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全国试题答案

发布时间:2017-10-09 15:25: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考试题

课程代码:0053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吴组缃的小说《菉竹山房》将主要笔墨用来 ( )

A.渲染烘托环境气氛 B.叙述悲剧爱情故事

C.描写主人公心理活动 D.叙述“窥房”的故事

2.张天翼的小说《华威先生》描写人物的主要手法是( )

A.漫画式的夸张 B.冷静的白描

C.点睛法 D.倾诉与宣泄

3.下列小说强烈地表现了“反封建”主题的是( )

A.《春风沉醉的晚上》 B.《家》

C.《断魂枪》 D.《春桃》

4.鲁迅小说《阿Q正传》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具体手法是( )

A.立体化描写 B.传神的白描

C.心理描写 D.动作描写

5.下列小说具有“同情与讽刺兼备”的特色的是( )

A.《华威先生》 B.《在其香居茶馆里》

C.《潘先生在难中》 D.《断魂枪》

6.属于茅盾小说《子夜》的人物形象是( )

A.冯乐山 B.魏老头子

C.刘四 D.冯云卿

7.下列小说最具四川地方特色的是( )

A.《山峡中》 B.《围城》

C.《在其香居茶馆里》 D.《小二黑结婚》

8.下列鸟类没有在《凤凰涅槃》中出现的是( )

A.野雉 B.鸱枭

C.白鹤 D.家鸽

9.下列属于现代派诗歌的是( )

A.《繁星》 B.《断章》

C.《死水》 D.《给战斗者》

10.没有在巴金散文《爱尔克的灯光》中出现的灯光是( )

A.办公室的灯光 B.旧居的灯光

C.爱尔克的灯光 D.心灵的灯光

11.陆蠡的散文《囚绿记》的写作背景是( )

A.辛亥革命时期 B.“九·一八”事变前夕

C.抗日战争前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2.辛笛的诗歌《航》的突出特色是( )

A.具有“三美”特征 B.突出“主观战斗精神”

C.情感表露直白简单 D.思想知觉化

13.下列诗歌中,大量使用暗喻和补充式复句的一首是( )

A.《生活是多么广阔》 B.《铸炼》

C.《孤岛》 D.《星星》

14.诗文集《踪迹》的作者是( )

A.朱自清 B.冰心

C.徐志摩 D.郁达夫

15.靳尚是下列哪部话剧中的人物?( )

A.《压迫》 B.《虎符》

C.《南冠草》 D.《屈原》

16.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作者还写过( )

A.《暴风骤雨》 B.《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C.《呼兰河传》 D.《财主底儿女们》

17.在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女儿名叫( )

A.曹大年 B.长安

C.长白 D.姜季泽

18.下列诗歌反映了反帝反种族歧视思想的是( )

A.《沙扬娜拉一首》 B.《别了,哥哥》

C.《洗衣歌》 D.《拜献》

19.下列诗歌被称为“鼓点诗”的是( )

A.《上山》 B.《天上的市街》

C.《我用残损的手掌》 D.《给战斗者》

20.在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中,人和车厂的老板是( )

A.刘四 B.祥子

C.曹先生 D.虎妞

21.下列属于乡土小说的是( )

A.《沉沦》 B.《拜堂》

C.《铸剑》 D.《围城》

22.小说《缀网劳蛛》的作者还写过( )

A.《祝福》 (鲁迅) B.《桃园》(冯文炳) C.《丈夫》(沈从文)D.《春桃》(许地山)

23.戴望舒的诗歌《偶成》表达的是( )

A.迷惘、颓废、伤感的情绪 B.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

C.对相对哲学观念的深刻理解 D.对解放区的由衷向往

24.下列诗歌属于“九叶派”诗人创作的是( )

A.《我爱这土地》 B.《十四行(四、鼠曲草)》

C.《山》 D.《泥土》

25.林语堂的散文《祝土匪》中的“土匪”指的是( )

A.倾向于官场的学者 B.敢于说真话的进步文人

C.以“绅士”“学者”自居的文人 D.共产党

26.下列作品属于报告文学的是( )

A.《蛇与塔》 B.《山之子》

C.《雅舍》 D.《包身工》

27.赞扬了一种“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实干精神的散文是( )

