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发布时间:2018-07-03 07:16: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包括从教学目标分析到课堂管理与帮助设计等七个要素

一、教学目标分析

在实际分析中,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常常是与教学内容的分析结合进行的。通常情况下,在确定了一门学科的总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定为完成总目标所必需的学习单元内容或学习模块。在确定了单元学习内容或学习模块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确定每一单元或模块的单元学习目标以及确定达到单元学习目标所需的知识点。所以,教学目标的分析一般包括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鉴别达到目标所需学习的知识、技能及应具有的态度和情感等;二是根据目标分类理论为特定的内容和学习对象编写具体的目标。

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一般应包括如下四个成分:(1)阐明学习行为的主体;(2)用行为动词和动宾结构短语表述教学目标;(3)说明达到该目标的条件;(4)对于和目标相关的行为状况给出一定的判别标准。在一个教学目标中,行为的表述是基本部分,不能省略。相对而言,条件和标准是两个可选择的部分。

上述目标编写方法主要是行为目标取向的,比较适宜于具体的知识点和技能的教学与学习,便于教师更加清楚地表述和理解教学任务,便于有效控制教学过程,但不利于高级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背景下,表现性目标取向凸现出优越性。表现性目标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Eisner)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它不是规定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多项活动后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而是指明学生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学生做关于资源浪费的社会调查;学生访谈当地的老人以了解历史;学生模拟推销活动。这些目标并不是通过明确的、具体的陈述告诉学生,而是将这些目标通过提问或布置任务的方式告知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时,重在了解那些对当前教学系统设计产生直接的、重要影响的因素。一般认为,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应该包括: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水平)、初始知识和能力、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动机和态度等,这些特征对提高教学系统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 学习者认知能力分析

对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在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的特征。瑞士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能够为我们分析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或认知发展水平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

(二) 学习者特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某些特定的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时,他们与新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状况。那么,该如何来确定每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呢?编制预测题是了解学习者已有知识基础的有效方法。

(三) 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动机

判断学习者态度、动机最常用的方法是态度问卷量表。此外,观察、访谈等方法也可用于态度分析。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除了分析学习者在常规环境中的特征外,还应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习的技能要求、认知心理特点,尤其是学习者为实现成功的学习需要具备的信息素养,如是否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是否能熟练应用各类工具软件,包括学科工具软件;是否掌握网络搜索技能和策略等。

三、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一) 常用的典型教学模式

1 常用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

在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中,传递—接受模式是最常用的、比较典型的教学模式,它包括: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等五个主要环节,目前这一模式仍被广泛采用。此外,加涅的九段教学模式由于有认知学习理论作基础,加之其实施步骤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因此影响和应用也比较广泛,这一模式包含九个步骤:引起注意—阐述教学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发学习行为(反应)—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与迁移。

2 常用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包括早期的适用于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有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引导—发现教学模式以及近些年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支持而形成的抛锚式教学模式、随机通达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WebQuest、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教学模式、游戏化教学、教学模拟、微型世界(Microworld)等,这些模式在后面章节还将作进一步的介绍,在此就不再赘述。

(二) 常用的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分普遍性教学策略和具体性教学策略。普遍性教学策略是指不与具体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教学紧密相连的策略,如学习动力激发策略、课堂组织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等。具体性教学策略是指针对某一具体知识和技能教学的策略,如语文学科的识字教学策略、作文教学策略,英语学科的听说教学策略、词汇教学策略等。

1.自主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在自主学习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人的设计。设计的重点放在能够促进学习发展上,而不是活动的形式上。

2)目标明确。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不分析学习目标,对当前所学内容不加区分,都要求“意义建构”是不恰当的。另外,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景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即将知识外化。

3)让学习者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即能实现自我反馈。

4)重视教师的指导。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2.协作学习策略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Learning,CL)是以一种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协作完成某种既定的学习任务的教学策略或形式。在设计协作学习策略以及协作学习过程中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合适的协作小组。

2)学习主题具有挑战性,问题具有争论性。

3)重视教师的主导。

四、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的设计

(一)学习情境设计

所谓学习情境,是泛指一切作用于学习主体,并能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刺激作用的客观环境。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创设一个真实、完整的教学情境,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在设计学习情境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不同学科对情境创设的要求不同。一种是学科内容有严谨结构的情况,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内容皆具有这种结构,这时要求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另一种是学科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情况,如语文、外语、历史等文科内容一般具有这种结构,这时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情境,在该环境下应能仿真实际情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2)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情境创设的关系。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段与表现方式,要求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情境对于不同目标的内容教学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3)学习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在情境创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态度,考虑学习者的年龄和生理发展特征,要能促进学习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情境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是一种“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无论是哪一种学习情境,都要为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最终完成意义建构服务。

5)学习任务与真实学习情境必须相融合,不能处于分离或勉强合成的状态,学习情境中要能够以自然的方式展现学习任务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6)不能滥用媒体情境。信息技术对创设情境有潜在的优势,但是应该注意媒体情境的适度运用,不能用媒体情境代替全部的真实情境,要综合各种情境的优势。

7)由于学习情境的创设常常涉及虚拟现实、情境演示类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所需要的技术与时间投入往往比较大,因此,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时,应考虑“教学效益”问题。

(二)学习任务设计

与学习情境设计密切相连的是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任务可以是一个问题、一个案例分析、一个项目研究或是一个观点分歧,好的任务应该是既有效又真实的。所谓有效是指通过该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够学到或用到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够促进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所谓真实是指该任务提供了现实世界中真实的绩效挑战。那么该如何设计有效而真实的任务呢?

