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

发布时间:2021-02-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注释〗: 春晓:春天的早晨。 闻:听。 〖诗句意思〗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 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经典名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思非常独到。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到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2
【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 / 15

【注释】 村居:住在农村。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散学:放学。 纸鸢: 鸢:老鹰。纸鸢:风筝。 【经典名句】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诗句意思】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3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 似:好像.如同。
2 / 15

【经典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句意思】 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赏析】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唐朝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句意思】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万里东吴开来的船只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山雪岭。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泊有
3 / 15



“停留不开”的含义.杜甫用的正是这个含义。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

5.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4日或5日。 ③欲:几乎要.简直要。
④断魂:比喻感伤愁苦之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⑤借问:请问。 ⑥酒家:酒店。
⑦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名句】借问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句意思】 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绵绵.路上的行人心情很哀伤。要问哪里有洒.放牛的小孩用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赏析】
清明这个节日.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思归之念.而春雨绵绵.更增添旅途的愁苦和艰辛。这样一种复杂的思绪.诗人却用一句极通俗的语言.作了很好的概括。接下来探问酒家何处有.既是想歇息解乏.又含有借酒浇愁的意绪。结尾以牧童指路结束全篇.给行旅之人带来了安慰和希望.显得含蓄不尽.余味无穷。这首诗对旅途情景的描绘.旅人情怀的抒发.十分真实自然.语言也通俗流畅.音节和.景象新鲜生动.易懂易记.因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译文:适逢清明节.纷纷地下起了小雨.路上的行人们.一个个都像要掉了魂的样子。请问哪里有卖酒的人家?牧童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6.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4 / 15

①篁:竹丛。
②长啸:即是从口中发出清越悠长的声音.古代文士喜在幽谷山林之间长啸.藉以抒情调气。
【名句】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句意思】
独自一人坐在幽静的竹林中.拨弄着琴弦.又一声声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我的行踪.只有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把我映照。
【赏析】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全篇平平淡淡。但其妙处却是在于四句诗结合起.共同构成一种境界:一个清幽绝俗的境界!月夜幽林之中空明澄静.坐于其间弹琴长啸.怡然自得.尘念皆空。
心灵澄静的诗人与清幽澄静的竹林明月幽然相会。在此物与心会.情与景和之际.「着手成春」。除此之外.全诗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明暗映衬.独得其妙!
7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诗句意思】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经典名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 / 15

【赏析】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后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慢慢沉没。这是天空景.远方.西望景。次句写流经楼前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而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辽远。


8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乐游原:西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阙.乐游苑.亦名乐游原.鸿固原.是一个游览胜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市南八里.居城中最高处。在原上望长安城内了若指掌。据《长安志》记载:“在陕西长安南八里.其地居京城最高处.汉唐时每当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京城士女咸就此袚禊(音fúxì.求神拜佛)。 向晚:傍晚。
不适:不悦.不快。 古原:指乐游原。 【诗句意思】
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大痛快.于是驾车登上乐游原去看看夕阳.散散心。多么美好的夕阳啊!只有接近黄昏的时候才能看到。

【经典名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周汝昌认为:

“只是”在古代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玉谿生自己的诗中就有很好的例子.《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意为:就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已然是怅惘难名了。
诗人这次驱车登古原.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向晚意不适”的情怀。知次前提.则可知“夕阳”两句乃是出游而得到的满足.至少是一种“慰藉”—
6 / 15

—这就和历来的纵目感怀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所以他接着说的是: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是以将近黄昏这一时刻尤为惊叹和陶醉!
“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
9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竟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游子.指离家在外或久居他乡的人。

.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意思同“歌”.“曲”相近。 寸草.指小草.在诗中象征子女。
.指草在生长中抽出的嫩茎。这里语意双关.既指草心也指游子的心。 三春晖.指春天的阳光.象征母爱。
三春:即春天的三个月.包括孟春.仲春.季春(从每年的立春到立夏)。 【诗句意思】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经典名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赏析】
伟大的母爱.如阳光一样沐浴着儿女们成长。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给儿女们留下许多感受至深的印迹。对于孟郊这位长年离家在外.四处奔波的游子来说.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母子离别的痛苦时刻。因而他在诗中选取临行前母亲为他缝补衣衫的场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通过“线”和“衣”.把母亲对儿子难以割舍的爱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无论儿子远行千万里.母亲缝制的衣服总会穿在身上。也就是说.母亲无时无地不在遮护着孩子的身.温暖着孩子的心。“临行密密缝.竟恐迟迟归。”这两句写母亲缝衣服时的情景:慈祥的母亲手拿衣服.针针线线.细密缝补。惟恐儿子迟迟难归.所以把衣服缝得结结实实的。但做母亲的内心里.又何尝不盼望儿子早日平安回家呢?诗人就是通过母亲所做与所想的矛盾.非常细致地表现了慈母的一片深爱之情。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心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春天的阳光哺育小草.生动地比喻母亲对儿子的温暖.抒说儿子报答不尽慈母哺育之恩。

