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2-01 14:36: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选择与填空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2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是近现代教育的开端,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文科是(基础课),法医神是(高级学科)3非正规大学包括(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成人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空中大学等)4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51998829日)《高等教育法》公布。6(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起决定作用。7斯特鲁米林认为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而舒尔茨认为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丹尼森认为是35%8高等学校的出现在西方可以追到古希腊的学园)雅典的高等教育最早是由(智者)的讲学开始的。我国的高等教育可以追到(西周时期)9德国洪堡柏林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是(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增地学院运动,以(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并且开创了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10(教育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量要求)1119953月)教育法颁布。12(高等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遵循的总方向,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1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14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包含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15(教学工作)是实施德智体美诸育的基本途径。16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教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教的目的在于(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17个人本位观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社会本位价值观源于(柏拉图)(哲学家教育和军人教育)社会本位价值观18我国社会本位价值观代表人物(孔子),个人本位价值观代表人物(老子)19我国(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是(通才教育)20西方(七艺)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数,几何学,天文学)21(巴格莱)代表要素主义,(赫钦斯)代表永恒主义,(马利丹)代表新托马斯主义。22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出现了从(专才教育)向(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相结合的重大转变23英才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是指称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最初由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15%属英才高等教育,15%-50%属大众高等教育,50%以上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24世界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必然趋势。25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美国社区学院)(日本私立大学)26(孔子)和(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平等思想,20世纪初教育平等概念最直接的含义是(不同社会地位,身份的儿童能进入与其向适应的中学就是平等,27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8(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高等学校的学制)即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29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代表为(意大利)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法国)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加拿大,德国)。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日本美国)30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31我国的自学考试制度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学校)32各国的学位层次都包括三个部分(学士,硕士,博士)33现代学位制度的确定标志是(德国哲学博士学位的设立)34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形成于(民国时期)1980年)〈学位条例〉颁布。学位授予权力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我国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1980«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35我国推行了(定向生制度)(保送生制度)(委培生制度和自费生制度)的多渠道招生制度。1997年)全面并轨。统一收费标准。36教师职务设臵的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设岗),职务设臵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高校教师聘用期一般为2年。37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指与高等管理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可分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和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38中央集权型管理体制有:法国、意大利和瑞典,权力分散型管理体制:美国;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德国、日本、英国和中国。39.19957月,国务院转发国家教委《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40高教法对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作了明确规定。教法的颁布使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得到法律保障。41高校管理包括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可分为欧洲大陆模式(教授和教授群体处于学校权力中心)、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较大,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英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42.1984以来我国高校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分:校、学院和系。43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系统那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和地域结构。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和队伍结构。44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分: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45我国高等教育授予哲学、经济学等12各学科门类的学位。46我国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根据经费来源分公立和私立;根据办学形式分全日制大学和函授大学、夜大等。47我们高校的能级结构分三级:重点、一般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48我国高等教育地域结构呈现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梯度层次。49影响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因素:学术、体制、区域经济水平等因素。50教师和学生是高校的最基本活动要素,他们构成了高校活动的主体。5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52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和个体性与群体性。53高校教师职务结构: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54师生关系在社会学意义:工作和组织关系。心理学意义上是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在论理学意义上是道德和义务关系。55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主要特点之一。56教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就静态结构而言,它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构成,后者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57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58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59教学原则是依据已经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60侠义课程是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61课程分类,按侧重主体还是客体分: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按分科型或综合型: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按层次构成分:基础课、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按选课形式分:必修课、限选课和选修课;按课时多少分:大、中、小和微型课;按课程内容是传授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分:理论课和实践课。62一个专业所设臵课程的组合构成了课程体系。63最优化的课程体系:是从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例,并以最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作为衡量的标准。64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臵及教学形式和学时的分配。65学分制课程体系由普通教育、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大板块构成,总学分为16017066教学大纲包括:说明、正文和附录。67教学组织形式,指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如何组织和表现出来。