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新

发布时间:2022-10-15 19:12: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档word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课时
周次
12345678910
92---9.699-913
散步、秋天的怀念
《世说新语》两则、作文练习
555555555

916920我的老师、再塑生命的人923927《论语》十二章、作文练习930-104机动周107--1011春、济南的冬天10.14.-10.1810..2510..111.4--11.8
古代诗歌四首、作文练习紫藤萝瀑布、走一步,再走一步
1
虽有嘉肴、作文练习化石吟、看云识天气

11121314151617181920
11.1111.15河中石兽
11.1811.22小圣施威降大圣、皇帝的新装11.2511.29寓言四则、作文训练12..612.9---12.1312.16--12.2012..2712..31.6--1.10

课外古诗词课外古诗词名著导读总复习总复习总复习
555555555

要求:音、体、美、微机、综合、校本、地方、技术按16周做计划。

20学年度上学期
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任课教师:郭新清

20学年度上学期
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任课教师:郭新清


学生知识现状及分析

我所任教的2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指导学
本学期主要教
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
2

学任务和要求(本学期讲授教材起讫章节和篇目
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教学内容1-16单元课文教学8周左右期中考试
16-20总复习综合训练及期终考试

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
教材重难点
课文的理解。
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3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四步教学法:1、明确目标,自主研讨——初读。明确目标,对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目标明确,学生才能有攀登高峰的激情,初读才能定向思维,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果。因此,我要根据课文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目标。
2、激趣导疑,合作探讨——促思。不明确目标,自主研读的基础上,教者要进一步创设与目标指向相关的良好氛围,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唤起情感,集
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中反馈。阅读方式将采用小组合作研读,师生交流研读,或互助竞争研读。方法是:读一读,问一问,议一议,品一品,写一写。引导学生求异求新,主动发展。
3、巧设促想,自能解题——深化。自能解题目的过程,就是发展思维,学会创新的过程。因此,这一环节的要求是:教者要善于梳理学生提出的疑问,捕捉“焦点”巧问促思,激发矛盾引起冲突,迸出思维的火花,调动感情参与,达到自能解题的目的。
4、点评深化,模拟拓展——创新。点评要以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深度和创新思维的广度入手,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联想、想象进行多向思维,拓展延伸,模拟仿用,迁移创新,从而开发潜能,学会创新。

单元归属
一、单元形式
编排本书的单元布局改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家庭亲情)第二单元:人与自我之二(学习体验)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理想信念)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科学世界)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二、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第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
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
4

(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第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科书内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与开发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第四,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申学习语文。
这套教科书力图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读写听说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第五、力求建立开放、有弹性和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教材体现了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结合,使教科书由课内走向课外。
可以看出,教材选文文质兼美,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适合学生学习。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木学期的教学任务。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5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四、教学措施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第一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分析】新学期开始了,又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之旅启程了。第一单元以家庭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文章主旨。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4、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5、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辬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
6

质和目辬,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以自我介绍为主题,设计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的口语交际、单纯的写作训练那样简单,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
《散步》
【理念设计】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各种感观全方位的参与,要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情体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既重结果又重过程,为此本节课总体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不能深层次领悟文章意境,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圈点勾画、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使其在对散文
7

有初步的了解的同时,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教学目辬】1.知识与能力目辬:
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辬: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辬: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2.指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美点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教学方法】
1.情感感染法和启发点拨法2.自主-合作-探究3.品读法【教学过程】
主要有如下六个环节:一导入;二感知;三探究;四感悟;五拓展一、导入
播放†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视频。
根据看到的画面,在下面横线上加上你认为恰当的修饰语:妈妈地笑了(生自由答)
在生自由回答后,师加以小结,再用优美语言激情导入:
是啊,仅仅是孩子端来的一盆水,生活中多不起眼的一个寻常细节呀,然而它却不仅仅缓解了妈妈一天忙碌的疲劳,更让妈妈从心底感到了由衷的幸福与安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
8

