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测备考资料苏教旧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0-07-16 16:54: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1、物质科学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苏教版)】

(一)空气的性质

1.空气的性质:有重量具有流动性能被压缩能够占据空间

(结合课本2-3页实验插图,能说出一些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例如:竖直倒扣在水里的玻璃杯底处的纸不湿,说明了 空气占据空间 ;吊在小棍两端呈水平状态的两只气球,放掉一只气球里的气后,小棍翘起来了,这说明了 空气有重量 ;放开气球的喷嘴,气球里的气吹到脸上,感觉有风,说明了 空气会流动 ;用手把气球压扁,松手后,气球恢复原状,说明了 空气容易被压缩 ;等等)

2.压缩空气有弹性,在日常生活中,给自行车轮胎篮球充气玩空气枪等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3.空气和水的异同

相同: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都会流动,都要占据空间

不同:空气容易被压缩、水难以被压缩,空气比水轻

(二)热空气和冷空气

1.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2.孔明灯、热气球都是利用空气受热后会上升(也就是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孔明灯是中国人发明的,热气球是法国人发明的。)

3.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因为地球是一个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不同,各地的冷热程度也就不一样,冷热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风。

4.制冷空调、取暖器安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1)制冷空调应挂在方,这样可以利用冷热空气的对流使冷空气自然向下流动,较快降低室内气温。(2)取暖器应放置在方,让热空气自然上升,较快提高室内气温。

(三)空气中有什么

1.空气中支持燃烧的的气体叫做氧气。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其他的主要是(dàn),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大约占空气体积的1%21%氧气+78%氮气+1%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气体=空气)。

2.二氧化碳比空气,能使澄(chéng)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3.饼干放久了会变软,夏天的自来水管外壁上有水珠等都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四)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1.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需要空气。清洁的空气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污染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空气污染严重时,会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长。

2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3. 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

(1)植树造林(2)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3)不焚烧垃圾(4)不吸烟(5)绿色出行(6)不随地吐痰等

【第二单元 冷和热 (苏教版)】

(一)冷热与温度

1.课本16页上图说明:(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单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单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完全可靠)。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出物体的温度。

2.温度计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1)在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别让温度计的液泡碰到容器的侧壁2)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 顶端 保持水平。

3.一杯热水在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是先快后慢的。因为热水温度高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的很。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继续下降。如果有足够长的时间,这杯热水的温度会降到和室温一样

(二)热的传递

1.热的三种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热总是从物体的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或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2.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3.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4.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特征:不接触),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5.使用酒精灯时,要把被加热的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

(三)加热和冷却

1.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物体形态的影响,另一个是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2.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固体。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形态。

3.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 ;冷却时,体积会收缩 ,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温度计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4.生活中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的:(1)瘪(biě)了的乒乓球变圆(2)弯曲玻璃管(3)预留铁轨缝隙,等等。

5.1593年,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气体的热胀冷缩的现象。在1603年造出了空气温度计。

6.1742年,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提出了摄氏温标,用 表示。

7.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36~37读法:36摄氏度(疫情期间晨午检测体温),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的冰点(水结冰时)是0,沸点(水烧开时)是100℃。

(四)吸热和散热

1.不同物质的吸热散热性能不同,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通常优于液体。而同一种物质,如果表面颜色不同,它们的吸热、散热性能也不同,通常是深色比浅色好。

2.在做水和油的吸热、散热性能的比较试验时,一定要注意控制相同的条件。研究不同的颜色对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影响,在实验时要注意使用同样的物体。这样验的结果才可靠、可信。

3.冰箱后面的散热板都被漆成黑色,是因为深色物体散热性能更好;沙漠地区的人喜欢穿白色而宽大的衣服,是因为白色长袍吸热性能差;在炎热的中午,海边沙滩的温度很高,甚至有些烫,而海水却很凉,是因为海水和沙的吸热性能不同,在相同的光照下,沙升温快,海水升温慢,所以水中凉快而沙滩温度高。

(五)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1.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2.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通程度周围的温度有关。

3.在自然界中,海洋和地面的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蒸发到天空中变成云和雾,天空中的云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落向地面变成雨或雪,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了解自然界中云、雾、雨、露、霜、雪的形成)

