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发布时间:2020-01-19 01:17: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童年阶段

1、婴儿期 (0 1.5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 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

子的希望, 父母的声音啊、 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 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 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 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 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 (1.5 3 )自主与害羞 (或怀疑 )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

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 "有意志 "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 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 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 即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训练儿童大小便, 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 ;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

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 """我们 "" " 来反抗外界控制, 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 放任自流, 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 若过分严厉, 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 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 ""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

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 "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我抑制的决心 "

3、学龄初期 (3 5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

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 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但是如果幼儿主动行为结束后却受到了负面的反馈 (如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 ),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4、学龄期 (6 12 ):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

得勤奋感, 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孩子在学习经常无法顺利完成任务是老师多次批评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

就会获得有 "能力 "的品质,否则这个孩子以后干事呢就会畏缩,不自信。()、青春期阶段

5、青春期 (12 18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同一感就是我们说的青春期的“心理我”, 青春期关注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我是谁我能干什么”等这些问题在自己回答的时候如果和别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那么他就是获得

了自我同一性。 反之, 这些问题很困扰自己, 那么就是出现的暂时的角色混乱导致生活会到彷徨迷茫。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

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 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 没有同一性的感觉, 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

地选择这一切。

()、成年阶段

6、成年早期 (18 25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这个时候对应于咱们上大学时期,按照各位同学自己的经历,我们的父母经常会鼓励我们“找对象趁早,剩男剩女不太好”,甚至还会给我们恋爱经费鼓励恋爱,其实就是鼓励我们在这个段干该干的事儿 --获得亲密感。

7、成年期 (25 65 ):繁殖感对停滞感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

生儿育女, 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 埃里克森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

没生孩子, 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 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 (包括儿) 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8、成熟期 (65 岁以上 ):完善感与绝望期的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完

善感是一种接受自我衰老的事实、承认现实的感受 ;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所以生活中我经常听到老人们回顾这一辈子“开枝散叶,儿女孝顺,生活充实,不白活一回”等描述。如果

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 "以超然的态度

对待生活和死亡。 "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 8 阶段和第 1

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在回到埃里克森这里,他认为,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都有不同的任务需要解决,如

果解决好了那么就有积极作用,如果没有顺利解决,那么就有消极作用 ;如果各个阶段都保



持向积极品质发展, 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 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 否则就会产生心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8fcb0b6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b.html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