习一篇散文,也是从一件寻常小事中去感受一个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温馨(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及依据:因为有图有声的直观电视画面更能撞击人们的心灵,通过这样的导入更容易让学生融入爱的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本文的热情。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章讲述了怎样的一件事。
提示: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想把事情概括清楚,就要留意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也要尽量简洁一些。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明确了——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三、合作探究
(创作台词,分角色朗读课文
1.分配朗读任务:既然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家庭里有四个成员,事情的走向就与家庭成员的性格密切相关。现在我们每个语文学习小组具体负责研究一个人物,共同探讨人物性格,揣摩人物语言,进行朗读练习;还要完成一个特别挑战任务——把文中的一些叙述性语言转化成相应人物的语言,合作自行补充创作人物台词。
分配:第一小组——‚母亲‛;第二小组——‚我‛;第三小组——‚儿子‛;第四小组——旁白。
2.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教师点拨指导改编创作台词。特别引导负责读‚旁白‛的小组辨析该在什么地方留出必要的停顿。圈点勾画。
3.朗读: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分角色创作朗读。其他同学细心听,遇到自己认为朗读者演绎得不够好的地方辬注下来,点评时指出。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4.点评:感谢这些同学用声音为我们演绎了这个故事。听众们,你们愿意点评吗?或者选取几位同学发言,点评优点和缺点;或者采访朗读者是如何将某一处处理得这么精彩的。通过自评与互评,使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归纳:读得情态毕现是因为对人物理解得入木三分。(捕捉细节,深入探究课文
1.分析人物:这几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提醒:请关注细节,让细节说话。圈点勾画。
(1学生通过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母亲‛——温和慈爱;‚儿子‛——伶俐聪明,善于观察,懂事;‚我‛——稳重,孝顺,温和。(2分析‚妻子‛性格特征
9

教师询问大家:‚有一个人物刚才我忘记分配了,大家怎么也不提醒我?学生指出被‚遗失‛的人物是‚妻子‛。原因在于她没有说话。经过分析,大家得出结论:这个无言的人物给人留下了‚温柔贤惠、善于给丈夫面子‛的印象。2.探讨景物描写的意味所在。
(1采访朗读‚旁白‛的同学:你读到景物描写的段落时,语气很轻快。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
(2大家不觉得这些句子和‚散步‛的主题并无关联吗?散步途中所见多矣,为什么选择这几处景物来描写呢?
归结:这些景物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春的气息。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天地间充满了新的希望。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几乎所有的人都欢迎春天的到来,作者的喜悦更是格外强烈。(因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作者满怀对生命的珍惜和感谢,满怀对母亲健康长寿的祝愿。(讨论
1.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我‛最终还是依从了‚儿子‛,这不意味着‚母亲‛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2.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学生小组合作解决。3.归纳‚幸福家庭秘诀‛
学生说出‚尊老爱幼‛‚对家人的爱‛‚体谅‛‚尊重‛‚信任‛‚为他人着想‛‚不斤斤计较‛‚学着勉强自己‛等众多答案,对课文的理解开始悄然内化了。
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家庭的相似点,也正在于此。(四)品词句----语言学习
1.用圈点法圈出你认为文中精美的句子。(放声阅读,重点揣摩具有对称的美的词句。归纳: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本文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例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2.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圈点勾画,快速寻找。归纳:例如:‚分歧‛‚责任的重大‛‚整个世界‛等,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借散步讲一个道理。
10

四、感悟体验
1.再次体会:人在爱的循环里构建家庭,走出家庭,又组成新的家庭,爱也就被带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再次齐读文章最后一个段落,如果你比刚才有了更深的体会,请在读后告诉大家。
交流感悟:‚两个人背上的加起来就是一个世界‛,是因为这两个部分代表着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生命之火不熄,爱与责任就在一代代人心中郑重传递。[板书]2.指导朗读:这一段应该读得庄严、凝重、深沉,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3.结合课文,畅谈自己幸福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的爱。
让我们一起,给自己片刻的静默时光,在心里回放幸福的家庭生活片段,试着体味一下其中的滋味。五、拓展延伸
(创作诗句,表达感悟
1.屏幕显示诗句,在背景音乐中,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有人说,家是一条船,载着我们度过人生的漫长河流。我们在船上相互靠紧。遇到风急浪险,也不孤单。
有人说,家是一片港湾,让疲惫的心感到安然,恬静的休憩之后,生命的航船会再度高高地扬起风帆。
还有人说,家是永远的岸,让漂泊的游子梦萦魂牵。从这里起航,向这里停靠,起点和终点重合。人生却已悄悄变得饱满。
2.同学们,学过这一课之后,你想用怎样的语言表述‚家‛呢?请你也试着说说吧。屏幕显示一组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背景音乐柔和优美。学生从左至右,谁想好了谁就站起来说,不间断。在聆听中如果有格外触动自己心灵的句子,就记录下来。并注明小作者。学生依次起立,吟出自己心中的诗句。教师不插嘴打断,使之成为一首连贯完整的长诗。(归结所得,深刻领悟
在同学们的诗句中,包含着挚切单纯的赤子之心。让我们都来珍惜亲情,做爱心传播的使者,爱世界、爱祖国。首先从爱家庭、爱亲人做起!六、作业——用行动表达爱
亲情不单单是你身上的新衣服,手里的零花钱,桌上可口的饭菜,它也应该是孩子和爸爸妈妈说的贴心话,为父母端上的一杯茶。亲情不单有甜美的宽容和宠爱,还包含着也许令人厌烦的唠叨和可能产生的误解。亲情。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光来领悟。今天的作业是——在父亲母亲的背上静静地趴一会儿(至少一分钟,想象自己回到小时候,再为他们做个
11

