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关系是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 形势与政策
印度对中国保持高度警惕 _____中印关系的背后
.
.

首先,中印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综合实力,两国交往带有巨人对话的特点。按通行的观点,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印两国现在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但都具有国土广阔、资源总量巨大、人口众多等优势,近年来又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国家,就以最能反映国家总体国力的几项指标为例:国土面积,中国列世界第三,印度第七;人口,中国列世界第一,印度第二;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列世界第六,印度列第十一;军事力量,中印两国在常规武器数量、技术装备以及军队规模等方面居亚洲前列,而且都拥有核武器;国际影响力,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则在积极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中印还在某些科技领域领先的同时不断提高整体水平,力争迈进科技大国的行列。这一切表明,中印已经在迅速改变长期以来的大而弱形象。
其次,两国都将对方看作与本国战略利益关系重大的国家,从而将其放置在大国的位置上。1998年,时任印度国务部长的昆瓦·辛格就认为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并不是一个领土边界的问题,与处理印度的外交政策紧密相关。在印度主要政党的执政纲领中,也将与中国的关系放在突出的位置上[5]。这与中国对印度的态度完全相同,中国政府首脑在许多场合都高度评价对印关系的重要性,2003年和2005年两国政府首脑互访时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都把这种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合作的高度。
再次,中印关系的影响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双边关系影响,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有美国学者撰文指出:部分观察家相信,中国和印度能够成为合作伙伴以抗衡美国的霸权。[6]日本学者则认为随着中印两国在2050年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日本将难以避免出现小国化的趋势,因此现在日本应该改变只追随美国的思路,建立包括亚洲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共存关系[7]。在更多研究者的观点中都透露出一种强烈的信息,即人们.
. 愈中印发展历程与因素
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中印关系的现状
众所周知,中印在地理边境问题上有历史遗留的争议,这一争议曾引起1962年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这一仗打完之后,印度的大国梦被打碎了。自1967年以来,中印边界没有发射过一粒子弹,近50年以来相当和平。
1980年,中国和印度的人均GDP相差仅一美元,而且是印度比我们多一美元。30年后印度是1300多美元,中国已经到了5500多美元,而且GDP总量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种逐渐拉大的差距,使印度进入对中国的战略焦虑期。
与此同时,印度也成为美国制衡中国的重要棋子。美国现在正从全球实力的顶峰往下走,被迫进行全球战略收缩。美国人想保住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过去是用水涨船高的办法,即你强我比你还强,现在则是用水落石出的办法,就是更多地使用巧实力来挑拨其他大国之间的冲突,要这些国家之间彼此消耗,其他大国的实力消耗下去,美国的第一大国地位就保住了。而在亚洲,能够消耗中国实力的大国只有日本和印度。美国在设计亚洲政策和制定针对中国的政策时,总是把印度放在前面,因为印度相当于他们的拐杖或者桥头堡,最终目标还是中国。东南亚国家的共同特点就是缺资源,由此导致潜在的冲突根源,这一点很容易被人利用来对付我们这个世界第一资源消费大国。如果处理得不好,亚洲很多国家将来都会站到我们的对面,成为消耗我们的因素。
中略
石油技术革命正在改变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印关系的可行战。如果是以市场来分配资源,那么中国可以去市场买,但到了资源瓶颈收紧的时候,恐怕就不完全是市场分配资源了,是依靠地缘政治关系和控制能力来调节资源的分配,这种情况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





据说20年前,当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国引起世人注目时,美国的印度问题专家科亨在其著作中指出人们对印度的看法还存在分歧:第一类分析世界对印度的看法分为两类。.
