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的诗歌

发布时间:2011-11-02 11:57: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永远舞蹈者的灵魂

   

——海子的诗歌意象和海子的死亡

  

摘要: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诗人是扛大旗的人。海子出现了,他以其血性的光芒和耀眼的行为对诗歌做出了最好的诠释:诗是向死而生的。但死亡并不代表终结,它也是一种开始。海子以自己的诗歌行为而成为诗歌烈士。那么,他的诗歌理想是不是实现了呢?诗人的理想不应该只是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应该是人类的喜怒哀乐,诗歌的理想应该是人类的理想:诗人应该关心人类的命运。于是海子出现然后消失了:这是我们共同的命运。

关键词:诗歌 艺术特色 意境 海子 死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到五四以来的新诗。诗歌的发展就象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一样起起伏伏、呈曲线运动状态。这中间的酸甜苦辣,并不是本篇文章所能表达的。新诗产生后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1917—1927之间:其中包括: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早期象征派诗歌,这是尝试中的新诗,即新诗的诞生。

1927—1937年之间:这一阶段主要是后期新月派的创作和以戴望舒、卞之琳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1937—1947年之间:主要有七月派诗人群和中国新诗派的创作(以穆旦为代表)。

1947—1979年之间:阶级诗歌的创作(即政治诗歌)。

1979—90年代:这一阶段的诗歌创作主要以新诗潮、朦胧诗、新生代、第三代诗、后新潮等诗歌思潮的创作为主。

90年至今是诗歌创作的民间状态,诗人们各自为战,秘密地进行着诗艺的自我锤炼。很少有扛大旗的诗歌思潮出现,最近出现了一种叫做“中间代”的诗歌思潮,但被很多人斥之为“伪思潮”,这里不再赘述。

从整体上来说,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以影视为代表的图象文化的冲击,以文字为代表的印刷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整个文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得不另谋出路。比如电视诗歌、电视散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那么诗歌呢?拯救诗歌的绝不是电视,电视只是对诗歌的消解、解构,我们需要的是散发着墨香的活脱脱的生动的文字。诗歌已在某种程度上被大众抛置,被所谓的主流文化抛弃,但它却活在了某些坚守者的梦想里,成为养人性命的麦子,成为绝望的粮食。

