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之人物评析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15-11-20 19:37: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之人物评析》文献综述

专业:师范英语 班级:20112班 作者: 指导老师:

摘要本综述通过网络搜索(主要是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和图书馆阅读收集了大量相关的书籍(原著和译著),报纸,杂志等各种途径,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各类角度的分析后,将本课题的研究从对福克纳个人生平和当时的美国社会现实介绍入手,通过分析文本中的细节,来分析主要人物,揭示作品的主题。

关键词:社会现实; 人物评析; 作品主题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最富盛名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发表于19304月的《论坛》杂志上。该篇故事采用了哥特式写作手法,讲述了一个耸人听闻的谋杀故事,有力地表现了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衰亡的旧秩序同新秩序之间的尖锐矛盾。整个故事充满了死亡的气氛,充满悬念,阴森恐怖。主人公爱米丽作为一个性别模糊化的悲剧人物,其女性特征的畸变过程在让读者为其叹息的同时也不禁让人深思是怎样的社会才让人的心灵扭曲并丧失其本性。

本课题研究将主要以美国南北战争以后为背景。南方贵族阶级日趋没落,但其残存的旧日理想的余辉诱惑着处于历史交替时期的南方人,造成他们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人与时代的严重错位,心灵始终处于内在的混乱状态。小说的背景设在这一特定时期,正是作者创造这部小说的一个意图。落后、非人性的南方文化在文明的现代化面前崩溃的必然性;文明取代野蛮、进步战胜落后的不可抗拒性。艾米丽的悲剧除了个人性格的悲剧外,更多的来自于社会、时代和民族的悲剧,爱米丽之死标志着南方习俗文化的终结,喻示着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的开启。

笔者认为,要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揭示主题,就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美国当时的时代背景,二是作者的个人生平。在研究此课题期间,笔者主要参阅了威廉福克纳的英语原作《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以及网上《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文译本。笔者从知网上通过输入“文章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进行搜索,用精确匹配搜索到了近600篇与《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直接相关的资料,从中参照了一些与本研究的课题相关的资料,比如:吴培宏的《论福克纳笔下爱米莉形象的深层意蕴》,陈贺、康丽《略论<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中的“玫瑰”》等等。

根据以往对这本小说的研究,笔者将其大致归为以下几类:

1、通过研究艾米丽的爱情婚姻观来揭示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例如:

兰志丰在其《艾米丽的爱情婚姻观浅析》中提到:“艾米丽的恋爱经历是一个不幸的爱情悲剧。父亲的专横、思想保守让美好,幸福的爱情跟她擦肩而过;而社会的世俗偏见从一开始就预示着艾米丽与赫默的爱情不会一帆风顺,再加上赫默对爱情的不专一注定他们俩的爱情以悲剧告终。她这种扭曲的恋爱心理是当时社会的现实写照:以毒死恋人来保住那来之不易的爱情,以拥抱情人的尸体来聊解无以发泄的情欲,这与当今社会的高度文明是格格不入的,为世人所唾弃。

章淮平的《爱情还是毁灭》:“被抛弃的悲惨命运与性的极度压抑使她的内心永远失去宁静,精神上永远背上一个巨大的包袱,她的性格和心理逐渐发生了扭曲畸变,最终变成了一朵浸润着毒汁的罂粟花,产生了以毒死恋人的手段来留住爱情的变态之举。父亲的专制跋扈,爱人的无情抛弃让她毒杀了赫默,与死尸长眠四十载,守护自己的爱情。

2、通过对象征主义手法的研究,研究作者在写这部小说时所用的手法以及所达到的效果和目的。一些看似与主题无关的描写实则是福克纳精心做的铺垫,无论是从文章中的颜色还是文章中出现的布景都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息息相关。例如:

鲁珊、肖福兰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象征手法解读》中的玫瑰:“在小说的结尾处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曾经美丽的玫瑰窗幔和玫瑰色的灯罩装饰的新房。如今玫瑰已褪色,似乎它所象征的艾米丽玫瑰般的爱情早已随着岁月而流逝。在种种压力和打击下,艾米丽终于垮了。净胜崩溃,行为极端。砒霜,这一死亡和毁灭的象征,成了她留住爱情、留住赫默的唯一力量。独异于人艾米丽来说,赫默不是死了,而是在天堂里和她一起生活。”

马小雪的《简析<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玫瑰”的象征寓意》:“整篇小说并无‘玫瑰’,但玫瑰’在整篇小说中却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它将主题和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紧密相连。同时,福克纳还为我们展现了面对新兴的工业化发展时南方种植园贵族家庭的痛楚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所有的这些寓意全部隐含在了血腥而美丽的玫瑰’里,因此这篇小说吸引了众多的读者、评论者,使得这不足五千字的短篇不断地从不同的视角被挖掘、被研读。