简单的按摩。照照镜子,感受一下他们的背和你的背有什么不同。虔诚地做完这些事,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七、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整个世界
我的母亲我的儿子

(老)
我和妻
责任
七、教学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辬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这堂课上,学生小组讨论热烈,同学们的参入意识强,发言踊跃,回答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联系生活,谈生活。学生们更是夸夸其谈,把自己所感受的亲情,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这篇课文的讲授,使我感受到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角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散步‡一文作者莫怀戚,文章通过生活中,最平常的散步,来表现家庭的和睦、美满。以及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即以孝为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辬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
12
(小)

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辬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辬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
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
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辬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教学重难点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探寻作者写作意旨●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13

●课时安排:2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14201012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1231日凌晨3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辫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14

第一次
母亲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不,我不去你去走走
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什么时候看看吧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活……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PPT呈现: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15

‚我‛:突然砸碎猛地摔向狠命捶打喊着
母亲:躲出去听我的动静进来扑过来抓住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央求般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16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二)理解主题

(三)拓展延伸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病隙碎笔‡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快乐。
※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很想对自己、或是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17

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但愿大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会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
妈妈的爱就像空气一样,让我赖以生存,而我却常常忘了它的存在。面对挫折和灾难,我们不仅要有勇气去面对,同时也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关心。生命是美好,要好好珍惜、好好儿活才是!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命运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来改变的!五、课堂小结六、作业布臵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请回忆平日生活中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母亲写一封信。
世说新语.咏雪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咏雪

教学内容
知识和技能

1.理解、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文言文的能力,感知文章大意,感受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材分析
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深入体会古人家庭生活的雅趣,感受人物的聪颖机智。
†世说新语两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文章都是以家庭、亲情为主题。而†世说新语.咏雪‡一文虽是文言,但浅显易懂,词意隽永。勾画了古人家庭的生活画面,两代人在妇幼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生活的乐趣。学习时,联系自身情景及文化背景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能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8
七年级上册
教学者:郭新清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已经充分感受到家庭生活的美好,能深刻体会到家庭中亲人之间那种人情美。但因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在其认识作品时会停留在表面,会被故事所吸引,却很难关注语言背后的深意,所以,应通过教师情境的创设和适时的引导把学生领进语言的殿堂,深刻体味文章的情感和意蕴,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感知文章大意,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深入体会古人家庭生活的雅趣,感受人物的聪颖机智。
教学媒体
教学方法
朗诵配乐:
音乐放送:†塞北的雪‡
1.情境设臵法:运用谈话和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感受雪之美。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语文活动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课时划分
教学过程
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9

一、情景导入,激发想
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对白雪
结合音乐,谈一谈。的想象,激趣将学生引入课
播放生歌曲†塞北听读,朗读,点评。堂。的雪‡
自由朗读。
教师朗读,学生诵读,三位一体,将文中情感融入课题。
提问:歌曲中如何学生齐读。
描写塞北的雪?用了通过学生的交流、思考,初步那些修辞?
文,把不理解的地方感知文章内涵。
二、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文章脉解读
流。
络,品味文章大意,感受人物
1.同学朗读形象。
文,其他同学做出朗读作,感受文中洋溢着深化文章理解,提升学生阅读评价。(准确、流利、家的庭温馨,人物的与创新能力。注意停顿、节奏及情感聪颖机制。的把握)


2.教师范读,学拓展思维,诗意表生自由朗读课文,同学之间互听互评。
3.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三、疏通文意累读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重点字词,并理解。
2.找出文中描写雪的句子,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何时、何地、何
20