A.《给我的孩子们》 B.《钓台的春昼》 C.《忆韦素园君》 D.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28.下列散文选自杂文集《乡风与市风》的是( )

A.《简论市侩主义》 B.《拿来主义》

C.《白马湖之冬》 D.《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29.下列话剧不是田汉创作的是( )

A.《名优之死》 B.《丽人行》

C.《南归》(冰心创作) D.《北京人》

30.采用了“横断面的描写法”戏剧结构的作品是( )

A.《升官图》 B.《上海屋檐下》 C.《日出》 D.《白毛女》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下列对鲁迅小说《伤逝》的分析,正确的有( )

A.是鲁迅唯一的婚恋题材小说

B.着力刻画主人公本身的思想弱点

C.说明婚姻解放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部分

D.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E.用日记体的形式

32.下列关于《边城》的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有( )

A.结构宏大而严谨、情节性强

B.具有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

C.兼具诗歌的抒情因素与散文的笔法

D.突出显示了社会背景与矛盾

E.语言质朴清丽、含蓄自然

33.下列属于解放区的小说有( )

A.《小二黑结婚》 B.《荷花淀》(抗日根据地) C.《暴风骤雨》

D.《在其香居茶馆里》 E.《寒夜》 抗战时期重庆

34.下列诗歌,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的有( )

A.《再别康桥》 B.《雨巷》 C.《我是条小河》 D.《发现》

E.《大堰河一我的褓姆》 30年代

35.下列散文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有( )

A.《秋夜》 20年代 B.《鹰之歌》 C.《风景谈》40年代 D.《一种云》 E.《雨前》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6.简述萧红小说《小城三月》刻画翠姨这一艺术形象的方法。

37.简述鲁迅杂文《春末闲谈》的艺术特点。

38.简述曹禺话剧《雷雨》的思想内涵。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6分)

39.以《大堰河我的褓姆》、《手推车》为例,试述艾青诗歌的主要特点。

五、阅读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20分)

40.阅读鲁迅的散文《复仇》,结合作品,写一篇600—1000字的文学评论。要求:

(1)紧紧围绕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来写。

(2)不要借题发挥,不要写成读后感。

(3)表达通顺,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复仇

鲁迅

人的皮肤之厚,大概不到半分,鲜红的热血,就循着那后面,在比密密层层地爬在墙壁的槐蚕更其密的血管里奔流,散出温热。于是各以这温热互相蛊惑,煽动,牵引,拼命地寻求偎倚,接吻,拥抱,以得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

但倘若用一柄尖锐的利刃,只一击,穿透这桃红色的,菲薄的皮肤,将见那鲜红的热血激箭似的以所有温热直接灌溉杀戮者;其次,则给以冰冷的呼吸,示以淡白的嘴唇,使之人性茫然,得到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而其自身,则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

这样,所以,有他们俩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对立于广漠的旷野之上。

他们俩将要拥抱,将要杀戮……

路人们从四面奔来,密密层层地,如槐蚕爬上墙壁,如马蚁要扛鲞头。衣服都漂亮,手倒空的。然而从四面奔来,而且拼命地伸长颈子,要鉴赏这拥抱或杀戮。他们已经豫觉着事后的自己的舌上的汗或血的鲜味。

然而他们俩对立着,在广漠的旷野之上,裸着全身,捏着利刃,然而也不拥抱,也不杀戮,而且也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

他们俩就这样地至于永久,圆活的身体,已将干枯,然而毫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

路人们于是乎无聊;觉得有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钻出,爬满旷野,又钻进别人的毛孔中。他们于是觉得喉舌干燥,脖子也乏了,终至于面面相觑,慢慢走散;甚而至于居然觉得干枯到失了生趣。

于是只剩下广漠的旷野,而他们俩在其间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干枯地立着;以死人似的眼光,鉴赏这路人们的干枯,无血的大戮,而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

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选自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注:①槐蚕:一种生长在槐树上的蛾类幼虫。