【第一单元 溶解(教科版)】

(一)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和面粉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把它叫做沙(面粉)和水的混合物

2.一些物质容易 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 溶解在水中。

3.不容易溶解在水中的物质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水中分离出来。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二)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1.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轻轻摇晃杯子后的高锰酸钾的状态: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2.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3.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三)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1.有些液体相互之间也可以溶解。如:胶水、醋、酒精能溶解在水中。

2.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一丝丝的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3.醋放入水中后,快速扩散,便均匀分布;酒精放入水中,先在上层扩散,在慢慢向下扩散,最后均匀分布;食用油放在水中,会浮于水面,充分振荡后还是浮于水面。(不能溶解于水,但可以溶解于洗洁精中。)

(四)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食盐比小苏打在水中溶解能力强,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2. 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3. 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汽水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

4. 水除了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五)溶解的快与慢

1.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切碎(弄得小些)、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2. 方糖在水中加速溶解的方法有:切碎、加热水、搅拌等方法。

(六)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1. 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常温下,100毫升水中,食盐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约是36克。

2. 一杯浓盐水的底部还有未溶解的食盐,可以用加水的方法,让其溶解。

(七)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1.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可以通过蒸发的方法分离出来,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

2. 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3.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点燃酒精灯是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用嘴吹灭火

【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苏科版)第二单元 声音(教科版)】听听声音(教科版)

我们周围充满不同的声音,在强弱、高低、长短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不同的声音。

声音的产生(苏教版、教科版内容基本一致)

苏教版课本30-31页的实验插图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有振动才有声音,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声音的传播

1.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是向四面八方(各个方向)传播的。空气是传播声音的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真空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所以太空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

2. 声音以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3.不同物质的传声效果不同在固体(沙子)中传声效果最好,液体(水)中其次,在气体(空气)中最差声音在液体中比气体中传播速度快。

4.“土电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棉线——空气传播到另一人的耳朵中的。土电话说明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要好

5.“伏罂而听”是指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物质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罂(yīng)后会引起罂壁内的空气振动,于是通过空气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

6.用双手捂住耳朵,我们仍然可以听到咀嚼食物的声音,而且比不堵耳朵时听到的声音更。听自己说话的录音时感到陌生,觉得一点也不像自己的说话声,这是因为传声物质的不同。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苏教版)

1.人耳的构造: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2.人耳的各部分构造作用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传递声波;

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由三块骨组成的,每一块比一粒米还小)传递振动;

耳蜗:(外形就像一个小蜗牛,里面充满了液体)把振动变成大脑能接收的信号;

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

3.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通过三块听小骨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4.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它和废气、废水一样,已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4.身处嘈杂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

戴上耳塞捂住耳朵离开噪声区

5.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

同情 理解 关心 帮助

不同的声音(声音的变化)

1.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声音的音量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一个物体发出强的声音的时候,是因为振动幅度大。

2.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音的音调与物体振动快慢(苏)有关。一根弦发出的声音的时候,是因为振动快。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不同水位的“水琴”、弹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吉他”和长短不同的“拇指钢琴”、吹“排箫”不同的孔时,它们发出的音调是不同的。

3.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声音就越;振动幅度越,声音就越。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教)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声音就越;振动的频率越,声音就越

4. 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声音。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声音。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5.皮筋松,振动,发出的声音。皮筋紧,振动,发出的声音。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它表示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教科版)

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的振动的快慢改变了。尺子伸出桌面越,发出的声音越;尺子伸出桌面越,发出的声音越

保护我们的听力 (教科版)

1.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2.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3.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要精心呵护,保护我们听力的方法有:远离噪声、控制物体发声。

二、生命科学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教科版)第四单元 吃的学问(苏教版)

身体的结构

1. 人体从外形上看,一般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2. 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要了解内部结构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也可以用看、听、摸的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来感知。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而且工作时总是有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骨骼、关节和肌肉

1. 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运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

2. 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组合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1. 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 、肺 等。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人体在运动的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量也要比平时多。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我们的呼吸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2.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

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1.人体运动后身体发生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变化。

2.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2. 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40次左右。

3. 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4. 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离开心脏;心肌舒张,血液回到心脏 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在70-90次左右。

我们吃什么

1.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有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

2.碳水化合物(米饭、面条、面包等淀粉类食物)可供给我们能量,支持我们的活动。蛋白质(鱼、肉、蛋、豆类)是我们长身体的营养,脂肪(油脂类食物)可供给我们能量保持我们的体温维生素和矿物质(蔬菜、水果类食物)是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

3.碘酒是淀粉探测器。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想检验食物中有没有油脂,可以把食物放在白纸上涂抹,如果白纸上留下油迹,就说明含有油脂。检测蛋白质的方法是取少量食物放在火上烧,如果发出类似烧焦头发的气味,就说明里面含有蛋白质。

4.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

怎样搭配食物

1.

