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国良:艺海泛舟

发布时间:2019-04-21 16:07: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柳国良:艺海泛舟

杨忠锦 安频

“大寒”甫过,“立春”当然是只等时日了。这天冬日的阳光尚好,但仍有些微的寒冷。当柳国良开车到洪山宾馆来接我们的时候,乍一相见,只见他那粗黑的头发,浓密的眉峰,神采奕奕的亮眼,还有端直笔挺的鼻梁。——这位80后的监利老乡,其青春之气息依然是那么的咄咄逼人!

车到三角湖畔的江汉大学美术学院,柳国良邀我们来到他的工作室。他铺纸挥毫,为我们写了一幅书法作品,又写了一对吉祥祝福的春联。行书翰墨,轻灵而不失风骨,酣畅而章法井然。

之后,我们移师三角湖畔的万达广场后花园,在一间雅致的茶室坐定之后,刚互联微信,我的手机便响起嘀嘀的蜂鸣声,刷屏一看,是相向而坐的柳国良发来的几篇文档。其中“柳国良书问”吸引了我的眼球,打开一看,原来他是仿屈原《天问》的离骚体写就的一篇《书问》,全诗九节三十七行,句句有问,行行有问,节节有问。从文字书体之起源,到历朝历代书法大家的演变;从自己辗转荆州、武汉及山西从师学艺的历程,到几位名师的教诲之恩;从现今书法界的种种浮躁与乱象,到自己不息求索的明志之语。不过千字的这篇诗文,其涵盖量之大确实令人惊叹!其最后一节是这样写的:

因楚适晋,北上何修?南北异俗,焉知强与柔?

胡负志而游,却又为稻粱谋?虽终日乾乾,焉拒世俗笼囚?

弃理而艺,夫何索求?攀儒登道,安知我羞?

窗外叶茂,谁赐予静幽?江清河浊,何处泛扁舟?

是啊,艺海“何处泛扁舟”?在洁白如玉的小瓷杯中,茶艺师斟上一勺甘鲜醇厚的红茶。室外,传来古筝舒缓而幽婉的琴音,如山谷幽林中淙淙的小溪流水,仿佛是为柳国良娓娓而谈的讲述伴奏……

晴耕雨读的忠厚家风

时空回溯到上世纪一百余年前,在监利县汴河镇柳蚌湖村,这个地处洪湖西岸的小村庄,东边是一望无垠的洪湖水面、芦苇荡,附近是围堰形成的稻田,这里人勤、鱼美、稻花香,世代过着半耕半渔的桃源生活。但上个世纪初叶,多灾多难、时局巨变打破了全国的宁静,这里虽然地处边陲也不例外。蚌湖村老墩坡是洪湖早期革命的重要据点,曾是鄂中特委党政干部训练班、监沔工农革命军第五军成立处、鄂中南部特委机关所在地,柳国良曾祖父柳景熙勇敢地为革命队伍保管过51支步枪,英勇事迹还载入了《剅口革命史话》。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一位青年人头戴礼帽,一袭白色西装,手握自由辊,还能说一腔流利的基础英语,他就是柳国良的爷爷柳裕祚。正准备赴武昌求学的爷爷遇上了土改,“地主”的家庭身份戛然阻碍了爷爷求学的路。柳国良脸上一脸景仰的神色说:“爷爷过着隐居的生活,半耕半读,与世无争。记得小时候,爷爷每天都在用毛笔小楷抄古代经典,家里的老版书籍成了他的晚年寄托,他完全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爷爷还教我背古代经典,教我识字。爷爷几十年不曾改变的抄书背影是我童年最深的记忆,而这恰恰给我种下了文化的种子。”柳国良爷爷去世的前六年,用文言文写了一份2000余字的《自传》,并附带了一份遗嘱:“自我出生湖边,地势低洼,三年两水,都是劳碌奔波,寒苦终生,单身独影,有事问心。上无伯叔之亲,又缺手足之谊,我命苦中苦,忧中忧,混到七旬有七,年迈血衰,动身气喘,前世少修,今生活罪。朝起闻道,夕死不知。我死之后,不可做斋礼忏,只停一宿,紧急归山,恐伤你们精神,少生寒暑。我在九泉之下,也皆瞑目。国柱、国梁好好作重点培养。”2001年爷爷去世时,总算看到了孙儿们上了大学,他们怀念爷爷的时候,一家人总是含着眼泪背诵这一段辛酸而又刻骨的文字。