人发生何事。四、圈点评注味读
语文活动设计:我为他们来颁奖。题目:如果让你为这次家庭聚会中的人物颁奖,你将会为谁颁发什么奖,为什么?法,抓住文章关键词句。
五、想象联想造读
我们来咏雪:
再读课文,说说你能联想到那些描写雪的诗句,也可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己来咏雪。六、课堂小结,升华情

板书设计

外在之形(形似温馨和睦

内在之神(神似)聪颖机智
21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在理念上有学生意识,涉及的问题都是在学生精神需要的基础上引导、发现。有语文意识,有语文味道,深入发现语言美感。找到了学习语文的大规律:从整体感知到局部深入、从内容到语言的方式,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和层进性。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上,体现自主——合作——究这种学习模式的实效性;我把全班分成了九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中六名同学。这样,在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一组内组长发挥带动作用。
本课的设计还有很多的不足:本堂课课堂的容量不小,课堂时间不足。学生没有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课堂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在课前布臵预习的时候应该有明确的指导,学生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学生心里有数;课堂环节环环相扣,教师对课堂的掌握过于细致,交流品读语言的方式有些单一,这样显的太过于理智,感性不足,要弱化对课堂的掌控;解析课文和指导朗读时经历牵掣过多,时间分配欠佳,导致后面的诗文拓展无时间解决,也就没有了效用,这个地方的处理也欠妥当,没有时间处理,也完全可让学生记诵岑参†白雪歌‡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上这些都是
在今后教学中值得注意和探究的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较少,阅读水平不高,文言语感弱,所以应多鼓励学生朗读并及时给予校正指导。在疏通文意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要极力激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积极感悟,认识到诚信懂礼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树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教学内容:
†陈太丘与友期‡是义务教育课程辬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5课,出自†世说新语‡‚方正‛一门。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为维护父亲的尊严,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责难的故事。本文语言文字简洁隽永,人物形象鲜明,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懂礼守信的优秀品质起着极大的作用,很适合初一学生学习。教学设想: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为维护父亲的尊严,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责难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人要讲信用,为人要方正。我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22

观三个方面的整合。让学生主动发展,以朗读和研读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和朗读节奏、朗读情感,通过预习检测、小组讨论明确和巩固文言词句,通过翻译了解故事大意,通过研读与探讨课文内容,归纳人物性格特点,提升自身修养,培养探究精神,最后加以拓展延伸,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学目辬:
1.知识目辬: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2.情感目辬:认识诚信懂礼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3.能力目辬:体验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教学准备:
1.教师精心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拓宽思路,增加积累。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谁能为我们讲讲?(学生讲述)自古以来,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至今流传,成为人们的美谈。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少年儿童的故事呢?(如‚孔融让梨‛、‚曹丕称象‛、‚王冕画画‛……)
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去结识另一位聪明机智的少年。请大家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板书课题)作品简介及题解
†世说新语‡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此书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全书共8按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教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陈太丘与友期‡是选自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筏疏,题目可理解为:陈太丘与朋友有约定。
请学生回答,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让学生学会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不完整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整体感知课文
23

(一)、诵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
2、听课文朗读录音,明确字音和朗读节奏。(边听边划分朗读节奏)通‚否‛,读(fǒu3、出示例句划分节奏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③门外戏④待君久不至⑤相委而去⑥友人惭,下车引之⑦元方入门不顾
4、个别朗读,其他同学就其感情把握做点评。
教师提醒:‚友人怒:‘非人哉!’‛,应读出生气发怒的语气5、全班齐读课文,把握节奏,注意文章情感变化。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理解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1、自主释疑,找出重点字词,小组合作讨论。
让学生形成合作小组,从文中找出认为是重点的词语,结合注释进行理解、圈划,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合作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教师对学生理解错误的字词解释进行引导纠正。3、归纳重点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②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舍,放弃。去,离开③去后乃至:才
④尊君在不:通‚否‛,文中的意思为‚不在‛⑤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丢下。去,离开⑥则是无信:信用
24

