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多选题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14-10-04 20:11: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多项选择模拟练习

2.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BCDE )。

A 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 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 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 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E 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7.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BD )

A 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 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 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E 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

8.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可能导致(ACDE )。

A 庸俗进化论 B 庸俗唯物主义 C 激变论

D 政治上的改良主义 E 政治上的冒险主义

9.认识事物的量的意义在于( BCD )。

A 它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和认识事物的前提

B 它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C 它对事物做出数量分析,使人们做到胸中有数

D 它能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

E 它能结束对事物的认识

10.当事物处在量变状态时,( AB )。

A 事物表现为平衡和静止

B 事物处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

C 事物从一种质转化为另一种质

D 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化为次要方面

E 事物矛盾的次要方面转化为主要方面

11.“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 CD )

A 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 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 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D 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E 否定了必然性的作用

1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ABCD )

A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和内部联系的认识的关系

B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和本质的认识的关系

C对事物个性的具体认识和共性的抽象认识的关系

D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关系

E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的关系

1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BCDE )

A归根到底二者都发源于实践

B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构成

C直接经验是自己从实践中获得

D前者是认识之“源”后者是“流”

E间接经验:是古人或他人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

14.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 ABCDE )

A取得规律性的认识

B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取得真理性认识

D达到理性认识

E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认识

15.由理性认识到实践是( ABC )。

A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B积极能动的过程

C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D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E渐进的量变过程

16 人们在认识上犯错误,主要是因为( BE )

A人们总要追求新知识

B人们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C人的认识有预见性

D人们在认识中具有主观能动性

E人们的认识能力要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17.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 ACDE )

A真理不包含谬误,谬误不是 真理

B相对真理中包含着一定的谬误成分

C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可以变成真理

D真理超出一定的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E并不是真理都一定要转化为谬误

18.“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这说明( BCDE )

A真理包含着谬误,谬误包含着真理

B割裂真理体系把其中的某个论断绝对化就会变成谬误

C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D总结失败的教训克服谬误就会得到真理

E某些谬误随实践的发展也能转化为真理

19.每一个具体真理都是( AB )

A客观真理

B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C包含着错误的相对真理

D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的统一

E多数人承认的理论和意见

20.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相互包含是指( ABCDE )

A任何真理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

B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C相对真理中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

D绝对寓于相对之中

E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没有固定不移的界限

21.人们把握真理的能力都要受到( ABCD )

A所处历史条件的制约

B实践水平的制约

C社会地位、阶级地位的制约

D自身的经验、知识水平的制约

E客观事物可知性的制约

E可以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认识

22.“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 CD )

A群众路线的核心

B检验一切实际工作成败的标准

C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

D一切实际工作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E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23.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实践具有的主要特点是( ACE )。

A客观物质性 B自发随意性 C社会历史性 D对环境的适应性

E自觉能动性

2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BCDE )

A实践是认识的主体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ABCE )

A认识过程不可缺少的两个阶段

B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整体性的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某一部份的认识

E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26.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之所以是更重要的飞跃是因为( ACDE )

A理性认识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可有可无的

C理性认识是否正确本身不能得到证明

D理性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E取得理性认识还必须把精神转化为物质

27.分析和综合的相互关系是( ACDE )

A相互联结、相互转化 B相互排斥、相互替代

C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D相互包含、互为前提

E各有局限、不能孤立存在

28.任何真理,都是( ABCDE )

A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

B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C客观真理和具体真理

D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

E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

29.真理和谬误的相互关系是( ABCE )

A相比较而存在 B相斗争而发展;

C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没有确定的界限和区别

E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30.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会导致( ABCDE )

A绝对主义 B教条主义 C相对主义 D唯心主义诡辩 E形而上学

31.实践能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因为( ACD )

A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B实践能证明某一认识是否对人有用

C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D只有实践能把理论同客观现实加以对照、比较

E实践没有历史局限性

3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因为( BCDE )。

A 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B 它是一切历史观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C 它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

D 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E 它是对社会历史现象不同的解释和认识的根据

33.马克思主义以前唯心史观的缺陷是( ABCDE )。

A 至多只是考察了人民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

B 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

C 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是社会关系的根源

D 忽视了人们群众的活动

E 只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

34.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是( ABCD )。

A 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民的眼界,无法认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B 剥削阶级的偏见,否认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 无法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重大区别

D 夸大了社会意识和英雄人物的作用

E 社会本身没有客观规律

3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因为(ABCDE )。

A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

C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要受社会的制约

D 地理环境的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和水平受制于这个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E 地理环境的优劣对该社会生产率的发展毫无影响

