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学生 - 毕业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7-08-28 20:41: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昌吉学院 论文(设计)分类号: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级:

新疆满族风俗的传承与变迁

以伊犁苏拉宫村满族为例

学科门类

汉语言文学

__________

_________

指导教师 ________

教师职称 _________

  二○一○年五月二十日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或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毕业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毕业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院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院保留并向有关毕业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本学院及以上级别优秀毕业毕业论文评选机构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以资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毕业论文。

声明人签名: 导师签名:


满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民族,其风俗习惯经过历史的沉淀流传至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文化的积淀与发展。新疆满族在时代与社会的迅速发展中社会经济、物质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产生了巨大变化,而居住在新疆伊宁市潘金乡苏拉宫村的满族人生活环境都没有大的变化,相比较新疆其他地区且因地处偏僻而受其他文化影响较小,从而得以保留了一些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各民族文化的频繁交流满族的风俗习惯也呈现出趋同的现象,这使得满族风俗习惯的保护问题在当代社会满族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进行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新疆满族的风俗。对于满族来说风俗习惯传承与变迁能很好体现其对本民族的认同感。正确了解满族的风俗文化,对了解新疆满族的现状有重要意义,对满族风俗文化的保护有益。

关键词:满族;新疆 ;传承;变迁


Manchu customs in Xinjiang Inheritance and Change

—Take Yi Li Sulla palace countryside Manchu nationality as example

Abstract

Manchu of people, its customs , to a certain extent, affected the accu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Xinjiang Manchu and society in the era of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material culture, customs, religion and so produced a the Xinjiang city of Yining Pankin rural village of Sura Manchu palace living environment are not large changes, compared to other areas in Xinjiang and the area was remote and less influence by other cultures, which retained some of the nation'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ustom. But with the changes of of convergence, which makes the protection of Manchu customs and the Manchu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gradually revealed.

In this paper,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field survey research,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of Manchu customs in Xinjiang. For the customs of inheritance and change Manchu is well on the body of in Xinjiang is important Manchu, Manchu customs and culture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good.

Keywords: Manchu ; Xinjiang ; Heritage ; Change


I

Abstract II

1

1.新疆苏拉宫满族概况 2

1.1新疆满族分布及概况 2

1.2伊犁苏拉宫满族迁入及经济状况 2

2.苏拉宫满族文化的传承 4

2.1礼仪禁忌的传承 4

2.2节日和民间文化的传承 6

2.2.1节庆文化的传承 6

2.2.2民间游戏的传承 6

3.苏拉宫满族风俗的变迁 8

3.1语言 8

3.2居住、服饰和饮食习惯 8

4.新疆满族风俗变迁的原因 10

4.1历史原因 10

4.2各民族交流频繁 10

4.3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 11

12

13

参考文献 14

15


风俗,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人情、习惯等的总称。风俗习惯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感情,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整个民族所共有,在整个民族中流行,渗透在这个民族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刻的社会性。风俗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各民族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变化,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

本文以新疆伊犁苏拉宫满族为例,因为苏拉宫的满族由于地处边疆与内地联系不便,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与成立之后的相当一段时期,都较多地保留着满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现今苏拉宫满族的风俗习惯诸多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本文通过对新疆伊犁苏拉宫乡满族风俗习惯现状的调查,探讨在新疆这个独特的地域环境、人文环境下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变迁。并对满族风俗习惯变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为民族的和谐发展之路提供颇具现实意义的参考和借鉴。
1.新疆苏拉宫满族概况

1.1新疆满族分布及概况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区,天山南北广袤的地域,古代曾有许多部落、民族在此流徒居住,繁衍生息。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生活在新疆各地的民族主要有13个世居民族,他们是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满族、乌孜别克族等。迄今,随着解放后新疆社会发展和经济开发的需要,共有四十多个民族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生活着。

满族是中国主要少数民族之一。新疆满族是在1644年清朝建立之后逐步进入新疆的。雍正时清军进驻巴里坤、哈密、吐鲁番。乾隆时,清军又先后平定准噶尔部少数上层贵族和大小和卓叛乱,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置伊犁将军府统辖天山南北。清军进驻之地兴建满城,允许官兵携家带眷,使满族人大量增加。这样,一个人口可观的满族群体遂加入了新疆各民族的行列。现代新疆的满族基本上是上述八旗兵的后裔。

