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精准训练十含答案

发布时间:2019-01-03 16:01: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精准训练十 分析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要准确、全面

练前提示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题几乎是小说阅读考查的必考题。做这种题型,首先要做到审题精准:①注意“概括”与“分析”的区别;②注意“形象特点”与“性格特点”的区别;③注意“直接”与“间接”的区别,直接考查人物形象题很常见,那些在情节、技巧及主题中考查人物形象的间接题要格外留心。

其次答题要准确、全面。要做到准确,必须要善于把握作者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对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善于从中提取或整合点明人物特点的词语;要做到答题全面,除要找足找全与该人物相关的所有文字外,还要注意那些间接文字,如借助他人和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文字,要注意从情节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不要只抠局部、片段文字。当然,还要充分认识到人物的思想性格很少是平面的,多是立体丰富的,要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概括。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菱 荡

废 名

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过桥的地石塔,名叫洗手塔。人说,当初是没有桥的,往来要“摆渡”。一位姓张的老汉,专在这里摆渡度日,头发白得像银丝。一天,何仙姑下凡来,度老汉升天,老汉道:“我不去。城里人如何下乡?如何进城?”但老汉这天晚上死了。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何仙姑一夜修了桥。一洗手,成洗手塔。这个故事,陶家村的陈聋子独不相信,他说:“张老头子摆渡,不是要渡钱吗?”摆渡依然要人家给他钱,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所以决不能升天。

菱荡圩是以这个菱荡得名。

菱荡属陶家村,周围常青树的矮林,密得很。走在坝上。望见白水的一角。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圈圈。两个通口,一个连菜园,陈聋子种的几畦园也在这里。

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是陈聋子的。大家都熟识这个聋子,喜欢他,打趣他,尤其是那般洗衣的女人——洗衣的多半住在西城根,河水渴了到菱荡来洗。菱荡的深,这才被她们搅动了。太阳落山以及天刚刚破晓的时候,坝上也听得见她们喉咙叫,甚至,衣篮太重了坐在坝脚下草地上“打一栈”的也与正在捶捣忤的相呼应。野花做了她们的蒲团,原来青青的草她们踏成了路。

陈聋子,平常略去了陈字,只称聋子。他在陶家村打了十几年长工,轻易不见他说话,别人说话他偏肯听,大家都嫉妒他似的这样叫他。但这或者不始于陶家村,他到陶家村来似乎就没有带来别的名字了。二老爹的园是他种,园里出的菜也要他挑上街去卖,二老爹相信他一人,回来一文一文的钱向二老爹手上数。洗衣女人问他讨萝卜吃——好比他正在萝卜田里,他也连忙拔起一个大的,连叶子给她。不过讨萝卜他就答应一个萝卜,再说他的萝卜不好,他无话回,笑是笑的。菱荡圩的萝卜吃在口里实在甜。

菱荡满菱角的时候,菱荡里不时有一个小划子,坐划子菱叶上打回旋的常是陈聋子。聋子总是这样的去摘菱角!

有一回聋子送一篮菱角到石家井去——石家井是城里有名的巷子,石姓所居,两边院墙夹成一条深巷,石铺的道,小孩子走这里过,故意踏得响,逗回声。聋子走到石家大门,站住了,抬了头望院子里的石榴,仿佛这样望得出人来。两匹狗朝外一奔,跳到他的肩膀上叫。一匹是黑的,一匹白的,聋子分不开眼睛,尽站在一块石上转,两手紧握篮子,一直到狗叫出了石家的小姑娘,替他喝住狗。石家姑娘见了一篮红菱角,笑道:“是我家买的吗?”聋子被狗呆住了的模样,一言没有发,但他对了小姑娘牙齿都笑出来了。小姑娘引他进来,一会儿又送他出门。他连走路也不响。

以后逢着二老爹的孙女儿吵嘴,聋子就咕噜一句:“你看街上的小姑娘是多么好!”

他的话总是这样的说。

一日,太阳已下西山,青天罩着菱荡圩照样的绿,不同的颜色,坝上庙的白墙,坝下聋子人一个,他刚刚从家里上园来,挑了水桶,挟了锄头。他要挑水浇一浇园里的青椒。他一听——菱荡洗衣的有好几个。

走回了原处,扃担横在水桷上,他坐在扁担上,拿出烟杆来吃。

衔了烟偏了头,听——

是张大嫂,张大嫂讲了一句好笑的话,聋子也笑。

烟杆系上腰。扁担挑上肩。

“今天真热!”张大嫂的破喉咙。

“来了人看怎么办?”

“把人热死了怎么办?”

“嗳呀——

“我道是谁——聋子。”

聋子眼睛望了水,笑着自语——

“聋子!”192710

(有删改)

1.小说第一段写神话传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衬托菱荡的神奇与美丽。(2)引出小说并刻画主要人物。

2.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画线句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传神地勾勒出人物悠然自得的心理。(2)与上文形成强烈的对比,陈聋子自语“聋子”,与人们叫他“聋子”,以及他清楚听到女人对话,三者相映成趣,意味隽永。

3.简要分析聋子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质朴、直率。他凭自己的性情用俗世常理去判断神话传说的真实性。(2)善良、憨厚。陈聋子帮人卖菜无贪财之心;别人问他要萝卜吃,他挑最好的给;别人逗他,他从不计较(或“不爱说话”)(3)勤劳、知足。帮东家经营十几年的菜园,尽心尽力,并无怨言。

4.结合全文,探究小说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通过片段式情节,再现了一幅过去南方水乡的世俗图,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态。(2)通过环境描写,展现了农村美丽的风光,表现了自然美。(3)通过人物描写,反映了农村人与人之间淳朴融洽的关系,揭示了人性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老马走进屠场