一、关于海子本人 80年代的诗歌里,有过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尤以北岛等所倡导并推崇的朦胧诗派的诗人最为著名,但在80年代的这年头,有一个人我们永远不能忘怀,他的名字叫海子。海子,原名查海生,安徽查湾人,19643月出生,197915岁的时候考入北大法律系,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任教。1989326在山海关卧轨自杀。“1989326黄昏,我们失去了一位多么珍贵的朋友,失去了一位真正的朋友意味着失去一个伟大的灵感,失去了一个梦,失去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失去了一个回声,对于我们,海子是一个天才,而对于他自己,则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王”,一个‘物质的短暂的情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海子死了,他留给了我们一个诗歌上的神话,在这个世上他只活过25年,有15年的时间他生活在乡村,有10年时间生活在城市,海子死后留下了有200多万字的诗歌戏剧创作,直至他死了,人们才如获至宝,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发现这个满脸胡须,头发乱糟糟的家伙居然是个天才,是个神的使者,这不能不是一个悲剧,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剧,一个中国式的悲剧,一个诗人只有在他死后人们才发现他的价值,进而去研究他——他活着的时候人们却不给他更多理解。 在诗歌的发展史上,海子就像一颗流星,一闪就不见了,但他留给人类精神上的光明却因了它的文字而永恒闪动。海子真正的创作生涯只有七年,那么他应该是从82年开始创作的,82年意味着什么呢?82年是一个复苏的年代,是一个走出梦靥的年代,诗歌逐步从权力那里回归到艺术,诗歌不再是权力的颂词,不再是政治的图解方式,诗歌自觉地要求着艺术化。而朦胧诗则是那年头最响的雷声,这个诗派的创作注重个体生存体验,通过对生命的自然状态的关照,使诗歌回到了灵魂深处最原始的、最本质的悸动。以后又有新诗潮,第三代诗、新生代、后新诗潮等一系列诗歌思潮,那么我们应该把海子放在哪一个诗歌潮流当中去了,我认为放进哪个潮流都不合适,海子在那个年代是独一无二的、纯粹的唯一。 八十年代对诗歌来说虽然是个复苏的年代,但同时又是个朦胧的年代、混乱的年代,无论是从政治结构或诗歌重建这两方面来说都是合理的。就诗歌重建方面来说,无论是文革中留下的烂摊子,还是传统遗留下来的精华,我们必须重新反省、审察,万事开头难,我们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会感到迷茫、困惑、混乱,尽管食指能写出《相信未来》这样具有精神感召力的作品,但事实终归是事实,在充满信心的同时或者盲目乐观的同时我们对未来充满了焦虑,中国何去何从?诗歌何去何从?这时候就有一个痛苦的质问者海子默默无闻地站立了起来,他用自己的诗歌,自己的行为为诗歌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到达乡村,到达神住的地方——你会发现诗歌就在你身旁。 身处80年代的海子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啊!80年代的他是非思潮的民间创作者,他拒绝对诗歌的规范,诗歌就应该是飞翔的艺术、舞蹈的艺术。海子几乎是孤军作战的,从1983年到1989年春天,海子住在距北京城60多里地的小城昌平,据他生前的好友西川讲“门厅里迎面贴着一幅梵高油画《阿尔疗养院》的印制品,左边房间里一张地铺摆在窗下,靠南墙的桌子上放着他从西藏背回来的两块喇嘛教石头浮雕和一本十六、十七世纪之交的西班牙画家格列柯的画册,右边房间里沿西墙一排三个大书架——另一个书架靠在东墙,书架上放满了书,屋内有两张桌子”。这就是海子七年创作生涯的环境,而昌平小城群山环绕,面对着这样的群山,面对着80年代,诗人写下了《土地》、《大扎撒》、《太阳》等一系列抒情的作品,就这样默默地与自己抗争,与精神对话,让灵魂舞蹈,然后让灵魂永垂不朽,这是全靠海子一个人自编自演自导的神话,为什么会没有观众呢?80年代是一个让人值得怀疑的年代?二、海子诗歌的艺术特色 海子没有进入90年代就远走高飞了,这对他也许是件幸事,海子带走了他生命所依附的肉体,而把他的精神留给了后人,他的诗就是最有力的佐证。(一)笼罩着的“孤寂”的气氛罗素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时空上保持某种程序的孤立,是产生伟大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事实上,我们所受的痛苦,不在于神学信仰的贬值,而在于孤寂气质的消失”在海子的诗中,他是一个孤单的诗人,唯一能消解人之孤寂的爱情也在缺席,也活在诗人的幻想中,正是这种孤寂成就了海子,成就了海子的诗,诗就应该在孤寂中产生,然后完成最后得到升华。