分为个别教学制和班级授课制。68班级授课制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钮斯在大教学论中作了阐述。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69.19世纪末在美国出现了巴达维教学法。70.课堂教学主要环节:备课、上课和课后总结。教学方法是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分三类:教师和学生主71要用语言来传授,讲授法、问答法和讨论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觉获取知识和技能,实习法、演示和参观法。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自学指导法和练习法。教学方法改革是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72.现代教育技术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73.教育技术就是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一个综合完整的过程。74.在我国教育技术又称为电化教育。75传统教学媒体按物理分类:光学媒体、音像媒体,声像媒体和综合媒体。在我国高等学校教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是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电视机、教育电视系统和语言实验室等。智能教学系统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综合教育技术。76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逐渐与通讯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等融为一体,具有交互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功能这样一种技术组合。77.网络教育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教育形式。78.网络大学是指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具有远程开放教育与虚拟学校的特征,实现一系列高等教育功能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具有强大的交互性和广阔的开放性。79.教学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80教学测量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方法描述学生在德智体方面的发展水平。81学生学业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学业进展和行为变化的评价。82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准则包括:教学素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安排及教学的实际效果。83开展科学研究使高校同时具备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的两大重要职能。84科研的程序:科研准备阶段、科研试验阶段、科研成果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85科研成果通常分为六类:理论性成果、应用性成果、发展性成果、阶段性成果和教学研究成果。86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87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88社会实践分为教学计划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化和非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和非专业实践活动。89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验、专业实习、军事训练、生产实习及部分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90思想政治教育实质是以人为工作对象,做人的思想转化工作。其特点:阶级性、群众性、实践性。91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青年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武装学生。高等教育学第一章高教的本质高等教育的概念。P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试析高等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GJ是动态概念,内涵和外延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①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是少数学者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组织教学,属于专业教育机构。②工业革命时期,高等教育开始与中等教育衔接,自然学科诸学科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部分科学知识进入大学教学。③产业革命深入后,19世纪后期,高等教育层次多样化,专科教育纳入高等教育范畴,研究生教育较快发展;高等教育形式复杂化,正规传统高等教育形式之外还出现了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如开放大学等。高等教育由最初的英才教育逐渐演变为大众化普及化高等教育。中世纪的高等教育内涵、内容。近现代高教的开端。P1~2内涵是:在仿照行会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专门的、独立的学术和教育机构。内容是: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唯一组织形式,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大学是少数学者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文科是基础科。开端是:欧洲中世纪大学工业革命后高等教育的变化。P2工业革命后高等教育开始基建于中等教育的基础之上,并且不断地制度化和规范化。19世纪后半期以后高等教育的变化:形式复杂化、层次多样化、服务对象“大众化”“普及化”P2~3对高等教育的界定:美国、欧洲的不同P2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欧洲突出较为正规化的高等教育。中国的《高教法》的产生时间。P41998829日通过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社会政治的哪些方面影响高等教育。具体影响(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P5~6(论、简)社会政治的政权性质、政治制度以及政治纲领影响着高等教育。具体影响作用表现为(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P6~7(简)表现: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如何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论、简)P8~9决定作用: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经济的发展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对高等教育的需求。2)经济制度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高等教育如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论、简)P9~11高等教育主要通过培养高层次的、素质良好的人力资源和开展知识的创新,来推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主要是通过一定的专门人才的结构来实现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高教不仅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而且对个人收益有贡献,表现在:首先提高受教育者取得较高收入的能力;其次,以增加受教育者的无形收入;再次,有助于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研究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人物及其使用的方法。P9~111)斯特鲁米森的研究:苏联学者,使用方法是劳动简化率;2)舒尔茨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使用方法是教育资本储量;3)丹尼森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P11首先,高教层次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技术水平结构的形成;其次,高教科类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岗位类型和专业结构的形成;再次,高教的地区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的区域分布。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科技功能)(论、简)P12~13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对高教内容和手段的影响。高等教育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1高教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2)高教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对高教、文化功能)(论、简)P13~15文化的要素构成了教育的内容,育是传递文化的途径。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广泛的、复杂的和多方面的,文化和教育处于相互包容的关系状态中。表现为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文化的特定内涵及其发展状况势必影响着高等教育内容选择和取舍的范围。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4高等校园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更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体现为(1)高等教育既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通过对文化的过滤、加工、重组,使其中对人类发展有价值的东西可以得到高质量、高效率的保存和传递,并代代相传,不断延续下去。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首先,高等学校是社会上从事精神生产的重要部门之一。高校通过广泛的学术研究来增加新的知识和新的成果;其次,高教是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最主要领域,通过相互交流,可以发挥起吸收、融合各种文化的功能。再次,高校可以培养学生对现实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新文化的能力,以推进文化的更新。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论、简)P19~21大学从最初培养专门人才的单一职能到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多重职能,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中:(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即是早期大学创办的宗旨,也是大学作为社会特定机构之所以能够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依据。(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现代高校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其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高等学校在培养专门人才的过程中,也为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科学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现在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既是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中世纪大学的职能。