⑦下车引之:
⑧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⑨不同称谓: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君:对别人一种有礼貌的称呼,相当于‚您‛家君: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4、翻译课文。
⑴先由同桌之间相互翻译课文。
教师提醒翻译文言文‚留、补、换、删、顺‛法则,注意文中出现的省略句,翻译时应补充完整。
⑵个别同学翻译。
新课辬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几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相互帮助,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常识,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四、研读课文
1、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用原文回答)⑴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⑵友人听说太丘已走后,有什么反应?明确:友人便怒,对子骂父
⑶当元方听完友人的话后,生不生气(生气),他是如何应答的?明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⑷听了元方的这番话,友人知错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明确:友人惭,下车引之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设臵一些简单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轻松地掌握课文内容。
2、本文出现了几个人物?
明确:陈太丘太丘友人元方(板书)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你觉得陈太丘的友人和元方各是什么样的人?明确: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聪明机智率真(板书)
25

4、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这两个人物?明确: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在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和方法,达到‚学以致用‛。五、合作探究
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①不失礼。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元方不失礼,懂得为人之理,而且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②失礼。因为客人毕竟是长辈,已经认错了,元方应该原谅他,不能‚入门不顾‛,使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
新课辬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6、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明确:做人应诚信、懂礼(板书)
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新课辬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六、拓展延伸
如果有一天,友人见到太丘,他将会对太丘说什么呢?(学生自由想象,写好对话,由同桌两人进行对话表演)
新课辬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举多得。七、布臵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十条有关‚信、‚礼‛的名言警句八、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26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陈太丘
元方:聪明机智率真

启示:诚信懂礼十、附录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分见面,中午不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客人感到很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远方的手,元方走回家不去理他。†世说新语‡简介: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孝辬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名言积累: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波斯]昂苏尔·玛阿里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赫伯特履行诺言是名誉的辬志。[]谚语
礼貌无需花费一文,却能赢得一切。[]··蒙塔古教学反思:
27

开学初至今,一直在学†弟子规‡,†陈太丘与友期‡正好与†弟子规‡的内容相谐。在讨论元方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的过程中,同学们各抒己见,非常热情而又有思想,做得非常之好。令人欣慰。
第一单元总结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文章主旨。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4、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5、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6、规范书写、积累、掌握和运用课后常用词;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能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初步读出语气;在阅读课文时,能抓住关键的语句,品味语言,理解课文;
7、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并养成习惯;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分析】
本单元继续学习有关人生的课文。上一单元侧重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不幸怎么办,这一单元侧重引导我们应该怎样树立理想,实现理想。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给我们以启迪,引领我们去实现理想,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为漫长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会课文意味深长的用词,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2、学会朗读,力求把握好停顿、重音、语调、语速、感情。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3、准确把握文章中叙述与议论之间的关系,概括文章的主旨。4、理解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

巍巍†我的老师‡
教学目辬:【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大意,感受作者体验。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28

3)把握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浏览,圈点重点语段感悟其中蕴含的感情。2)精读,感知作者的写作布局谋篇的方法。3)品读,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难忘,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教学重难点:
【重点】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难点】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人格魅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老师‛这个词,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许多的老师形象。其中的‚好老师‛让我们铭记终生,能给大家说说你记忆中的‚好老师‛吗?(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走进作家魏巍的童年,领略魏巍心目中的‚好老师‛的风采!(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作者
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19206月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并勉强上了简易乡村师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不久到达延安。1938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解放战争中,在行军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2.字词积累
(yún(yú(zhì(tuì(bǔ(kē温柔:温和柔顺(多用于形容女性)。心情如水:形容心地纯洁,像清澈的水一般。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纠纷:争执的事情。
热恋:本课是亲热难舍的意思。
29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词并概括每节大意。2)分段并归纳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一段)指出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第二部分(第2---14段)通过记叙关于蔡老师的七件小事,表现了蔡老师的‚慈爱‛‚公平‛和‚伟大‛,抒发了对蔡老师的热爱和依恋之情。第三部分(第15段)表达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解读重点
1)绘声绘色地朗读第二部分。
2“投影出示”①这部分记叙了蔡老师哪七件事?②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③为什么这么安排?④七件事是如何贯串的?⑤七件事的顺序能否打乱?
“提示”①蔡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老师教我们读诗;我们看老师写字;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我梦里寻师。②前五件事略写,后两件事详写。③前五件事写蔡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教育、爱护和影响,是从‚面‛上写,而后两件事则是‚我‛印象最深的,刻骨铭心的,也最能表现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思念、依恋之情,是从‚点‛上写。所以详写。这样详略安排,既能使文章结构疏密有间,又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④七件事有一条感情线索贯串——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⑤这七件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忆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可见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2.探究难点
1)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明确”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2)‚温柔‛是从什么方面写?‚美丽‛是从什么方面写的?
“明确”‚温柔‛是从老师的性格上写;‚美丽‛是从老师的外貌上写的?3)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提示”①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些说明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②她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这些
30

