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轼词二首》教案

发布时间:2018-09-16 08:23: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轼词二首》教案

  苏轼词二首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

  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苏轼词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了解怀古词的特点。

  2.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3.欣赏苏词的语言特点,感受婉约与豪放的不同魅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文学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2.难点: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导入

   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豪放词风格

   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

  二作者简介

  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有《东坡全集》。

  (参考内容: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

  一言以蔽之:《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超越》

  三:词的简介:

  词最初称为曲词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也叫长短句

  词一般以为单位,一般认为只有一片的称为小令单调(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两片的是双调(比较常见)、三叠四叠即有三片和四片,比较少见。

  词必须有词牌,最初词牌与内容相关,后逐渐成为一种形式,只起到规定字数和格律的作用。

  四、初步感知

  1、背景简介: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2、朗诵

  五、解读鉴赏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明确: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明确: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峭。再写江面波涛,写汹涌,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明确: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6.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慨。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7.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明确: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8.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概的?

   明确: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班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潮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9.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六、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豪放词,那么它的豪放到底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明确:(1)景物描写的豪放:你看那大江东去,你看那乱石穿空,那夸张、比喻手法的运用,那纵横驰骋、游忍有余的描写,给我们呈现现出了一派广阔的景致,显示出了宏大的气魄。(2)周瑜形象的豪放:这个作者极尽赞美的对象,作者选取了美满婚姻、儒雅风度、卓越的指挥才能三个方面,三个特写,便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这个少年得志,在赤壁之战中建树显赫奇功的英雄,正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3)感时伤今的豪放:生不逢时,空有一腔抱负,但对得起天地良心。不过风流人物也是要被历史长河淘尽的,不如在江月、江风中举杯逍遥吧,词人在失落中找到了解脱。

  2.如何理解苏轼在这首词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明确: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的影响,他一方面仰慕经屈原往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替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发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是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总之,这首词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3.品读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明确:(1)烘托: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2)映衬: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甲,一方面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嫌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七、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明确:(1)要有壮阔景;(2)要写英雄事;(3)要表功业志;(4)要抒苍凉的情

  板书设计:

  大江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

  实景乱石虚境一时多少豪杰

  惊涛意境

  江月周郎风采功业

  向往古代英雄

  情感

  感慨壮志难酬

  

   第二课时

   《定风波》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在《水调歌头》的基本解读中已说到,贬官黄州是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遭受的深重政治打击,但他能以超脱旷达的态度来对待。

  二、分析鉴赏:

  此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明确:雨骤风狂。

  2.“徐行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明确:闲适、坦然的心态。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明确: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4.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明确:(1)阳光总在风雨后;(2)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3)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5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明确:(1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2)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三、小结:

  从生活小题材中提炼出重大主题。外出于活或办其他事情,在路上遇雨,这是人们生活上习以为常的小事,可是作者在这样极常见的生活小事中,挖掘出关于人生观、世界观,关于理想前途、处世态度等方面的重大政治主题。

  理解此词所表现的旷达情怀。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人间词话》)超旷的气度贯穿全词始终。面对政治祸难,作者能看得远,放得开,从容不迫,处之若常。作品中很充分很明显地体现了作者的这种精神风貌。

  四、完成课后练习四题。

  五、作业:背诵这两首词。

  六、课外补充鉴赏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上片先写思念,分三层。第一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篇就将生死永别的沉痛感情倾泻而出。十年来,生死相隔,两相茫然,令人悲痛,用不着思量,也难忘怀。第二层: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退一步假设,即使单方面倾诉,远隔千里,自己的凄凉怎能告知亡妻呢?第三层: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又放宽条件,忽略生死时空限制,真能会面,拟想那情景已经是苍老难识了。这里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妻子死后十年的坎坷生活对自己的折磨。

  下片继写梦境和梦醒后的苦恼,分两个层次。第一层: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层写生死相隔梦中相见。虽然往昔生活情景依旧,她坐在窗边,对镜梳妆,然而这次相见,却凝咽无语,离愁别绪化作千行热泪滚涌而出。第二层: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梦醒后的悲哀。作者自忖在以后的岁月里,能让他牵肠挂肚的只有那片明月下的小松冈了。

  全词在绵绵的哀思中结束,寄托了无尽的怀念之情。写作上虚实相映,愁思百转,缠绵悱恻。

  2、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第一句发问就气势不凡,豪气扑面而来。(此句化用李白的诗,可酌情讲江西诗派夺胎换骨)。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而再的发问,两句承接紧密,浑然一体。两句隐然有对天上的向往。

  我欲乘风归去:向往变为好奇,连续两问不得答案,作者由向往转好奇,便想亲自寻找答案。此时已有抛弃人间一切烦恼之意,想要出世了。(归去:显出古代文人的优越感,有才华的人皆为仙人贬谪,如文曲星下凡)。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出世的想法一瞬即逝,立刻惊醒过来,明白处处皆有烦恼,仙界亦不例外(即仙界的缺点)。

  (这三句以浪漫主义的想象描绘了月宫美好的形象,显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同时通过我欲又恐的变化,以及不胜寒的担忧,含蓄蕴藉地表现了作者犹豫矛盾的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终究还是人间生活比较美好,显出对人间依旧充满了留恋和热爱。

  上阙总结作者通过这一上天下地的描写,不仅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失意的苦闷,而且反映出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斗争,以及超然达观的态度终于战胜超尘出世的消极思想的过程。以上着重写赏用,作者却无一句正面描写月色,而是全从对月的奇思妙想着笔,可谓别开生面,不落俗套。奇丽的想象、高远的意境、挥洒自如、雄奇奔放的气势,使上阙呈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正式从天上回归人间,开始写人间的景色,既写月,也写了人。(无眠:泛指因离愁别苦而无法入眠的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问题中带着怨怼之情,明知无理也要诘问,表达出对离愁之苦无法排遣的烦闷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虽在痛苦之中,仍能对人世有一番深刻的认知和感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自己的感情融在了这一番憧憬和祝福中。

  下阙总结 下阙仍然写月,手法却与上阙不同。月,不再是描写的中心,而是成为抒发对兄弟怀今之情的线索和陪衬。

  全词总结:

  无论是上阙还是下阙,一种乐观旷达和对生活的信念从上阙到下阙都是一脉相承的。(上下阙都是从写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54be594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8.html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轼词二首》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