新疆的满族人,集中于乌鲁木齐、伊犁、昌吉、哈密等地,主要与汉族混居。据2003年人口统计,新疆满族人口为2.39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0.12%。满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疆,占全疆满族总人口的83.69%。其中乌鲁木齐市最多,占39.27%。其次是伊犁地区,占14.79%此外,哈密地区、昌吉州、克拉玛依、巴州、塔城和石河子等均有分布。

1.2伊犁苏拉宫满族迁入及经济状况

“苏拉”是满语,意为“没有当兵的闲散人员”。“宫”为“工”的音变,是清代兵屯的基层编制。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清廷宣布“伊犁驻防满营八旗,今后不再议增员额”,苏拉人数因之大增。伊犁将军松筠为解军民供应难题,减轻当局的财政负担,于嘉庆七年(1802年)决定,在满营也兴办旗屯。除在慧远、慧宁两城附近先后设屯点14处、垦地6.4万亩外,又于当年4月将360名苏拉迁往今伊宁市皮里青河畔一个叫阿克托别的地方垦植,设一佐领统率,这就是今天的“苏拉宫”。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民国建立,满人社会地位大变,他们开始自谋生计,其中伊犁惠远城的满族人多迁往伊宁县潘金乡苏拉宫村务农,古城的满族则多迁往西北湾的官地种地和从事其他行业。苏拉宫全是满族人,后来,从南疆陆续迁来了维吾尔族农民,200多年来,满族和维吾尔族形成满、维吾尔族杂居的状况。

现在伊宁县潘津乡苏拉宫村除满族外有主要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满族住户有20户左右,满族人200余人占全村的70%。据调查现在留在苏拉宫村的满族人大多是30岁以上的中年和老年,他们除极少部分任公职外,大多数人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从事农业,还有少部分人经商。青年人从事的行业比较多,例如外出考学、务工等。伊宁县潘津乡苏拉宫村的满族人每户每年纯收入在1-2万左右。从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他们的精神面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新疆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苏拉宫满族文化的传承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风俗习惯主要是指一个民族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各方面的传统,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风尚、习俗。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生育、待客、文娱活动、节日、丧葬、禁忌等方面。风俗习惯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感情,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整个民族所共有,在整个民族中流行,渗透在这个民族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刻的社会性。风俗习惯的形成也意味着一个民族共同心理感情的形成。风俗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各民族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变化,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

位于新疆的伊犁地区作为满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此地满族的风俗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为伊宁市潘金乡苏拉宫村的满族由于地处边疆与内地联系不便,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与成立之后的相当一段时期,较多的满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被保留下来具有传承性和一定的代表性。

2.1礼仪禁忌的传承

满族社群活动行为以及集体意识的整合,在许多场合下都是通过丧葬礼俗来加以体现的。丧葬礼俗是满族集体性的活动。其本身就是一次社会聚合的机会,这种聚合在缺少多渠道交往的满族传统社会是十分必要的联系手段。现以苏拉宫满族一老者丧葬礼仪为例,因为丧礼能较为全面的展现现在潘金乡苏拉宫村礼仪禁忌的传承。老者的丧礼共分为入殓、停灵、守灵、出灵四个阶段。

老者去世之前。满族传统不能让老人死在西屋所以老者在病危时就要被家人抬到南屋。满族人以西为尊,以西为上,祖宗板都供在西墙上。老者死后,家人定的棺是起脊的,上尖下宽,跟随起脊的房一样,中间突起,向两边倾斜,内部大,满族人叫“旗材”或称“满材”。 满族人与汉族人的棺材是有很大区别,汉族人的棺材是平顶的。两边棺材帮,有山水花纹、子卷儿,俗称“鞑子荷包棺材”。棺头有图画是云子卷仙鹤等,俗称“花头棺材’棺材头的横批,一般是“驾鹤西去’棺材后头,要画上莲花,叫做“脚莲花上西天”。棺材头的两边,有一对联,不是贴纸的。棺材的规格是棺材的规格“三四五”, “三四五”俗称厚皮棺材,棺材三寸,棺材帮四寸,棺材头五寸。

