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8-07-01 23:13: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经济学: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研究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经济资源的一门社会科学。

2.微观经济学:是从个量分析出发,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说明市场价格机制怎样解决社会资源配置问题的社会科学。

3.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从总量分析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相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经济资源怎样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社会科学。

4.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是指为多得到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而不得不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

5.生产可能性曲线:又称“转换线”,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的最大数量的不同组合。

6.静态分析:

7.动态分析

8.规范分析:研究经济事物和活动“应该是什么”,涉及伦理标准和价值判断。

9.实证分析:描述与考察经济现象“是什么”,探讨有关经济变量之间关系,回答的问题是,如果做出了某个决策和选择,将要出现什么样的后果与情况。

第二章

1.需求函数:用来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数量与影响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需求表:是一张表示商品的价格水平与相应的需求量之间一一对应关系的序列表。

3.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4.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随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5.供给函数:用来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某商品的供给数量与影响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6.供给表:是一张表示商品的价格水平与相应的供给量之间一一对应关系的序列表。

7.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8.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9.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10.均衡数量:与均衡价格所对应的商品的供求数量为均衡数量。

11.供求定理:第一,需求变动引起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同方向的变化;第二,供给变动引起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化,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的变化。

12.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的发展而规定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13.限制价格:是政府为防止市场供不应求造成价格上涨而规定的商品的最高价格。

第三章

1.弹性:表示在一个函数中,一个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映程度。

2.点弹性:

3.弧弹性:

4.需求的价格弹性:用来表示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对于价格变动率的反应程度的。

5.需求的交叉弹性: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率对于另外一种商品的价格的变化率的反应程度的。

6.需求的收入弹性:是用来表示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的变动的反应程度的。

7.供给弹性:是用来表示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率对于价格的变动率的反应程度的。

第四章

1.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一样,是可以度量并加总求和的,具体点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

2.叙述效用论:认为,效用量在实际上和理论上都是不可度量的,更谈不上加总求和了,商品之间效用大小的比较只能通过次序和等级先后表示出来。

3.总效用(TU):指消费者从一定量的某种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总和。

4.边际效用(MU):指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效用。

5.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当其他商品的消费量不变时,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6.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在消费者偏好不变的条件下,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产生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7.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在维持满足程度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与他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之比。

8.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最大数量的各种组合。

9.消费者均衡: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画在同一张坐标图上,那么,它们的切点就是消费者的均衡点。在这一点上,消费者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10.收入-消费曲线: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与不同的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相切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11.恩格尔曲线:用来表示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对某一种商品的均衡需求量与不同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都表示某一种商品需求量与收入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12.价格-消费曲线: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的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的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13.马歇尔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不仅表示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呈反向运动的关系,而且表示每一个价格水平上的需求量都是能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均衡需求量。

14.替代效应:在维持消费者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由于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

15.收入效应:是指在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消费者的收入变化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16.吉芬品:需求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第五章

1.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某一组合与它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2.生产要素: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资源,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必备条件。

3.可变要素:可以对投入量进行调整的生产要素。

4.不变要素:不能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对投入量进行相应调整的生产要素。

5.总产量(TP):是指一定量的某种可变生产要素(这里是劳动要素)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6.平均产量(AP):是指平均每单位可变生产要素(这里是劳动要素)生产出来的产量。

7.边际产量(MP):是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这里是劳动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即产品增量与生产要素增量之比。MP=(TP)′

8.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地把等量的某一种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该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9.等产量曲线:用来表示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生产者生产某一固定数量的产品时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

10.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MRTS):是指在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和所需减少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之比。

11.等成本线:是用来表示在既定的总成本和要素价格的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最大数量的不同组合。

12.扩展线:必然是一条由原点出发的射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厂商的总成本变化,会使等成本线发生平移。如果厂商的总产量变化,会使等产量线发生平移。这些不同的等成本线将于不同的等产量线相切,形成一系列的均衡点,这些均衡点的轨迹就是企业生产的扩展线。

第六章

1.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替换成本,是指把既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或者说是利用既定资源得到某种收入时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收入。机会成本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而是一种无形的代价、主观的损失。