. 家认为印度会是(或已是)一个大国……另一类分析家的看法则完全不同。[1]而到21世纪初,对印度发展持怀疑态度的人已经大大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不仅把印度看作是IT产业的佼佼者,而且从整体上将其列入新兴大国的行列。科亨以印度正在崛起为名撰文指出,印度看来已经准备好在世界领导性国家中占有一席之地。”“印度需要像一个大国那样行事,美国也需要认识印度已经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20051月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和印度将成为美国在全球经济霸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位置上的竞2020年,争者。不仅如此,中国与印度还抱有在多极化世界秩序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雄心[3]中国学者马加力则指出:从目前情况看,印度的崛起是个不争的事实,至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4]此外,日本、法国、德国以及许多东南亚国家的学者和政治家也对印度的快速发展予以充分的肯定。有趣的是,印度学者也几乎在同一时期开始对中国的发展持正面的评价,并认为印度可以从中国发展的实践中得到许多启示。显然,随着中国与印度这两个国家进入大国的行列,两国间的关系也必然会相应发生变化,成为大国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战略思想库
中印存在资源竞争关系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或许将接替美国的地位走向世界顶峰。要实现这一点,中国和两个亚洲大国的关系必须处理好,那就是日本和印度。中印的海外资源主要来自中东与非洲,而印度的地理位置又方便他获取海外资源并控制中国的海上通道,所以若印度成为中国的敌人,或者被利用成为中国的敌人,都会阻碍中国顺利获取海外资源而完成现代化。这些因素决定着中国必须在深刻了解印度的基础上,在战略与策略上处理好与印度的关系道,所以若印度成为中国的敌人,或者被利用成为中国的敌人,都会阻碍中国顺利获取海外资源而完成现代化。这些因素决定着中国必须在深刻了解印度的基础上,在战略与策略上处理好与印度的关系。

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将有持续的高增长,但中国自身的资源无法支撑这么高的增长速度,需要大量进口。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对资源的进口需求同样旺盛,不可避免地将与中国形成竞争关系。
.
. 首先,中国进口石油有80%取道印度洋。10年前中国进口石油占全部石油需求的比例仅6%现在已经过半,2030年预期将有80%的石油来自进口。中国石油进口中80%以上要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航线。过去我们由于与南海部分国家有些矛盾,因此比较注意马六甲海峡通航的安全问题,也产生了许多设想,比如从中国西南方向通过缅甸或巴基斯坦寻找新出海口,以绕过马六甲海峡。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绕过了马六甲,也绕不过印度洋,因此对中国海上通道真正的挑战可能不仅在南海,更在印度洋。
其次,围绕资源需求,中印存在潜在矛盾。未来20年,中国将依靠内需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GDP年均增长率仍可能在9%左右。发达国家也会逐渐从危机中走出来,出现新的全球经济增长过程,全球资源的需求就会恢复,并且逐渐超过危机前水平。这一状况在未来510年之间很可能会出现,届时,资源的争夺比现在要激烈得多。
印度与中国都是人口大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如果印度走向工业化,中国与印度就必然有资源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能给中国提供资源和资源通道的国家可能将成为朋友,而存在着资源需求冲突的国家和地区,或许将成为竞争者。那么,中国潜在的资源竞争者是谁?一个是欧盟,一个就是印度。日本作为发达国家,所需要的资源量已经稳定下来,不再与中国形成剧烈的竞争。事实上像日本、韩国这类有资金又有技术的,可以成为中国的合作对象。 石油技术革命正在改变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如果是以市场来分配资源,那么中国可以去市场买,但到了资源瓶颈收紧的时候,恐怕就不完全是市场分配资源了,而是依靠地缘政治关系和控制能力来调节资源的分配,这种情况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
在未来可以预见的20年,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很可能仍难以替代传统的能源和材料,此中国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传统能源与矿产资源供给,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这句话不仅对中国是如此,对比中国更加匮乏资源的印度更是如此。
所以中国必须从现在起就着眼于未来20年,布好与世界主要资源竞争国的这个局,对印度的长期战略关系安排更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中国可行的战略之一就是采取鼓励加诱导的方式,推动印度沿着现在以IT外包服务为主的道路往前走,鼓励印度维持现在的种姓文化、幸福指数,使印度不需要耗费那么多的资源。坚持比较优势理论,用中国的制造业满足印度的需求。中国的商品价廉物美,这就会使印度在制造业方面没有发展需求。
对于资源的运输通路,可以尝试开拓新路绕开矛盾。由于未来20年世界资源供给对于中印两国的工业化需求来说是严重不足的,中国无论有怎样良好的愿望都难以避开与印度的剧烈资源竞争,因此中国很难联合印度整合亚洲。在这种战略观念下,外交、国防和安全上就需要有所准备。为了保障海外资源通道的安全,还应该比较建设与保护海上通道与陆上通道的成本。如果从中国的新疆西出,也可以到达里海-黑海-地中海地区,及至非洲。从中亚到中东都是资源富集区,与中国在资源方面是互补的关系,如果开拓陆上通道,中国就可以绕.
