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实现的角度 解析《红与黑》中主人公

发布时间:2011-09-22 23:42: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从自我实现的角度,解读《红与黑》中社会虚荣和爱情的矛盾

相恒继

学号:2009370320 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班级:09级汉语言文学三班

摘要:演尽浮华,梦断天涯。《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小说淋漓尽致地上演了19世纪早期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问题。以身份卑微又富有野心的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但最终仍然无法跻身上流社会的悲剧经历为主线,展开了对阶级文化和意识的深入探讨。因已有大量文献对于连的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在此从自我实现的角度,谈谈小说中不同阶级人物的社会虚荣和爱情的关系。

关键词:自我实现 游戏规则 成功学 良知 幸福

自我实现,是小说人物潜意识中巨大的动力,一个身份卑微的年轻人渴望权力和地位的欲望,两个生活浮华却缺少真爱的女人对爱情的寻觅和信仰,他们的自我实现的目标不一样,却共同走到了生命的交叉点。社会虚荣和爱情能够统一吗?且看不同阶级的人物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必然的悲剧命运。

主人公于连是木匠的儿子,凭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担任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被迫离开,进了神学院。经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间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与侯爵女儿玛特尔德小姐有了私情准备结婚,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在气愤和懊恼下枪伤市长夫人,被判死刑送上断头台。

一、 于连的真假面孔

1) 用征服女人满足自己对社会地位不公的报复。

于连从小崇拜拿破仑,希望能够像他那样干一番事业,他鄙视权贵,但是在市长家里屡屡受到人格的侮辱,他的报复心理越来越重。“如果我今天没有拉到她的手,那么半夜我一定要到她的房间里去!”当他这样兴奋地和同伴讲述的时候,对徳雷纳尔夫人是没有丁点爱情的,女人只是他报复的工具。征服气质高贵的市长夫人,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快感和践踏无知权贵的成就感。

这是他自我实现的第一步,是欲望不断膨胀的开始。这时候的于连不能说是败坏的,这场爱情真正的动因是他心里的敏感。贫穷的家世使他抬不起头来,使他为了能够在别人眼里重要起来而去在乎“我和什么人一起吃饭”。善良的徳纳尔夫人很尊重于连,甚至是谨小慎微地去维护他的自尊,这恰恰给了于连一个可乘之机。多次的夜间幽会让他乐此不疲,让他也开始眷恋这位高贵夫人,只有他们两个相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忘却那些苦恼和羞辱。于连在精神上依赖她信任她。他的地位在这场伪爱情中无形的提高了,却也恰恰让他尝到了甜头,让他想要进神学院的理想更加的强烈,高于女人,高于爱情,高于自己最初的信仰。

此时的爱情是社会虚荣的奠基。

2) 暂时泯灭真我,戴着虚伪的面具来力争上游

封建贵族及教会是阻碍中小资产阶级往上爬的敌对阶级,这时期的大资产阶级也已经跟他们勾结在一起,挤进了统治集团,在徳纳尔夫人智慧和无私的帮助下,他成功地拥有了到神学院学习的机会,可是一切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神学院并不是至高无上的信仰和知识的殿堂,而是和社会其他地方一样,到处充斥着金钱的味道。在教会的控制下,他没有得到任何夫人的来信,起初他是失落的,也找了个机会重新回去和市长夫人见面并解除误会。那种高尚的灵魂和身体的交流是一个结,只能掩藏在心底,毕竟还没有达到他想要的生活,于是可以很快忘却这些,在神学院无形中学会了虚伪的扮演,学会了怎样得到别人的信任,胸中最强的欲火是“我一定会成为一名主教”。

于连在行为上妥协了,动摇了,软弱了,他来不及张望和反思,只能不顾一切地力争上游,获得更多去填满他的欲望。

此时的爱情是卑微的,为了社会虚荣的实现不得不做出了让步和牺牲。

3)为了赚取社会认可,沦为保皇阶级工具

在那个时代正如司汤达在《一个旅行者的随笔》中说的:不用手段而飞黄腾达,绝对不可能。红与黑之间,梦想与现实的距离,于连不仅仅要掩饰自己的崇拜,到了这个阶段已经演变成为对立阶级效力的犬马。

玛特尔德是个骄纵且美丽的女人,于连在深得其父的重用之后,故意用冷漠来吸引她的注意,用忽视来激起她的愤怒,用对别的女人的殷勤来使这个女人痛苦,用自己的贫穷和骨气来让这女人对他不设防甚至深深迷恋,一步又一步都是设计好的圈套,这样他在上流社会更加如鱼得水,别人都以为他是富豪的私生子而对他产生兴趣。甚至他努力地排除困难要和玛特尔德结婚。

