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点秋青岛版数学一上第二单元《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与比较》word教案-总结

发布时间:2018-05-18 20:05: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内容: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与比较
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单元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等。
单元难点:  
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分类和比较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具备了初步的比较意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比较长短、高矮、粗细、厚薄等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主要学习内容: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选取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比较,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整理衣服,通过母子对话引出怎么整理呢这个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体会分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自主练习3题提出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借助7种物品的多种分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第二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放衣服,通过妈妈与小朋友的对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学习比较厚薄长短。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琉璃球、花瓶、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吗栏目中比较高矮和粗细,达到扩展、巩固的目的。

(二)教学建议
     1.本单元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联系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由于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学生对新知识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分类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2.注意引导学生表达和交流。在学习分类时,除了按给定的标准给物品分类以外,学生还可以自定标准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初步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可能会不同。
    3.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操作,得到充分的体验。除了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和身边的物品练习分类和比较。
    4.对本单元的评价,既要注重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如是否初步学会了对物品进行分类,是否能对物品进行比较),同时,又要注重对学生自觉运用知识情况进行引导。
    5.本单元建议课时数:3课时。

                      ()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4、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二、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难点:学会分类的方法。  
三、教法学法: 
教法:指导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  
四、课前准备:课件,学生准备学具盒。  
五、教学内容: 
    ()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
    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
    爸爸     妈妈       

    上衣     裤子
    冬季     夏季
    ……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
    “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
    (师板书:男      女)
    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请坐下。”“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按东西路队来分。
    (师板书:东路队       西路队)
    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说得太好了。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板书)
    生: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没穿校服的来分
    ……
    ()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学生举例后教师出示课件图1让学生说一说.
    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
    ()自主练习,应用分类,明确为什么这样分。
    1、自主练习第一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沙滩玩过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坐汽车去的)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在我们的学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请你把它们拿出来。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分类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2、自主练习第二题:出示课件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分一分,说一说.
    3、作业:找找生活中的物品动手分一分。
    ()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分类
                     
           东路队       西路队


                  ()妈妈的小帮手 比较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在比较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使学生经历具体比较活动的过程,学会比较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难点: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三、教法学法: 
    教法:指导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  
四、课前准备: 课件,各种物品  
五、教学内容: 
    ()初步感知,明确目的。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帮妈妈把衣服整理好了,那么衣服整理好了该放在哪儿呢?(学生独立回答)现在咱们一起去看一下小明和妈妈是怎样放的。
    2、观察信息窗,并提出问题。
    1)小明和妈妈是怎样放衣服的?
    2)图中还有什么?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1、教师引导提问:看看这些衣服,你能看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1)生独立思考。(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多少,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长短)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引出对多少、厚薄的比较,引出课题。 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用谁比谁……”的形式表达比较的结果: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长,妈妈的衣服比爸爸的短……(渗透比较的相对性。)
    2、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指名说结果,并说一说理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补充练习:伸出各自的手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第几根手指比第几根…… 谁最长,谁最短?)
    3)、比较:除了衣服,再看看其他的东西,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自由发言,交流想法。)
    3、巩固
    1)自主练习第2题:先向学生介绍天平,再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到的三个红萝卜的重量与一个青萝卜的重量相等,判断出一个红萝卜的重量比一个青萝卜的重量轻,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2)自主练习第3题:
    让学生先观察,再独立做,并说一说理由。
    说一说,你还能比什么?
    4、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任何两个物体都可以进行比较,想一想都可以比什么?
    1)小组讨论,指名发言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找一找,我们周围有没有可以比较的东西,你能提出一些关于比较方面的问题吗?(小组合作,采用比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好。)
    作业:自主练习45
    5、引导学生独立总结:
    谁能说一下通过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今后打算怎么做才能更好?
         板书:             比较

                ()   我学会了吗?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和巩固对十五的分类和比较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回顾和整理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对知识的整理和巩固。
    难点:对知识的整理。  
三、教法学法:
    教法:指导  观察  比较
    学法:操作  合作交流  讨论   
四、课前准备: 单元主题图   水彩笔   
五、教学内容:         综合练习 
    ()知识回顾:
    1、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刚刚学习了哪些知识吗?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归纳。
    2、引导学生整理知识。
   1)展示分类一课的课件:我们和小明一起帮妈妈整理了衣服,我们都按哪些标准进行了整理分类?
    引导学生简要回答
   2)展示比较一课的课件:小明帮妈妈整理好衣服后,和妈妈一起放到了厨子里,想一想,    我们对这些衣服进行了比较。都比较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进行简要回答。
    ()巩固练习。
    1、出示我学会了吗主题图。
   1)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些什么?
   2)大树发出了什么喊叫?大树为什么承受不了了?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共同归纳。
   3)小熊和小鹿比较,谁重谁轻?怎样叙述?
   4)如果把两棵树进行比较,可以比什么?
    同桌两人说一说,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2、实践活动:整理书包。
    (1)大家想让自己的书包变得整齐好看吗?现在就用学过的知识来整理书包。
    (2)将自己书包里的所有书和文具拿出来,先想一想,你打算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
    (3)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4)组织学生展示整理。
    (5)书包里的书本和文具,你可以将哪些物体进行比较?比较什么?
    ()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问的?
         板书设计
                           我学会了什么?
                    分类                比较
                    
                         实践活动
                              -----找找周围的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周围数的实践活动,深化对10以内数的意义的认识,进一步体验数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初步建立数感。
    2.经历寻找周围数的过程,体会找数的方法,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与同伴合作的习惯,初步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与同伴共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 通过寻找周围数的实践活动,深化对10以内数的意义的认识,进一步体验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难点从生活中找数 .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找找周围的数小学数学里的第一个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学习内容,对于初步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为以后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体验用数学的眼光欣赏世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的内容是找生活中的数,包括自己身体上的数、公共场所中的数、家庭生活中的数、运动场中的数等。
该活动的编写特点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现实性的素材,引导学生自觉开展数学活动。
教材提供了四幅寻找数的图画:第一幅是借助两个小朋友的对话,说自己有几个手指、几只耳朵,启发学生从自己身体上找数。第二幅图是借助马路上行驶的汽车、公交车站牌、广告橱窗、楼房、门窗等信息,启发学生数公共场所的数。第三幅图是借助家庭一角摆放的沙发、台灯、电话、钟表、相框等物品,启发学生找家庭中的数。第四幅是借助7个足球队员在操场上踢足球的场景,展示了球门、人数、号码、足球等信息,启发学生找校园中的数。最后的卡通问号,是以导引的方式,以启发学生找生活中的数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事物的自觉性。
    (二)教学建议
    1.打破课内与课外的界限,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数数和找数的机会,培养多渠道找数的能力。教材所提供的图仅为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线索。教学时,教师要切实结合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找数的机会,真正让学生活动起来,多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观察、调查、发现有关数的信息,把找数活动扩展到方方面面。如可由找自己身体上的数扩展到找动物身上的数,由找马路上的数扩展到找商场里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活动方法的指导。教学时,可让学生分小组先商量个活动计划,如到哪些地方去找数、怎样分工、怎样合作等,之后再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有了充分的素材,再交流成果,谈活动体会。
    3.对于活动评价,要关注找了哪些数,更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一些好的发现;要了解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要注意与小伙伴们互相合作的情况。
    4.实践活动建议课时数:1课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660a8bc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ea.html

《数学知识点秋青岛版数学一上第二单元《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与比较》word教案-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