. 开从南海到印度洋一线——包括印度等一系列与中国存在资源竞争关系的国家,从而减少资源保障的军事成本。我们应该从大的格局和大的方面看印度,继续充实和改善双边关系,妥善地处理涉及印度的三角关系。三角涉及到越南、缅甸、日本等。另外,要加强在多边舞台的合作,如果在国际舞台上的合作多了双方在政治上的互谅就会增加很多。





中印关系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是发展得比较好的,但是其中也不乏有些问题,在过去的两年中两国关系确实经历了比较大的波折,这种波折对外交也提出了比较大的考验。怎样把握中印关系的发展脉络,怎样找出中印关系之间的症结,更理性地发展中印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一、中印关系快速发展在过去的20年里中印关系快速发展,1988年拉-甘地访华后中印关系快速发展。其中有几个方面值得引起注意。
一是中印之间的政治关系明显密切。90年代中印之间的高层交往几年有一轮,而近年来大概每年都有高层互动,特别是在过去的3年时间里,中印最高层的接触超过20次,应该说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像中印领导人之间这么频繁的接触是非常罕见的,这种高层互动有力地加强了双方的政治谅解,对推动双边关系的改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
. 二是双方经贸往来明显加强。1991年我在印度做了一个主题为如何促使中印关系上一个台阶的调研,当时我提出的设想是争取在尽短的时间内达到10亿美元,现在我们看一看,尽管2010年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双边贸易受到了很大影响,但还是达到了618亿美元,我估计今年比去年还要多,而且双方达成了一种谅解,就是3年之内争取达到1000亿美元。我估计如果双方贸易正常发展的话达到这个数字完全没有问题。
三是双方的军事关系有所改善。80年代前甚至即使在90年代以前,中印军事基本上是一种冷对峙的情况,现在双方的高层军事交往总还是有一些。尽管去年以来这种关系出现了一些挫折,但是今年三亚会议之后中印决定恢复两国之间的继续交流,明年上半年中印两军有望恢复中印军事互动开展军事演习。
四是中印在国际领域的合作明显增多。在很多国际场合中印之间的立场是十分相近的,有很多情况下是一致的,这也是中印关系正常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证据。


中印之间的困难点:
一是边界问题;二是西藏问题;三是安全观念问题;四是三角关系问题;五是贸易本身的问题。
第一,边界争端问题。中印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但是中方坚持存在着一条传统习惯线。应该说在中印边界问题上中方是受害者,当时我们很贫弱,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我们一条麦克马洪线使中国成为事实上的利益损害者。
领土问题涉及到国家核心利益,这个不可以有任何的让步,任何一寸领土的让步都会涉及到一个国家执政合法权的问题。中方是事实上的受害者,但是边界一直没有正式划定。双方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的.
. 话将造成我们国内民族情绪的激荡,将会为我们未来解决边界问题留下很多隐患。
第二,关于西藏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中印关系中非常敏感的问题,前几天大家可能看到中印边界特别代表谈判被取消。印度仍然在允许达赖及其流亡者在印度从事活动。中方向印方提出交涉,要求它兑现承诺不允许达赖代表在佛教几千人的大会上发表演讲,印度方面没有配合,这和它公开宣布的立场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方提出了交涉,而且交涉的口气和力度是很大的,最后双方不欢而散。根据我的研究分析,这个问题确实是引起第15轮中印边界谈判被取消的一个原因。
第三,印度对我们存在着很深的安全疑虑,这一点也是影响中印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现在他们已经不把巴基斯坦作为它的敌对国,过去长期以来印度准备打一个半战争,一个战争是对巴基斯坦的,半个是对中国的,而现在他们更多的则是对中国的。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首先就是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印度认为1962年的战争是它民族心理当中一道深深的伤疤,所以我预计2012年中印边界战争50年的时候印度在这方面可能会大做文章,媒体也要注意这方面的事情,怎么处理好这个事情还是需要一些政治智慧和技巧性的东西。
第四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巴基斯坦的因素,中巴之间一直保 持着战略关系,90年代中期我们调整了这个政策,但是印方对此还是不满意的,认为中国还是支持巴基斯坦对印度进行遏制,所以现在我们和印方交涉的时候这个问题往往是一个障碍。
对中方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中印美关系,这个问题可能是比较大的,从美国的战略来说现在它确确实实存在一种利用印度阻遏中国的企图,后来因为反恐的问题这个企图稍微淡化了一点,但是这两年特别是今年以来美国副总统、国务卿都非常明确地在怂恿印度和中国作对,希望印度在亚洲以及在世界发挥领导性的作用,.