用成功学的角度来看,于连此刻是成功的,事业和女人都到达了一个高峰,他甚至觉得自己不应仅仅是个中尉,他因掌握了游戏规则而成功,同时人性和骨气被无声的游戏了,只是此刻他还在贵族华丽生活的城堡中没有醒过来。

4)阶级局限性揭穿美梦,重找真爱

一封告发信揭穿了于连利用女人不择手段地跻身上流社会的嘴脸,于连心中的阴影再度发作,他感到自己赤裸裸地丑陋地被资产阶级践踏,更何况写这封信的女人,是自己曾经不经意爱上的人,贵族?地位?女人?他辛苦恣睢想要得到的或者说曾以为自己得到的女人霎时间像泡沫一般破灭。羞耻?懊恼?报复?他像疯了一样冲进教堂向着市长夫人扣动了扳机。

自我实现,于连在狱中开始反省,他所谓的自我实现是永远不能实现的白日梦,为了这个奢侈的梦,他出卖了自己,出卖了爱情,出卖了信仰,甚至伤害了唯一一个最了解他却不嫌弃他,曾维护着他的尊严,拯救了他灵魂的高贵女人,他深深的觉得自己需要去死,死亡面前他才是干净的,他和市长夫人互相原谅了彼此,他放弃了控诉和挣扎,无任何杂念地与市长夫人度过了人生重要的时刻。

于连的结局是失败的吗?我认为不见得,还有什么比人性的回归的更有价值的事呢?还有什么比找到了真爱更幸福的事吗?还有什么比在法庭上歇斯底里揭穿阶级假面更勇敢的事吗?哪怕是付出死亡的代价,这才是他丰富经历后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

二、 德纳尔夫人的真性情寻找

1) 社会地位的充实和爱情的空虚

从自我实现来说,德纳尔夫人从十几岁嫁入豪门,过着优裕的生活,对生活没有太多新鲜可言,对爱情更是麻痹和空虚,“每天讲的内容除了孩子就是先生”,“看惯了老公的吝啬和自私”生活如一汪死水。于连的闯入让德纳尔夫人的生活如同注入了新鲜活水,开始流动起来。她的善良,她的智慧,她的气质和对贫贱平等对待的高尚品质一起被激发出来。这种改变不是单方面对于连的怜悯和尊重,对她来说更是生命意义的充实过程。

当她得知女仆被于连所拒绝时顿时表现的欣喜,当她想要帮助于连却被误会时的自责,当她被于连牵手时的悸动,当她看着于连与儿子在草地上奔跑时眼神里的满足,她像个小女孩一样对爱情捕风捉影,对爱情充满渴望和向往,义无反顾。她是善良的,她也愿意相信对方是真诚的,她从一个僵化的生活中抽脱出来。

这是一个走向中年并对自己生活不满的女性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当时丰裕的物质生活中人们精神上的匮乏。

2)为了爱情不惜社会舆论

于连是队伍中唯一一个没有头衔没有地位的人,努力让于连进入皇上的检阅队伍这是需要很大的付出并背负社会舆论的,但是她知道于连想要这样的高调的出现,她就不顾一切地去做,去满足。教会人的反对,朋友羞辱地揭穿,她都一个人顶下来。她心里真的不顾及吗?就像她朋友说的“他们早晚会嫌弃你的,和你分手并找到别的比你更富有的女人,这样的例子还少吗?”她是个聪慧的女人,她一定懂得,但是她如飞蛾扑火一样的飞向于连,什么都不顾及,这也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在急于自我实现时的通常表现出来的盲目性。

但德纳尔夫人是个传统女性,当她儿子生病的时候,她觉得儿子是在为她承受着不正当爱情的惩罚,并表示要改过自新,可见她在爱情的追求中经受着宗教观、贞洁观和罪恶感的摧残。又反衬了她追求爱情的勇敢。在德纳尔夫人的世界里,社会虚荣与爱情相比一文不值。

3)为了对方前途不惜分别

德纳尔夫人追求爱情时可以不在乎自己的社会虚荣,但是为了于连的前途,又很重视这些。这是个很明显的矛盾,也更能够深刻地反映她心里的挣扎,意识深处她对社会地位还是在乎的。整篇小说在塑造这个有牺牲精神、高贵善良、勇敢智慧的女性,都是歌颂的角度,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其自身的局限性,这样整个人物更加真实生动起来。

德纳尔夫人的悲剧在于,不同阶级爱情的不可实现性,爱情是悲剧的开始。但是她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其他方面的自我实现呢?我认为,她从麻木的生活转向爱情的唤醒,从一个被利用的阶梯女人走向了真爱的坚守,这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玛特尔德小姐的爱情信仰