②鲞头:即鱼头;江浙等地俗称干鱼、腊鱼为鲞。

1-5AABBA 6-10 DCCBA 11-15 CDCAD 16-20 BBDDA 21-25BDBCC 26-30 DCACC

31 ABCDE 32 BCE 33ACD 34 ABCD 35 BD

36.答:1、作者以一种平静轻松的笔调来写悲剧,这主要表现为作者从“家庭琐事”、“儿女情长”的日常生活的细节和侧秒描写中来感受人生悲剧的刻骨铭心的痛苦。2、作者善于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写翠姨妹妹的开朗来反衬翠姨的娴静雅致,以明丽的彩笔渲染春意盎然、诗情葱茏的环境,来烘托翠姨内心的萌动、苦闷和绝望。3、作者通过翠姨细微的动作和隐含深意的语言来揭示人物内心的秘密。翠姨到处买不到绒绳鞋,便说:“我的命,不会好的。”大家胡乱地吹奏寻欢,而当大哥请翠姨吹箫时,她却站起来跑开了。这些都为揭示性格内向的翠姨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7答:说理形象化。《春末闲谈》一文暴露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黄金世界的理想施行各种麻痹术,以自然界中的细腰蜂作比,分析其异同。鲁迅借谈细腰蜂,说明古今中外的统治者虽有细腰蜂之志,却无细腰蜂之术的道理,他们妄想永远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寻找像细腰蜂的“神奇的毒针”那样的“奇妙的药品”,但结果总是失败。

丰富的知识性和生动的趣味性。文章题名“闲谈”,思路无拘无束,结构活泼富于变化,细腰蜂和青虫的传说,中外古今各种事例的旁征博引,使文章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生动的趣味性,在“闲谈”中阐发了深刻的思想,借“闲谈”来谈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阶级统治等重大问题。语言幽默风趣,好用反语,令人在开颜一笑中受到思想启示和感情陶冶。文中写道:“当长夏无事,遣暑林荫,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写得极富情趣而令人捧腹释然。

38.

39.答:《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手推车》,通过描写战争时期民不聊生的场景来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爱和对祖国人民苦难的抗议。艾青诗歌的特点就是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引起感觉、发挥联想、捕捉和选择意象以凝结成形象,总体上诗人将对祖国和祖国人民的热爱通过诗歌表现出来,采用丰富多彩的意象表现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抒发深沉忧郁的感情,使抒情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充分体现了艾青独到的艺术特色.艾青诗歌意象的外延丰富多彩是与其内涵的深刻相一致的.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40.

答:鲁迅揭示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之一,即是“看客”心理:“庸众”因“无聊”而将他人的一切举动“事件”化、“戏剧”化,从而“旁观”之,“赏鉴”之,以慰其无聊;他人特别是其中的所谓“独异个人”,因之被迫成为表演者,其庄严神圣的爱与死,都在无聊看客的围观中成为作秀。而被赏鉴者欲摆脱此一地位,则只有“毫无动作”,使路人“无戏可看”,以此向看客们“复仇”!这种令普通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思绪,却是极其深刻的情思,它构成了独特的鲁迅式复仇哲学的丰富内涵。

开篇两段,以塑形又似乎议论的口气,谈论热血造成的温热,体现了生命之力:它首先引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和接近,由此得到“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同时,如有人以利刃刺穿其皮肤,则有鲜血喷灌于杀戮者,双方或得到、或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前者为静态的生命力的价值呈现,后者为动态的生命力的体现、发扬。“大欢喜”,乃佛家语(佛教中的天神“欲天”和“爱神”即又名“欢喜天”,作裸身拥抱状),此指宗教般的欢欣,极言其喜。

至第三段,始点出二人──“他们俩”(在后来作者致郑振铎的信中,才点明为“一男一女”;于本文中只能从其“互相蛊惑,煽动,牵引,拚命地希求偎倚,接吻,拥抱”中猜测其互为异姓)。唯其“裸着全身”,才可见出其皮肤、皮肤下血管里的血,鲜红的热血。二人“持刀对立旷野中”,所欲何为呢?