P16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标志P17~18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标志P18中世纪大学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标志是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标志是1862年美国的《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威斯康星思想P18是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基本任务:一、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力工作的公民;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三、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莫里尔法案》的意义。P19首先,打破了美国高校封闭的体制,使高校为社会服务成为第三个职能。其次,确立了应用科学研究及农业、工艺科学在大学中的地位,使大学向更加综合化、多科化的方向发展。再次,开创了联邦政府资助高等学校的先例,推动了州立大学的发展。第二章高教目的教育方针的内含及其基本构成。P22~23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构成是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教育法》《素质教育决定》中关于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P24“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的含义、性质。P24~26教育目的的含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中一个基本的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教育目的的性质是:一、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二、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教育目的、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目标的关系。P26~27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关系看,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高等教育目标是围绕高等教育目的展开的。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P27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同时贯穿于高等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一、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二、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三、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四、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规定。P28~29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是高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高校培养目标在不同的专门化领域中落实为专业培养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观点。P31(考察人的两个角度及要求、人的发展受影响因素、实现全面发展途径或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首先,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查人的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其次,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考查人的发展,应当是对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人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生活条件、所处的群体,同时还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和途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P32人的全面发展是由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所构成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包含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全面发展的教育。这几部分既是相互独立,各有特殊任务,又是辩证统一的。其中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P35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教学工作;教学工作是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基本途径,高等学校通过教学来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促进学生各方面技能、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二、科学研究;开展科学研究是高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方式,扩大专业视野。促进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形成。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高校实施全面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巩固和加深其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可以了解社会、国情,增强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和社会注意事业心,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第三章高教的几个理论问题试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基本观点。P38~39论)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个人本位高等教育价值观主要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个人本位价值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心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健全的人格等,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与普通教育。社会本位高等教育价值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强调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政治品质是其特别关心的。两种价值取向分歧的实质、主要代表人物。P39实质上反映了迄今为止尚存在的个人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代表人物:个人本位观:亚里士多得、纽曼、赫钦斯;社会本位观:柏拉图。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和“个人本位说”(论、简)1.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趋向的实质,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2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片面性和局限性。1社会本位观肯定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这对于教育走出“隔世”状态,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没有分清适应社会的哪些方面,容易导致一种误解,不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只要社会需要都适应;容易助长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容易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2)个体本位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弥补了社会本位观的某些不足,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但它没有揭示出真实存在的个人与社会的多种关系,将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简化,导致:忽视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导致个体需要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导致个人社会责任感下降。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P44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有三个特征:传授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专才教育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有三个特征: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时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学生在毕业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我国古代高教内容(文艺)教育表现(通才)P42殷商、西周时期,教育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春秋时期,教育内容为文、行、忠、信;到了汉朝,建立了汉代大学,在教育内容上“以教化我大务”;宋朝时,在教育内容上,完全传播儒家的伦理思想。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一种通才教育,直到近代,西学的兴起,我国高等教育演变成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为什么要实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P45(论)首先,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转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其次,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转才教育相结合。再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的阶段特征。P46~48英才高等教育阶段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英才教育阶段的大学培养治国的精英;高等教育的支撑者是国家;受教育的权利是通过对智力、品行等各方面的考察、考试等选拔方式而获得的;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博雅教育;在阶级社会,它主要是统治阶级筛选并培养统治人才的工具;教育是面向少数人的,规模较小。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它强调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培养,关注人才的数量;在高等教育的观念、教学内容与形式、学术标准、管理与决策,以及高等学校的功能、模式、招生和聘请教师的政策与办法等方面,均发生质的变化。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两种模式。P48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止的日本模式。我国高教大众化的原则(请谈谈你对我国高教大众