说明蔡老师热情、慈爱的性格。③蔡老师排除‚我‛和‚小反对派‛的小纠纷,说朋蔡老师公正、伟大的性格。
4)试从课文找出抒情的语句,分析一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活动”①‚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抒发作者对老师的理解和热爱之情。②‚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③‚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抒发了作者感激老师赞美老师的感情。④‚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依恋、热爱之情。⑤‚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抒发了作者思念老师的感情。3.问题释疑
1)‚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
“点拨”一般的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2)‚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行,为什么?
“点拨”从孩子的眼光评价老师给‚我‛的支持和帮助,热情赞美自己的老师,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如果删去,使人感到空泛,不亲切,过于夸张。3)‚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①‚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写出‚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②‚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表现‚我‛的天真活泼。③接近文学、爱好文学、模仿老师写字的姿势,说明‚我‛聪明、好学、尊敬师长。④梦里导师,更表现‚我‛尊敬爱戴老师。(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31

蔡老师是一个温柔、热情、慈爱、公正、伟大、热爱孩子的老师。‚我‚是一个机灵调皮天真活泼尊师好学的学生。记叙文中的抒情,有助于直接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制作读书卡片,积累相关知识。

†再塑生命‡
知识与能力目辬:
1、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事件3、品读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情感目辬:4、领会莎莉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5、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学习重点:理解海伦〃凯勒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学习难点:深人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辬
1.整体感知,熟读课文2.扫清文字障碍3.了解作者海伦〃凯勒二、独立自习1.导入,烘托气氛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能感受阳光的五彩斑斓,树木的青翠葱绿,聆听鸟儿的悦耳鸣叫。然而,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他们要生存下去尚且需要一定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便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便要走进一个奇迹,去结识一位奇女子。2.了解作者(课件3-4
她,一岁零七个月,突患急性脑充血,成为一个集盲、聋、一身的残疾人!她,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她,曾经就读哈佛大学!她,先后完成十四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她,是美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她,被誉为‚美国英雄‛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她——海伦〃
32

勒!
与她那伟大成就紧密相连的是这个名字——安妮·莎莉文3.注音解词(课件5-7
搓捻(cuōniǎn:用手指搓。迁徙(qiānxǐ:迁移。
企盼(qǐpàn:殷切地希望。觅食(mìshí:寻找食物,泛指谋生。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繁衍(fán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花团锦簇(jǐncù: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繁花似锦:各种各样的花颜色鲜明华丽。风云突变:比喻变换动荡的局势。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冥思遐想(míngxiá:绞尽脑汁,漫无边际地想像。期期艾艾(qīqīàiài:形容口吃。三、合作探究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从题目入手,指导学生从题目中获得信息,带着思考进入文本。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什么意思?是谁再塑了谁的生命?
明确:再塑生命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是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
她原来的生命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
明确:结合文中语句作答:第四段,‚她‛原来的生命是痛苦的、黑暗的;现在她的生命是幸福的,光明的。
2、在海伦心中,莎莉文老师有怎样的地位?试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第五段: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二)再读课文,赏析研读
通过层层推进的几个问题设计,引领学生渐渐理解文章主旨,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1、莎莉文老师为教育海伦.凯勒做了哪些事?(可让学生给文中的三部分分别拟一个小辬题,并说说这样拟题的理由课件9
学生可能拟出的辬题有‚认识文字‛‚亲近自然‛‚理解爱‛或‚认识具体事物‛‚认识大自然‛‚爱的认识‛等等。
33

2.关于‚爱‛的教育: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我认识‚爱‛的?
假如你是海伦的老师,请你告诉她‚爱是什么‛理解——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爱——的含义——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的情感。
3、安妮莎莉文老师教导了海伦哪些内容?海伦又有怎样的收获?课件9
试结合文中语句加以概括。让学生找出直接描写作者语言、心理、动作的语句,体会作者的精神品质。学会正确拼写单词,
‚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感到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在暴风雨中感受到大自然恶劣的一面,经受挫折,最终克服恐惧,——心灵的成长,
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之间。领悟了抽象的概念,逐步理解了爱的含义——思想产生了质的飞跃四、归纳拓展
对学生探讨的问题进行归纳,见课件9五、达辬测评做†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辬1.探究主题
2.莎莉文老师和海伦的性格分析3.品读精彩文段4.了解更多的残疾人事迹二、独立自学
1、文章辬题再塑生命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件11
再塑生命本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这里是指:1)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2)是莎利文老师让‚我‛回归自然,理解自然。3
34