第四段点明其二人之间两种关系的极端状态:或“爱”,则拥抱;或“杀”,则为杀戮。

以现代观念衡量,此二人或相爱、或相杀,完全是为其个体生命力所驱动的个人行为,无关于他者。爱的结局是性的交往和种的延续,杀的结果是鲜血的流尽和肉身的死灭,二者均可以得到或可以沉浸于生命的或沉酣或飞扬的大欢喜中。尽可以由其“自己裁判,自己执行”。

然而,第二段中,“路人”来了!“路人”的身份,说明他们本有其行进的目的地。然而,他们闻风而起,不请自来,是所谓“无聊人”。他们来自何方?又非只一处,而是“四面八方”;人有多少?“密密层层”,言其多也。作者于此用了“博喻”:“如槐蚕爬上墙壁,如马蚁要扛鲞头”,人而如蚕如蚁,并且“拼命地伸长颈子”。作者的鄙夷之意,于此全出。

路人来了,要做什么?他们竞随而往,以为必有事件,慰其无聊,也就是要“赏鉴”。 “赏鉴”,还意味着其对象之角色性质的被迫转化,也就是,被赏鉴者,由自在自为的自主性的人,被强行“赏鉴”,因此而成为表演者,被迫成为演员;于是其爱与死──这生命中最庄严神圣的举动──均在看客的围观中成为表演、作秀。对于看客而言,如作者在他处所悲愤指出的:“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予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这是精神麻木的、无爱心甚至残忍的、健忘的、无特操的、无“迷信”的一群“看客”。“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在他们残酷的注视下,一切出自本心的、伟大的思想、行为,均成为可以观看的戏剧,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价值、精神、统统被无情的目光所消解、扭曲、阉割。本诗中裸立的两人与路人的关系就是这样。

那么,被围观的“他们俩”怎样呢?被迫演出吗?不! 他们仍然保持着那个姿势,“也不拥抱,也不杀戮,而且也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可见,他们意欲摆脱这种被看、被围观、被赏鉴的尴尬的也是危险的处境;而且还要再进一步,想要还以颜色──那就是“复仇”。于是,他们只好将这种姿态保持“至于永久”,而同时他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圆活的身体,已将干枯”。然而他们仍然执拗的坚持着,“毫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

复仇显出了效果:“路人们于是乎无聊”,而这无聊发自内心,又相互感染,“他们于是觉得喉舌干燥,脖子也乏了;终至于面面相觑,慢慢走散;甚而至于居然觉得干枯到失了生趣”。好了,持刀对立者的目的达到了,在他们持续的报复下,路人们干枯了,而且干枯到失了生趣──这是一种“无血的大戮”。被看者正是以此来向旁观者复仇。这真是如同流着泪而表达的“高兴”心情!从这样一种叙述中,不难看出作者“憎恶”、“愤激”的强烈情感。

而这时,他们曾经“已将干枯”的身体,已然干枯──所以才会有“死人似的眼光”。于是,颇富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另一次角色转换到来了,被赏鉴者反过来成了赏鉴者!他们“以死人似的眼光,赏鉴这路人们的干枯”;而原先的赏鉴者即路人,则变成了被赏鉴者,他们因赏鉴别人而遭获的“无血的大戮”,被被看者看在眼里,那无尽的、悲慨的欣悦收到了与“有血的大戮”同样的效果:“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

我们注意到,作品里两次写到“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都是指其达到生命力的“飞扬”,也就是价值凸显而引起的欣悦的情感;第一次是因爱人之“爱”与置爱人于“死”而达致,是“有血的大戮”所引发,第二次则因己身“干枯”的同时“赏鉴”“旁观者”的“干枯”而达致,是“无血的大戮”所引发。前者是自主的选择而得,后者却是被迫而无奈的选择而得。前者是“照所欲而行”的结果之一,后者却是以死亡为复仇手段的必然结果。

被看者“毫无动作”使旁观者“无戏可看”,固然实现了对看客的复仇,但代价却是自主选择爱或死之权利的丧失;然而如果“照所欲而行”呢?则固然可以自主选择爱或死之权利,却必然成为旁观者赏鉴的对象──也许这本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鲁迅于此当然是赞成那种彻底的、无情的、奇崛的复仇观的。

本篇散文诗,其精巧的构思,象征性的人物,细腻而尖新的描写,复沓而有力的语句,铸成了强烈的感觉和思想的冲击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5fa4006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6.html

《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全国试题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