出生于1954年的父亲柳庆云,家中原本五兄弟均因为大饥荒、血吸虫、天花霍乱等相继离去。听村里老人讲,父亲童年时病瘦如柴,但命根牢,还是挺了过来,成为了家里唯一的希望。所以,祖父经常给父亲加课教授古代经典和实用文体,小学时的父亲因为成绩优异连续跳级,在推荐选拔入学时因家庭出身原因便卡了壳,从此放下读书的梦想,回归生产大队。

“父亲爱读书、写字,爱写诗文,父亲正直、低调,有君子之风。随着改革开放,父亲制定任期责任制并当选组长,随后又到村里任主管会计、支部书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理想、有思想的父亲担任村支部书记时,率先成立村民理事会,实行任期责任制、工作经费包干制,开展了村级组织民主化尝试。父亲在干部中坚持原则,率先垂范,正是从那时起开始戒烟、戒酒、戒牌,这是在基层干部中极为少见,显然是一股清流。现在看来,乡亲的心中有一杆公平的秤,父亲至今在村里享有的地位和威望是忠厚的精神和行为赢得的。”

柳国良父亲在一首仿西江月词中说:“戒烟戒酒戒牌,培养子女成才。”后来,姐姐读卫校、兄弟俩读大学压垮了家庭的经济,乐观的父亲又写诗自勉:“虽无大志存高远,但有双臂自可拼。”柳国良谈到父亲时,始终充满了敬畏,他说:“父亲谦逊有傲骨,低调有内涵,卑微有理想,正是父亲的这种品质深深地感染了我和我的家人。而我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妇女,但善良、勤俭、奋进、包容,与父亲具有同样的品质,从来与人为善,还曾是楚天广播电台优秀母亲的候选人。祖辈、父辈们给我们留下的精神,正是我们家忠厚为本的文化传统。”

“父亲常常谈到他的人生三部曲,第一步是改变家庭的政治地位,第二步是培养子女成才,第三步是走向城市。而今65岁的父亲基本实现了他的理想,但依然还保留着极好的习惯,当他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常常练练字,并写着自己的回忆录——《一个农民的情怀》,这本书应该是父亲一生的总结。2003年还得到了著名书法家王轶猛先生的关注,并亲自为这本尚未完稿的书题写了书名。”

执着而有思想的书法情结

柳国良在朱河中学读高中时,逛遍了朱河所有的大街小巷的书店,至今仍能清晰地记得朱河一桥的新华书店,吴家巷对面的星星索书屋,朱河中学对面的书摊。为了一本西安碑林编辑出版的唐代楷书碑刻集,居然省下了一个星期的生活费。不仅如此,他还自费订阅了书法报刊,关注书坛动态,参加书法赛事,简直到了痴迷的状态。但成绩直线下滑,从高一高二两年的实验班被调剂到普通班,这也是他人生遇到了第一次挫折!

“记得看到分班名单时,两眼湿润,回到宿舍,来不及铺上被褥,迷迷糊糊在床板上足足躺了四个小时。痛定思痛,我决定放下书法,通知父亲将书法书籍、报刊送回老家锁起来。高三这一年的努力,终于勉强圆了我的大学梦。哥哥考取了武汉科技大学信息计算科学专业,我则考取了长江大学化学专业。之所以选择理科,是因为当时的学习风气所致;之所以选择化学,是因为在高考中化学考了142分。”

从监利到荆州,从中学到大学,柳国良终于重新拾起了久违的书法。在进入大学的那一刻,柳国良最希望加入的是书法协会,然而在全校几十个学生社团火热的招新队伍中,唯独没有书法协会。失望的柳国良开始打听书法协会的下落,但毫无消息。入学刚两个月,柳国良与同班好友钟业举起书法协会的大旗,开始面向全校招新。经过周密的筹备,召开了隆重的成立大会,当时的荆州市书法家协会执行主席吴中华、学校学生处处长柳忠友分别致辞,并进行了选举任命,柳国良当选会长,钟业当选副会长兼秘书长。

随后,两位监利籍高中同窗、大学同班同学将书法协会当做一种事业,没日没夜地沉浸在协会的日常运转中,协会的发展规划被提上日程:举办“古城杯”书法大赛,出版《荆楚书法学报》,举办荆州高校书法联谊会,成立楚天舒书法创作组,创办《楚天舒报》。

