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管窥孔子的“仁”学思想

发布时间:2014-04-22 03:34: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语》管窥孔子的学思想
作者:陈长青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3

        [摘要]这一思想范畴是孔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核心之一。在孔子之前,由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所限,学思想还比较零散,尚未构成完整的哲学体系。孔子对的思想加以省察与反思,把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构成了以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考察《论语》中相关语条,可对孔子的学思想作一浅要探析。

        [关键词]论语 仁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B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103-01

        孔子的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以人为主体的人文思想基础,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中有一百多处论及,可谓孔子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者。本文选取《论语》中部分关于的叙述,浅要分析孔子学思想的两个方面。

        一、《论语》中的内涵

        林语堂认为,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柢。也就是说,孔子学的出发点是修身,但最终是要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一方面,是孔子想要推广强化的社会道德规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按照仁者爱人的说法,的思想强调人伦义务,希望人人尽伦尽职。这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就应该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从这个核心出发,进而是入则孝,出则悌,最后,泛爱众,接下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形成了孔子的利民思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使民以时即是利民思想。在这里,是作为人的道德规范出现的。

        另一方面,同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强化统治阶级权力的工具。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从而提出了要维护,为服务。要使个人和社会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就必须使外在于个人的,变成其内在的东西。所谓,其实就是内在于个人的。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要人们摆正君臣、父子的关系,严格遵守所规定的臣服从君、子服从父这种社会等级秩序,即”“道德意识。在这时,构成了具有二元论特征的统一体,成为了维护统治阶段利益的工具。

        二、《论语》中学思想对主体自觉性的重视

        孔子主张,必须通过主体(即自我)的自觉才能达到的境界,这是孔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阳货》)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没有人的主体能动性,作为道德规范的是无法起作用的,正所谓欲仁而得仁(《尧曰》),求仁而得仁(《述而》)。可以看出,孔子主张达到之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的理想境界。

        《论语》中讲到的语条,最重要的是答颜渊的一段话。颜渊问,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为仁由己是说人们自主、自愿、自觉地选择并践履道德,不为外物所支配,不为外力所强迫。为仁由己是要靠主体的自律和内心信念的驱动来达到。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币》)在他看来,仁并非远离人们而高不可攀,只要树立了欲仁的信念,人人都可以成为仁人。那如何成为仁人呢?孔子认为首先应该立志仁以为己任(《泰伯》),然后择善而固执之(《中庸》)。通过笃实躬行来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的觉悟,则会树立坚定的信念,从而体现出人的主体性觉悟和人生信仰态度。

        “为仁由已也体现了孔子对的强调。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里仁》)肯定人人都有行仁的能力,但能否成为仁人君子,关键就看他是否用力

        孔子还特别注意在内心修养方面的,即主体基于自身的自觉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省察,以达到理想的境界。如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俱?”(《颜渊》)只有这样做才能不为利诱,不为物移,坚持以为价值取向。所以,孔子日三省吾身(《学而》)。孔子还对自讼,也就是自我批评非常重视,通过君子戒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人生一世,孰能无过?“不贰过(《雍也》)、过则勿惮改(《学而》),并要从内心上严厉地解剖错误,批判错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加强自我批评,才能在道德上的高标准要求和对自我完善的不懈追求。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学思想具有其现实的进步意义,也具有受时代限制所必然产生的落后性。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发挥学思想中的积极内涵,对不断进步的社会建设将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语堂(),黄嘉德().孔子的智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2]肖必恒.论孔子仁学思想体系的嬗变.人民论坛,2010.23.

        [3]郑泽黎.孔子道德主体性思想评述.孔子研究,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70c06c1680203d8cf2f2436.html

《《论语》管窥孔子的“仁”学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