诗人“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只为打马过草原”,那么,孤独是什么了?“孤独是一只鱼筐/是鱼筐中的泉水/放在泉水中”孤独之后的孤独是什么呢?还是孤独,诗人在孤独中写下了孤独的诗,独一无二的诗。为了排遣这折磨人的孤独,海子为自己唱起了小夜曲,“如今只剩下我一个/只有我一个双膝如木/只有我一个支起了耳朵/只有我一个听得见平原上的水,诗歌中的水/在这个下雨的夜晚/如今只剩下我一个/为你写着诗歌/这是我们共同的平原和水/这是我们共同的夜晚和诗歌”只剩下一个,只剩下一个悲伤而野蛮的海子在这里苦苦支撑,孤独的支撑,孤独使诗人远离了世俗,远离了尘埃,享受了精神领域的独一无二,独立成王,在海子一个人的世界里,他永远是这个世界的王,诗歌的王,他的“孤独如天堂的马匹”,他不断上升,在上升中完成自己,但“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孤独是诗人挥之不去的梦靥和感恩戴德的艺术渊源。在海子的所有诗篇中,没有喧哗与骚动,没有政治结构与权力话语,精神的火焰在慢慢地、静静地燃烧,在孤独地散发着自己的诗意(二)乡村情结 离开了乡村谈海子的诗就跟离开了武林谈武侠一样滑稽可笑,乡村是海子至死的热爱。在80年代,他拓展了诗歌领域,将诗歌引领到乡村,引领至故乡,我们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一种进步。海子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他的诗歌意象在乡村,他的诗歌灵性之光在乡村,一个久居城市的乡下人,在城里苦苦地思念着自己美丽的乡村,美丽的妹妹,空空如也的打麦场,然后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从马、葵花到麦地到家园,无不打上乡村的烙印,乡村是诗人的精神家园,是诗人的灵魂栖息地。“和平和情欲的村庄/诗的村庄/村庄母亲昙花一现/村庄母亲美丽绝伦/五月的麦地上,天鹅的村庄/沉默孤独的村庄/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普希金和我诞生的地方/风吹在村庄/风吹在海子的村庄/风吹在村庄的风上/有一阵新鲜有一阵久远”村庄是诗的国度,诗只有在村庄里才会真正地纯粹化、性情化,海子声声呼唤着村庄,就像一个流浪异乡的游子在呼唤着母亲一般,而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反问:村庄,你无力偿还海子的情意?海子创造了乡村,在精神的纬度上拓展了乡村,海子的每一首诗几乎都以乡村为背景,在乡村这张大屏幕上产生了有关麦地、有关姐姐与妹妹、有关乡村的诗,像《乡村的云》《晨雨时光》《北方的树林》等等。总之,乡村情结是海子至死不渝的情结,他的笔触很少几乎没有伸入到城里人的生活,而是停留在了乡村。在80年代里,只有海子以其纯粹的、沙哑的嗓音歌唱着多灾多难的乡村、多情寡语的乡村。海子选择了乡村,他充当着独一无二的乡村代言人。而乡村,却因为海子的情义而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弥漫着家园的气息。(三)神性的光芒 在我国左右思想界一直是无神论,人们相信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那么物质从何而来呢?对于人类的起源,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作了很好的阐述。而在中国思想史上,却有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说法,而海子的诗歌被来自于天堂的音乐所萦绕,笼罩语词的是神性的光芒,他的诗是神的使然,是神性的灵光一闪,神使海子感到孤单并且充实。而现在我们所面临的却是;神的缺席与无故迟到,这是否意味着某种信仰的迷失呢?(四)表达的无技巧和意象的错综复杂 表达是一种技巧,而海子的诗则是无技巧的诗,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有这样的描述“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仅仅炫耀技巧就失去了灵魂”诗是诗人诗性的流淌与跃动,是情感的奔突与疾呼,绝非任何技巧的表达,着意的人工技巧只能使一首诗更加拙劣。海子并没有刻意地追求技巧的圆熟,他是按着自己灵魂舞蹈着的动作抒写着,语言仅仅是一种符号,一种工具,他借助语言使自己的诗有了舞蹈者的动作之美、形体之美。至于说到意象,在整个乡村背景下,我们几乎很难来规范地认识海子诗歌的意象,当然麦地是主要的,除了麦地之外他也许还会有更多、更为复杂的意象组合。在这里我想提出的是天堂这一意象,正是这一意象的出现,才使得其他意象组合具有了某种神秘的气息。三、海子的诗歌意象(一)麦地 麦地是养人性命的场所,是人类除繁殖之后的第二件大事,而麦地又是乡村最突出的特征,诗人对麦地寄予了无限的厚爱和殷切的期望。