创办协会不久,柳国良认为活动是协会最强的生命力,刊物是协会最具学术含量的承载体,创作组是协会最高水平的运动队。环环相扣,举办首届“古城杯”大赛,吸引了5000余名参与者,大出所料,成为了学校影响力最大、参与面最广的赛事,自然吸引了学校领导的关注。2001年年初,柳国良便提出编辑出版书法刊物,并定名为《荆楚书法学报》,而且后面几期还是请著名书法家王轶猛先生题写。

听到王轶猛先生题写刊名,笔者兴趣大增。柳国良说他几经周折,终于打听到王先生定居台湾的详细住址,便斗胆给王老写了一信,请求王老给题写刊名。王轶猛老人很快就给柳国良寄来写好的刊名,于是“荆楚书法学报”一行苍莽沉雄而又飘逸洒脱的字,印上了第四期的《荆楚书法学报》封面。王老还给柳国良主编的这份刊物题写了“笔情墨趣”横幅。此后,柳国良与王轶猛先生鸿雁传书,前后收到王老的十几封信,其中有四封书信还是王老亲笔书写的咧!

谈到刊物,柳国良说,“荆楚”强调地域性,“书法”强调专业性,“学报”强调学术性,力争作为学校学报的副刊或增刊公开出版。在电脑并不普及的时代,柳国良、钟业在打印室排了近两个月,终于定稿,又走访了荆州多家印刷厂,经过与荆州市政府印刷厂领导多次请求,在仅有的400元经费下套色印刷250本,刊物出版后好评如潮,成为了当时学校最亮的一抹风景。通过刊物不停挖掘人才,推动400名会员的协会全部走向专业并不可能,随后便倡议成立“楚天舒书法创作组”,不设领导只设执事,根据专业水平选拔每年发展5-10名,让创作组成为学校书法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活力。从长江大学毕业15年了,“楚天舒书法创作组”至今还在高效运转,而且还是长江大学最响亮的校园文化品牌。一步一个脚印,柳国良、钟业两位监利学子在荆州并肩作战,成为了长江大学最著名的书法双子星座。谈到这里,柳国良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甚至骄傲。

赛事、刊物、创作组只能选拔优秀会员,不能照顾普通会员,柳国良提出“周周有辅导,月月有讲座”。有时候请不到校外的书法家开讲座,便亲自上场,从那时起,会员们以为讲课人至少是大三大四的高年级同学,经常喊柳国良“师兄”,而他笑着说:“我是大一的!谢谢你的认可,请多提宝贵意见。”每当这个时候,会员们总是惊讶地喊出“啊?!”。柳国良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最充分的锻炼,也开启了他的书法专业之路。

“再好的机遇如果不努力也是徒劳,再差的环境只要努力也能造就人。大学期间,最幸运的是遇到了几位好老师,不仅从朱道卫教授、王祖龙教授课堂学习书法专业知识,尤其是拜见昌少军老师成为了我人生最重要的转折,他让我重新思考人生的规划,真正燃起艺术的理想。在荆州时,我常常去萧翰老师家里请教,他教我读书、写字、刻印、写诗,几乎每一个周末,我都在萧老师家学习。”

大三时,柳国良辞去了书法协会会长、《荆楚书法学报》主编职务,转向学术,并开始尝试撰写学术论文。第一篇论文《硬笔书法究竟走到了哪一步》,洋洋洒洒5000字,发表在《中国钢笔书法》上,并得到了人生的第一笔稿费250元,为成为了他走向学术的起点。

“常言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昌少军等老师的教诲,令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柳国良又说起2003年暑假,赴武汉到昌少军寓所学艺的往事:“那年暑假,去武汉向昌老师学习书法与篆刻,住在哥哥武汉科技大学的学生宿舍,位于青山,而昌老师家在丁字桥。我每天早餐后,便乘702公交车来到昌老师家,晚上又乘702回哥哥的宿舍。武汉天气太热,昌老师干脆交了一把家里的钥匙给我,他去上班,我就在他的书房看书、写字、治印,师母冯平还经常为我下厨做饭。武汉的那个夏天真心热的要命,那时学生宿舍没有空调,每天晚上床席都是湿透的。”

柳国良说到一个细节,尽管他是轻描淡写地说出来的,却使我感动不已。那天晚上,柳国良乘702公交车在建设二路刚下车,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他浑身湿透,巨大的雨柱随着狂风向他横扫而来,哪里睁得开眼?在校园里只好一路狂奔,在路过武汉科技大学主楼基建工地时,一下子落到一个两米多深的坑里,一根钢筋戳到他的右腿,顿时他觉得一阵剧痛,等他挣扎着爬出深坑跌跌撞撞跑到哥哥宿舍时,才看到他腿上鲜血直流……

