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眼镜发展史

发布时间:2023-12-17 05:13: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眼镜发展史人类的祖先在河滩上、岩洞中、石壁上无意中发现了一颗颗、一簇簇晶莹透亮的石头,透过客观存在能看见物体,引起无限遐想。据《黄帝内经》记载:“帝与王母会于王屋,乃铸火镜十二面,随月用之。则镜始于轩辕矣。”传说约在公元前2600多年前黄帝用透镜来遮阳、观察星星。又据孔子记载,古代中国人用水晶石眼镜治疗眼疾。陕西扶风周原60号西周墓发掘出阳燧(铜凹镜),据此证明中国人早在公元前一千年已经掌握了光的直射、折射理论,并运用于制镜取火。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古代哲学家墨翟在《墨子》中详实地论述了光为直线照射,并有反射特性的理论,为我国单片眼镜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历史进入汉代,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文化的极大发展,佛教文化的传入,世人录写大量经传诗说,蝇头小字难于辨认,很自然地需要一种助目工具。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金圈嵌水晶石放大镜的出土,就是实证。该镜直径1.3厘米,镶嵌在用黄金精制的联珠花纹金圈中,全重2.3克,放大物体4~5倍。形体之大小,选材之考究,工艺装饰之精美,在当时的我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罕见的。此镜雄辩地证明,我国在东汉(公元1世纪前半期)就能加工磨制水晶石凸透镜片。据载,南京北郊晋墓中出土用水晶师制作的放大镜,直径2厘米,中心厚0.5厘米,可放大物体3~4倍。这又一次证明,早在东汉,晋代已把水晶用于制作光学镜片。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曾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10年)主持编写了《诸病源候论》,论述了“目不能远视”。近视眼疾及治疗办法,为医学理论做出了贡献。进入唐代,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
时期,医学、光学等科技日趋成熟,大量印刷版书籍、经文的出现,为眼镜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圆形带柄放大眼镜很可能就出现在此一时期。据载唐代大文人鞠枝山就曾经使用过这种眼镜。北宁时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论述了几何光学、凹镜、凸镜成象理论,进一步奠定了我国光学理论基础。单片眼镜经历了单片无圈、单片镶圈、单片镶圈装饰柄三个阶段,为双片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人类经历了近千年的对单片镜的使用,经反复实践,进而产生了双片眼镜,经历了从双片拱梁联结到梁框联结,从手执式到线强挂耳式,从无额托到有额托等发展阶段。宋人赵希皓所撰《洞天清录》记:“老人不辩细书,用”,明朝张自烈《正字通》说即眼镜”。明张靖《方州杂录》说:“所得宣妙赐物,如钱大者,形云母,而质甚薄,以金镶轮,纽之合则为一,歧则为二,老人目皆不辩细书,张此物于双目,字大加倍”。清赵翼著《陔余丛考》33卷有眼镜一则,说刘澜暇日记:“史沆断狱,取水精十数种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牍故暗者,以水精承幕照之则见。经研究认为:史沆当时使用的是水晶石片,是磨制成形的十几种单片水晶凸镜片,而且很可能是用两手执片,双目对光。因此我国眼镜史专家聂崇候先生论断,我国发明眼镜是在13世纪前半叶是正确的。但是我国南宋发明的眼镜是双片加梁圈眼镜。估计梁架用木质制作,用铜合页挂钩及铜契联结。实际上就是两只单片带柄眼镜的组合。元代意大利著名旅游家马可波罗于1271年在中国京城大都等地看到中国人戴有眼镜。这时的眼镜很可能就是双片加梁框线绳挂耳眼镜。马可波罗回国后就把它传入了西方,最早制镜的地方,则是他的故乡威尼斯,西方最早是在13世纪末。双片直腿镜经历了:双片无活节直腿;双片有活节直腿;双片有活节、有腿柄直腿;双片有框、有活节、有腿柄直腿四个阶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6936ce8b8f67c1cfad6b87c.html

《中国眼镜发展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