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文理学院考试试卷A

发布时间:2016-01-04 14:06: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宝鸡文理学院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适用年级:2014级计算机专升本

考试时间:2015年78 试卷A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的内在联系问题 B.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C.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 )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6、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7、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8、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9、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 

10、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 

1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1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 

A.唯物主义决定论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D.相对主义诡辩论

13、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14、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15、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活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战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7、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 )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20、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人民群众 B.英雄人物 C.历史人物 D.普通个人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2、实践的基本特征有( )

A.客观物质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特殊性

3、规律的特点是( )

A.客观性 B.重复性 C.普遍性 D.暂时性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E、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5、生产力对社会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前提和基础 B.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建立的

C.生产力的变化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D.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E.生产力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唯一起作用的力量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运动 B.联系 C.对立统一 D.发展

7、“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8、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

A.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9、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10、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A.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三、辨析题: (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2、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

四、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简述人民群众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论述题(20分)

1、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

试卷A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C 4、B 5、D 6、D 7、A 8、C 9、D 10、A 11、B 12、B 13、B 14、D 15、B 16、C 17、A 18、B 19、C 2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 3、ABC 4、BDE 5、ABCD 6、BD 7、ACD 8、BCD 9、ABC 10、CD

三:辨析题

1、(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3分)

(2)人类认识和时间发展的本性,决定了有限的界限必会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从而趋于无限。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在深度和广度上扩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7分)

2、错误(2分)。

⑴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事实的虚假反映和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伪,得到正确认识(4分)。

⑵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混淆,在理论上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4分)。

四:简答题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1)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存在唯心主义和唯我主义两个派别的对立。(2分)唯心主义认为思维第一性,唯物主义认为存在、物质第一性;第二、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存在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个基本派别的对立,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存在,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或不能正确认识存在;(3分)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分);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和斗争的焦点(3分)。

3、简述人民群众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无论哪个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2分)。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于:①它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它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它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1分)。

4、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1)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1分)(2)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2分)(3)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2分)

五:论述题

1、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关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支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重大的反作用。(7分)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统一。这一规律表明,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性的因素,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变化发展,生产关系是否需要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5分)对于这一规律,必须反对形而上学的理解:一种机械地认为生产力的任何变化都会立即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另一种则认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要么是绝对的适合,要么就是绝对的不适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适合与不适合,不是绝对的。(2分)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要求运用上述原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进行分析。)(6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3c7a09677232f60dccca170.html

《宝鸡文理学院考试试卷A.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