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赏析

发布时间:2020-03-27 10:19: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伊豆的舞女》赏析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川端式的“佛典”文学特征由于受佛教的宇宙观影响,川端康成的人生理想显得既气势恢宏,又虚无缥缈

作品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青年学生的主观意识表现出来的一位孤儿出身的大学预科生去伊豆旅行,途中与流浪艺人结伴而行,其间,对一位14岁的舞女产生了似恋非恋的爱慕之情。

在青年学生的主观感觉、体验中,中风老人的病痛,被流感夺去父母性命的三个孤儿及失去儿子、儿媳的孤苦老奶奶的可怜落魄潦倒的荣吉,流浪奔波而孩子早产夭折在旅途的千代子,无奈做了舞女的熏子,迫于社会风习看轻女人的阿妈,离开故里亲人只身做了舞女的百合子。这苦难、悲哀的印象,同青年学生孤寂、忧郁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们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都在青年学生的心灵的湖面上泛起了水花,使青年学生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与升华。

一次心灵的撞击及情感的升华因熏子的纯洁而产生的。在青年学生的眼里,开始一直错把熏子看成是“成熟”的女子。当从舞女的无拘无束、无邪无欲的神态上,青年学生明白了她还是个未成熟的“孩子”时,脑子里澄净得好像被擦洗过一样,笑容久久停留在脸上。

又一次心灵的撞击及情感的升华,是青年学生和舞女之间的感情交流。在旅行中,流浪艺人们对青年学生越来越表现出信任、感激因为人们寻常对流浪艺人是猎奇的、蔑视的,而青年学生猎奇又不含轻蔑之意,完全忘了他们是属于流浪艺人那一种类的人换来舞女对青年学生的赞扬青年学生感觉体验到环绕舞女的社会气氛是悲哀的,而自己“孤儿根性”的心灵底色本来就是悲哀的,形成了作品凉的基调。在这种悲哀的氛围中,舞女和青年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都互相得到了慰藉,从而使两颗自卑的、灰暗的心变得自信、明亮了起来。

本部作品是立足于人生的悲哀和寂寞来构思的,其本质是通过“佛典”的幻想境界给悲哀寂寞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这一文学特征不是“超现实的形而上学的纯理念的”,而是主观自省和客观审视的融合,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84d9643cf84b9d528ea7a58.html

《《伊豆的舞女》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