入殓。要择吉日吉时举行入棺式,棺材被放在南窗下,棺内糊纸,后把筛过的土铺在底层,土上再铺一层黄纸,放上七个铜大钱,这叫“垫背钱”。死人,在屋里停放一夜,第二天入殓。身上要蒙一张白布单或黄布单,同时将脸蒙上,意思是,不叫尸体见天日。所以入殓处,用遮盖物支上棚。尸体由窗户抬出,长子抬头,其他儿子抱脚,装入棺材叫入殓。入殓时,一抬死者,家人和子女都大声痛哭,这表示不愿意叫死者离开。停灵要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分为一七、三七、五七、七七不等。

停灵。老者死后停灵三天,第一天,家人通知远近亲友,当晚家人不能睡觉要“守灵”,第二天中午开始“祭奠”。亲朋好友得信前来,要献上“帐子”和礼钱,“帐子”就是整幅白布,可以七八尺长,也可以一丈多长,上边别上用白方块纸写的大字,内容有“某某人千古”、“万世流芳”等,丧家要把帐子悬挂在灵棚里,供人们观看。棺材头旁边,站着一个主持仪式的人,子女和家人跪在棺材两旁“陪孝”。悼唁的亲友要站在棺材前头,由主持人高喊:“老人家,你老听真,这位是你老的什么人,前来给你老吊孝来了!”随后向凭吊人喊:“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叩首!”凭吊者三鞠躬后跪下磕头。主持人喊:“平身!”凭吊人起来走开。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第三天出灵,就是出殡。出灵时辰,在早上10点之前。

守灵。守灵时死者头前要放一碗豆油灯,用棉花捻成长捻,一半在碗里,一半在碗边,把在碗边的部分点着。豆油灯一夜不灭,俗称“照尸灯”。守灵人要坐在旁边守着尸体,一夜不能睡眠,同时看着,不能叫猫、狗等小动物从死尸上过去。另外,院子里要挂起一个红幡,有一尺多宽,一丈多长,拴在两丈多高的木头杆子上。杆子要竖在院里的西边。他的家人在幡下拴个小铜铃,每天太阳出来之前,将红幡挂起,太阳落山之后,将幡取下,放在棺材盖上。

出灵。死者出灵后,儿子、儿媳要穿一百天重孝,称之“大孝衫”,儿子头戴用四方白布叠成的有棱有角的孝帽子儿媳戴着用白布做成的葫芦形的白塔头而其他死者的亲属,均为灵出孝满,即出灵后就不为死者戴孝了,但死者的家属在一百天之内,均不剃头。村里习俗中保留着人死了在第一年过春节时,家中不扫房,不贴对联,第二年春节时,可以贴红对联。

满族是一个重视礼节的民族,俗称“满族礼大”。 苏拉宫满族人日常行为中仍能得以体现,例如路遇老者年轻人会等长辈走过再行,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等这体现满族尊上、敬老的礼俗;而且他们大方好客,有客人来均热情招待,尽出所有,在苏拉宫满族待客上菜仍以成双碗碟为习,且内眷不避;未婚姑娘在家中地位最高体现传统风俗中的重小姑的礼俗等。从苏拉宫老者的葬礼和日常行为中的礼仪可以看出,伊宁市潘金乡苏拉宫村满族人仍然保持着较为传统的禁忌和礼俗,所以满族文化风俗具有一定得传承性。

2.2节日和民间文化的传承

节日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民俗事项,它是人们用来强化人与自然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民间游戏具有强烈的保守性。游戏的规则可以几十年、几百年不变,或变化较少而且,它是一种自愿参与的群众活动。从苏拉宫村满族人节日和民间游戏这两方面的继承程度可以较为完整体现满族风俗传承。

2.2.1节庆文化的传承

满族节日最具民族传统的是“颁金节”,即农历十月十日。因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颁诏废除女真旧部,定满洲族名,现在这一天就成了满族命名纪念日,“颁金”系满语,有“诞生”和“生机勃勃”之意。所以每年的农历这天在伊宁市苏拉宫村的满族文化宫前,会聚集很多满族群众,共庆满族这一传统节日。苏拉宫村满族人现在依然过的节日有: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主要以黄米、江米、稷米、绿豆、小豆、枣、粟子、果仁等八样食物煮粥,称为腊八粥。“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粥便丰收”,寓意着获得丰收。);有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初二,这一天,男子剪发,谓之“龙抬头”,是以此日又称“龙抬头日”。满族这天要吃的食物通常有龙须面。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清明节(满族从接受汉族家祭扫墓的节日,每到清明这一天,他们抬供果到祖坟上烧纸,添土,此外,“新坟插佛朵,旧坟插柳枝,皆示有后之意”。)等。2006年由伊犁州文化艺术研究所申报的《满族颁金节》已进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使当地满族群众由衷地生出自豪感,多了一份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与力量。