化的看法)P49在可承受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P52~53高等教育平等时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指人们把接受高等教育看作是一种应有的权利,从而要求任何人都不能不受限制地享受这种权利。高等教育平等包括:机会平等,过程平等,结果平等。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教育的效率。P53分为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内部效率:某一教育系统用尽量减少浪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所培养学生的数量。外部效率:一般教育同职业教育的关系,以及学校同就业机会的关系,即学校和教师能为学生将来就业做什么,以及学校所学知识就业后能否运用。试述高等教育平等与效率的关系。P54~56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高等教育是一种高投入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经费短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用有限的投入从事一项昂贵的服务活动,就必然出现高等教育的效率问题。首先,高等教育的资源要适当集中以保证这种高投入的活动能够顺利、高效地进行。其次,对谁受高等教育要有所选择。再次高等教育应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就要集中资源并对谁受高等教育进行选择。担这种方法却忽略了由于家庭背景等因素造成的学生能力之间的差异本身正是社会不平等的产物。其次,选择的手段、标准本身也不是很可靠的,有幸进入高等学校的人,要根据社会需要接受不同层次和专业的教育,这又加剧了不平等。再次,高等教育的平等追求的是享受教育权利的均等,主要是享受资源的均等。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这可能导致高等教育处于低水平运作,降低高等教育的效率。2.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首先,人们所追求的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同时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没有质量,高等教育的平等只能是形式上的。效率不仅仅是质量,从长远来看,效率的发展最终为平等提供可能,而平等的实现必然依赖于效率的提高。其次,平等也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人类社会所追求的效率本质上离不开平等。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效率优先,兼顾平等)P56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为了提高高等教育效率,在目前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再次,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学制的含义及其建立的依据。P58~59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包括有哪些种类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建立的依据是:一、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二、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三、学制的建立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高等教育的四种办学类型及代表国家。P59~60高等教育的四种办学类型是:一、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是意大利。二、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法国。三、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澳大利。四、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日本和美国。试分析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的特征。P63~64⒜宏观总体特征;⒝层次(微观特征)⒞成人高校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宏观总体特征是:一、多重公立系统为主;二、私立系统放尚处于逐步形成之中。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是:一、层次结构轮廓清晰,但培养规格上还有些模糊。二、各层次高等学校都有比较严格的入学条件限制,实行考试制度;三、在学习方式和修业年限上比较刻板、划一,各种成人高等学校也是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位的含义。P65各国学位层次。P67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识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各国学为层次都包括三个部分:学士、硕士和博士。现代学位制度的起源、确立的标志。P65~66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援引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德国哲学博士学位的设立,丰富了学位的内涵,体现了学位的学术价值和水准;另方面学位授予程序规范化和制度化,现代学位制度基本确立我国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P68、级别P68、授予权力机构P69我国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80《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学位的级别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学位授予权力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我国学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P70我国学位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是::首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间不相协调,授权学科、专业存在口径偏窄,基础学科和传统计学科的比例过大其次,研究生学位的学术性学位为主,有重学轻术之嫌再次,学位管理中评估制度不够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远未能得以发挥。各国招生制度的类型。P71第一,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第二,由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第三,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收费制度的内涵。P74实行收费制度,国家本着成本分担的原则,由高等教育的收益者承担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自主择业。我国高校实行收费制度的意义及产生问题。P74意义是:缓解国家财政困难,拓宽高校经费来源渠道,理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和通过并轨实现相对意义上的公平等。产生的问题是收费制度带来了一些新问题,特别是对于低收入的家庭而言,越来越难以负担子女学习费用。高校教师职务设臵的总体原则P75岗位设臵的原P76教师职务设臵的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设岗。岗位设臵原则是:第一,系统原则。第二,整体效应原则。第三,最低岗位数量原则。第四,动态性原则。我国高校教师职务设臵、聘任方式。P75~76职务设臵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高校教师的聘用期限一般为两年。请谈谈对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看法。P77改革重点和方向:一、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二、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优化教师的资源配臵;三、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四、教师的合法权益有效保障,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世界普通高校系统的微观特征。P62第一,大多发达国家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入学条件限制比较宽松。第二,大众化教育依然清晰可见的精英教育特征。第三,各国高校学生就读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第四,培养规格的多样化,办学策略和学生的修业年限有一定的差异。第五,各个层次间既考虑到合理的分流,也注意建立相互衔接和贯通的机制。15.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①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②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③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④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第五章高教管理体制高教管理体制的内涵、构成。P79指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臵、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高教宏观管理体制模式。P79~82(内涵、代表)(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主要指高等教育由国家举办,高等教育管理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通过一定的计划、法律、行政命令、拨款和监督等手段来直接调节高等教育活动的管理体制。(2权利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一般指高等教育的决策权力主要在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来独立行使高等教育决策、立法、财政拨款等职能的管理体制。(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或政府与高等教育部门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管理职能的管理体制。3.我国高教宏观管理体制(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及其意义。P83⒜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工合作,利于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高等教育管理权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劝,便于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办学体制的内涵。P84是关于办学者的法律地位、办学者在办学过程中所拥有的权力、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管理制度体系高等学校管理内容、模式及代表。P85~86高等学校管理包括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根据各国高校再两者间存在中心上的差异,其内部权利结构可大致归为以下几种类型。1欧洲大陆模式:即一种以学术权利为主,高校内部权利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并深刻体现了学术权威影响的高校管理模式。(2美国模式:即一种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强调规范,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的高校管理模式。