7 / 15

10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项羽(公元前232-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经典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诗句意思】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赏析】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11 剑客

8 / 15

【唐】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尝试。 今日把试君.谁为不平事?
[注释] 霜刃:霜雪般锋利的剑刃
【经典名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尝试。
【诗句意思】用十年的功夫来磨励这把宝剑.霜雪般锋利的剑刃还没试验过。我今日把它亮出来摆在您面前.请告诉我谁遇到了不公平的事? 【赏析】
这首《剑客》却率意造语.直吐胸臆.给人别具一格的感觉。诗题一作《述剑》。
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 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呢?“十年磨一剑”.是剑客化了十年工夫精心磨制的。侧写一笔.已显出此剑非同一般。
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试。”写出此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说“未曾试”.便有跃跃欲试之意。
现在得遇知贤善任的“君”.便充满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显然.“剑客”是诗人自喻.而“剑”则比喻自己的才能。
诗人没有描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没有表白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自己的意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里。
这种寓政治抱负于鲜明形象之中的表现手法.确是很高明的。 全诗思想性与艺术性绾合得自然而巧妙。语言平易.诗思明快.显示了贾岛诗风的另外一种特色。
12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停山。闲:安静。 [诗句意]

9 / 15

成群的鸟儿高飞无踪影.一片云儿独自飘去悠然。和我终日相对却看不够的.有闲静的朋友敬亭山。
[经典名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赏析]
李白在政坛上遭到打击以后.第二次漫游安徽宣城时所作。
前两句写眼前景.借“高飞”的“众鸟”和“独去”的“孤云”.创造出一个孤寂清幽的意境.寄托了诗人超脱现实.追求心灵平静的愿望。
后两句将山人格化.说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真正的知己.诗人对现实社会中世态炎凉的厌恶之情.在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诗句里得到了含蓄的表达。

13.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注释】
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的别墅附近。
涧:夹在两山间的小溪。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空:空寂.空空荡荡。 月出:月亮出来。 时鸣:不时地啼叫。 【诗句意思】

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
10 / 15

.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地上。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经典名句】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赏析】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该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14.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1 / 15

【注释】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悠悠:无穷无尽的意思。 怆然:悲痛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 【经典名句】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意思】
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赏析】 公元696.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15.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少小:少年时。 老大:年老了。 乡音:口音。 不相识:不认识。 【经典名句】

12 / 15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句意思】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赏析】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16.小池
南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①小池:小池塘。②泉眼:泉水的出口。③惜:爱惜。④细流:细小的流水。⑤照水:映照在水中。晴柔:晴天的柔和风光。
【名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句意思】泉眼很爱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赏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17 虞世南

13 / 15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借秋风。


【经典名句】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释】 [1]垂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2]借:依靠.依赖。

【译 文】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简析】: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本诗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报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固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 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呜声也就不同凡响。“桐”前着一“疏”字. 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又与宋句“秋风”相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从上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居高”的 “高”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以之比人.不光是 地位高.品格也高。如若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 .他发出的声旨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诗人把这一命意通过蝉的形象表达出 来了。



18

14 / 15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
①远:远处 ②色:颜色 惊:害怕
【译文】从远处看山是有颜色的.从近处听水却没有声音。 即使春天过去了花依然开放.人来了拿鸟儿也不害怕。 【经典名句】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赏析】
这是一首颇有意境的谜语诗,诗句是谜面,诗题是谜底。从诗文来看这幅画作有山有水有花有鸟.非常写意。了了几笔.形容这幅画作画的惟妙惟肖.几乎可以乱真了。

15 / 1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7554620e2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8c.html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