2.2.2民间游戏的传承

满族长期从事狩猎,并且能征善战,是个精于骑射的民族。骑射后来渐渐演变为一种体育活动。早期满族的体育与娱乐是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形式有摔跤、雪地走、踢熊头、滑冰、狩猎比赛、跳骆驼等。除此而外,满族的体育活动还有赛马、跳马、跳骆驼、冰嬉、秋千、滑雪、赛船、角觚、击球、采珍珠等。新疆气候自然条件与东北大致相同,所以苏拉宫满族冰上体育游戏例如打陀螺、溜冰车;娱乐性体育游戏有翻绳,撞拐、跑满城等得以保存至今。

抽冰嘎:又称打陀螺。冰嘎也叫冰猴,木制,圆形尖底,底都嵌铁钉或圆铁珠,中间有一圈凹刻。玩时,把缨鞭绕在凹刻处,放在冰上一甩,并不时抽打,冰嘎便飞转起来。可以两人撞嘎,颇有情趣。冬季的体育活动还有溜冰车等。溜冰车又叫玩爬犁,是指人在爬犁上,以冰扦子撑地或借地形等前进的一种体育活动。

翻绳:又称“解股”,为满族女孩子喜欢玩的一种游戏。这种游戏需要两个人,首先以细蝇结成绳套,一人先将细绳 处处看。在双手上翻出花样,然后另一个人用两手将之翻成新的花 样,相互反复翻绳,直至不能再翻或翻乱时方算输。

撞拐:又称格蹬,是指搬起一脚,一只脚蹦跳,以膝盖互相冲撞的游戏。被撞倒则败。跑满城:是满族儿童玩的一种闯关守城游的戏。

传统生活中的满族人在从事生产劳动之外的闲暇时间,多和邻里之间聊天和讲述一些民间故事等,这样不仅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使年轻人从小就能了解到本民族的风俗和历史等。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生活文化的普及,苏拉宫满族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了外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社会活动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通过婚姻改革、丧葬改革等一系列社会改革和移风易俗活动,社会主义的新风尚已逐步取代了旧风俗。虽然由于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无论是年轻人的婚礼,还是老年人的葬礼,以及平日的礼仪习俗都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但是伊宁市潘金乡苏拉宫村由于环境较为闭塞,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所以一些满族文化习俗还是保留了较为传统的原貌。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满族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3.苏拉宫满族风俗的变迁

苏拉宫满族的社会经济生活历史上变化很大,满族定居苏拉宫村,到今天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其间经历了清朝、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从清朝时期的统治阶级,到民国时期的受剥削、受压迫、受欺凌的被统治阶级,再到成为新中国享有民族平等的主人。他们在语言、衣、食、住、行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

3.1语言

满族具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自17世纪中期以来,由于人口迁徙,文化交流、满汉杂居局面的形成,满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发生了变化。许多满族人不会满语满文而改习汉语汉文。辛亥革命以后,汉语汉文的强势环境已成定局,满文基本停止使用,由于新疆地处偏远,一些满族在日常生活及家庭教育中,仍然使用满文和满语,同时也不同程度的掌握和使用汉语汉文。200多年来,满族人和维吾尔族一道,在这里繁衍生息。所以随着这些依然使用满语满文的老人们的相继过世和满维杂居,满文满语的使用环境也就随之消失了。现在苏拉宫的满族中只有个别70岁以上的老人会说部分满语,但已非熟练掌握了;40岁以上的人对满语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生活常用词汇,如“阿玛”(汉语意“父亲”)、“讷讷”(汉语意“母亲”)“哈什”(汉语意“仓房”)等,基本上不能成句;而40岁以下的人就连基本的生活词汇既不会说也听不懂,掌握程度极低。至于满文,无论是老人还是中青年已经全都不会了。

目前,尽管满文满语在苏拉宫满族中留下的印记极为淡漠,但满族在几百年与当地维吾尔族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在其语言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的同时,也有大量的满语融人当地的语言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新疆方言。一些满族创制使用的物品仍以满语命名,如一些食品与物品“萨其马”(汉语意“甜点心”) “饽饽”(汉语意“馒头包子”)等,又如一些形容词,埋汰(汉语意“脏”),旮旯(汉语意“墙角”),急眼(汉语意“生气”)等,这类词语在当地新疆方言中大量的存在,不仅在苏拉宫地区的满族中出现和使用,而且也被乌鲁木齐、奇台等地区各族人民广为使用。

