设备等一些表面上的东西。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这时候,维新派就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理论思想,都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派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局限,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戊戌维新运动虽然未能成功地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但是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它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西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 慈禧以惨痛教训。 签订 《辛丑和约》 后, 西太后下令实行新政, 其内容有编练新军; 废科举, 建学堂; 奖励民办工厂; 改革法制; 派五大臣出洋考察, 预备立宪; 成立咨政院、 咨议局等。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在中国最早创办近代报刊,把旧式书院和私塾逐渐转变为近代学 校,广泛建立了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社团。他们大力提倡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知识,宣 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的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并且打开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使他们重新认识世界,为后来人们 接受新思想扫除了一些障碍,这种思想影响不会因政变而消失。以维新运动为起点,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打破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

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如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等。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有维新向革命转化。戊戌变法的失败,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逃亡,谭嗣同等人的牺牲使得不少对清政府抱有最后一丝幻想的知识分子认清了现实,转身投向革命党的道路。而孙中山先生也是在这时开始受到了国内知识分子的重视,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关键前提。

第五,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由于八股文的废除,报社、学校的兴办,新式文化事业有了勃兴。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这些,都开启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河。

三、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1868年的明治维新把一个封建、落后、分裂的日本迅速改造成了一个文明、科学、发达、统一的日本,1898年的戊戌变法不但没有能有效扭转每况愈下的中国,甚至连变法者自己的生命都不保。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日本明治维新为什么能成功?有了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经验借鉴的中国戊戌变法为什么反而失败了?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当时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还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维新派的势力更是非常弱小,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实权和军队,更没有去发动群众。而变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制度来取代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变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维新势力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

当时,力量对比的天平明显地倾斜于保守派。从控制军政实权的大多数王公贵族,到军队将领和只会做八股文章的士子文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无不反对变法,从上到下构织成一张严密的抵制变法的网络。耐人寻味的是,本来与保守派有矛盾的洋务派,虽然在“西用”上与维新派有着共同的语言,但为了维护“中体”,而公然站到了保守派的阵营之中,使得维新派势单力薄。 这样,他们只能把自己实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所谓亲政却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幻想是弱者的命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维新派认为“变之自上者顺而易,变之自下者顺而难”。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又怎能不失败呢?

另外,维新派本身就具有局限性。

第一,改革理念不成熟。公羊学作为康有为维新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它把儒家经典定义为伪书,于接受了儒家思想两千多年熏陶的中国知识界无疑是当头棒喝, 直接动摇了封建正统儒学的思想基础和封建正统思想的合法性。因为几千年来的儒家正统教育并不是用一两篇文章或一场精神运动就能否定的,它是根植于中国传统农业社 会基础上的,即使在工业化社会或后工业社会,儒家思想仍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生命力。所以康有为的公羊学说一出笼,自然遭到一大批守旧和保守人士的攻击,即使本来对社会危机有很深的认识,同时主张政府变革的一大批洋务派官僚也不能认同康有为的价值观念。这就为维新变法的推行带来了极大地阻力。

第二,不敢直接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维新派只是幻想着依靠光绪皇帝“以君权雷厉风行”,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良。维新派妄图通过让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代表参加政权,逐步实现君主立宪制。可见他们在政治上缺乏反帝的斗争勇气,冥冥之中自就早已经注定了他们失败的结局。在经济上,他们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只是在发展资本主义上采取改良的措施对于当时腐败的清政府来说根本是无关痛痒的。在思想,他们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打着孔子的旗号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以期望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又怎能不失败呢?

第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维新派尖锐地揭露了俄国侵华事实,却幻想 依靠与英、日结成同盟来抵抗俄国。有人甚至建议聘请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来中国任维新的顾问。英、日帝国主义虽然表面上同情维新派,但实质上只是为了趁机扩大在华侵略势力,并寻找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同时也是为了与俄国进行争夺。因此,在戊戌政变前夕,维新派分别乞求英国,美国,日本公使的支持,结果都落了空。帝国主义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更大化,这种寄希望于外国列强的变法,又怎能不失败呢?

第四,没有联合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康有为在每次上书中,都反复提醒光绪皇帝不要忘了人民反抗的危险,强调“既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如果不实行变法,下层群众将会起来造反,使皇帝及其大臣们“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 正因为没有人民力量作 为后盾,所以他们得悉守旧派要发动政变时,只能打算依靠掌有兵权的袁世凯,结果反被袁世凯出卖。而一旦守旧派操刀反击,维新派也就没有丝毫抵抗能力。

并且,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戊戌变法的主要获利者只是少部分的资产阶级,而不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戊戌变法除了颁布了一大堆没有来得及实施的新政,和建立起了许多书生论政的报刊社团之外,国民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实惠,所以改革基本上没有得到国民的认同。人民群众没有获得利益,那么根本就不会来支持变法。不能使绝大多数国民获利的改革就无法得到绝大多数国民的支持,也是不能长久和成功的。

总结以上的种种原因,我们不难看出,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还是中国资产阶级力量的不够成熟。这也难怪,从鸦片战争打开清朝国门到戊戌变法也就几十年时间,而且还一直处在被封建势力压制的境地,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来让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来发展壮大自身。若从这个角度来看,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四、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却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它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初次登上政治舞台为特征,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前奏。

首先,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然失败的这么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上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这让当时更多的有识之士清醒过来,要想争取国家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只有用革命者的鲜血才能洗去中华民族垂垂老矣的暮年之气,才能让这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大国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戊戌维新的失败再次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戊戌六君子”流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他们终于明白,一切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想要通过和平手段来进行改良的妄想终究是一场空想。从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上革命道路,为后来的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成功埋下了伏笔。

其次,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告诉我们,变法和革命,要想成功,就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 正如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即是受地主阶级、封建主阶级剥削、压迫的农民。要想推翻封建专制,中坚力量就是农民。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得后来的革命家们意识到了人民的力量,于是后来的辛亥革命就取得了成功。

再次,戊戌变法的失败教训告诉我们,一切的改革都不能过于激进,需知“过犹不及“。改革需要联系到现实的实际情况,不能空想,不能幻想,需要徐徐图之。另外,戊戌变法的失败教训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也具有警醒作用。我们做事情不能操之过急,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让自己有一定的把握;在竞争中离不开合作,但是要分清是”敌“”友“,不要亲敌远友,更不能将自己依托于敌人;做事情或是学习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制止幻想主义,不幻想别人无条件付出,要具备合作精神而不是完全依靠精神。

以上这些就是我对戊戌维新变法的认识。古人云:“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过去的终究已经是过去,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分析过去的事这样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并且从中吸取教训,为我们以后做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让我们少走弯路、错路。我想,这应该就是历史之于现代人的真正价值与意义了吧。

参考文献:

(1)顾苏沛 戊戌变法运动历史回 《社会科学战线》 1984年01期

(2)吴永吉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2010-6-13 《人民日报》

(3)杨念群论戊戌维新时代关于“习性”改造的构想及其意义 《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 第5期

(4)朱爱华 戊戌维新究竟是改良还是革命 1997年

(5)沙健孙等 《中国近代史纲要》 2013年修订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a922462f524ccbff021844b.html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