. 特别是在亚洲发挥平衡性的作用。所谓平衡性的作用就是利用印度和日本来遏制中国。但是印度本身对这个问题又不能完全认同,它还有自己的战略考虑。美国对中国是遏制加接触的政策;而印度想和美国结成软遏制的形态牵制中国。美国要在中国快速发展的道路上设置一些障碍,利用印度、日本都是办法之一。 第五,经贸关系中的问题。印度至今仍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输印商品的反倾销诉讼数量最多,对大额贸易赤字也很不满意.中国则认为印度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存在歧视现象, 有些时候对中国企业设立安全门槛, 签证政策严重滞后等等首先,中印之间对建立国际秩序的基本看法是具有相似性的。印度不希望这个世界由一超主导,它希望建立一个多中心的世界,中心之一就是印度,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和我们是不谋而合的。
其次,中印对国际行为准则的认识具有共同性,也都是反对武力干涉。印度在利比亚问题上、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公开表态要比我们尖锐得多、强硬得多。 第三,双方对对方的崛起还都有一定的包容性。印度总理讲过,这个世界很大、亚洲很大,有共同发展的空间,所以相对来说它跟我们的矛盾还不是一种直接对抗的矛盾。有一个说法:双方在政治上的合作性高于排斥性;在经贸上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对国际问题看法的态度相似性多于相悖性;文化关系的关联性重于冲突性。应该看到中印之间有矛盾、有摩擦,但是我觉得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展到冲突和剧烈对抗上。
治特点:散而不乱印度的政
印度有很长一段被英国殖民的历史,英国统一了印度的几百个土邦,经过一个世纪的演变形成现在的局面。英国给印度留下了很多政治遗产,包括印度的政党制度、劳工制度等等,这一直影响到印度现在的发展状况,而且未来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持续。同时,印度本身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种姓制度就在印度几千年的历史中根深蒂固,给印度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多桎梏。
首先,印度政党分散化、碎片化特别明显。印度的政党制度实行的是三权分立和多党民主制,政党有全国性政党和地方性政党之分,每个阶级、每个种姓、每个地方邦都有代表自.
. 身利益的政党。印度政党已经将近400个,每一届政府都是政党联合执政,最多的时候是24个党联合执政,目前是13个。而每个政党又代表着其自身利益,这就使得印度政党分散化非常明显,造成大党绑架小党,地方利益绑架国家利益,种姓利益和族群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这种政治架构给他们的发展造成了一个致命的制约,很难推行国家级的重大改革。 其次,印度政坛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家族政治,从印度建国以来,统治整个印度的有40多个家族,地方党派基本上都是强人政治、价值政治。在今年有选举的5个邦中,有3个邦都是父子一起参加竞选,或者是子承父业,3040岁的子承父业者在议会中的比例非常大。度是家族世袭制,这与印度的民族性相关,即认可和接受权威。
第三,印度没有一个长远的经济发展规划,这就是功能性无政府主义的典型例子,这种政治体制导致印度在经济上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由于政党越来越多,经济政策的制定越来越复杂,至少在中央层面是越来越难。目前印度的地方势力越来越强,他们根据自己邦的特点搞经济。所以,印度的现状是民间搞具体外交合作,中央层面只负责维持战略合作。 第四,印度社会虽但不有着多种内部稳定机制。印度社会是非常稳定的,每次选举都成为民意宣泄的途径,每次快到社会不满大爆发的时候,就通过一个选举宣泄掉了。印度是补贴政治,每次选举,选民都能拿到补贴,选民们都很高兴,不满也就没有了。另外,印度也是通过血亲氏族的关系来稳定社会的,只要某个种族的人认同了这个选举结果,下面的选民就不会再闹了,这就是印度社会与契约社会的区别。有调查显示,印度人的幸福指数非常高,主要是印度人善于纵向对比,把自己当前的收入与过去的收入进行对比,如果收入有提高,印度人就感到高兴,幸福指数就会上升。这与中国人善于横向对比很不同。 印度的经济特点: 有增长而无发展
印度与中国同样拥有大量的劳动力,但土地改革失败使印度基础设施没办法建设,劳工管理方式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法发展,加之印度企业不愿意回本国投资,印度的制造业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国。制造业落后极大地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使印度的经济财富都在体外做循环,没有进入自体经济。形成了有增长无发展、有增长无就业的局面。印度同时还面临着资源无法自足、输入型通胀压力难以控制等问题。
首先,多方面因素桎梏着印度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增长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核心问题,但是因为种种因素限制,印度的制造业却长期难以顺畅发展。印度人口虽然是中国93%,但其制造业规模还不到中国的1/8
第一个制约因素是土地制度。印度在上世纪60年代搞了一次土地改革,但是非常不成功,反而使土地更加集中,并且抬高了地价。这造成了两方面结果,一是贫穷的无地农民仍然没有土地,二是没有廉价的土地供政府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使企业无法进行厂房等大规模投资。所以印度现存的土地制度是发展制造业的大障碍,但由于印度的政治体制复杂,这一.