1.再现真实世界中的各种挑战

再现真实世界中的各种挑战需要有效而真实的任务设计与实施。这里所谓的真实情境并非是与真实世界一样的物理情境,而是要再现真实世界中的各种挑战。

2  任务设计一般应明确要求

为了使学习者更好地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具有可操作性,一般在学习任务陈述时,应该使学习者明确任务所要达到的目标、完成任务的一些基本要求。

3 设计的任务要使学习者有完成的可能性

设计的任务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要在学习者的最临近发展区。

4 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

5   明确任务完成后的结果的类型和表现形式

为了使学习者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和所运用的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一般在任务设计时,要明确任务完成后的结果的类型和表现形式,并且要鼓励学习者尽可能用多样化表征形式来外化任务结果,允许学习者以多样化的方式表现学习的成果或任务的结果,以更好地适应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五、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选择和设计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选择和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硬件媒体类型的选择、软件资源的选择、设计与开发以及认知工具的支持。

(一)    教学媒体的选择

所谓教学媒体的选择是指在一定的教学要求和条件下,选出一种或一组适宜可行的教学媒体。那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功能各异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媒体中如何选择适宜的、有效的媒体呢?

1   依据教学目标

每个知识单元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比如要求学生知道某个概念,或明白某种原理,或掌握某项技能等。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需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递教学信息。

2   依据教学内容

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会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各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要求。

3   依据学习者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包括他们的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的特点。

4   依据教学条件

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

(二)    教学资源的选择、设计与开发

在信息化教学中,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其学习,因此,也将教学资源称为学习资源。教学资源的获得通常来自三条途径:选取现成的、修改原有的和编制尚无的。在设计和开发学习资源时除了必须依据与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的适应和匹配外,同时还要遵循注意、知觉、记忆、概念形成等心理学原理和规律,以使开发出的教学资源具有科学性、教育性和艺术性,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更好地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三)    认知工具的支持

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常用的认知工具有六类:

1)问题/任务表征工具:可用于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分析问题,明确任务,以一定的方式(如表格)表征出来。

2)静态/动态知识建模工具:可用于帮助学习者对知识进行建模。

3)绩效支持工具:可支持学习者提高学习绩效,如用记录工具记录学习者学习的心得体会,支持学习者的短时记忆,记录学习者的思路、要点,用实验工具设置实验情景,通过与学习者的交互操作进行结果呈现和数据分析检测学习者的设想。

4)信息搜集工具:可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进行网上信息搜索及网内信息导航。

5)协同工作工具:可便于学习者之间或学习者与教师、专家之间的交流,以利于协同工作的开展。

6)管理与评价工具:可便于进行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或任务的组织和管理,便于各种评价方式的实行。

六、教学评价设计

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随着建构主义评价观、多元智力评价观等多种评价观念的发展,与教学目标和教与学的方式的变化相适应,当前教学评价(也称学习评价)方式表现出了以下趋势: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强调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重在过程性评价;选拔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重在发展性评价,强调通过评价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学习者的发展;重视真实性测评(authenticassessment)和绩效评价(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采用情景化的真实任务来评价学习者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学业成绩评价的同时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

下面将重点介绍与新的评价理念相适应的几种评价工具和方法。

1   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主要用于汇集学生作品的样本和内容,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档案袋中可以包含各种形式的学习材料,如录像带、文章、图画、获奖证书等。档案袋评价需要收集反映学生各方面的材料和信息,以全面的记录和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状况。

2   表现展示型评定

表现展示评定通过学生实际演示某些结果以说明其是有价值的,并由此证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结果。

3   量规

量规是目前比较普遍使用的一种评价工具。这种评价工具的产生源于“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其成果常常是多种形式的,如电子作品、调查报告、观察心得、真实作品等,这就要求评价工具不但要关注学习过程,还要具有操作性好、准确度高、能够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等特点,而设计良好的量规则可以达到上述要求。

七、管理与帮助设计

如何有效地调控网络环境下的课堂行为呢?除了传统课堂环境中的一些有效的调控策略同样可以用于网络环境以外,针对网络环境的特点,还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1   利用相关技术进行调控

教师可以有效利用网络教室软件的“广播”功能,将教师机的内容广播给学生或锁定他们的屏幕,以更好地控制教学。此外,在某个学生发言,介绍自己的发现、作品时,教师可以将该生的屏幕内容广播给其他的学生。在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教室软件来监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视具体情况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

2   做好课堂常规训练

除了有效结合网络教室软件外,在每一学年开始的初期,就要制定课堂的规则制度,向学生明确提出网络教室学习的行为常规要求。

3   提供计算机技能指导

有多种方法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掌握和使用新的计算机技能,包括教师示范/演示、同伴示范和帮助、提供技术图示或操作手册、通过课堂分发材料,自然地把技术指导和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计算机技能指导等。

4   引导学生专注于学习任务

设计真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合作的学习任务或问题是引导学生专注于学习任务的关键。其次,要监控学生的学习。再次,经常性检查学生访问过的Internet站点,及时了解学生是否有访问不健康网站或游戏网站的倾向,并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最后,与学生一起制订使用计算机的规则。

八、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实际上是以上述各教学设计要素的分析和设计结果为基础,将综合考虑教师的活动、学生参与活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媒体的运用等方面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对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设计。

为了使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等有机结合,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结构,可借助表3-1所示的图形符号,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流程图并作为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蓝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7edc2c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88.html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