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宅文化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8-09-29 14:55: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大学生“宅文化”现象调查报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变化,“御宅族”作为一个新新名词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宅文化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发展迅速。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都有其出现的客观原因和存在条件,我们应该客观看待,但因宅文化的盛行随之而来的问题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

所谓的“宅文化”,并非寄生式的生活方式,而是热衷于居于室内,减少外出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简便,从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市场经济的某些部分;“宅文化”的出现与现代工具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90年时,日本“宅文化”逐渐开始产生,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类别,而就在这一时段,发生了“宫崎勤事件”,由此开始,“宅文化”由一种单纯的生活习性,文化类别转变成一种社会现象,甚至社会问题而被人们关注。

大陆的“宅文化”起步时间较晚,相较之,消极,极端的成分较少,更多作为一种生活习性而被人们所熟知,大陆“宅文化”的流行与网络游戏,日韩动漫的文化入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加深,“宅文化”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讨论话题之一。

目前来看,大陆“宅文化”涉及的人群主要以16-26岁的青少年,受文化教育程度由高中至大学不等,在这一人群中,又以大学生受“宅文化”影响最大。

大学生受“宅文化”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学与之前的高中,初中,小学的教育方式的不同,学生从小学开始接受应试教育,到高中达到应试教育的顶峰,当步入大学之后,有了相当一部分的空闲时间令许多大学生无所适从,不懂得如何合理分配,长时间玩电子游戏,长时间观看动漫,长时间上网,让许多大学生的活动范围逐渐限制在教室与寝室之内;由于大学生相对文化程度较高,对于新鲜事物,外来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宅文化”作为一种更易在青年中流行的文化,迅速在大学生中传播。

调查表明,在大学生中,受“宅文化”影响最多的是大二的学生,简单分析一下,发现大二时大学四年中最为轻松地一年:大一时新生入校,无所适从,处处需谨慎,更要尽力避免第一年的基础课挂科,加之高中的底蕴尚在,一些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依旧延续;而在普遍的观点中大三大四应当是最散漫自由的两年,实际上大三时更多时候需要为各种证书努力,准备参加各种考试室,寻;出于今年来人才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的压力,加之经济危机带来的就业难题,大四的学生开始走出寝找工作

在所有“宅在寝室”的活动中,玩电脑所占比例最高,这里的玩电脑,并非单纯的指玩电子游戏,包括上网,聊天在内的使用电脑进行的娱乐活动皆包括在内,随着IT业的不断发展,在电脑上观看漫画,在电脑上观看动画,逐渐取代了以往的漫画书,电视上看动画的习惯,主要因为网络的便捷与较少的限制,使得动漫的更新,传播,有了更快捷的途径,购买漫画书的成本,更新速度与国家奉行的政策使许多日韩动画无法引进,给了许多喜爱动漫的大学生抱着电脑不放的“理由”.

客观上分析,大学生“宅”的原因包括一条:校区远离市区。近年,许多城市尝试修建“大学城”,即将城市的高等学府几种在一个区域,这要求有大片未经开发的土地,于是远离市区的郊区成了首选,由于处于郊区,交通不便,校园不会每天变样,对于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生活在大学内的学生来说,不断更新的网络世界,精彩的动漫显然比校园更吸引人。

在大学的各个专业中,“宅文化”影响较深的多为文史类专业,由于文史类专业较之理工科专业,对感性认识要求比理性认识强,而文史类专业的学生从个人爱好,个人习惯上比理工科类学生更安静,因此文史类专业中“宅文化”的传播更为广泛。

大学与之前的教育不同,小学与初中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范畴之内,许多学校招收学生是采用的是以“校区”这一概念为门槛,以接受“本学区”内的学生为主,少量“外学区”的学生为辅的方式,因此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周围同学大多来自同一地区,地域差异几乎为零,而高中入学有“中考”这一门槛,但参加“中考”的都应是本市的学生,当学校招收学生的范围扩大到全市时,来自城市不同地区的地域差异逐渐产生,但这种差异不会太大,在经历了高中入学的军训这一必要环节后,大多数差异感可以消除。但进入大学,通过的“高考”,尽管不是全国统一标准的高考,但高校在录取学生时面向的是全国的学子,天南海北的学生进入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甚至同一个寝室,这时生活习惯上,语言习惯上的巨大差异显现出来,由于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父母的溺爱,在人际交往,为人处事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种问题使得许多学生变得内向,羞涩,甚至自闭,“宅”这种生活方式则通过网络的虚拟生活弥补了这类学生的心理需求,随着网络生活的多样化,“宅文化”在他们中普及起来。

此外,逃避求职和生活的压力也是大学生“宅”的原因。正如一家网站调查结果显示的:34.28%的网友认为,宅在家中让自己有了更多休息时间,但36.3%的网友也承认,宅生活让他们失去了不少社交机会。近两成网友表示,宅让他们性格变得自闭抑郁,超过10%的网友认为自己变得害怕接触人群。

也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我认识的人很少,平常没什么集体活动、娱乐节目,出去也找不到好玩的事情做”,“我一个社团都没进,也没有参加团委学生会,又没女朋友,我出去做什么呢?”可见,课余生活过于简单,社交圈狭窄也禁锢了大学生们走出宿舍门的脚步。 现在的“宅”日趋年轻化,在校大学生成为“宅人大军”的主力。由于知识经验的相对增多,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相对发展,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不断广泛而深入,特别是对新的自我的发现,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开始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指向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此时他们逐渐出现了心理上的闭锁性。这种闭锁性,使他们不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交往中的要求较高,选择条件也比较苛刻,此时,他们很难找到“心心相印”、“相互理解”、可以产生心理共鸣的知音,因此常感到不易被人理解并由此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从而导致他们不愿与他人交流的现状。如何看待校园宅人?“宅在象牙塔内,长期缺少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很容易导致社交能力变弱、性格孤僻脆弱等问题,一碰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就束手无措。尤其在找工作的时候很吃亏,在电脑上写简历写得挺好的,可是一见到面试主考官却半天说不出话来。”一位大四的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这样告诉记者。 另一方面,宅人由于平时缺乏运动,易进入“亚健康”状态,不仅损害身体健康,而且也会影响其学习质量。

“宅文化”是典型的现代文明的产物,它的出现证明“宅文化”本身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比如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注重个人生活,、人价值;但在当前背景下,“宅文化”影响的一代却处在危险地边缘:“宅文化”的娱乐性极强,对于年轻人有极大的诱惑力,容易上瘾,而在“宅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动漫,则有着文化侵袭的作用,过渡的“宅”在经历了激发个人想象力,创造力这个阶段之后,容易使人产生抑郁,消沉,暴躁等情绪,“宅文化”是一种广泛的生活方式,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传播的也极为迅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宅文化”是网络依赖的一种表现,也是“网瘾”的温床。

大学生应试国家未来建设的人才,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大学学习的过程,是完善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对人生做出长远规划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宅文化”的出现既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种隐患,“宅人”,们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不仅有害身体,同时也会影响学习质量,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上,容易受到其他文化,思想的影响。

大学生“宅”现象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但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果流连于宅,不能积极热情地投身于社会实践,怎么去承担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重任?希望同学们正确理解“宅”的含义,把握“宅”的度,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大学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62c7c50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e4.html

《大学生宅文化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