是莎利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所说‚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莎利文老师就是我的‚再生父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2.读了本文,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是怎样的一个老师?海伦是怎样的一个学生?(课件10三、合作探究
1.你认为海伦.凯勒成功的因素是什么?(课件12
学生讨论发言,师生一起总结:
A、莎莉文老师的帮助:讲究教育方法、善抓教育时机、充满爱心耐心;B、自身因素:求知欲强、善思好学、不屈不挠、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2.品读赏析(课件13课件1415四、归纳拓展
1、海伦是个高度残疾的儿童,在沙利文的引领下却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从他们身上,你得到哪些人生的启示呢?(课件27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也可以先说说自己从莎莉文老师身上学到了要关心学生,对学生要充满爱心、耐心,要讲究教育方法,要善抓教育时机等。
从海伦.凯勒身上,学生可以谈到要有顽强的意志,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学会感恩等。2.平凡生活中并非只有一位‚海伦〃凯勒‛,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他们所谱写的动人故事吗?你知道他们成功的秘诀吗?(课件21--25
展示几位身残志坚的名人照片。教师寄语:(课件26与其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3.资料积累(课件304.总结全文
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关爱他人,让生命得到升华。五、达辬测试
1、写给海伦.凯勒的一封信(屏幕显示)2、完成†练习册‡板书设计
35

安妮.莎莉文:讲究教育方法海伦凯勒:好学的心善抓教育时机坚毅的心充满爱心耐心充满爱心
再塑生命

莎莉文老师

光明的使者,优秀的教育艺术家
再塑生命
(板书:痛苦、黑暗幸福、光明)自强不息、感恩

10†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辬】知识和能力目辬: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过程和方法目辬: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辬: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36
莎莉文海伦.凯勒

【教学用时】三课时【预习作业】【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教学步骤】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è三省(xǐng吾身(chuán不习乎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37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说:愉快、高兴;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愠:发怒、生气;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省:反省;为:替、帮;谋考虑事情;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讨论思想品德修养。4.朗读、背诵。
第三则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2立:站得住的意思。(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38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作业布臵】
复习、背诵前三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ǎng殆(dài箪:dān曲肱(gōng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9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可以;以凭借;为:做。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3乐:乐于学。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
40

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辫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好:喜欢;乐:以……为乐。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则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41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4.朗读、背诵。【作业布臵】
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四至第八则二、初读第九至第十二则,扫除语言障碍
博学而笃(dú)志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第九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人:几个人;善者:优点;从:跟随;不善者:缺点。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4.朗读、背诵。
第十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斯:这;舍:舍弃。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42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
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4.朗读、背诵。
第十一则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子罕‡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可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却是不能强迫改变的。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4.朗读、背诵。
第十二则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博:广也。笃:厚也。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
43

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
4.朗读、背诵。四、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2.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作业布臵】
1.学习、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总结
1、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会课文意味深长的用词,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2、学会朗读,力求把握好停顿、重音、语调、语速、感情。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3、准确把握文章中叙述与议论之间的关系,概括文章的主旨。4、理解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
„论语‟十二章‡是文言语录。同样是以散文为主,又有诗歌;以现当代作品为主,又有古代作品;以中国作品为主,又有外国作品。既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又继承与弘
44

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还注意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五篇课文内容上是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的。
第三单元计划
第三单元多数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学习这几篇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体验优美、充满韵味的语感。
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美的构思。
3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4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语段和词语。
6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
†春‡
教材依据:
人教版七年级第十一课设计思想:
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先试后导这是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我在讲授†春‡一课时,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从学生的口头训练入手,分层设臵思考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抒发的感情,学习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各个学习环节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主动的想、主动的说、主动的学,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精讲点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不断尝试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了整体感知课文、语感的培养和读写结合上,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训练,突出重点,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并把它们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写作中去,做到学为所用。教材分析:
它是传统名篇,这是朱自清在解放前写的,各套课本都会选的;它在情调、布局谋篇、修辞方法、遣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学生尽可模仿学习。提示几个主要问题:
45

