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部编版

发布时间:2022-12-04 02:19: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会认“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3个生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6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4.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一、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说了很多,正所谓人各有志,大家都很有想法。
有一个少年叫周恩来,他在十二岁时也回答了这一问题,答案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齐读) 二、品读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中华指“中国”;“崛起”是“兴起,振兴”的意思。那整句话的意思就是——
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让我们坚定有力地再读。铿锵有力,老师听出了你们的志向。 三、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你是怎么划分的?
1.课文读完了,我们先来看看本课的词语,找一位同学读一读。 课件出示:
惩处 左顾右盼 疑惑不解
清晰 胸怀 模范 赞叹
字正腔圆,我们齐读一遍,声音洪亮。有两个字需要同学们注意,其中“斥”是翘舌音,“肃”的笔顺容易写错,看老师写一遍,然后自己写一个。
同学们都写完了,那刚才的问题解决了吗?课文讲了几件事?你是怎么划分的?

1
是啊,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我们借助过渡段第十段就能划分,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我们关注到了第十五段的时间和地点,这样就很容易区分了。
让我们通过表格再来明确这几件事。 2.事件要素表
事件 第一件事
时间 新学年开始了
地点 修身课上
人物(做什么) 魏校长(问) 周恩来(回答)
第二件事
十二岁那年
奉天
伯父(告诉) 周恩来(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中国妇女(受欺负) 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 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慰) 周恩来(看见、体会)
像这样,我们抓住了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的言行等要素进行梳理,就能归纳出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把这三件事连起来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谁能试着说一说。
我们发现,将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并不容易,你首先要理清楚这几件事情的关系,哪件是结果?哪件是原因?请你来说,没错,通过读课文我们发现,课文并不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而是先写结果再写原因,你能不能用上“之所以……是因为”的关联词把三件事连起来呢。说得好,这样我们就把事情说清楚了。
请同学们再思考:怎样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请你来,你很聪明,一点就透,像这样找到事情的因果关系或者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我们就能把多件事情连起来,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这也是我们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四、同学们,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立下了远大志向,你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中华不振呢?请同学们默读11--16段,圈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写体会,我们一会交流。
请你来说,是啊,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却不能随便去,有事还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周恩来第一次听到中华不振虽然不能完全明白,但却难以忘怀。(板书:耳闻)
继续 课件出示: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3d6c4a784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02.html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部编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