3.2居住、服饰和饮食习惯

满族曾经在建筑风格和居住习惯上都具有区别其他民族的浓厚的满族特色,但随着满汉文化的融合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苏拉宫满族在居住风俗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传统而古老的习俗已消失殆尽。从苏拉宫的住房上看,没有任何满族特色。传统满族住房,一般院内都有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苏拉宫的建宅习俗过去以土坯石料宅为主,并且居室庭院布局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以“口袋房”最具特色,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边南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里的满族人一改传统的“口袋房”及“四合院”式的建筑风格,建房时加入了很多现代特色和实用理念,苏拉宫满族的新式住房正逐年增多,砖瓦房、混凝土房的建筑已十分普遍,而且这里的房屋几乎都是带廊檐维吾尔族式的,房前是打顶的葡萄架,侧面是牛羊牲畜的棚圈,园子里有果树、蔬菜,甚至连外墙刷的颜色也是维吾尔族人喜欢的天蓝色。这一地区的满族建筑风格目前已无自身特色。

苏拉宫的满族服饰几十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一系列的演变至今服饰习俗的特色已极难体现。传统的满族服饰已经被现代服饰所取代,一些传统的服饰如老式旗袍,只能在村里老人的衣柜里才能找到了,现今传统的满族服饰已经成为在节日或庆典活动中的道具。现在苏拉宫当地,男的已经不穿旗袍了,而女的觉得自己穿旗袍合体漂亮,才会做一件穿上。虽说女式旗袍已延续至今,但是样式和做工与标准的满族旗袍相比却要简单得多。男式旗袍而今已演变成马甲,人们喜欢把马甲穿在小褂的外面,一方面用于前胸后背的保暖,一方面用以衬托自己的高雅。

满族世代都居住于东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本民族的生产生活的特点,逐步形成了满族自己的饮食特点和习俗,苏拉宫地区的满族也不例外,其传统饮食注重粘、软、甘、酸,糕点香酥甜脆,菜肴香醇偏咸,喜食野味,忌食狗肉等。但由于和维吾尔族的长期交往,现在,他们很少吃猪肉,而喜欢吃羊肉、抓饭、拉条子、喝奶茶等。满族忌食狗肉这一点在老人中较为严格的遵守,而年轻人对于此禁忌的遵守程度明显下降,除此之外满维饮食习惯已无太多差别。

4.新疆满族风俗变迁的原因

民族的风俗习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它随着社会存在而变化。苏拉宫的满族风俗必然会受到地域、人口、社会风尚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充分说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传统风俗具有稳定性,新的风俗也是与旧风俗不断角逐中才能逐渐产生一定的变化,并逐渐取而代之。由于受到当地经济、文化诸种因素的不断制约作用,各自的风俗也在不断地通过互相通婚、喜庆、交往等原因不断地渗透融合,因而民族风俗的变迁是由社会的综合因素决定的。

4.1历史原因

自公元前60年西汉西域都护府建立,新疆成为中央政府管辖的组成部分,百年来,无论是清朝时期,还是近代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反帝斗争中,新疆各族人民休戚与共,相互帮助,建立了血浓于水的密切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各民族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民国建立,满族祖辈不事生产,吃皇粮的惯例一概废除,社会地位大变。杨增新柄政时期推行“化兵为民”的政策,令其自谋生计,其中伊宁县的苏拉宫满族开始务农和从事其它行业,由此形成了杂居的状态。

1949年新中国成立,满族人民获得了新生。新疆满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样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开始由一个只知世代为官、从军的民族变为与其他相邻民族同样自营生理,杂务百业的民族,并开始以平等的身份同周邻其它民族互相接触,逐步由一个封闭性的民族演变为一个开放性的民族。

4.2各民族交流频繁

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目前全国56个民族中,新疆就有47个民族成分,民族大杂居的特点十分明显。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地理环—— 民族聚居地,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间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在以一个民族为主聚居区里还杂居、散居或聚居着其他民族,在当今各民族之间交往日益频繁、扩大、加深的情况下,各个民族间的文化相互影响。