三位一体的人生追求:学者、艺术家与教育者

大学毕业后,几经辗转,柳国良应聘到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任教。从事教务管理和书法教学的他每天下班后匆匆吃完晚饭,便回到租住的地下室读书、写字,并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不能迷失,在床头贴着《我努力学习的八个理由》自勉。

跨专业、跨地域、跨学校考研并不容易,既要兼顾工作,又要追求梦想,柳国良把业余时间泡在学校图书馆,和学生们一同复习考研,因英语成绩不佳,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报考了山西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恰逢英语国家线下调,初次考研却意外录取,随后办理辞职手续赴山西求学。

读研的三年,终于让自己走上了书法专业之路。除了学好专业课程外,柳国良还将先秦文学中的《周易》《老子》《论语》《孟子》《庄子》以及很多经典书籍进行了精细阅读,他沉潜其间,乐而忘返。第二年,柳国良的三篇论文便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学术研讨会,并具备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资格。2008年与导师杨吉平的论文双双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2008中国书法金陵论坛,全国共入选20篇论文,随后与导师同赴南京参加研讨会,柳国良是入选作者中最年轻的一位青年学子,其近七分钟的学术发言全程被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多次转播。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底蕴深厚,人文荟萃,风土人情与江南差别甚大。入晋三年的柳国良眼界开阔了,内涵增加了,自信也逐渐构建了,显然,这三年自然成为了他成功进行专业转向的标志。导师杨吉平教授极爱这个弟子,常对人说:“柳国良智商与我差不多,智慧高于我。这样的学生二十年难招一个!”

201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柳国良分配到江汉大学美术学院工作。在教学之余,柳国良经过学工、教务、系部、美术馆的多岗历练,思路清晰,十分干练,同时也低调、谦虚,不事张扬。2017年,柳国良以1部专著、5C刊的成果晋升为副教授,是当时江汉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之一。

艺海无涯,畅游其间亦无止境,柳国良于教学之余再度发轫,考取双一流大学——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研究生,从此往返与宁汉两地,过起了双城生活,一边当学生,一边当老师。

“你现在有很多头衔,还有专著、参展、获奖及收藏经历,理论研究、书法创作、教学任务、管理责任、社会活动都少不了你的投入,可谓功成名就哪!你有什么感受啊?”

当我这样向他发问时,柳国良恬然淡然地说:“记得我在湖北省第八届书法篆刻展上获奖后,《书法报》有一位记者也这样问过我,我的回答是心情很平静。因为我对书法一直保持着童真的那股热爱,很享受书法本身带给我的那份快乐,所以获奖和入展所占的分量相对有限。或者说,书法而今既是我的工作主体,也是我的职业内容,更是我的事业方向。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在艺术研究领域有见解的学者,做一个有思想的艺术家,做一个助力有志青年求知进步的好教师。学者、艺术家、教育者,这三位一体的梦想才是我最终的理想。”

采访的尾声,当然得问问他的家人。柳国良幸福的心境溢于言表:“人生的每一次境遇都是一种恩赐,我们要学会感恩。时代给予我们机遇,社会给予我们能量,学校给予我们知识,老师给予我们精神,单位给予我们平台,家庭给予我们幸福。我的爱人孙文瑛与我是同事,在江汉大学医学院工作。她的家族世代热爱书法,我们因为书法相识、相知、相恋、相爱。她不仅工作认真,对家庭也十分负责。最让我欣慰的是,我母亲与我们在一起生活六年,婆媳间从无争吵,邻居都认为我们家的婆媳胜似母女。在一起生活六年多,我每天晚上在工作室看书、写字、写文章,常常晚上十点多才回家,她毫无怨言,始终默默支持我,鼓励我,为我的每一次进步而高兴。” 前不久定居深圳的哥哥打电话过来,约一同回老家过年,祖孙三代,全家团聚,老人下厨,兄弟把盏,妯娌言欢,童稚闹春,想必其乐也融融。

采访文稿刚刚准备定稿,教育部公示了2019年度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柳国良申报的课题《器物、群体、制度:社会学视角下的北宋书法研究》成功入选,这应该是他走向学术高峰的又一重要节点,真心为这位年轻而有梦想、执着而有思想的老乡高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74a0108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17.html

《柳国良:艺海泛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