在海子的所有诗篇中几乎都有麦地的影子,这样的诗篇象《阿尔的太阳》、《熟了麦子》、《麦地》、《五月的麦地》、《遥远的路程》等。“全世界的兄弟们/要在麦地里拥抱/东方、南方、北方和西方/麦地里的四兄弟,好兄弟/回顾往昔/背诵各自的诗歌/要在麦地里拥抱”在这里,麦地成为了世界之和,它象征了家园,象征了最初的自然,“有时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没有了眼睛也没有了嘴唇” eq \o\ac(○,13)_。在德国有梵高的向日葵,而这种代表平民思想的向日葵到了中国这样一个国度里就变成了麦地,而由麦地这个意象生发出若干小意象,诸如:人民、镰刀、马匹、瓷碗、河流、汗水等。麦地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最原始的生存背景,诗人通过歌颂麦地而延伸了他作为诗人的生命限度,跨越了有限而抵达了无限。他通过麦地找到了自身生命与大地的契合关系,在灵魂的诗歌生命本质的共同进入中抓住并照亮了那些麦地意象,他从被麦子映照出的生命空间里,捕捉了一种来自天堂的神秘气息,最终达到了心灵的顿然开启。海子在麦地上漂泊之后并开始拓展空间,开始了麦地上空的精神流浪,直达天堂,海子的麦地意象是孤独的。雨水中出现了平原上的麦子/这些雨水中的景色有些陌生,因为孤独,所以陌生,麦地是孤独的,海子是孤独的。整整七年的自觉创作,作者看似平静地坚持着,但他终于发现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与光芒的情义在麦地中诗人获得了人的生命,人的尊严,但作者并没有两手空空,他用自己的精神开拓延伸了麦地,完善了麦地。麦地,神秘的质问者啊/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诗人要求的是承认与接纳以证明自己的不负于生命,不负于乡村的雨水。诗人死去,而麦地活着,这是对诗人最好的回报。(二)死亡 死亡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了海子的诗歌中,海子所选取的方向就是死亡的方向,海子的诗歌是绝望的诗歌,是死亡的诗歌。而死亡作为人类永恒的归宿,我们缺乏对它的认识,缺乏对他的理解,在吴晓东、谢凌岚的《诗人之死》中有这样的语句死亡是现存在的一种不可代替的,不确定的最后的可能性” “对死缺乏真正的自觉意识,其后果必然是对生缺乏真正的自觉我们必须直面死亡,然后才会对生有更深刻的感悟。死亡这一命题在海子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拓展,这样的诗篇很多,像《民间艺人》、《雨,我请求》、《死亡之诗》、《天才绝命》、《土地、忧郁、死亡》、《春天、十个海子》天亮我梦见你的生活”“黄昏我梦见我的死亡死亡有某种昭示性,某种预见性,诗人似乎预见到了自己的结局,左边侍女是生命,右边的侍女是死亡,生命到了那里,死亡便紧跟到那里,在《春天,十个海子》中作者这样写道: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的沉睡究竟为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说全部复活呢?也许诗人认为他已经死去,而这次仅仅是死而复生,肉体的生命已是毫无价值,所以精神复活了,在这首诗中有两个词复活沉睡值得我们思考,作者视死亡为沉睡,可见作者当时已是视死如归,死亡成为诗人回归自然的最佳途径。这是一个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黑夜的孩子无法享受白天的阳光,更无法感觉春的温暖,只好倾心死亡。这孤独而野蛮的海子,如此的无助,如此的倔强,为了自己所坚守的阵地,死亡才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提升。他通过这种方式而到达乡村深处,到达空虚而寒冷的乡村,那里是原始的领域,那里有高高堆起的谷物。这首诗写于89314,而诗人是326自杀的,这难道不是一种昭示吗?在这里,海子已经发出了死亡的宣告,而海子本身则是一个有着自杀情结的人,所以死亡意象是他诗中一个重要的命题。而最能代表死亡这一意象的则是他在诗中所运用的睡、埋、沉等一系列动词,海子在最后选择铁轨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在他的诗中会反复出现天梯的形象天梯上的夜歌/天堂上的夜歌”“坐在天堂/坐在天梯上,看着这一片草原。死亡是一种终结,也是一种开始。海子在诗歌中所向我们展现的死亡是一个时代的病与痛,一种精神的最终死亡,然而因为他的诗,它继续活了下来。(三)火种或灯 在海子的诗中,火种或灯的意象也反复出现象在《新娘》、《历史、》《你的手》、《夜晚的月亮》、《祖国》、《谣曲》中都有过闪现,有的干脆以灯为题,像《灯》、《灯诗》。灯或者火种是光明的化身,是精神的旗帜,是诗人对付内在自我黑暗的有力武器,它或许能给诗人一种光明,一种方向,但这灯光是多么的默淡啊!