民族通婚是民族关系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对于民族的自身发展、自我认同、风俗习惯和语言的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辛亥革命以后,满族失去了作为统治阶级的优势和特权,加之生活难,开始与当地的维吾尔族族的通婚。由于人口少,苏拉宫满族人近亲结婚的很多,这几百口人几乎都有远近的亲属关系。还有些姑娘嫁给了维吾尔族青年。由于民族特质、民族政策和地理环境,满族价值观念与维吾尔族逐渐趋同。满族维吾尔族族杂居与通婚缩短了两个民族接触的距离,使民族间的互动处于全面、充分、活跃的状态,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大,使得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民族偏见缩小,民族关系融洽,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性也迅速缩小,渐趋一致。

4.3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

在当今世界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不仅仅是商品的流动,同时也带动了技术、信息、人的流动,推动了交通、通信的发展,全球社会更快地加速融合,互联网逐渐普及,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展,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使用,使人们能以最快的速度接受到国内国际的文化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二十一世纪进入快速市场化轨道以来,苏拉宫地区满族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风俗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于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春节时全家不能团聚的家庭也越来越多,大年初一的拜年也不如以前那样受到重视变得可有可无,伴随着苏拉宫农村满族收入的提高,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却在迅速弱化。

民族风俗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规范等丰富的内容,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世世代代的扬弃和创新而积淀形成的。它具有该民族成员所普遍接受的文化模式,风俗中的各项内容之间都是彼此适应、互相调整,在动态中实现均衡,其均衡本身也在不断地运动。当受到时代变迁、外界因素影响、内在因素变化,都会使得一个民族的风俗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民族间的特征和差别也渐趋模糊消失。这是满族风俗特征渐趋消失的最主要的原因。

综上所述,满族风俗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风情,本文从礼仪禁忌、节庆文化和民间游戏从不同侧面生动反映了满族的文化、风俗,体现了满族丰富灿烂的文化。风俗文化作为满族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习俗从产生之日起便深深植根于满族的社会生活土壤,并在传承流变的过程中体现着自身独特的价值和功用。同时,200多年来苏拉宫的满族,一方面保存着满族固有的传统习俗;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等多种因素,满族风俗特征渐趋消失。因而,保护和发展满族的风俗,探究满族风俗变迁的现状和原因,保持民族风俗的传承、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看成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1 刘绍文,杨红伟.建国以来新疆人口增长初探[J] .人口学刊,2001(6)

2 杨立新.满族风俗文化概观[J]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1)

参考文献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Z] .乌鲁木齐:新疆统计出版社,,88-105

[2] 和晓蓉,和继全,顾霞.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场及其维护与再造[J]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5)

[3] 金启骔.满族的历史与生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6)

[4] 棘熹舜,陈顺宣.中国的风俗[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3)

[5] 赵志忠.满族现状一瞥[J] .满语研究,2005(2)

[6] 胡志良,张广才,篮海.满族文化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08 (5)

[7] 余梓东、鄢莹.论满族服饰的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服饰发展的贡献[J] .满族研究,2007,(3).

[8] 刘莉. 关于满族舞蹈传承与创新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2)

[9] 刘金明.浅析满族对天津历史文化发展的贡献[J] .满族研究, 2009 (1)

[10] 黄新亮.满语借词与满族习俗变迁浅议[J] .满语研究, 2007(1)

[11] 周喜峰.黑龙江流域各族对满族形成的影响[J] .满语研究, 2009(1)

\

走的最快的总是时间,来不及感叹,大学生活已近尾声,四年多的努力与付出,随着本次论文的完成,将要划下完美的句号。经过半年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聂爱文教授。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聂爱文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老师要指导很多同学的论文,加上本来就有的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她还在百忙之中抽出大量的时间来指导我们。她的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她的渊博的专业知识,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她将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四个多月来,聂教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思想、学习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聂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我的班主任王萍老师,正是由于她的帮助,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同时,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其它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整个的论文写作中,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积极的帮助我查资料和提供有利于论文写作的建议和意见,让我掌握了毕业论文答辩怎么写。在他们的帮助下,论文得以不断的完善,最终帮助我完整的写完了整个论文。

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我将铭记我曾是一名昌吉学院学子,在今后的工作中把昌吉学院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时间的仓促及自身专业水平的不足,整篇论文肯定存在尚未发现的缺点和错误。恳请阅读此篇论文的老师、同学,多予指正,不胜感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6c71e2e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a7.html

《(完整版)学生 - 毕业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