. 点又很难改变。
第二个因素是政府缺乏资金。印度的政治体制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政府没有钱进行生产性投入,印度各政党要么是现金直接收买选民,要么就是给选民生活物质的补贴。这导致印度政府没有财力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医疗等等社会事业也都难以发展。 第三个阻碍制造业发展的因素就是劳工法,使企业不敢在印度国内投资。印度的劳工法非常古老,是19474月由英国人起草的,到现在还在执行,而且越来越严格。这个劳工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保护雇工的利益,雇主在雇佣了劳工之后是不能开除的,这种情况下,印度国内的企业主就不敢在国内扩大经营规模了。
第四个制约因素是印度的种姓制度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几大特点,是人生下来就要分三六九等,二是婚姻状态是顺婚,就是要求门当户对。高种姓男士可以娶低种性女士,但反过来不可以。种姓制度限制了印度的人口流动,特别是一些种姓制度得到严格遵守的地方,人口被限制在种姓的群族之间,流动非常困难,由此限制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最近这几年印度的发展速度非常快,GDP的平均增速达到8%9%,但是印度存在非常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而且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农民的自杀率非常高,平均30分钟就有一个农民自杀。而且印度政府对农村的投资非常少,基础设施基本都在城市,城乡矛盾非常严重。 从产业来看,印度发展最好的是软件业,但是软件业只能吸收约100万人就业。而制造业发展受上述多方面影响,使穷人没有摆脱贫困的出路,印度经济增长基本不能给印度人民带来更多的益处。因此,印度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有增长无就业的情况。
1991年到2006年,印度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达到7%8%,但就业的年增长率只有1%消除贫困的速度只有0.1%(中国是1%印度经济就像是一个被拦腰折断的大个子,半身不遂、缺少根基,体重看上去很大,但很多财富都在体外做循环,企业不回印度投资,没有进入到印度自体经济里,并不是像中国这样完整的、现代的国家。
与此同时,由于印度资源无法自足,输入型通胀压力很大。印度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消费品、农产品(5.33,-0.01,-0.19%、能源都需要大量进口,这样使印度很难摆脱输入型通胀的困扰,卢比贬值的非常厉害,2011年最高时曾达到9%以上,20103月至201110月间,位于孟买的印度储备银行上调了13次关键利率,以抑制近10%的通胀率。然而,印度通胀率仍远远高于其央行期望的舒适水平5%-6% 印度的外交特点:不结盟主义
印度的外交战略一直被认为非常成功,除了巴基斯坦之外,很少有国家把印度当成威胁。美国人、俄罗斯人、欧洲人都愿意卖给印度武器,都喜欢拉印度作为伙伴。因为他们认为印度不可怕,不可能成为下一个挑战者,而且是可以被利用的。另外,印度的外交政策是不结盟设计,相对独立。对于中国的南海问题,印度也表态说不参与,并为此做了一些调整。
.
. 然而,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奉行不结盟主义的印度却是世界武器进口大国。印度在冷战时期主要依靠苏联提供军事装备和安全保障,因此那时的军事开支非常低,国防能力基本是停滞的。冷战结束后,随着印度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需要对国防能力补账。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报告指出,从2007-2011年,印度是世界第一大武器进口国,说明印度正在恶补。目前,印度70%80%的武器是俄制的,武器多元化面临兼容的问题,没法相互磨合。但总体来看,印度的作战能力是不能被小视的,他的陆军作战能力很强,尤其是山地作战,武器配置很好。

.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69975f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76.html

《大国关系是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