到了最后不得不熄灭,内心的黑暗驱走了光明,但作者并没有放弃对光明的追求,小灯,小灯,抬起他埋下的眼睛”“我们坐在灯上/我们火光通明/我们做梦的胳膊搂在一起/我们栖息的桌子飘向麦地/我们安生的灯火涌向星辰这灯这火光不正是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吗,不正是神所赐于我们的灵光吗?但在作者的创作后期,在他的诗中已很难看见灯或者火种这一意象了。(四)远 方 远方是诗人诗歌创作的另一种重要意象,这在《九月》、《夜晚,亲爱的朋友》、《祖国》、《远方》、《黑夜的献诗》中都有所体现。远方除了远方以外一无所有,远方是一块巨大而空虚的精神的阵地,诗人追求着远方,追求着现状之外的更为宽阔的视野,远方就是天堂,天堂空洞、遥远,远方遥远而不可企及,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啊,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诗人的追求被陷于远方,陷于远方的空虚与遥远与一无所有,诗人发出了呼声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短暂的情人,远方虽然遥远,但它是精神的。对远方的追求是一次不知所终的旅行,我们只有前进,只能前进。(五)爱 情 这一意象在海子的诗中表现的较为笼统,但却是凸现出来的,爱情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它比繁殖更为重要,它是高于繁殖之上的精神享受,是鲜活的生命之流。这在他的《活在珍贵的人间》、《草原上》、《海子小夜曲》、《秋日黄昏》、《思念》、《日记》、《四姐妹》、《长发飞舞的姑娘》中都有着深刻的痕迹。因为爱,所以我们活在了这个世界上,据说海子一生爱过4个女孩子,但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特别是他初恋的女孩子,更与他的生命息息相关。海子为着他心爱的姑娘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荒凉的山岗上/站着四姐妹/所有的风只向他们吹/所有的日子只为他们破碎,诗人如何的痴狂于爱情啊象此刻的风/骤然吹起/我要抱着你/坐在酒杯中,思念是如此的不可捉摸,不可理喻,那么,我就抱着你和你一同沉醉好吗,在酒杯中。我就是那个情种:诗中吟唱的野花/天堂的马肚子里唯一含毒的野花(青海湖,请熄灭我的爱情!)。爱情是甜蜜的,也是折磨人的,痛苦的,是甜蜜着的痛苦,诗人已无力承受青海湖,请熄灭我的爱情,这如火焰一般汹汹燃烧的爱情,爱情的火焰最终被熄,而火灾过后的诗人是满目苍凉,这也许是诗人选择自杀的另一原因:爱情已死。 海子的诗歌意象还应该包括天堂,天梯、血液、火焰、飞翔,当然还有抒发作者喜悦心情的或者说是对生命热爱的诗篇,像《幸福的一日,致秋天的花楸树》、《日出》等,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并不是不热爱生命,而恰恰相反,正是作者对生命的热爱,才迫使他最终选择了死亡——一种更新的方式。这里不再赘述,海子的诗歌创作包括了文学的基本主题爱情与死亡,他的诗歌创作是伟大的创作,不朽的创作。 四、海子之死 海子死了,但他留下了诗歌,他的诗歌活着,就让我们从他的诗歌中去重新感悟他的死亡,在这里首先得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何为?干脆说诗人是干什么的,玩文字游戏吗?绝对不是,诗人要借助于诗而让精神活着,我们不能没有精神,诗所要传达的就是精神的火种,诗人以超乎常人的敏锐,以自己怨天忧人的情怀,以自己对于形而上的感知,以自己诗的追寻蕴含着整个人类的终极关怀;并且在这个没落的时代把对终极目的深思与眷顾注入到每一个个体生命之中,去洞见生存的意义和尺度诗人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个很荒诞的问题,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人类命运,为了这个问题,有许多作家、诗人用自杀的方式来获取答案,(叶塞宁,马雅可夫斯基等),而有人认为诗人的死,则象征着某种绝对精神与终极价值的死亡。诗人死了,但他秉承的精神以文本的方式保留了下来,它只是暂时的终止,而不是死亡。 我们来看海子,海子用行动实践了诗歌,它曾说过: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这场大火最终燃烧掉了诗人自己,他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苍白孱弱,自以为是,他们隐藏和陶醉在于自己的趣味之中,他们把一切变成趣味这是最令我难以忍受的………这就是我的诗歌的理想,应抛弃文人趣味,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这是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海子的诗歌理想是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是对生存的焦虑,西川在《死亡后记》中是这样写海子的死的:“1、自杀情结;2、性格因素;3、生活方式;4、荣誉问题;5、气功问题;6、自杀导火索(即爱情);7、写作方式和写作理想。