宗妤在其《威廉· 福克纳<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中象征意象的研究》写道:“破败的房子--日益日益破败腐朽的宅子象征着南方所有压抑人性的罪恶社会秩序和没落道德准则的大本营,比如父权制和社会等级观念。对艾米丽房子的描写贯穿小说始终。它是父权制下的壁龛--‘他赶走了所有求婚的人,‘他手握马鞭背对着跪着的她;女主人公鲜花般儿的青春被专制暴虐的父亲残酷囚禁,奉行清教家庭道德观和父权主义的他剥夺了年轻艾米丽爱的权利。除了父亲,镇上人对社会地位的固执坚守也将艾米丽逼进了这座壁龛之中——为维护旧的传统观念, 他们对已是老处女的艾米丽横加指责干涉;认为艾米丽与赫默的恋爱关系‘对她贵族血统的侮辱’、‘使全镇都丢脸’;他们请来牧师 ,向她亲戚写信,并最终迫使艾米丽躲进了破败房子。她开始与世隔绝,身心扭曲,并最终做出了将赫默谋杀的魔鬼兽行,如潮湿墙上的霉菌一般使自己的人性发生了了变质。因此,房子里‘灰尘弥漫’‘尘埃堆积’和腐烂尸体等都营造出压抑、沉闷 、阴森、毛骨悚然的氛围,而这恰恰是南方旧道德侵蚀压抑下,人们真实感受的写照,这里艾米丽已然成为受害者,是传统文化和社会、 民族心理的牺牲品”。

3、研究福克纳自身与小说千丝万缕的关系。大多数学者认为福克纳在塑造艾米丽这个角色的时候有融入其自身生活的影子在里面。不管是福克纳的经历以及他自身的价值观,都或多或少地出现在艾米丽身上。例如:

王欣的《试析福克纳小说中典型人物形象的怪诞性》有“福克纳出生于美国南方社会, 当时社会正经历深刻的变革。对福克纳来说,‘过去’并不遥远, 旧南方的乡村和小镇生活仍栩栩如生地活在他的记忆里, 民间传说所蕴含的意义和怀旧思想也潜移默化地渗入他的灵魂深处。然而, 随着北方工业化浪潮的入侵, 南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在历史变化的冲击下分崩离析。福纳克满怀困惑和忧虑地注视着家乡的变化, 真实地记录了没落的种植园主阶级的子弟们苦恼万状、 进退两难的精神困境。”

除了以上三大类别外,有些研究则倾向于从女性的角度来分析《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例如:

叶小妹的《以女性主义解读<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认为:“作为一个女人和作为一个贵族女人的双重身份,她深受当时社会对女人的歧视、约束、统治和对贵族 女人的过分要求、束缚的双重压迫,最后终于奋起反抗, 通过杀掉她的唯一爱人取得了女性主体地位。小说向我们揭示了是什么原因把一个渴求生活的女人变成了杀人凶手,批判了美国内战前后南方社会的男权及旧传统旧价值观对女性恋爱、婚姻的压制 ,对女性精神的摧残,使一个正常的女人不能过正常的生活 。”
还有一些则专注于对这部小说的哥特式写作手法进行分析。例如:

张琪、张雪珠《论<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哥特式特征》提到:“在情节构造上,<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属于哥特式特征。哥特式小说往往故事情节恐怖,充斥着暴力、凶杀、死亡、变态、复仇、乱伦等内容。<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就充满着死亡、谋杀、变态和暴力。<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由五部分组成,作者未按照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来叙述,而是由站在故事外旁观的以为镇上人来讲述。为了营造那出其不意、惊心动魄的哥特效果,作者运用了‘倒错的时序’。五个部分似乎杂乱无章的堆放在一起,好像与艾米丽那错乱的神经、变态的心理相一致。实际上,这五个部分的内容是由作者精心构成的一个各自独立又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死亡’时贯穿这一整体的主线”。

通过查阅以上这些文献,笔者认为可以将主人公艾米丽的爱情作为切入点融合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创作背景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对美国社会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的研究能为整部小说的研究提供大的框架背景,而在这么一个大的框架背景下,人物的形象以及性格将能得到更加饱满地再现以及分析。 “对南方文明衰落的叹息是福克纳创作这部小说的主题之一 ,因此对小说的探究和讨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将在本篇论文中仔细探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南方文明的内涵,以及南方文明的基本发展趋势和衰落。

参考文献

[1]William Faulkner.  A Rose for Emily[M].Perfection Leading Corp.1990,9.

[2]陈贺,康丽.略论《<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中的“玫瑰”[J].苏州学院学报,2010,25(9):66-69.

[3]马小雪.简析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玫瑰”的象征寓意[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1)99-101. [4]兰志丰.艾米丽的爱情婚姻观浅析[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0(3):22-23. [5]鲁珊,肖福兰.《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象征手法解读[A].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5:142. [6]王欣.试析福克纳小说中典型人物形象的怪诞性[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2(4):71-72. [7]吴培宏.论福克纳笔下爱米莉形象的深层意蕴[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4):72-74. [8]叶小妹.以女性主义解读《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J].新余高考专报,200510(4):27-30. [9]章淮平.爱情还是毁灭[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7(5)48-49. [10]张琪,张雪珠.论《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哥特式特征[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8(7):36-39. [11]宗妤.威廉· 福克纳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中象征意象的研究[D].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5b5789b376baf1ffd4fad18.html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之人物评析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