1)骄纵的性格与被忽视的痛苦产生爱情

这是一个矛盾的时代,每个人身上都有着矛盾的影子。像于连那种鄙视权贵的人却在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追求权贵。像玛特尔德这样因权贵而骄傲的人却时时刻刻地在寻找权贵以外的东西——比如说,与众不同。她受惯了别人的宠爱和谄媚,她不屑的享受着这一切,她因这些而尊贵,也因这一切而空虚。从某些程度上来讲,她的爱情原因与德纳尔夫人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都是从自我的幻想开始,也都为之付出了很多代价,最重要的是她们两个都相信有跨阶级的爱情。

但于连在两个女人身上获得爱情的方式却不一样,对于玛特尔德的爱情,是程序化的追求。是出其不意,以静制动。他可以为了拿破仑的信仰和小姐在书房争吵,甚至拿着刀逼近,这种行为是出于于连本身对拿破仑的崇拜不许别人亵渎和侮辱。但却因此被小姐误读,她觉得于连这样的平民能够敢于向她动手,就是与众不同的,是有所坚持的,是爱她的,这是爱情的开始,清晰可见,这种爱情是她自我幻想出来的,但是同时她又无法自拔。玛特尔德小姐在于连的漠视中痛苦,在他追求别人过程中嫉妒,在他的忽视下忍无可忍,她想要征服于连,但是被于连控制得十拿九稳。

这种信仰是正确的吗?当然不是,只是两个阶级接触时的自以为或者说是新奇的感受冲击。同样的,于连从窗子爬进来与之私会,她又觉得是看低了她的人格,第二天早上,脾气大发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她在阶级与爱情的夹缝中挣扎,在高贵的面具前对爱情的不真实态度。这不仅是一个小姐的偶然反映,这正映射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风气折磨着年轻人,用所谓阶级道理扼杀了她们爱别人的权力。

社会虚荣与爱情此刻是对峙的。

2) 为爱情的彻底反抗

对这上层傲慢的小姐来说,金钱是粪土,但爱情却是镜中月水中花,可望而不可及的。

玛特尔德真真切切地陷入到爱情中来,她要求与于连结婚,要求他爸爸分给她们财产,她怀孕后甚至想要私奔,两个人出走,不惜过苦日子。她反抗着,于连就享受着她反抗的乐果。她反抗着,对手是他顽固不化的父亲,是一个虚伪的资产阶级,是欧洲当时的一种文化风气。尽管这份爱情也是于连亲手捏造的,但是这种反抗精神在我看来确实难能可贵的。

当于连入狱后,她仍然没有放弃这种幻想,“我会每天为你送饭和衣物”“我会让他们尽量赦免你”“我要你好好地走出这扇门”玛特尔德小姐在此刻着实表现出值得赞颂的诸多爱情品质。可是她们这些品质又必然被扭曲和摧残,时代让女性们饱受痛苦和打击。追求感情的女性只能是社会功利下的牺牲品,这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3) 重蹈家族旧路,坚持爱情信仰

从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讲,玛特尔德小姐始终坚持着自己的风格,她天真直爽,敢爱敢恨,最后捧着于连的头颅离开甘愿做他的寡妇。她改变不了时代悲剧,但也实现了自我的突破,在爱却不被爱的悲剧中成长着坚守着。

最后,让我们共同重温于连在法庭上的陈词“.....先生们,我本没有荣幸属于你们那个阶级,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是一个农民,一个起来反抗他的卑贱命运的农民,我对你们不求任何的宽恕,虽出身于卑贱的阶级,可以说受到贫穷的压迫,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敢于侧身在骄傲的有钱人所谓的上流社会之中,这就是我的罪行,先生们,事实上因为我不是受到与我同等的人的审判,它将受到更为严厉的惩罚,我在陪审官的座位上看不到一个富裕起来的农民,我看到的只是一些愤怒的资产者。”

爱情是个永恒的话题,但是在不同的背景中却演绎出深刻的悲喜。幸运的是,爱情中每个人都在新生着,成长着。不幸的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鸿沟永远无法跨越。成功是每个人的追求,但是成功永远不应以泯灭良知为代价。成功与幸福之间,我们寻寻觅觅着那个结合点,红与黑,是与非。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在此做的也不过是一个粗浅的分析,我想随着时间的打磨和人生阅历的增加我会对这部作品和于连的性格有着更加深入的认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7447a5f3b3567ec102d8a17.html

《从自我实现的角度 解析《红与黑》中主人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