2.显性成本:是指在生产要素市场购买生产要素时,厂商依据合同支付给生产要素所有者的费用。也称为会计成本或账面成本。

3.隐性成本:是指厂商使用自己提供的资源所应该支付的费用。隐性成本就是正常利润,是厂商自己提供生产要素和劳务理应得到的正常报酬。

4.会计成本:是在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分析中运用的一种成本概念,是指生产活动中厂商按照市场价格支付的所有生产要素的费用。

5.经济成本:是指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之和。

6.正常利润:隐性成本就是正常利润,是厂商自己提供生产要素和劳务理应得到的正常报酬。

7.短期成本:固定成本FC、可变成本VC、短期总成本STC、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AVC、短期平均成本SAC、短期边际成本SMC

8.长期成本:长期总成本LTC、长期平均成本LAC、长期边际成本LMC

9.固定成本(FC):指短期内在一定产量范围内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10.可变成本(VC):指短期内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11.总成本(STC):指短期内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全部成本。产量为零时,可变成本为零,总成本等于固定成本。

12.平均成本(AC):指短期内平均每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成本。

13.边际成本(MC):指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14.总收益(TR):指厂商出售一定量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15.平均收益(AR):指厂商在平均每一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收益。

16.边际收益(MR):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时所获得的收益增量。

①总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工资+利息+租金+正常利润

②会计利润=总收入会计成本

③经济利润=总收入总成本(>0:超额利润)

④经济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⑤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在成本

STC=FC+VC SAC=AVC+AFC AFC=FC/Q AVC=VC/Q SAC=STC/Q SMC=(STC)′ LAC=LTC/Q LMC=(LTC)′ AR=TR/Q MR=(TR)′

第七章

1.完全竞争市场:①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②同一行业中每一个厂商都生产完全同质无差别的商品;③进入和退出某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④市场中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具有完全的市场知识和信息。

2.成本不变行业:是指当整个行业的产量发生变化时,生产要素的价格并不随着产量变化所引起生产要素需求量的变化而变化。(成本规模固定不变)

3.成本递增行业:是指当整个行业的产量增加时,生产要素的价格将随着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量的增加而上升。

4.成本递减行业:是指当整个行业的产量增加时,引起了对生产要素需求量的增加,生产要素的价格却反而下降了。

第八章

1.完全垄断市场:是指有一个独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这么一种极端的市场结构。

2.自然垄断:某些行业的生产需要巨大的资本设备才能运行,才有可能达到适度规模。而且,只要充分发挥一家厂商的适度规模的生产能力,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对于这种产品的生产来说,在长期的竞争中,行业中自然会有这么一个厂商,凭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他的优势,最先达到了该产品生产所要求的适度规模,并控制和垄断了整个市场。

3.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内对成本完全相同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4.多厂垄断:

5.两部价格制度:

第九章

1.垄断竞争市场:在这种市场结构中有许多企业生产和销售紧密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的商品。

第十章

1.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行业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这么一种市场结构。

2.卡特尔:是一种寡头厂商之间公开和正式达成协议的联合形式。

3.支配型企业:一般都是整个行业中最大的企业,它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量都很大。在反垄断法的限制下,他不能消灭其他所有企业,只能确定一个价格,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同时也能使其他企业销售其所希望销售的全部数量。

4.晴雨表型企业:在晴雨表型的价格领导制的情况下,领先的厂商仅仅起到一个首先宣布价格变动的作用,这家厂商并不支配其他家厂商。其他厂商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首先宣布价格变动。

第十一章

1.博弈: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都在追求各自的利益,却没有人能够支配结果的一种竞争态势。

2.博弈论:试图研究在既有冲突又有合作的情况下,个人或组织的决策行为。

3.参与者:是指在博弈中为了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而选择行动的决策主体,他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组织,每个参与者都要拥有一定的用于博弈的资源。

4.策略:

5.得益:对应于参与者的每一组可能的决策选择,博弈都有一个结果。

6.纳什均衡:其他参与者所选择的策略既定,如果每个参与者的策略都是他(或它)可能选择的最优策略,则所有参与者的最优策略构成的策略组合

7.最大化最小策略:这种策略是使可能得到的最小利益最大化。

8.囚徒困境:在多人决策的环境里,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并不一定并行。

9.重复博弈:是动态博弈的一种特殊情况。同一博弈重复延展多次。

10.先行者优势:在序列博弈中,首先采取行动的厂商通常具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在他作出最优选择后,其他理性的参与者只能在既定的限制条件下进行选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6ba5d396c175f0e7cd13765.html

《经济学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