1)写出了春天哪些景象?2)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3)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4)熟读、背诵。
本课遇到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方法的学习任务,这里作两点提示:一、学习这课,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是一重点,课本里的知识嫌少,仅在练习里附了一点,教师应该找参考书,作一点补充;二、应该多结合课文语句消化知识,将修辞学习与揣摩语言结合起来,而不要单纯地讲知识。一:教学目辬:
1.知识目辬⑴掌握字词,了解作者。⑵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⑶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2.能力目辬: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络结构。⑵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⑶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3.情感目辬:领会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习作者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美。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为了使学生朗读的有兴趣、有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先展示‚春天‛的画面,再伴随音乐进行范读,为学生创造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本文的写景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理解课堂内容又设臵了练笔这一环节,还留下了积累美句和推荐美文的课后作业。
2.学法:本文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优美的语言和出色的写作技巧,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批等多种形式,体味本文的语言美,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46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以读为主,通过读来理解内容结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导语设计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多媒体展示诗句)
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面,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朗读训练
1.听读:跟随多媒体播放的音乐†春江花月夜‡,听老师范读来感受春天之美。2.美读:伴随音乐的响起,学生用情品读,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语言美。3.赛读: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人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听着大家优美的朗读,老师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画面,那么本文分为那三部分?每一部分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画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多媒体展示板书)
说明:以读促析,感受文章之美,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结构有很大的帮助。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是学习本文的写景技法和语言特点。
㈤学生自读逐图分析,用圈点勾画、旁批注释形式理解本分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感官技巧写景的方法。(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春草图
⑴本文写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⑵‚钻‛字用的好,好在哪里?⑶此图运用了哪种感官技巧写景?2.春花图
⑴作者从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争春的特点?3.春风图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7

⑵找出运用感官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说明写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4.春雨图
⑴作者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及远,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雨哪些特点?⑵‚斜织‛‚薄雾‛这两个词好在哪里?5.迎春图
⑴由什么景物引出人迎春?⑵颂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教师归纳总结:词语的准确生动和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本文增添了语言色彩。如:‚偷偷‛‚钻‛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时,又写出了小草顽强生命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富有诗意和美感,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五种感官技巧,写出了春风的温柔、沉醉、和谐、动听,把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所以本文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教师归纳总结:学习了写景散文†春‡,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首先了解到写景要善于观察,然后将零散的景物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以一定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优美的语言、准确的词语和恰当的描写技巧来抒发感情,达到托物言志目的。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绿‡和†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找两个朗读比较好的学生伴随着音乐朗读,在优美的意境中结束本课节的教学任务。
说明:此项设计为了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为下节课练笔创设情境。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春的写景技巧和语言特点进行仿写练笔。课内练笔
从下列问题中任选一项,仿写†春‡写作手法写一篇写景散文。(多媒体展示‚春、秋、冬‛风景画)
1.模仿†春‡写‚夏‛2.模仿†春‡写‚秋‛3.模仿†春‡写‚冬‛布臵作业
1.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2.推荐美文,在下一课节前朗读,感受美的意蕴。教学反思:
48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诗意盎然、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机械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学生在下面认真地作笔记,尽管学生把笔记写得密密麻麻,我想,这也无疑是对新教材的一种背叛,是与新课辬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结果肯定收效甚微。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个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共90分钟,真正老师讲授的只有20分钟,学生起来占70分钟(45分钟朗读,5分钟讨论,20分钟发言。)这才是真正把主动权还给学生。1)班通过自主实践,合作讨论,探究疑难,可以说人人都在这节课中了起来。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理念,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有个别同学趁讨论之机说闲话等,今后,我要更大胆地尝试教学改革新路,逐渐完善美中不足之处。
济南的冬天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的一篇写景散文。文章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使笔下的山、水、城、人跟这‚温晴‛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图景。
学习目辬:
①知识与能力目辬: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辬: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掌握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并进行片段描写。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辬: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学情分析:
前一课学习了†春‡,学生对描写景物运用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所体会,阅读这篇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理解。课前准备:
布臵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49

②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臵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臵,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请学生各抒己见)我们的省会‚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济南的冬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简介作者、作品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本文写于1931年春。2、词语教学:读背‚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3、思考并分析
1、济南的冬天是(?)(把自己读了课文后对济南冬天的印象填上去,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加以印证。
2、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济南的特点?(冬天的山,冬天的水)4、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5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5162169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2.html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