(3英国模式:即一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两者相互制约的高校管理模式。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领导体制)P87主要反映的是在高等学校举办者、办学者两者之间的权力和职责关系,党委和行政间的关系,以及高校行政系统和学术系统之间的关系等一些基本关系范畴,它是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及其特点P87~88、改革重点P87领导体制:校长负责制。特点:确立校长作为高校行政领导的地位,校长受国家委托,在党委的领导下全权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突出了以下特点:*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改革重点:在强调加强校行政管理,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的同时,应适当地注重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分离,要从体制上进一步提高目前高校中学术委员会机构的地位,加强其学术决策职能。8.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系统:高校的行政管理系统,主要是指由高校内相互联系的不同权利和职责主体所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和系。9.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①要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权力中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②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③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立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④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结构的内涵、组成。P91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及其影响。(简、论)P921)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产业结构以及由此引起的高级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等。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因素。2)文化传统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的总体水平,由历史传统形成的民族文化特点及观念。文化因素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却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因而其影响和意义深远。(3科学技术因素: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的总体发展水平与速度、科学技术系统的规模结构等。科学技术因素对高等教育影响主要体现在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上,社会科技发展越快,对更高层次特别是研究生层次的人才需求越旺盛,而现代科技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又要求高等教育调整科类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培养跨学科人才,增强灵活性和适应性。(4教育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各级普通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结构。教育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为基础教育提供师资的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的调整上,也体现在因基础教育的发展而引起的高等教育需求扩大而要求对高等教育进行整体结构性调整上。我国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P94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比例关系。我国目前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三个等级:设立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和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学校地区结构:指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包括梯度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模式。4.世界高等教育的一体化模式?一体化模式只把以前地位不同的教育机构联合在一起或建立新的包括多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的机构。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达到高潮,提倡他的主要理由是:①减少机构间的质量等级差距②一体化的机构能特别有效的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如设备、图书馆、教师、教室等③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④把以前相互割裂的学术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思想结合起来⑤为科研提供更广阔的基础,所有高教机构的教师都能参与科研活动⑥一体化模式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充足的,如果提供适当的教育机会,学生之间学习成就的差异就可以得到控制⑦有利于学生重新选择学习机会。5.世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模式特征第一,多样化模式的目标是为学习能力、动机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学生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环境,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而不是设法消除差异。第二,在一个多样化的系统中,不同结构在声誉、学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着等级或差别。第三,在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英才教育部门与其他教育部门在管理上有区别。英才部门有更大的自主权,以保证其他英才教育的传统特征。第四,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和课程项目不仅存在纵向的等级差别,而且在性质、目标、课程内容方面存在横向的区别。6你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应解决哪些实际问题。或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P98首先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拱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在层次结构上,适当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满足高科技发展需要,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来扩大我国专科层次应用性、技艺性人才的培养规模。在科类结构上,根究社会产业结构发展和调整对人才的需要,合理规划。在形式结构上扩大全日制高等学校规模,加大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力度,完善终身教育系统;适当扩大私立高等教育规模,缓解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不足而高等教育需求紧张的局面。在能级结构上,国家重点支持少数大学的发展,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具有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的大学,同时应鼓励其他学校探索自我发展的途径和办学形式。在地区结构上,实行非均衡发展,同时适当从政策角度缩小不同地区间的教育落差。其次,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中央应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以及一些师范性的高等职业学校。根据“面向地方、专科为主、注重应用、综合发展”的方针,积极支持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办学。逐步形成国立、公立、民办和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7影响高教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P97(1学术的因素(2体制的因素(3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1.大学教师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教师是屡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作用:继承传播发展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任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开展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2.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个体性与群体性3.高校教师结构及结构优化应注意的问题?答:高校教师结构: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注意问题(1)完善教师聘任制(2)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3)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高校学生个性倾向性的发展特征?答:兴趣广泛而稳定;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完善;远大的动机逐步确立;理想与信念逐步稳固。高校学生的社会特征?答: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①新生阶段:踌躇满志,缺乏远大理想;新思维正在形成中,没有完全脱离中学时代的习惯和意识;思想单纯,可塑性大;渴求知识,专业思想不巩固;渴望温暖和友谊;要求自由和民主,缺乏自治和自立能力。②二、三年级阶段学生的特点: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不稳定性;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增强;层次差别日益明显;希望获得爱情的体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和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主要角色,也是整个高校内部活动中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因此师生关系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高校活动的秩序和基本目标的实现。良好师生关系具有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特点,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以学识、品性和才能来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第八章专业形成的影响因素?