萧 红

①老马走上进城的大道,私宰场就在城门的东边。那里的屠刀正张着,在等待这个残老的动物。

②老王婆不牵着她的马儿,在后面用一条短枝驱着它前进。

③大树林子里有黄叶回旋着,那是些呼叫着的黄叶。望向林子的那端,全林的树棵,仿佛是关落下来的大伞。凄沉的阳光,晒着所有的秃树。田间望遍了远近的人家。深秋的田地好像没有感觉的光了毛的皮革,远近平铺着。夏季埋在植物里的家屋,现在明显地好像突出地面一般,好像新从地面突出。

④深秋带来的黄叶,赶走了夏季的蝴蝶。一张叶子落到王婆的头上,叶子是安静地伏贴在那里。王婆驱着她的老马,头上顶着飘落的黄叶;老马,老人,配着一张老的叶子,他们走在进城的大道。

⑤深秋秃叶的树,为了惨厉的风变,脱去了灵魂一般吹啸着。马行在前面,王婆随在后面,一步一步屠场近着了;一步一步风声送着老马归去。

⑥王婆她自己想着:一个人怎么变得这样厉害?年轻的时候,不是常常为着送老马或是老牛进过屠场吗?她颤寒起来,幻想着屠刀要像穿过自己的背脊,于是,手中的短枝脱落了!她茫然晕昏地停在道旁,头发舞着好像个鬼魂样。等她重新拾起短枝来,老马不见了!它到前面小水沟的地方喝水去了!

⑦这是它最末一次饮水吧!老马需要饮水,它也需要休息,在水沟旁倒卧下了!

⑧它慢慢呼吸着。王婆用低音、慈和的音调呼唤着:“起来吧!走进城去吧,有什么法子呢?”马仍然仰卧着。王婆看一看日午了,还要赶回去烧午饭,但,任她怎样拉缰绳,马仍是没有移动。

⑨王婆恼怒着了!她用短枝打着它起来。虽是起来,老马仍然贪恋着小水沟。王婆因为苦痛的人生,使她易于暴怒,树枝在马儿的脊骨上断成半截。

⑩又安然走在大道上了!经过一些荒凉的家屋,经过几座颓败的小庙。一个小庙前躺着个死了的小孩,那是用一捆谷草束扎着的。孩子小小的头顶露在外面,可怜的小脚从草梢直伸出来;他是谁家的孩子,睡在这旷野的小庙前?

屠场近着了,城门就在眼前;王婆的心更翻着不停了。

五年前它也是一匹年轻的马,为了耕种,伤害得只有毛皮蒙遮着骨架。现在它是老了!秋末了!收割完了!没有用处了!只为一张马皮,主人忍心把它送进屠场。就是一张马皮的价值,地主又要从王婆的手里夺去。

王婆的心自己感觉得好像悬起来;好像要掉落一般,当她看见板墙钉着一张牛皮的时候。那一条小街尽是一些要坍落的房屋;女人啦,孩子啦,散集在两旁。地面踏起的灰粉,污没着鞋子,冲上人的鼻孔。孩子们拾起土块,或是垃圾团打击着马儿,王婆骂道:

“该死的呀!你们这该死的一群。”

老马——棕色的马,它孤独地站在板墙下,它借助那张钉好的毛皮在搔痒。此刻它仍是马,过一会它将也是一张皮了!

王婆得到三张票子,这可以充纳一亩地租。她低着头向大门走去,她想还余下一点钱到酒店去买一点酒带回去,她已经跨出大门,后面发着响声:“不行,不行,……马走啦!”

王婆回过头来,马又走在后面;马什么也不知道,仍想回家。屠场中出来一些男人,那些恶面孔们,想要把马抬回去,终于马躺在道旁了!像树根盘结在地中。无法,王婆又走回院中,马也跟回院中。她给马搔着头顶,它渐渐卧在地面了!渐渐想睡着了!忽然王婆站起来向大门奔走。在道口听见一阵关门声。

她哪有心肠买酒?她哭着回家,两只袖子完全湿透。那好像是送葬归来一般。

家中地主的使人早等在门前,地主们就连一块铜板也从不舍弃在贫农们的身上,那个使人取了钱走去。

王婆半日的痛苦没有代价了!王婆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没有代价

(选自《生死场》,有删改)

5.请赏析文章第③段景物描写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取深秋的黄叶、秃树等典型景物,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由近及远,营造了颓败、凄冷、肃穆的氛围。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悲怆,也凸显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6.文章第⑩段在小说环境营造上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交代了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破败的乡村,犹如人间的地狱。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状况,突出了农民的悲苦和人的生命的卑微。

7.文中写王婆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王婆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慈爱。怜爱老马,王婆用低音、慈和的音调呼唤老马。(2)善良。想到老马要被杀,内心不忍,很痛苦,最后哭着回家。(3)易怒。因为苦痛的人生,王婆易于暴怒,用树枝抽打老马。(4)生活穷困。被逼着卖马交租税。是无奈看不到希望的农村底层妇女形象。

8.作者在文末说“王婆半日的痛苦没有代价了!王婆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没有代价”,请探究这句话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半日的痛苦”指老马辛劳一辈子,最后却免不了被杀剥皮,在这半日中,王婆内心很痛苦;但是卖马换来的三张票子,刚到家就被地主的使人取走了,所以说王婆“半日的痛苦没有代价了”。“一生的痛苦”指王婆辛苦一辈子也不过如老马畜生一般活着,付出了痛苦而没有任何回报,最后也难逃一死,所以说王婆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没有代价的。反映了那片土地上农民的贫穷与辛酸生活,一种几乎令人绝望的生存状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71fbe6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f.html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精准训练十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