根据食物搭配金字塔的原理,我们平时要注意将五类食物搭配着吃,而且粮食、蔬菜、水果类等食物要多吃一点,油、盐、糖类食物要少吃一点。每天还要多喝

2.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会导致心血管肥胖便秘等疾病。

食物的消化(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1. 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2.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消化过程)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箭头表示食物的消化过程)〖(胆)、胰腺也是人体的消化器官,它们分泌的胆汁、胰液也帮助食物的消化。肝和胆是两个器官]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将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食物被食管运输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食物中的营养主要是在小肠被吸收。

口腔里的变化

1. 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2. 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 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要保护好牙齿,有利于健康。经常刷牙可以防止蛀牙。

4. 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

5.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唾液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食道蠕动推送食物进入胃挤压、磨碎、搅拌食物,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使食物变成糊状,小肠消化食物时,食物被转化成人体可以吸收的养料,并被吸收进入血液,消化剩下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变成粪便,由肛门排出。

6.倒立吃东西时,食物会进入胃里,是因为胃肠的逐段蠕动推进食物向下一个目标前进。

7.消化道是用蠕动的方式使食物前进的。

8.你认为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

细嚼慢咽、饭后走一走、荤(hūn)素搭配、饭前洗手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1.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分为加工食品天然食品两大类。我认为天然食品较有营养。

2.加工食品是指经过机器或化学药品处理过的食品,在处理过程中,往往会添加某些物质,食物也会损失一些营养成分。 有些加工食品显示出诱人的颜色是因为在加工过程中添加了食用色素食品中的色素可分为天然色素人造色素食品中添加色素,可以改变食物的外观和口味,如果多吃了含有人造色素的食品会损害健康。

3.加工食品中,一般会加入防腐剂、食用色素、食用香精、糖精等添加剂。

4.天然食品是未加工或只经过初级加工、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它保留了大多数的营养成分。

5.怎样注意食品安全?

1)买加工食品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2)买回来的蔬菜水果多清洗,多浸泡(3)少吃腌腊食品(4)多吃绿色食品(5)不买、不吃不卫生的食品。

6.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呵护我们的身体

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2、地球与宇宙

【第三单元 天气(教科版)】

(一)我们关心天气

1. 人们通常从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

2.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二)天气日历

1.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2. 气象学家 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三)温度与气温

1.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5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分别代表2摄氏度或1摄氏度。

2.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顶端平行。

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气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四)风向和风速

1. 我们看不到风,但我们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树枝摇动、风吹头发、灰尘飘动来感觉和知道风的存在,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012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无风、微风、大风)来划分风速。

(五)降水量的测量

1. 降水量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2. 降水量的等级有: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六)云的观测

1. 根据云量的多少,可以将天气分为晴天、多云、阴天、有雾。

2. 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的来临。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还通常把它们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卷云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层云有时是会覆盖大部分甚至整个天空。如果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所以也称它为雨层云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但是也能发展成积雨云,并形成雷阵雨的天气。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卷云只有在温度非常的高空才能形成,因为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七)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四、技术与工程

【第五单元 排序和分类(苏教版)】

(一)排序

1.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根据物体的同一种特征(如物体的轻重、软硬、厚薄、运动的快慢等)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排序

(二)分类

1.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人们用不同的方法给物体分类,如按相同点分类二分法分类。

2.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继续一分为二……直到不能再分,这种方法叫做多极二分法。

3.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根据动物的外形和行为将动物分成3类。1750年,瑞典生物学家林奈设计了“双名法”给生物分类,还制造出了“花钟”。

4.在科学研究中,排序分类都是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7edd335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70.html

《国测备考资料苏教旧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