①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②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③专业的源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专业设臵与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①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②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③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④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⑤专业设臵布局合理。⑥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我国专业设臵与调整的教训第一,教育既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教育的发展又应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特别是专业的设臵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第二,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专业发展的盲目性,造成了某些专业的重复建设。第三,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高校专业设臵过细,造成了有限资源的分散使用,影响了重点专业、短线专业的建设,降低了规模效益。市场条件下专业设臵与调整的基本要求?(考过)①以社会主义建设和公民个人需要为基本出发点。②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扶持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③符合高级人才的成长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保持专业设臵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市场条件下高校专业设臵与调整的具体做法?①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②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按专业大类培养学生。③规划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一哄而上,追求大而全和盲目扩大招生数量的倾向。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则的原则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培养目标和规格要与社会需求一致培养要求应与个人的发展相一致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第九章教学过程的特点?①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②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的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③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促使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知识结构的优化促使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论述大学生学习的特点?①独立性的增强。包括独立的预习和复习这些自学活动,以及阅读一些参考文献,并逐步过渡到一些学习内容主要靠自学②学习的自主性增强。表现在一是重视科学的管理自己的时间分配,使他们能够胜任繁重的学习任务;二是重视科学的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使他们能够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③学习的探索性增强。由于科学研究进入了教学过程,打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了初步的训练,他们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探索成分。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①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②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任何要求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其身心发展的特征③教学原则的确立必须与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论述在高校教学中如何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①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应是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并进可能反映当代先进的科学成果;思想性是指教师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②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斯努思想性的统一,要求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传播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教师应做到: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论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存在密切的关系。能力是在对一定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养料为开展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做到知识积累与促进能力发展两方面的相互促进,在教学中①注意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的调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都处于积极的状态②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③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的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评价他人的能力④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要注意考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自学、动手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论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高效率的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两者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性和进取心。论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清实践是人们获得真理的重要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促使人们善于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积极的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教师做到第一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通过学习、实验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第二注意把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使实践性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以期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第十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1:广义的课程含义、对传统的突破?答: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广义的课程突破了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界限,使学校教育活动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选择教学内容。2:课程种类的划分?答: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前者把重点放在认识的客体方面,即放在文化遗产和系统的客观知识的传授上;而后者则重视认识主题方面,即学习者的经验和自发需要。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的观点来看,可以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并列课程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以一门门学科为中心;而核心课程则以旨在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综合经验为中心内容,辅之以边缘学科知识。按层次构成分:基础课、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按选课形式分:必修课、限选课和选修课;按课时多少分:大、中、小和微型课;按课程内容是传授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分:理论课和实践课。从选课形式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3:课程体系设臵中要处理好哪几个比例关系?答:1)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2)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3)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4)大、中、小课程;5)显形课程和隐性课程。4:课程体系优化的含义?答:是从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例,并以最后要达到目标要求作为衡量的标准。其含义要从剖析专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入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按知识结构设计课程,要体现加强基础理论,突出主干学科和一定的知识面:按能力结构设计课程,要注意培养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5:教学计划的含义、组成、核心?含义: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组成: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课程设臵;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学年编制(简称校历)核心:课程设臵。6:教学大纲的含义、构成、作用和编制要求?含义: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时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构成:一般分为3个部分:即说明、正文和附录。作用: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无论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制定,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和课程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制要求:明确的目的性;前沿性;思想性;启迪性;教学适用性。7教材的含义、教材建设的意义(课程建设的核心)组成。P133含义: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业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意义: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604c877a26925c52cc5bfc0.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