在这七个原因中,我认为最本质的是写作理想与写作方式。或者说海子因诗歌而生,因诗歌而亡,他创造了诗歌,未被创造的诗歌埋葬了他,拯救个体人的灵魂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何况整个人类的命运的走向已到了非选择不可的地步,而如何使文本变成行为,海子用自戕的方式暴力地做到了,这是一条出路,但是它是一条没有出路的出路,不是万不得已,不是绝望,诗人是不会选择这一道路的(当然是一条消极逃避的道路),是他的诗歌理想使他通过诗歌而回归到生命本身。海子死得很从容,他死时身旁带有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得小说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海子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他一直想进行自我拯救,这从他临终时所带的书《圣经》就不难发现,而他的遗书中这样写道: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他什么也没有带走,把诗歌给我们留下,把粮食给我们留下,把麦地给我们留下,他留下了未完成的乡村情结。 乡村情结,在谢灵运那里可以看得见,在陶渊明那里可以看得见,后来就轮到了海子,然而海子并没有完成它就匆匆地走了。那麦地,那村庄,那雨水、瓷碗、马匹就很少有人如此钟情地言说了,即使有的人偶尔呻吟两声,那只不过是把海子的标签贴在自己脸上, 向世人宣称我是海子牌的,请勿伤我。这是一个很大的精神断层,我们需要做的是延伸这种乡村方向,让诗歌到乡下去看看,到海子的村庄去看看,诗的意义价值在于对人类精神空间的打开与拓展。工业时代的诗歌应生长在乡村里,因为那里没有大楼,没有烟囱,我们应该做的是创新是打开,是提供给人类可供持续发展的精神空间,海子做一半就走了,接下来的重担谁来担负,这将是对诗人们的一种考验。海子是脆弱的,他有着女性特有的脆弱与敏感,所以他无法承受乡村的情义,他选择了自杀,而乡村情结的延续需要我们的韧性与耐力,因为我们要经历血一样的抒情和火一样的质问。 海子去世之后。他本人成了一个神话,他的诗被模仿,他的自杀被谈论,学生朗诵海子的诗,诗歌爱好者到海子的家乡去祭奠。海子的死,惊动了诗歌内部的结构,内部一片喧哗,许多沉睡着的东西被惊起了,诗人们开始了自我的反省,正所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但我们对诗歌的关怀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做的应远远大于海子留给我们的,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对得起海子和他的诗歌。 海子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们在工业时代的大地上看见了忍辱负重的土地,看见了麦地、雨水还有在不远处燃烧的火焰。海子的诗歌就是一团火,是一团不死的火焰,火苗汹汹燃烧的趋势正是海子灵魂舞蹈者的姿态。海子已经化为灰烬,但燃烧过的大地上却开出了茁壮的诗歌之花,诗意与浪漫得以滋生的土地肯定被这片灰烬所掩埋,当春天到来时,一场大雨会呈现这个年代所有的诗意与浪漫,我们有理由相信诗性的花会开在每一个喜欢它的人的心中。而海子面朝大海,在思考着春暖花开时的景象,那么,就让我们《记住并且怀念》吧。我会在某个时刻想起你/然后慢慢遗忘/你的文字因了我的目光的爱抚而生动/这种遗忘会是我的财富/我会用这些文字来记住你/然后怀念你/怀念是一首诗,隐密地开在我心间/一首诗悄悄开放偷偷凋谢,文字开花/上面全部是你的影子/我在诗之中央面壁思过/思想一首诗的开放与凋谢/然后看着你永远舞蹈着的灵魂。那么,就让我们记住并且怀念并且创新! 参考文献:1、西川《怀念》2、《海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4月北京第一版3、《穆斯林的葬礼》作家出版社,19933月第一版。

4、吴晓东,谢凌岚《诗人之死》5、《海子,诗歌写作之一种》 张志洲6、《死亡后记西川谈海子的死》  7、《海子神话》  崔卫平8、《飞翔的诗人,也谈海子》 敬文东9、《孪生的麦地之子》 10、《90年代实力诗人诗选》漓江出版社,19995月第一版。11、《激情与责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9月第一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80083d23186bceb19e8bbcc.html

《海子的诗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