36.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表现在( ABCD )。

A 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B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应同社会的生产和科技水平要求相适应

C 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 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E 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必然要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

37.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因为( ABCDE )。

A 生产方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B 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C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

D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制度的更替

E 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起制约作用

38.历史唯物主义的交往概念的含义是( ABCDE )。

A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B 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C 交往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D 交往是一种以主客体关系为中介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E 主体间性是理解交往关系的关键

39.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ABCDE )。

A 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B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C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D 实践决定了社会规律的特点

E 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40.下列范畴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 BDE )。

A 生产劳动中的主体和客体

B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交换与分配的关系

C 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D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E 人们在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41.先进生产力的基本特征是( ABCD )。

A 劳动者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

B 劳动资料是当时先进科技的凝结和物化

C 劳动对象是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把握和改造是复杂事物和对象

D 科技渗透于生产力三个实体要素的,具有科学合理的结构的生产力系统

E 由自动化生产取代大工业生产

42.生产关系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因为它( BD )。

A 是任何时代人们的社会关系中最基本标志

B 决定生产关系的其它方面和环节

C 决定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

D 决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如何结合

E 是区分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的基本标志

4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因为( ABCDE )。

A 它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B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

C 它是判断各种经济形态性质的客观依据

D 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它两个方面

E 它决定着社会的阶级结构

44.社会心理是( ABDE )。

A 初级形式的社会意识

B 自发状态的社会意识

C 无产阶级的社会意识

D 不系统的社会意识

E 表现在人们情感、习俗中的社会意识

45.社会意识是指( ABCE )。

A 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

B 社会存在的反映

C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统一

D 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

E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

46.社会意识形态是( ABCD )。

A 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 对经济基础比较直接的反映

C 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

D 统治阶级的思想表现

E 对自然规律的反映

47.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 AB )。

A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 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D 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不平衡

E 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完全同步

48.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表现在( ABCD )。

A 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B 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C 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度形式各有特点

D 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具有复杂性

E 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是按照同一模式进行的

49.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是( CDE )。

A 统一性中没有多样性

B 多样性中没有统一性

C 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D 多样性是统一性的多样性

E 社会形态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

50.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ABCDE )。

A 人自己活动的规律

B 人既是社会主体又是社会客体

C 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D 不存在某种凌驾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上的社会规律

E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自觉性的统一

5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不同点是( DE )。

A 自然规律是由客观物质力量决定的,社会规律是由人们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B 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C 自然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社会规律不可捉摸

D 自然规律是自发实现的,社会规律要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

E 自然规律存在于自然界,社会规律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人类社会之后才产生是,它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5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BCD )。

A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 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E 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5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表现为( ABCDE )。

A 生产力决定着人自身发展的程度

B 生产力决定着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C 生产力决定着人的全面发展

D 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并决定了全部社会关系

E 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54.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表现在( AE )。

A 使生产力的发展遭到显著破坏

B 使生产发展完全陷入停滞状态

C 消灭生产力中的积极因素

D 把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E 使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达到可能有的规模和速度

5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指( AC )。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

B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产生只有影响作用

C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D 生产关系任何变革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E 生产力的任何发展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5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表现是( ABDE )。

A 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B 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方向

C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方向只能起影响作用

D 生产关系不能长久地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E 不能人为地、随意地改变生产关系

57.划分技术社会形态的标准是( CD )。

A 经济基础

B 上层建筑

C 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D 与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向相应的产业结构

E 生产关系

58.社会形态与技术社会形态的关系是(ABCD )。

A 社会形态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志,技术社会形态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为划分标准

B 马克思曾经将二者统一起来用以说明社会形态的更替

C 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关系为基本标志的社会形态的物质技术基础

D 社会形态受社会基本矛盾制约,它与技术社会形态不完全一致

E 有什么社会形态就有什么技术社会形态,二者完全等同

59.社会形态与技术社会形态的不一致表现在( ABCDE )。

A 社会形态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志,技术社会形态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为划分标准

B 在相同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不同国家可能建立起不同的社会形态

C 在不同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的基础上,不同国家也可能建立起相同的社会形态

D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较高的国家,其社会形态可能处于较低的阶段

E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较低的国家,其社会形态可能处于较高的阶段

60.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 CD )。

A 上层建筑不能先于经济基础而建立

B 上层建筑的变化引起经济基础的变化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

D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E 经济基础必须在上层建筑的保护下才能产生

61.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是( ABE )。

A 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B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C 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与变革

D 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趋势

E 排除异己的经济基础

6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 ABDE )。

A 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B 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C 包括了一切社会现象

D 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最基本的结构

E 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636557fc5da50e2524d7fc4.html

《马原多选题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